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师觉醒6层掉率:【佳片U约】捷克斯洛伐克:《夜之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4:10:08
雨中笠翁图书馆更多精彩请您欣赏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夜之钻》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杨·涅曼茨的处女长片作品《夜之钻》是捷克新浪潮的最早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这其中最令人惊叹的一部,直到今天这仍是一部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作品。电影大部分用手提摄影机拍摄,并且基本上没有对话。电影记录了两个从开往集中营的火车上逃脱的少年的绝望旅程,最后被一帮尽管年老但仍极具攻击力的纳粹走狗活捉的过程。
[剧情资料]
导演: 扬·内梅克
编剧: 扬·内梅克
主演: Ladislav Jánsky / Antonín Kumbera / Irma Bischofova
类型: 剧情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捷克斯洛伐克
语言: 捷克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64-09-25
片长: 63 分钟 / Finland: 68 分钟
又名: Diamonds of the Night
杨·南曼奇在捷克新浪潮的地位,类似于雷奈在法国新浪潮一样。这是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描绘两个犹太男孩在被送往死亡集中营的途中,从火车上逃脱,被迫在乡野展开挣扎,艰难地求生存的故事,看似具备写实的基础,却被混合了幻想的影像,以及自 由跳跃的叙事所重组。
[精彩影评]
电影根据阿诺斯特·鲁斯蒂格(Arnošt Lustig)的中篇小说《黑暗没有倒影》(Tma nemá stín)改编。鲁斯蒂格本人就是奥斯维辛的幸存者,后来创作了许多以大屠杀为背景的作品。鲁斯蒂格战时就曾经设法从开往达绍(德国南部城市,纳粹时期第一座杀人工厂,党卫军培训集中营高级军官的教学基地)的火车逃脱。尽管鲁斯蒂格合作撰写了剧本并在之后称本片为所有改编自其作品的电影中他本人最喜欢的的一部,但很显然可以看出鲁斯蒂格不是那种太在乎电影对原作忠诚度的作者,因为从拍摄出的影像来看,几乎看不出任何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痕迹。在涅曼茨的影像里,二次大战这个背景基本与影片无关——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任何逃离强权的两个少年的逃亡过程。
那么在涅曼茨剥离了故事背景,仅剩最基本的戏剧元素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的价值在哪里?涅曼茨通过在身体层面强调两个少年逃亡过程中的艰辛来重构电影,电影里逃亡者所呈现出的几近癫狂的错乱状态大量通过手提摄影机拍摄来实现(本片的摄影师雅罗斯拉夫·库切拉后来成了米洛斯·福尔曼的爱将),库切拉的影像有极强的颗粒感,同时略有些过度曝光的摄影使本就立体感极强的两个形象更增添了一层质感。
过度疲劳和饥饿使两个人始终处在垂死状态,不合脚的靴子让他们一路上始终磕磕绊绊,又被不断袭来的滂沱大雨淋湿。两个少年饱受煎熬的的行路中,镜头始终与一连串短暂且身份不明的形象交切,其中有一些是回忆的闪回(电车上的跳跃、在墓地与女孩的幽会、在纳粹列车上的情形),而另一些意在表现两人当时处于分裂的精神状态(最明显的是一棵大树倒下时的蒙太奇运用,还有一次快速切换至爬满蚂蚁的脸部特写)。这些场景似乎都用来预示两人后来的命运,或者可能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在农场的一场戏里,出现了最强烈的戏剧元素,其中一个少年出现了至少三次攻击农场妇人的幻觉(有评论者认为第三次幻想攻击在暗示强暴)。涅曼茨在片尾提出了两种可能性,开放式结尾暗示两人命运的不可预测。
两少年最后被活捉时(涅曼茨没有指出是否是农场的女人出卖了他们),电影开始改变叙述方式,电影开始带有一丝噩梦的味道,同时加进了讽刺元素。活捉他们的根本不是盖世太保军官,而是一群成分各异的老年人。涅曼茨在此意在通过这一场戏讽刺二战后捷克国内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老年人通过各种力量的支持把自己的政治观点强加给青年一代。在涅曼茨之后的作品《一个都不能走》(O slavnosti a hostech)当中,也渗透了类似观点:强权者若看上去天性快活,实则将成为不折不扣的灾难。
涅曼茨个人认为他受布列松影响极大:尽管《夜之钻》的影像风格比起布列松的朴素克制要天马行空些,但涅曼茨无论是通过其创造的人物形象和音乐的运用表达其内容的方式都和布列松有异曲同工之处(电影基本不使用音乐,有时甚至背景音也抹去)。从电影中也能看得出布努埃尔对涅曼茨的影响(涅曼茨的下一部作品<一个都不能走>很有布努埃尔<泯灭天使>的气质),蚂蚁爬满身体的镜头带有明显的布努埃尔的气场。电影学者Peter Hames在他的著述《捷克新浪潮》中认为逃亡的少年形象有着布努埃尔《黄金时代》的影子。
对于一部当时才二十多岁的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夜之钻》渗透着创作者超然的自信心,从涅曼茨整个电影生涯来看,《夜之钻》也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涅曼茨其后的电影之路极其坎坷,尽管他并没有像谢尔盖·帕拉让诺夫那样因自己的作品而几乎惹上牢狱之灾。但在特殊体制内渴望保存真正原创力一代东欧影人几乎都几经浮沉,涅曼茨在60年代之后断断续续起伏不定的职业生涯也是其见证。涅曼茨于1968年离开了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先去了德国,而后到了美国。由于无法从事导演工作,涅曼茨甚至为瑞典王室录制了婚礼。后来也是他最早建议菲利普考夫曼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搬上银幕,我们后来在电影里看到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纪录影像其实正出自涅曼茨之手。涅曼茨于1989年返回捷克,尽管后来的作品也曾经在洛迦诺影展获得首奖,但总的来看,也都未能超越他60年代的作品。
[请您观看]
',1)">
http://www.tudou.com/v/zfaC1Q_xFYI/v.swf
编辑于2011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