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先生巫九:校园建设:校本文化蕴藏其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1:04:25

校园建设,是指校园景点、校园布置等物质性建设。然而,没有无精神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承载的精神,在构成校园文化的诸要素之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等之间亦有着内在的联系。

校园是承载文化的场所,也是哺育文化的地方。当“校园文化”以动人的姿态走进校长们的头脑,我们的校园呈现出来的文化韵味令人流连忘返,学校,真正地成为了师生的生活乐园、成长乐园和精神家园。然而,当我们看到校园内千篇一律的“伟人头像”,千篇一律的“名人名言”;当我们看到缺少个性的校风——“拼搏进取”、“开拓进取”,缺少独特风采的校园景点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追问:校园建设,您真正的让人动心的文化意蕴何在?

缺少的正是“校本”—-一种以基于学校的彰显个性的文化。校本理念的确立是学校文化重建的前提,也是校园建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的前提。

突显学校主体地位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走向,“走向校本”成为当代教育理念的关键词。校园建设中的蕴含的文化要义,应是基于校本的文化,是各种文化交融之后形成的本土文化。这种“本土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基于学校、彰显个性。因此,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众不同的,是涌动着新鲜的生命活力的。

校园建设中如何提高文化的精神,使校园建设在完成了净化、绿化、美化之后,向“文化”的层次发展,我们以为必然做到——突显学校主体;重视建设过程;走向内涵理解。因为“校本”的魅力就在主体中,就在过程中,就在内涵理解之中。

——凸显学校主体。

有这样两个现象:其一、教室里,走廊上,精致的镜框里,挂着伟人的像,挂着伟人的名言。——于是,学校里少了自己师生展现风采的舞台,“外来人员”一统天下。其二、学校要进行校园设计了,于是,请设计师,请园林专家,进行专业的设计。——于是,昂贵的代价换得了一声“漂亮”,可是,这是你的校园么?这是你的独特的校园么?

所以,我以为校本文化在校园建设中的体现因此首先应该凸显学校的主体。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缘何设计?二是谁来设计?

1、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学校”。校园建设应是“为了学校”的建设,因此,在我们的理想的校园布置中,我以为应该充满学校主体的色彩——教师的风采、学生的作品、学校的理念……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不愿接受主流的精英文化的影响(如名人名言),但要明确这些都是为了学校主体的发展。为了学校,包括为了学校的师生,首先是为了师生。校园景观设计、建造得再好,但是老师不喜欢,学生不愿意生活在其中,那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看到有些学校甚至将景点圈起来禁止学生进入,这是错误的。“亲近学生”应该成为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也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

2、建设的主体应包括师生。校园建设的设计者应该包括自己学生的师生。让师生参与设计,这既是主体性的体现,更是主体性的发展。校园设计的过程,其实也是校本文化深化的过程。当然,这同样不是说我们不愿意接受园林专家的指导,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设计来参与。比如我们在一所小学提出这样的建议:给学校的三个“园”取名并配诗、给学校的三个“亭”取名并撰联,园名、亭名、诗、联,均在师生中广泛征集。——让校园建设凸显学校的主体,让校园建设充满校本文化。

——重视建设过程。

把校园建设看过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终结。这很重要,因为文化,其实是学校的生命,而生命总是涌动着活力的,不断变化的。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要走向观念文化、精神文化,“过程”的优化是最为重要的。

重视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具体以下特点:

1、参与性。“师生参与”是以校为本的校园建设的特点。结合校园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发动广大师生来参与,使建设的过程成为发现智慧、凝聚人心、形成共同愿景的过程。如我们有一所以营造书香校园为追求的学校,在师生广泛征集“阅读心语”,在他们的校园里,师生的“格言”取代了名人名言,校园成为了“自己的校园”,校本的校园。

2、开放性。因为是过程,所以具有开放性,文化的发展过程没有止境,师生的发展没有止境,所以,校园建设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比如,举办校园景点诗词征集,有了第一辑,可以再有第二辑。所谓的“终结”只是一定相对的稳定,而“变化”“发展”则是校本生命的体现。

3、互动性。这里的互动性,是指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伟人曾言,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人在参与校园建设的过程,也建设着自己的文化。师生创造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又滋润着此时此处的师生。当然,这种“互动”还包括学校与外界人士的互动(如领导、专家等,特别是家长)。特别重要的是,它还学校之间的互动,在校园建设与开发中,校际互动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有人提出,当我们学校的校园特色鲜明的时候,可以组织师生进行“校际旅游”,我想,这种旅游其实是一种各种文化的吸纳,也是校本资源更好地利用。

——走向内涵理解。

内涵是景点的灵魂,内涵理解是智慧的阐释。校园建设要走向内涵理解,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

1、主题组块。校园建设是一篇文章,整个地应该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价值取向、文化品位。校本文化是校园建设的灵魂。一篇文章,除了“灵魂”之外,还需要篇章结构,所以,我以为,校园要“耐看”,要“深厚”,有必要提出“主题组块”的观点,即把我们的校园划分成若干区域,在各个区域中根据“主题”来布局设计。如一所写字特色学校,可以划分若干主题来将校园分成主题,如“历代书家园”、“汉字历史廊”、“校园童星角”等等,移“园”换景,各有重点,而又整体体现学校的文化追求,整个学校好似一部特色文化宝典,一个颇具特色的文化园。

2、特色彰显。特色是“校本”理念最重要的表现。特色在校园建设中的彰显,也是校本文化的强有力的体现。我市教育局提出要加强“与学校特色相匹配的校园文化建设”,我想正是校本理念的体现。学校特色应该从隐性与显性诸方面来呈现,校园建设无疑是一种重要标志。所以,我以为学校特色在学校文化中应强势介入。

3、文化理解。我想基于“校本”,应该还体现在我们的“文化理解”。对于校园景观的文化理解。最好是前理解,即校园景观建成前的理解,即以文化的精神来塑造校园;但也可能是后理解,即校园一些原有的景观,我们也可以给予一些文化的观照,发掘其文化的意蕴。当然,还有一些落后的难以生成“文化理解”的,那就要逐步地改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