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刑影视剧片段:无需苛责、慢点褒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3:04:39
无需苛责、慢点褒扬  

  一场“个性张扬”的毕业致词,引来沸沸扬扬的讨论、声讨,原是意料中事。个人也认为新生代(新声代)的表现确实无需引来过度的苛责。(如:网上有某些人士用更粗暴的言语怒骂一番、甚至将矛头对准学府的教管无能等……)对于这事件,于助理教授、胡燕妮女士及常鑫助理教授三人先后撰文表述意见,文中情理兼备,扶掖、体恤年轻毕业生之心,昭然可见。笔者全然同意胡爱妮所言:“……如果对方不是出于恶意,我们实在没有过于苛责的必要。”

  因此,本文是想回应于助理教授、常助理教授及胡女士的一些观点,也借以表达我对此事件的看法。

  笔者的结论是:“无需苛责、何须褒扬”,并就四个课题与上述作者对话。

  一、对自由、开放、创造力观点的回应。大学教育崇尚自由、开放、创造力是值得鼓励的方向,否则学生便失去批判力、再造力,便会在学习上成为“背书之人”(这里并非歧视背书之积极意义),而大学教育也将沦为“一言堂”。然而关键有三:自由、开放、创造力的底线是什么?(真、善、美);自由、开放、创造力的关怀是什么?自由、开放、创造力的对象是谁?

  非常抱歉的说,两位助理教授的观点并没有带出这些更重要的基础论点。(篇幅有限?)因此其言论逻辑显得粗糙了些。就这事件便大谈创造力、自由、开放等大议题,未免跨度太大,甚至离题太远。笔者想说的是:自由、开放和创造力的终极关怀是真、善、美的流露;而非颠覆、破格的言论与行为就是创造力、自由、开放。

  率性的、随性的表达,不应该受到强烈批评,该名女生确实存在即兴,亢奋之情。但若以此就认为这是表达自由、开放、创造力,我想其层次未免不高。我盼望看见大学生有更多真、善、美内容的表达。这是更有高度、厚度的自由、开放、创造力。套句康德说过的话:“自由,不是你能做什么,而是你能不做些什么”。 用法的松动 并不改变其粗话本质

  二、对字句意义的探索。字句有稳定意义,亦有浮动意义。前者建立了字句的规范性,后者开创了字句的创新性。这在语意学的探研上是成立的理论。尤以后者,是非常有趣的探讨,其中也涉及了群体参与字句的诠释及再解读的问题。简言之,可以是充满学术味的研究课题。

  两位教授皆以上述的学术理论,企图对其学生所使用的‘F’字的浮动意义加以辩解,但是恐怕并不成功。原因有二:首先,‘F’这字/词句迄今为止,其脏话的稳定意义并没有消失。这字句还是规范为粗话/不雅之句。无论任何人在任何场合使用,都是不雅的、是粗俗的、是不值得鼓励的。硬要以大人物(美国总统)、某些群体(当代青少年?)的惯用为由,认为此字的稳定意义已相对薄弱了,这说法值得质疑。如果两位教授的说法成立,让‘F’字在任何场合满天飞,不知情况会如何?

  其次,认为在当代某些群体对此字句已习以为常,并无“粗意”,因此无需见怪。对于这样的观点,我的回应是:充其量只能说,大家对某些事情、做法、观点的宽容度、包容性加强了;然而,却不能因此快下结论说:“这是完全没问题的”。

  三、对传播者的公共责任问题的回应。其中一个引发笔者觉得值得再思考的议题是:“毕业典礼这样的场合是私人空间或公共空间?”(如按胡爱妮女士所言,这是……校方和应届毕业生的私人空间,没有必要和公众交代什么。)笔者觉得这观点非常值得商榷。毕业礼是有邀约外宾的,是有其公共性质的,是有其社会性意义的。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大学生是公共社会的一分子,大学毕业典礼岂是关起门来的“闭门聚会”?

  当然,并不是说因为其公共性,或者说大学教育用了纳税人的钱,公众就可以大摇大摆进入毕业典礼当中。毕业典礼不是公共场合,但不代表它没有公共性。因此胡爱妮所言的:“没有必要和公众交代什么。”是否太快地剪断了大学与社会之间公共性及互通性的脐带?

  因此,传播者在带有公共性的场合中,是不宜过于随性、率性的。要知道传播者是有其传播责任的。面对台下你未知的听众,传播者是要谨慎的、得体的,否则便会自暴其短了。一个传播者的责任,其实与传译者(从事翻译者)的责任及目标是一样的,即三重责任:信、雅、达。其中“雅”字不得不注意,才会让自己得体,落落大方。

  四、针对无需从道德高度进行讨论的观点的回应。常助理教授的文章花了大篇幅,以欧美流行文化为场景向我们论证,‘F’字并不被认为是很冒犯及粗俗的词句,甚至还列举美国总统的演讲中也如此。因此他认为说者无需道歉、听者也不必大惊小怪,并将这个词的使用,提升到道德的高度来讨论。

  笔者想说的是,欧美流行文化接受了这样的表达,但他们主流文化如何看?流行文化是普及文化,但不一定需要成为粗俗的文化。常助理教授认为,不必提升至道德的高度来讨论,我想回应的是,首先,为何粗口文化不关乎道德教育的讨论?为何不能直接的承认‘F’字是粗话,然后告诉人们,要表达亢奋,不是一定要使用这个字,还有一大堆词句可供选择。   其次,将它归类为道德教育的讨论是颇具积极意义及建设性的。笔者的观察是,今天很多人不愿多谈道德,是因为他们认为道德是定人的罪的、是八股的、是森冷的。但那不是真正谈道德的方向;真正的道德是充满教育性的、对话性的、充满人性、具高度谅解性的。因此笔者认为,此事件从道德教育角度切入来讨论、思考,是有其贡献、价值的。  笔者对整件事的看法是:“错而可谅解”。因此,无需苛责,也慢点褒扬。以上抛砖引玉,共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