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萎治好了能犯吗: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53:59
    

       

    湖南凤凰,人杰地灵。但在已故的凤凰名人中,似乎只有沈从文独享身后哀荣,很多游客游凤凰,往往是冲着沈从文而去,这些人想看看沈从文的“边城”,包括体验一下 “翠翠”在边城的日子。其实,出自凤凰的名人除沈从文外,还有有“熊凤凰”之称的熊希龄,他俩同为逊清末年中国社会的两大名人。遗憾的是,像熊希龄这样的中国人的脊梁,恐怕早已淹没在对“旅游旺季”的追捧之中了。

    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湖南省凤凰县人。“湖南神童”熊希龄二十二岁点翰林,二十四岁高中二甲进士并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南通张謇同榜进士,并与张同入翰林院。熊希龄35岁时作为清朝五大臣之一考察欧美宪政,40岁出任民国财政部长。熊希龄晚年皈依佛门,法号妙通,亦自署“双清居士”。熊希龄天资颖悟,弱冠之年便誉满三湘,高中乡试时,主考官给他的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表面看熊希龄风光无限,实则仕途多阻。1896年8月熊希龄因病滞留衡阳,未得进京陛见,这病得的真及时,否则这位维新人士、康梁同党就成戊戌七君子了。1913年7月,熊希龄因“懂经济”而成为民国政府总理兼财政总长。1917年,华北大水灾,熊希龄动员成立“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这次赈灾共计募集到棉衣裤148601件;被单、夹衣裤82400件(折合约20余万元);善现款929900余元,另有中钞与公债等30余万元。此外还有开滦与井陉煤矿的赈煤3400吨。此外,熊希龄还积极展开对泛滥河渠的治理,开展以工代赈,既救济灾民,也留下惠及子孙的工程,获得社会各方赞誉。1920年,熊希龄为安置灾区孤儿,在北京西山创办“香山慈幼院”,据《北京市海淀区志》记载:“1920年10月,熊希龄在静宜园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对当时水灾中200余名难童收容教养,同时吸纳京师及郊区满、汉儿童500人,共700余名儿童入院。熊希龄亲手制定办学方针,推行‘学校、家庭、社会合一’的教育体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订立教学和管理制度及条规,还制定校训和校歌,到1930年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由男女两校发展成6校,即蒙养部、小学部、中学部、职业部、职工部和大学预备部。” 熊希龄为慈幼院中蒙养园题写的门联是 “幼幼及人之幼,生生如己所生”,横批是“蒙以养正”。之后,熊希龄几乎毕生投入救灾恤贫,在湖南创设“义赈会”、“临时妇孺救济会”,在北京与国际人士合办“华洋义赈会”。熊希龄的慈善不仅惠及国人,且最早参与国际救援,西伯利亚发生灾荒,“华洋义赈会”派出赈灾队救济俄人,1932年9月日本东京大地震,募集得白米数十万吨,运往灾区救济灾民。熊希龄为慈幼教育注入全部家产,1932年将全部家财包括新文化街53号自己的“王府”裸捐 “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会”,基金会总社于北平石驸马大街家中,由亲友54人组成董事会管理,负责开办北平昭慧第一幼稚园、北平昭慧托儿所、北平昭慧民众工校、天津昭慧第二幼稚园、香山昭慧第三幼稚园、芷江彝公图书馆、长沙南郊彝公小学校、芷江双陵第一小学校、芷江双陵第二小学校、芷江双陵第三小学校、芷江双陵第四小学校、凤凰县双陵第五小学校等12项慈善教育事业。所捐财产包括公债股票面额大洋340200元,股票面额银两62000两,房地契原价或领价大洋132077.14元,另外还有42处房地契无原价或领价,有一家股票因故未登记面额无法计价[1]。熊希龄在捐赠说明书中对这些家产的来源作了一一说明,这或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领导财产公开特例。熊希龄说:“国难方殷,余当以身许国,马革裹尸,或遂其志。而回念吾生,幼受祖父母、父母之教养,长受吾师之训诲,而终身又得余妻之内助,使余得以尽力于国家社会,感念前情,当倾其所有家产,以为吾父、母、师、妻之纪念,或稍尽余酬报之心,使社会平民同受幸福也。”在群众中,熊希龄有“熊菩萨”和“熊善总理”之称。毛泽东曾评价他的同乡熊希龄:“一个人为人民做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熊希龄做过许多好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熊希龄动员家人和香山慈幼院的师生投身救国抗日活动,“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熊在上海与红十字会的同仁设立伤兵医院和难民收容所,京沪沦陷后,熊赴香港为难民和伤兵募捐。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正在香港为抗战募捐不幸突发脑溢血溘然长逝,享年67岁,遗体暂厝于香港华人墓地,1992年5月,按照熊希龄妻子毛彦文嘱托,香山慈幼院校友会代表从香港迎回熊希龄的骨灰,安放在香山脚下北辛村熊氏墓园。原北大校长、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熊希龄辞世撰有挽联:“宦海倦游还山小试慈幼院;鞠躬尽瘁救世惜无老子军”。

   “文革”期间,香山慈幼院被当成“培养资产阶级的黑据点”,并被“造反派”接管,“造反派”还将香山慈幼院改名为“北京立新学校”并沿用至今不过,只不过,时人将“立新”两字新解为“常立常新”。

2010年5月17日,百余位香山慈幼院的校友和香山文化部落的部分成员齐集一堂,在香山熊希龄墓园共同缅怀“慈善之父”——香山慈幼院创办人熊希龄先生,并呼吁恢复香山慈幼院的办学理念。

   2010年7月10日,湖南网友“中国之子”致信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吁请将熊希龄的生日7月23日设定为“全球慈善日”(国际慈善日或世界慈善日),“让慈善的阳光照耀全球每一寸土地,以真爱的力量温暖每一个人”。“中国之子”在致潘基文的公开信中这么说:“熊希龄毕生致力于慈善事业,他一生尽力抚恤流亡、赈济饥乏、收养难童、培育人才,直到逝世的那一天,他仍在四处奔走,为难民和伤兵募捐,熊希龄为慈善而生,为慈善而死,他的一生,是慈善的一生。”这是对熊希龄慈善壮举的跨世纪回应。

    在慈善之外,熊希龄创作的楹联别具匠心,我曾为“养数种花,探春秋消息;蓄一池水,窥天地盈虚”这一联语震惊,并由此去探寻熊希龄的世界。熊希龄还对我国瓷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1906年,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建 “官办湖南瓷业有限公司”,并担任第一任总经理。熊希龄锐意改良,醴陵瓷业遂由粗瓷发展到细瓷生产,在传统釉下青花的基础上,拓展了釉下五彩的烧制技术。釉下五彩作品先后参加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获金奖。新中国成立后,醴陵釉下五彩恢复生产。熊希龄被称作“当代红色官窑”的创始人。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儒文在《阅读熊希龄》中写道“每次翻阅《熊希龄先生遗稿》、《明志阁遗著》和《熊希龄集》,阅读他流传下来的近800万字的各种奏折、咨呈、条陈、批牍、政论、函电、札记、诗词、序跋、联语以及由他签署的各类公文、命令、布告、合同、收据、委任状等,就如同读一部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晚清史和民国史”。

    熊希龄在中国近代史上,或者至今,于慈善一途,无人能出其右。据说,熊希龄曾画过一幅棉花,题款是:“此君一出天下暖”,我想,这句题款也可当作对熊希龄作为中国近代首善的盖棺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