阿夏夏直播歌单:屠何方国与青铜戈权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5:19:33
青锈斑驳,古拙苍虬,铸有菱形格纹的修长“杖”身,镶嵌着绿松宝石。扑面的粗犷厚朴中,直透一股王者的高贵与骄矜。一件古老的稀世珍宝,耐不住近4000年的寂寞,挣脱墓主人的束缚,现身乳峰山下的小凌河畔。它要帮助人们,回忆起那段谜一样的历史。既然专家认定连柄青铜戈,有红山文化的特征。那么,这件青铜戈“权杖”,到底是怎么被埋在水手营子村的呢?

  从水手营子村的发掘现场看,在商早期它应该是比较出名的一个方城。这个部族首领有如此华美的权杖,可他的随葬品却又十分的简陋,这符合常理吗?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学术界争论不止,考古派认定它就是商早期的遗存,可缺少文化背景的支持。

  锦州博物馆副馆长鲁宝林:在商代呢,就是青铜时代呢,他不排除石器的使用。并且咱这石斧呢,磨制非常精美。这地方,可能是有一个方城所在。至于说什么方城呢,有待于今后呢,考古的新发现。再证实。

  夏、商时期的辽西地区,它的文化族属问题,在学术界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专家们普遍认为呢,这一地区属于东胡人。但是,另一些专家又提出新的观点,夏商文化的分布比较广,从文化人类学的规律中找佐证;把这件青铜戈“权杖”放在远古的另一个族群的兴衰上。

  东北边疆史研究学者冯立民:作为东北夷文化的一个主体部分,就是屠何文化。屠何文化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在今日,北票以北,也就是朝阳、建平、建昌地区。

  据史籍《逸周书。王会篇》记载; 屠何人尊黑熊为图腾,好骑射,喜农耕。既然屠何人属东北夷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核心部分,在朝阳、建平、建昌地区。那么,为什么会在锦州出现,具有这个文化强烈表征特点的出土文物呢?

  东北边疆史研究学者冯立民:我觉得,这要从历史上,也就是公元前663年,齐、燕联军,破屠何这个历史过程谈起。

  周蕙王十十三年,公元前663年冬。屠何人,作为一个方国,在军事经济上都很强大。它联合东胡人,对燕国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在屠何、东胡大军的联合进逼之下,燕国不堪其扰,于是向齐桓公求救。

  东北边疆史研究学者冯立民:后来,管仲率齐、燕大军破了屠何。屠何呢,在齐燕大军联合的军事压力之下,从它的核心地区,也就是今日的朝阳、北票一线,沿大小凌河退却。亡于,也就是退却到燕、代、胡、貉之间。也就是今日的小凌河下游地区,也就是锦州凌海一线。

  屠何人在撤离故地时,带走了作为王权象征的,这件连柄青铜戈权杖和祭祀先祖的器物。从此,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屠何方国衰亡了。离开世居之地的屠何方国首领,在忧郁中死去。他的族人们,将其草草地掩埋了。也将红山文化最后的一点记忆,带入了坟墓。

  东北边疆史研究学者冯立民:当屠何人退却到锦州地区之后。其方国啊,由原来的强盛,逐步走向衰亡。在这个过程当中,当时作为王权象征的青铜戈权杖,所具备的,王权实质性的意义,后来已经不复存在。

  让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一个商代早期的青铜戈权杖,却出土在一个非常简陋的春秋时期的墓葬当中。在这个简陋的墓葬里,它到底要告诉历史学家们什么?

  主持人:是啊,在锦州出土的,这件档次非常高的,象征着古代王权统治的连柄青铜戈“权杖”,对研究我国奴隶制北方文化,有着重要的实物价值。今天,当我们大量发现红山文化玉器的时候,也不妨关注一下后红山文化遗存。1986年10月,经过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郭大顺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孙守道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93年,由国家专家组杨伯达先生等11位专家,鉴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到目前为止,它也是国内唯一的一件青铜戈“权杖”。    屠何方国的遗址当为今葫芦岛市邰集屯镇小荒地村。根据 1984 年王绵厚的实地调查,认为屠何城旧址在小荒地村北的小凌河支流女儿河北岸约三里的北山南坡,形状呈不规则的半圆形,周长近千米。现清晰可见者为东、北、西三面城垣,系土石混筑。特别是北墙中段,保存完好的土城遗迹宛然。北墙中部即谷底,为城垣的北门出口,东、西两侧城墙,利用自然隆起的山梁稍加起筑。两翼呈弓形合拢,沿梁的自然走向,围筑成半圆形城郭。其遗物多为春秋至战国时期的青铜短剑墓,并集中发现于城北二里的田九沟村。还有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其它遗存。因此认定小荒地城址,应为战国以前的古“屠何”故地。  
                  史书述于下:  
                  虞舜时期,女儿河畔曾居住过一个民族,名为屠何,亦称屠河,其地理范围是以辽西走廊和唐就水(今小凌河)、白狼水(今大凌河)流域为中心,北枕松岭、大青山,东依医巫闾山,南临渤海。此地有山有海有河流,并有林茂草丰的大片平原土地。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可谓为渔米之乡。到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古屠何作为北方部族方国,被列为东北夷,它要臣服于商、周政权。据《后汉书·东夷传》载:“(夏商之时)夷有  9 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到了周代,夷称有了变化。据《尚书》、《诗经》、《后汉书》等书的记载,夷有徐夷、淮夷、嵎莱夷、东夷等。又据《逸周书·王会篇》的记载,东夷有孤竹、令支、屠何、俞人、周头、青丘等。晋孔晁注《逸周书》认为:这些东夷都被称为东北夷。他们居住在今河北省东部以至今辽宁省的东南西部。《山海经·海内西经》载:“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燕国并灭东夷各部及东胡北却以前东夷的分布范围。当时,东胡的势力南达今大凌河流域,其东之东夷正为今辽宁省南部地区及辽西的一部分地区。到战国时,燕国占领了辽西及辽东地区,并灭了东夷诸部。东夷诸部以后逐渐融入燕人和秦人之中。汉代以来,东夷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变化,则另指一些新的部落。如李巡《尔雅释地注》及邢昺 (b ǐ ng) 《论语疏证》都认为九夷是:“玄菟、乐浪、高丽、满饰、凫臾、索家、东屠、倭人、天鄙”。《后汉书·东夷传》更以夫馀、高句骊、挹搂、沃沮、秽、韩、倭为东夷。  
                  史学界曾对屠何有过不同的说法。《逸周书·王会解》称“不屠何(即屠何)青熊”。孔晁注:“不屠何,亦东北夷也”。《管子·小匡篇》云:“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尹知章注:“屠何,东胡之先也”。然在《逸周书》中,屠何与东胡并见,因此可以认为,屠何不能是东胡之先,而应为与东胡相邻的部落。在《逸周书》中,与屠何相并列的,还有孤竹、令支、山戎,屠何与他们都相近。  
                  西周初年,屠何方国(古代少数民族以族名为国名或都城名)的辖境是:西南与孤竹(都孤竹城,后改名无棣城,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南)、肥子国(都肥如,今河北省卢龙县北)两方国为邻;其间为山戎(北戎)活动范围;并有貉国为邻。  
                  西周王朝可能是出于一个大民族文明与进步的自尊自爱或者出于对弱小民族的鄙视与轻蔑,而把北方一些正在兴起和游牧民族称戎、称夷、又称犬戎、犬夷、貉、鬼方、獯鬻;称孤竹、令支、屠何已是不错。不管这些称谓如何诘屈聱牙,单就这一系列少不了犬字旁的形声字可看出他们对这些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存在确实少了点长兄的礼貌和气度。  
                  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除外,他逊志时敏 ,革故鼎新,提倡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取胡人之长改进提高自己。屠何国那时也发展起来了,兵强马壮,屠何王亲率大军西征攻打燕国,貉国配合,侵犯燕境。燕国不能抵抗,就向齐国求援。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 664 年),齐燕联军在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市西南隅)的西北部打败了入侵的屠何军,擒住了屠何王,屠何国向燕国投降。同时,貉国也被齐燕联军击败。屠何国战败后,屠何族人一部散于今河北省北部,融于古燕人之中,成为华夏族(即后来的汉族)的组成部分,其大部分则逃到漠北乌桓、鲜卑山一带,成为后世乌桓、鲜卑、室韦、契丹等族的祖先。貉族人战败后,逃到今吉林、黑龙江一带。  
                  《墨子·非攻篇》曾载:“古屠何亡于燕代、胡貉之间”,即灭于春秋战国之际。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灭方国 30 余个,其中有貉、屠何、孤竹、令支等国。《资治通鉴外记·周纪二》载:“齐发山戎、弗刂令支、斩孤竹、擒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寇骑始服。九夷海滨,莫不来听”。《国语·齐语》载:“周惠王十四年(公元前 663 年)北伐山戎、弗刂(拂)令支、斩孤竹而归(也有转载南归的)”,其时间与“败胡貉、破屠何”非在一年。“败胡貉、破屠何”在前(公元前 664 年);“北伐山戎,弗刂(拂)令支、斩孤竹”在后(公元前 663 年)。屠何败后,其屠何城为山戎(亦称北戎)所占,故有公元前 663 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国告急求救,齐桓公发兵救燕,俘虏了狄王,打败了山戎,攻克了屠何(城),然后山戎才屈服的记载。后山戎一部分入东胡,一部分留居故地。山戎之名,此后不见于史。  
               他们是以鸟为图腾,以鹿为图腾。鸟,具有翱翔天空的神奇本领,常常被视为神圣、吉祥、光明、正义的象征。屠河族人对鸟类的尊崇,是因为鸟类给其民族带来了取之不尽的食物。  
                   
                  “未能抛得屠河去,全部勾留在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