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老是治不好:五、辰时 (早晨7点――9点) 胃经当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3:26:58
五、辰时 (早晨7点――9点) 胃经当令2011-07-27 19:01

《中医基础》对胃有这样的描述:胃,也称胃脘。分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胃的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有“水谷之海”“太仓”之称;机体的生理活动及气血精液的化生,都要依靠饮食的营养,因此胃又称“水谷气血之海”。

    胃的另一个功能是通降,胃以降为和,胃的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若胃失通降则不仅浊气上蒸而出现口臭,而且可因胃气上逆而出现恶心、呕吐、呃逆等症状。但若胃受纳与腐熟水谷功能失常,也可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食积、多食善饥的问题。所以胃的受纳与通降功能是相辅相成的,通降功能正常了,受纳功能才能顺利进行,人的胃口才能大开,才能吃嘛嘛香。 

    中医强调,如果一个人胃脉已绝,就基本没救了,用老年人的话说“能吃就是福”,胃还有一个功能就是胃主血,也就是说胃有生血、统血、摄血的功能,生血就是胃受纳的食物是人体血液的化生之源,如若生血功能减弱人就会低血压或贫血;统血就是化生之后的血液统一分配给人体的各个部位,如若统血功能降低,血不能“上荣于面”,即心血带不上来,人面就会发黑;摄血就是控制血管内的血液不能外溢,胃气以下降为顺,对于女人来说,如若胃摄血无力,则月经量紊乱,如若胃气上逆,可出现倒经,也就是流鼻血,即“鼻衄”。这也是中医要特别重视脾胃的原因。
    早晨7点至9点是胃经当令。此时人的免疫力最强,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达到最好状态,病人此时多有好转,是配合辅疗的最佳时机。但肝脏在丑时肝经当令以后至此才得以休息,因此早上喝酒对肝的危害最大。可是胃经辰时最旺,因为经脉气血是从子时一阳初生,到卯时阳气全面生发起来,到了辰时太阳升起,大地一片阳的象,这是阳的运化。所以辰时要有一些阴的补充,而食物就属阴,如此胃经旺盛的辰时,人的食欲最强,吃东西也最易消化。而且辰时以后脾经当令,脾经过运化把食物变成精血,然后输送到人体各处,所以早上吃的再多也不会发胖。
    胃有“太仓”之称,主要来源于《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认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所谓“仓廪之官”,就是说胃像粮食仓库保管员,专门负责收集天地万物的精华,并按“五味出焉”进行分类,因为人的五脏各有所喜:肝喜酸、脾喜甘、心喜苦、肺喜辛、肾喜咸•••••人吃五谷杂粮,经脾胃化出水谷精微,然后输布全身。“水谷皆入于胃”,水谷就是人们吃喝的东西,“五脏六腑皆禀气与胃”,五脏六腑的精华全是从胃那里得到的。可见“吃好!喝好!”对于人的健康与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至于怎么算作吃的“好”以下几条饮食原则仅供参考:
1、种类多样化    五谷为养   五蓄为益   五菜为充   五果为助
2、限制肉食摄取量   总量为25%  肉类(身高厘米-105)*1克  【人类32颗牙齿  20颗吃五谷(磨牙)  8颗吃菜(切牙) 4颗吃肉(虎牙)】
3、四低一高饮食   主食减少  低盐  低糖  低脂  高纤维【一把蔬菜  一把豆  一个鸡蛋加点肉】
4、进食要求   心情愉快  细嚼慢咽  热不烫唇•寒不及齿
5、饮食要点   早上吃好  中午吃饱  晚上吃少  酒不过一两
    胃经,是足的阳明经;大肠经,是手的阳明经。同属阳明经,所以很多时候肠胃在中医里面是放在一起来看待的。因为胃和大肠的通降及受纳功能非常相近,而且在很多疾病的发生机理和临床治疗上也有共同之处。比如在《伤寒论》中凡是牵扯到精神异常的的证几乎全部集中在论述阳明证的篇幅里面,也几乎都是用阳明的方法来治疗。  

    这也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胃肠和人脑的关系,科学往往有惊人的巧合,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迈克尔•格肖恩发现“我们肚子里也有个大脑”,又称腹脑。人类的许多感觉和知觉是从肚子里传出来的,肚子里有一个非常复杂的神经网络,它拥有大约1000亿个神经细胞,比骨髓里的神经细胞还要多。这就进一步挖掘了许多神经病与胃肠的关系,所以在中医看来如果得了胃经病实证的话,就叫“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登高而歌”就是患有精神病的人跑到高处使劲的大唱喊叫,中医是讲五声的,唱歌的声音属脾胃、呻吟的声音属肾、哭声属肺、笑声属心、呼喊属肝。故此推断现代人爱唱卡拉OK的原因,可能不是肝郁气滞就是或多或少胃部都有点毛病。假若不能及早发泄,继续发展达到“弃衣而走”,也就是脱光衣服满大街乱跑,可就惨了!

    所以每天坚持拍打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对于缓解现代人的精神压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足阳明胃经,是十二条经络中比较重要的一条经络,素有“后天之本”的称谓。除两条主线外,还有四条分支线,是人体经络中分支最多的。胃经主要分布在头面部、胸部、腹部、下肢前缘。

    胃经属阳明燥火,以腐熟五谷,如果没有这个“火”,水谷精微化不掉,食物就无法被消化和吸收,人就会无缘无故哆嗦一下,这是胃火不旺的一个象【无故打寒颤的原因】;但如果胃火太盛的话,人们就特别容易饥饿,“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有的人刚吃完饭就饿,就是阳明燥火太旺造成的【胃病形成饥饿感的原因】;假如胃经阳明燥火太盛,而血又不足,人体营养不够,面部、嘴唇就特别容易上火,于是就会出现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面神经麻痹的起因】。但是如若胃虚寒,就会出现胃气不振的现象,人就特别爱打哈欠,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动作,当人打哈欠的时候,胃体处在被拉伸状态胃气就可以得到舒展,由此胃的寒气就能散掉一些,而且打哈欠也是一种深呼吸,所以中医认为气从胃来,通过打哈欠这个动作也可以改变胃气不振的状况,让胃气能够旺一些【人为什么打哈欠】。假如阳明燥火不旺同时伴有肾火也不旺,就会出现脾不化湿,又因脾主湿土,湿气化不掉,就像沼泽一样,水越来越多,就会形成水肿,人的肚子也就会特别的大【腹部水肿的成因】。••••由此看来阳明胃经的病变主要有阳明燥火的盛衰变化逐渐演变而成的,只要我们把握脾胃燥湿的阴阳平衡,胃经上的疾病就不难治愈。
    足阳明胃经的循经路线:起于鼻翼旁迎香穴【胃气上逆可致鼻衄】,挟鼻上行【胃病可影响嗅觉】,左右两侧交于鼻根部【婴幼儿期该处发紫可见胃肠受凉】,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由鼻根向下沿鼻柱外侧,进入上牙龈内【胃经病可引起上牙痛】,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胃病可致嘴唇外翻上火即唇胗】,在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胃气濡滞可致此处痛】,经过上关,沿着发际,到达前额【牙痛带半侧脸痛即此故】
    面部支脉:从大迎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胃气不降引起咽喉肿痛发干即喉痹】;进入缺盆部,下过横隔,属胃,络脾。
    缺盆部直行的脉:经乳头,沿乳中线下行,向下挟脐旁,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
    胃下口部支脉:从胃下口幽门处分出,沿腹腔内下行到气街穴与直行脉汇合,下行至髀关,下至膝盖【许多老人胃经不通导致膝膑肿痛】,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趾外侧(厉兑穴)。
胫部支脉:从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
    足跗部支脉:从足背上的冲阳穴分出进入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人体的每一条经络都在冥冥之中接天应地,所以都有各自的巨大功效。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主要分布于头、胸、腹及大腿前外侧。循经潜伏的疾病主要也以胃肠病和头面部为主如 :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消谷善饥、咽喉肿痛、口眼歪斜等,以及本经循行部位的痛疼、热病、狂躁、抑郁等。胃经功用为气血生化之源,本性“喜润恶燥”。

    中医讲“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拍打胃经第一可以充实胃经的经气,使胃经及其所联系的脏腑气血充盈,这样脏腑的功能正常了,疾病就很难找上门;第二可以从中间切断胃病的发展通路,在疾病未成气候时将其扼死腹中;第三可以活血化瘀,逐步恢复气血的通路,让患病的脏腑和组织渐渐恢复健康,如“废用性肌肉萎缩” 就是中风病人因长期得不到锻炼而造成的,所谓“治瘘独取阳明”,瘘就是瘫痪无力,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对于中风后遗症只要每天沿手足阳明经走向反复拍打60遍,然后再重点拍打足三里、梁丘、天枢、曲池、合谷等穴,再加上补气的药物调节,病者完全可以重新恢复健康。
图表 5足阳明胃经
 

足三里-----肚腹三里留
    足三里:里,指邑,集会通达之意;三,指膝下三寸处。本穴统治上中下三部诸疾,位于下肢,又名“足三里”。系胃经的合穴,四总穴之一。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的穴,从古到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拍打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并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所以民间才有“肚腹三里留”这种说法。
天枢——调中和胃,理气健脾
    天枢:枢,指枢纽。古星象学家以北斗第一星为天枢,主管天际各星运行规律。医家取意于此,天枢穴绕脐周转以法天道,上应天,下应地,因名“天枢”。天枢穴位于脐旁,系大肠之募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要穴之一。拍打天枢穴对于便秘、脐周痛疼、腹泻呕吐、消化不良有很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