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落水管怎么包:三国人物心理分析与职场生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7:56:03
三国人物心理分析与职场生存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解读“三国”人物的行为表现。对三国时期的君主统帅、文臣谋士、武将枭雄等各方面人物,进行了人格方面的多角度深入剖析,并以相辅或相反的案例来说明人格完善的重要性,以望对现代社会中尤其是职场人士的心理完善起到以史明鉴的作用。 第一篇 君主统帅篇(一)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建安二十一年进封魏王。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1)
  •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2)
  •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3)

第一篇 君主统帅篇(二)

豁达,可谓是中国士大夫们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人格状态,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屈指可数,三国的曹操算得上一个。尽管之前我们论证了曹操的多重人格,但曹操求贤若渴的豁达心胸,败不气馁的积极心态,对于曹魏集团的稳固及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 第2章 曹操(下):豁达人格延年益寿(1)
  • 第2章 曹操(下):豁达人格延年益寿(2)
  • 第2章 曹操(下):豁达人格延年益寿(3)

第一篇 君主统帅篇(三)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

 

  •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1)
  •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2)
  •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3)
  •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4)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1) 

颜子曰:“不能治身,焉能治国。”是故,为君主统帅者,必先能自律,并不断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可惜,在三国的君主统帅人中,大部分人都有其突出的人格缺陷,有些甚至到了人格障碍的地步,并由此难成大业,丢了江山。在本篇中,将对他们当中的突出人物做深入的心理剖析,并列举出其反面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曹操(155 220)

魏武帝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建安二十一年进封魏王。曹魏建立后,曹操被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在政治军事方面,数十年间,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恒,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其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政领袖,还是一位慷慨的诗人和忧患的哲人,其诗均古题乐府,气韵沉雄,慷慨悲凉。其文亦清峻通脱。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在三国人物中,曹操无疑是对时局影响最大的人物,也是最受争议的人物。据相关史料记载,曹操的为人处世也变化无常,难以捉摸。这其实是他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的突出表现,那么曹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双重人格呢?

多重人格是情感、思想及言行不协调

在心理学上,人格是个人特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的总和。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而当这些成分彼此失调的时候,人就会形成双重或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的突出特征为:(1)一个人可以具有两种或多种的人格模式,分别在不同时间里出现;(2)在某个特定情境或时间段内,个人会有一种突出的人格模式,称为主体人格;(3)此时个人所有的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其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会显出另一人格的痕迹; (4)个人在某种情绪或精神刺激的作用下,会改变为另一种人格模式,其一切情感、思想及言行都按照新的人格模式行事。一般说来,人格多样化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人格的极端化则是人格缺陷的表现。

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回顾《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史料,他的为人时而宽容大度,时而严苛暴戾;时而乐观豁达,时而阴暗刻薄;时而率真坦诚,时而猜忌多疑。如此极端化的行为表现,决定了曹操的双重人格,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曹操的父亲是曹嵩,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而在当时的社会,宦官是被人歧视的阶层,深受那些出身名门的官僚士大夫的轻视。曹操的小名叫“阿瞒”,它可谓是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人都很重视个人的仪表风姿,曹操个子不高,相貌一无可取之处,这也给曹操带来了难以磨灭的自卑感。《三国志》中对于同时代重要人物的相貌都给予了正面描写,特别在谈及刘备和孙权的长相时,都描述他们具有帝王之相,但对曹操的相貌却是只字未提,就是在《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 崔琰(163 216),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 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吕伯奢是曹操的老朋友,曹操逃亡至此,伯奢一家欲备食款待。曹操听到磨刀的声音,以为伯奢要杀他,就在晚上把伯奢一家给杀光了。此外,太尉杨彪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2)  

杨彪(142 225),字文先,弘农华阴人,献帝时拜太尉。 与袁绍结亲,曹操怀疑他要谋害自己,诬蔑杨彪以忤逆大罪下狱,后经孔融 孔融(153 208),东汉文学家,鲁国人,字文举,家学渊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力保才免于被杀。但其子杨修 杨修(175 219),字德祖,弘农华阴人,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曹操主簿,被曹操杀害。 后来还是未能幸免于难,被曹操所杀。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例如,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宛城的张绣 张绣(? 207),武威祖厉人,张济从子。东汉末年割据宛城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 向他投降。不料,张绣后来突然反叛,并在乱军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还如,曹操做兖州牧时,张邈 张邈(? 195) ,东汉官员。字孟卓,东平寿张人。 叛逃,同时劫得部将毕谌之母、弟、妻、子,曹操同意毕谌去寻家人,毕谌叩头表示没有二心。不料毕谌一出门就投奔了吕布。等到曹操攻破吕布,活捉毕谌时,众人都以为毕谌必死无疑,但曹操却褒赞他忠孝,又以毕谌为鲁相。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156 217),字孔璋,广陵射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初仕袁绍,后归曹操。 的宽恕。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获陈琳时,也未加追究,而是委以重任,使他得以成为“建安七子”之一。

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曹操对自己的妻室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如他后来的正妻卞氏出身于倡优之家,侍妾中尹夫人、杜夫人原为有夫有子之妇。尹夫人原为吕布属下秦禄之妻,携子秦朗改嫁曹操,后生曹矩。秦朗与曹操之孙曹睿年纪相仿,在曹睿执政时授以内官,升为骠骑将军。杜夫人原为大将军何进的儿媳,携子何晏改嫁曹操,又生子曹林和曹衮。曹操对养子也如同亲生,常在宴会中向客人介绍他们,并说:“世人有谁像我这般疼爱养子的?”这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缺陷

曹操的自信与自卑的双重人格特质,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人格特质。首先,曹操的自信使得他具有开朗幽默的外向型人格,喜欢与人交往,曾得到了不少名士的关注。当时的名士许劭就评价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后汉书·许劭传》,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此外,曹操也时常以幽默轻松的姿态示人,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三国志》裴注引《魏书》记载,在两军交战期间,敌军使者去见曹操,曹操开玩笑地说:“你们想要看我曹操吗?其实我也是一般人的模样,没有多长耳朵和嘴巴,只不过比较聪明而已。”在自信的对垒中,足见曹操的幽默随和。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名句,更是千百年来士大夫们追求的自信自由境界。

相比自信时的曹操,自卑时的曹操却完全是另一幅面孔。此时的他变得沉郁险恶,睚眦必报。如,他诛杀桓邵;不容有失,棒杀爱妾;冷酷无情,借头抚众。这与他开朗幽默的自信气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自卑还使得曹操变得十分敏感。例如,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名医,曹操听到他的名声而召见他,令他常伴左右治疗自己的头痛病。但华佗不愿做曹操的侍医,时常借口回家,曹操为此非常恼怒,将华佗拘捕回许昌,致使他最后死在狱中。

在心理学中,自卑是个人自我评价偏低,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  第1章 曹操(上):多重人格难以捉摸(3) 认为,自卑感是推动个人追求卓越的动力。曹操因为自己不大光彩的身世和不够英武的形貌曾饱受歧视,为了对抗这种自卑,曹操采用了多种防御机制,以获得自信的补偿,这一方面表现为曹操具有极强的升华能力,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他极端的自恋。

对于自我的升华,曹操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不断自我超越,以最终获得完全的“优越感”。由此,曹操一生以“安民定天下”为己任,以齐桓公、晋文公为榜样,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短歌行》)的境界。对于自我的掩饰,曹操由于对自我有着许许多多的自卑和不安全感,所以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杂记》)。这使得他变得极为猜疑和残忍,行为复杂多变,令人难以捉摸。

换言之,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

刘备让徐州

作为三国争霸的竞争者,对比曹操变化无端、阴晴不定,刘备则显得有仁有义,光明磊落,因而在当时名声颇好。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公元194年,由于曹操的父亲曹嵩被徐州牧陶谦的使者在徐州谋财害命,曹操借口为父报仇而再度攻打徐州,陶谦不能抵挡,向刘备求救。刘备带着自己的兵去接应,陶谦让刘备作豫州刺史,屯兵小沛。当时陶谦得了重病,临终之时对别驾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啊!” 陶谦既死,糜竺即率领同僚们前往小沛迎接刘备。刘备觉得自己无法担当,就推荐了袁术,他认为袁术“四世五公,海内所归”,但陈登却回答说:“袁术其人,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行为放肆而不检点,不是治乱之主。”更义正词严地说明迎立刘备为宗主的理由,是为了让老百姓有所依归,并且警防奸雄曹操乘虚而入。又经过糜竺、陈登和北海相孔融等人再三劝说,刘备“遂领徐州”。陈寿评价此事为“其得人心如此”。

此外,《三国志·先主传》注引王沈《魏书》记载,刘备外御贼寇,内则屯粮分发给百姓,士以下的人,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可以想见刘备的磊落仁义。

刘备在人格上专一于仁义,始终不改,因此赢得了众多忠臣良将的信任。

寻求职场中的“自我完善”

职场中的“自我完善”,要求职场人学会扬长避短,补善去恶,以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其实,人之一生,都在追逐自我的人格完善与价值实现。由此,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怎样加以改变,并令其有可持续发展。曹操的悲剧在于:他的自信不是稳定的,他的豁达是有选择的,所以他成为一个矛盾体。所以,面对职场的种种压力和挑战,人们要不断调整自我的状态。在这当中,人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坚信人皆可变

就是说,尽管人格具有延续性,但每个人的人格都存在很大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轻度的多重人格是自我完善的表现,但严重的多重人格则是不健康的表现。所以,人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改变自我,以在职场中打造最好的自我。

2 坚守自身价值

就是说,要树立必要的职场自信,并清晰自己自卑与自信的来源。对于个人的自卑,要在工作中加以积极地控制和消除;对于个人的自信,也要借助工作机遇加以努力地发扬和利用。要相信个人的努力及其效果,要给自己必要的成长时间。

3 培养“耳顺功”

就是说,人在职场,不是所有人都会赏识你的。所以,面对别人的批评,员工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孔子曾倡导人们要练就“耳顺”的能力(就是既听得了好话,也听得了歹话),由此人们要学会以自信面对批评,以自卑面对表扬。

4 做好“耳顺公”

就是说,人在职场,要学会笑傲江湖,闻过则喜。对于个人的不足之处,要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并辩证地加以看待。这样在自信的基础上,人就可以化自卑为超越的动力,变批评为完善的方向。
 第2章 曹操(下):豁达人格延年益寿(1) 

豁达,可谓是中国士大夫们千百年来追求的理想人格状态,而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屈指可数,三国的曹操算得上一个。尽管之前我们论证了曹操的多重人格,但曹操求贤若渴的豁达心胸,败不气馁的积极心态,对于曹魏集团的稳固及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豁达是乐观人格的表现

就心理学而言,豁达可谓是乐观人格的突出体现。具体地说,乐观既是一种动机状态,也是一种性格品质。它包括了开朗、自信、坚毅、合群等人格特征,也善于运用升华、幽默、利他行为等成熟的精神防御机制。

心理学调查显示,开朗乐观的人不仅较为健康(如癌症罹患率明显低于悲观抑郁者),而且婚姻生活较为幸福,事业上也较易获得成功。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耐德发现,乐观的人通常具备下列共同性质:较能自我激励,能寻求各种方法实现目标,遭遇困境时能自我安慰,知所变通,能将艰巨的任务分解成容易解决的小部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也曾指出:“一个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响。能力并不是固定产生,能发挥到何种程度有极大弹性。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马丁·塞利格曼则指出:“乐观不但是迷人的性格特征,还有更神奇的功能,它能使人对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产生心理免疫力。”他的研究表明,乐观的孩子不易患忧郁症,他们也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的孩子更健康。塞利格曼还认为,乐观与悲观的最大区别就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令人愉快的事情总是永久的、普遍的,他们能够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事件发生,他们也能视为是暂时的。而悲观主义者则认为,好事总是暂时的,坏事才是永远的。由此,他们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不是责怪自己,就是诿过别人。

此外,从情感智商的角度来看,乐观指个人面对挑战或挫折时,不会满腹焦虑、抱持失败主义或意志消沉;这种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较少出现沮丧、焦虑或情感不适应等问题。由此,对于豁达的人来说,生活的起落是人生的教科书, 事业的起落是其中的作业与考试。久而久之, 豁达的人会练就一颗非同寻常的平常心, 可以不因事业沉浮而自暴自弃, 不因生活颠簸就怨天尤人,并学会以一颗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

曹操善以积极心态应对困境

旷达乐观,不拘小节,是曹操突出的人格特征。这首先表现为曹操对复杂险恶的环境有很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使得他善于排遣挫折、失败所带来的烦恼。如,曹操在汴水之战、淯水突围、濮阳之争、赤壁鏖兵、渭南之役等战役中都陷入绝境,险象丛生。对此,曹操始终方寸不乱,一旦脱离险境后,或自我解嘲以求心理平衡,或放声大笑以求蔑视对手,表现出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这在《三国演义》里有精彩的描写,虽然它是文学创作,但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等史籍当中也有迹可寻。

相比之下,曹操的政敌袁术、袁绍、刘备等人均在面对重大挫折方面相形见绌。袁术败退淮南,“呕血斗余而死”;袁绍官渡会战丧师十万,“自军败后发病”,“忧死”;夷陵之战中刘备因“大败坏,忿耻发病死”。

他们几位心理承受能力比起曹操来,可真是差得太远了!

曹操的乐观豁达还表现在每遇悲观沮丧的困境时,他都会积极面对,甚至不惜自嘲来抚慰众人的情绪。例如,公元189年,曹操在任典军尉时,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等人谋诛宦官,商议不定,左右为难,曹操在一旁鼓掌大笑,向何进等提出了自己的策略。虽未被采纳,却令人印象深刻。公元190年,董卓 董卓(? 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临洮县)人。东汉末年少帝、献帝时权臣。官至太师、郿侯。被吕布所杀。 当朝,飞扬跋扈,王允 王允
第2章 曹操(下):豁达人格延年益寿(2) 

(137 192),字子师,太原祁县人,东汉末年献帝时司徒。 等旧臣敢怒不敢言,因无计可施而于席间压声而哭,曹操又在一旁抚掌大笑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不仅如此,他还当即提出以献刀谋刺董卓的方案,并亲自去实施。后行刺未果,曹操逃出京城,开始了一段浪迹天涯的日子,但他从无怨言。

公元194年,曹操率军进攻濮阳,陈兵于野。吕布 吕布(? 198),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著名武将与割据军阀。 出兵迎战,曹军失利,退兵三十里。曹操与众将说,吕布得胜易骄,当夜袭濮阳西塞。不料吕布有防,曹操被围截,幸有乐进、典韦等将拼命冲杀,才得以脱围。后来众将前来拜伏问候时,曹操仰面大笑说:“误中匹夫之计,我必当报之。”之后将计就计,对外称曹操被烧伤身亡,全军挂孝发丧,并埋伏军营四周,引吕布来战。吕布果然率军杀来,结果被伏军团团围住,折损很多兵马,吕布死战得脱,逃回濮阳城中。

公元209年,曹操在赤壁大败,索性一把火烧掉了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道向江陵一路败退。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十分艰难。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眼看大军就要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曹操话音刚落,探马即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这段经历后来在《三国演义》中有精彩的描写,虽十分夸张,却也展现了曹操笑傲江湖、东方不败的风采。可贵的是,曹操回到许昌后,即发布了《求贤令》,以求贤才为己效力。

公元211年,曹操与马超 马超(176 222),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蜀汉大将。 、韩遂 韩遂(? 215) ,字文约, 金城郡。东汉末西凉名人,被起义军劫持,推举为首领,自此拥兵割据一方,长达数十年。 等关中联军作战。闰八月,曹军在潼关附近渡河,曹操自领卫队百余人断后,不料马超率步骑兵万余人追击而来,曹军处境十分危急,但曹操从容不迫,全身而退。而据吴人作《曹瞒传》记载,曹操听说有羌兵两万前来帮助马超时,闻报大喜,因为他想若是边区的敌人汇聚一起,则便于一举歼灭。之后,曹操利用与韩遂的旧谊,进行挑拨离间,促使马超与韩遂相互猜疑,自相火并,最后一举击溃了马、韩联军,为控制关中局势和西取汉中创造了条件。

最后,曹操的豁达也表现在他对他人,特别是与自己有过节人士的宽容。例如,“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避难至冀州入投袁绍。袁绍让他做文书,军中行文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具煽动力。官渡之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既往不咎,还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升官为丞相门下督。

张绣对曹操降而复反,导致曹操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战死。张绣后来再降曹操,曹操非但没有追究,反而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并大封其功绩。还有,魏种 魏种,生卒不详,是曹操推举的孝廉。 原是曹操起兵的手下,那时很多人都背叛了曹操,但曹操曾很自信地说:“只有魏种不会背弃我啊。”不成想,魏种后来还是背弃了曹操。曹操曾发誓要严惩魏种,但抓到他后,却因其才而恕之,并加以任用。曹操这种不念旧恶、唯才是举的豁达
 第2章 曹操(下):豁达人格延年益寿(3) 

风范,曾传为美谈。

豁达使曹操开创了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以否定儒家礼法为宗,以旷达放荡为本。其发迹于曹魏,不能不说与曹操个性有极大的关系。概括说来,曹操乐观豁达、唯才是举的风范造就了魏晋玄学之强调思想解放、尊重个性、注重自我的精髓。而曹操之寄情于山水、抒怀于杜康的豪情也对何晏、夏侯玄等魏晋玄学的开创者影响至深,令他们率领着无数后人为之顶礼膜拜。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这是曹操脍炙人口的言志诗。它不仅展现了曹操在垂暮之年仍然积极进取、壮志不衰的雄风,也揭示了曹操对于生老病死的豪迈胸襟。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开创了魏晋玄学的创新局面。

总而言之,曹操的乐观豁达使得他身处逆境而不颓唐,面临危机而不动摇,这促成了曹氏集团的强大。说到底,曹操是三国统帅级人物中唯一寿终正寝、死而无憾的人。

这是董卓、袁术、袁绍、公孙瓒、吕布、孙坚、刘备、刘表、刘璋等三国风云人物无法得到的恩典!

袁绍一天杀两义士

对比起曹操的豁达宽容,“四世三公”的袁绍则不能容人。

《三国志·臧洪传》记载, 讨董军因粮尽不了了之后,臧洪归附于袁绍,为袁绍器重。194年,张超与哥哥张邈、陈宫叛曹操迎吕布,被曹操击败围在雍丘。身为张超旧属的臧洪请袁绍发兵相救,袁绍不准,张超被曹操灭族。臧洪见袁绍背信弃义就与之断绝关系。袁绍大怒,发兵攻打青州,久攻不下,派陈琳写信劝降,但臧洪坚决守城不投降,历经一年多,城中粮尽,袁绍才攻破青州,臧洪被俘。臧洪不肯屈服,袁绍也愤怒于臧洪的固执,觉得臧洪不能为自己所用,就杀了臧洪。

与臧洪自幼交好后又随臧洪出任东郡郡丞的陈容见状,难以容忍袁绍的残暴,就大胆责问袁绍为何背义杀害忠良?袁绍说:“我杀臧洪与你何干?”陈容大义凛然地说:“仗义者为君子,背义者为小人!今日愿与臧洪同死,不愿与将军同生!”于是陈容与臧洪同时遇害。

当时袁绍在座的部下也纷纷议论:“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做职场中的“乐天派”

职场中的“乐天派”,就是指职场人要养就乐观豁达的心态,对己不躁进不苛责,对人不积怨不刁难,终而善于调整心态,告别往事。曹操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挫折和困难,他可笑傲江湖,与狼共舞,先战胜自我,而后战胜他人。那么,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成为职场的“乐天派”呢?以下有几条建议:

1 知足常乐

在职场中,遇事要冷静,学会进退自如。即,事业成功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不足,而在挫败的时候要多看自己的成绩,这样就会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人只有心平气和地看待自己,别人才会心平气和地看待你。

2 赏识他人

要学会给予同事欢乐,令他人感到温暖。赏识他人不等于否认自我,抬举同事不等于放弃竞争。与此相反,人越是在交流中赞赏他人,就越会得到他人的肯定,越可能自己也会得到欢乐,并使工作环境十分和谐。

3 调适目标

人既不可有过高的奢望,也不可过低地看待自己,目标是否远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适合自己,能激发自己的动力,快乐工作,这样才能乐观对待自己的工作,防止恶性情绪的循环。

4 坚定信念

面对工作中的挫折,要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自己的选择和能力,这样才能激发自我的动力和毅力去解决困难,并不畏艰难,坚持不懈。

5 学会幽默

幽默既是自我调节的维生素,也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幽默可使人在生活中发现快乐,并及时宣泄不良情绪,幽默还可使人从容应对各种尴尬局面,将烦恼抛掷一边。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1) 

刘备(161 223)

刘备,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人,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为三国蜀汉国君王。东汉灵帝末年,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始得诸葛亮辅佐。公元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

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公元219年7月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10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时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于是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63岁,谥号昭烈帝,后人尊称刘备为先主。

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期,刘备作为正统汉室的代表,深受士大夫的追随与百姓的爱戴。他韬光养晦,宽厚仁义,知人善任,机权干略,战吕布、抗曹操 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结孙权 孙权(182 252),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访贤士的事迹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从落魄的王族后裔到一方霸主,由编织草鞋到转战南北,正是刘备对自我的强烈期盼,成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在“三国”中,曹操以奸诈著称,孙权以善变闻名,而刘备则以仁爱而传世,因此心理专家称,刘备是将儒家之“仁者无敌”的理念落实到“君子之道”的自我期盼中,形成了其强烈的君子情结,从而创造了一个从草鞋匠到霸主的成功奇迹。刘备的为人之道,对当今驰骋职场很有借鉴意义。

自我期盼效应以高度自信为基础

自我期盼效应(self expectancy effect),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提出。它指的是个人由于受到某些权威或者特殊理念的影响,而对自我产生了巨大的期盼与信念。这种期盼与信念可使人在行动中增强自我的信心,提高自我的标准,最终达到一定的自我实现。自我期盼效应可包含两个部分:(1)自我效能感(self efficacy),即个人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的信念;(2)自我预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cy)的实现,即个人相信自己能够实现理想的强烈期盼。由此,自我期盼效应可使人在行动中形成一定的定势心理,存在某种坚定的意向,并为此不畏艰难,奋斗不止。

用时下的术语来讲,刘备也是一位NLP大师,他把个人的成功培训做到了家,也以此感染了一批人跟随他追逐成功的梦想。具体地说,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 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英文缩写(在香港,也被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这一理论认为:我们的态度、信念、思维方式及行动都是“习惯程序”,只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改善我们思维和行为的重复程序,让大脑的软件升级,便能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提升。NLP是一种意念激励的技巧,力图使人学会用神经语言来改变人的身心状态,达到自我的不断突破。

自我期盼效应使刘备志向远大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为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少时丧父,与母亲以编卖草席、草鞋为生。所以,刘备虽贵为皇宗后裔,但到他这一代,已与平民无异,并终日为温饱忙碌。但不容置疑的是,刘备的皇宗身份不仅给了他后期争霸的民意支持,也奠定了他自视不凡的基础。

刘备的自我期盼主要有两点:一是确信自己出身不凡,将来必有大用,二是期盼自己能担当起匡扶汉室的重任。如《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刘备儿时家中有株大桑树,遥望如同车盖,刘备与同宗小儿于树下玩耍时曾说:“我将来一定会坐有羽饰华盖的车。”其叔父刘子敬听到后,当下斥责他:“不许胡说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2) 

,你想招来灭门之祸吗?”由此可见,刘备自小有胸怀大志,对未来有着强烈的自我期盼。

刘备23岁时,跟随邹靖讨伐黄巾军,立下战功,曾被任为安喜尉。30岁时,刘备加入了讨伐董卓的战争,力图除汉贼,兴汉室。再后来,刘备的势力逐渐壮大,便依附陶谦 陶谦(132 194),字恭祖,丹阳人。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 ,并且答允陶谦的弥留之言“荣耀朝廷,施恩惠给百姓,并建立君王的功业”,并一度领徐州州牧。

刘备38岁时,汉献帝刘协因曹操滥权,诏令其岳父董承联络他人诛杀曹操。刘备接到密旨后假装示弱,借机脱离曹营,投靠袁绍 袁绍(? 202) ,字本初,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将军、太尉,封邺侯。汝南汝阳人。 ,以图连同地方势力一起反曹。在袁绍官渡之战败于曹军后,刘备又投靠刘表 刘表(142 208)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东汉末年名士,汉室宗亲,荆州牧,汉末群雄之一。 ,并屯兵新野。但刘表对刘备不予重用,这大大相悖于他的自我期待。《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一次刘备与刘表饮酒,刘备到厕所时发现大腿变粗,回来便与刘表感叹说:“我曾亲身征战四处,戎马生涯时身不离鞍,更未见赘肉。现在不再征战,在荆州安逸数年,而逐见大腿赘肉渐生,在荆州无所为用,征战半生理想仍未成、国家仍未平,不禁为之叹息、感殇落泪。”

由此可见,刘备纵然身处逆境,仍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只是碍于现实的无奈,暂时无法实现。

刘备59岁时,终于占据了荆、益两州,并自称汉中王。两年后,在谣传汉献帝被加害的第二年,诸葛亮、许靖、黄权等人上书劝进刘备即帝位,以续东汉之大统。刘备由此于成都登基,国号仍为“汉”,史称蜀汉。一年后,刘备因为关羽被杀,执意发兵东吴,但遭到陆逊 陆逊(183 245)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历任东吴大都督、丞相。 的成功抵抗,退守白帝城,并病终于此。在刘备传奇而动荡的一生中,他虽未能成就大业,但其强烈的自我期盼则浩气长存。

君子情结成就刘备一生霸业

在三国霸主中,曹操以奸诈著称,孙权以善变闻名,而刘备则以仁爱而传世。可以说,刘备将儒家之“仁者无敌”的理念落实到“君子之道”的自我期盼中,形成了其强烈的君子情结。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拘一格,礼贤下士。刘备自年少起,就以谦恭待人著称,并喜欢结交豪杰游侠,使许多人都对他十分倾慕。投身逐鹿中原后,刘备更以谦和宽厚使陶谦感动万分,做出礼让徐州之举,也使徐庶 徐庶(? 约232) ,字元直,豫州颍川郡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 感恩不已,演出“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至于刘备之善待诸葛亮,更是演绎出了中国古代君臣关系之绝唱。先是不顾诸葛亮初出茅庐,便委以重任,并以“如鱼得水”来寓意两人的关系。后是在白帝城病危时,托孤于诸葛亮,更提出“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超越君臣纲常的惊世骇语,道出了他对贤士的高度信任。

其次,刘备对百姓的仁爱之心。 早期,刘备平原外御贼寇,在内则屯粮分发给百姓,士以下的人,都可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郡民刘平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毫不知情,还对刺客十分礼遇,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便坦露实情离去。陈寿更以“如此深获众人的信望”来称赞刘备。

曹操南下追击刘备时,刘备的随军民众就有十万人之多,“辎重数千辆,一日只能走十余里”。有人向刘备进言:“应该速行而保江陵,现今随行者虽然很多,但士兵很少,若曹操军追至,怎样抵抗他呢?”刘备答道:“做大事都要以人为本,现今人众归附于我,我又怎忍心离弃他们!”所以诸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3)  

葛亮称赞刘备“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张辅也称“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再者,刘备对同族同僚的仁德之义以及君子不乘人之危的德行。在徐州,陶谦死前说:“非刘备不能安定此州。”由此麋竺率人迎刘备入主徐州,但刘备却推辞,反而推荐袁术入主徐州,后经陈登和孔融的再三劝说,才应允接管徐州。刘表病卒时,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诸葛亮曾游说刘备进取刘琮以占据荆州。但刘备于心不忍,不仅没有进攻荆州,反而到刘表墓去哭拜,而后离去。后来入川抵达涪城,刘璋 刘璋(? 220),字季玉,江夏竟陵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 继父亲刘焉担任益州牧,后为刘备所败。 亲自出迎,相见甚欢。当时张松、法正及庞统等人都曾提议刘备可乘机擒住刘璋,占据益州。但刘备以初来到蜀地,人心尚未信服,不宜轻举妄动为由,拒绝了众人的建言。

可以说,刘备的君子情结是自我期盼的突出表现和重要组成,在乱世争霸中,这种宽厚仁爱的君子所为更显得难能可贵。

总之,纵观刘备的自我实现过程,其浓浓君主意,对其自我价值的肯定和自我理想的追求,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其翩翩君子情,也对其赢取民心,开疆辟地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任职魏国的傅干曾言:“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裴松之注·三国志·先主传》)。换言之,刘备的自我期盼和仁爱之道为他赢足了民心,使得文臣愿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将愿为他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刘备尤其擅长在逆境中进行NLP调整

刘备很善于做NLP的自我训练。这突出体现在每逢山穷水尽时,都能以明确的自我定位来激励自我,调整自我。刘备自起兵以来,可谓一路坎坷,代理徐州牧后不久就被吕布打败,之后投奔曹操,后来又逃离曹营投奔袁绍,袁绍兵败后又投靠刘表。在8年间,刘备不断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所以吕布曾说刘备“反复难养”。然而,刘备就是再落魄,也从未放弃匡扶汉室的大任,并总是以此来激励下属。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吾乃高祖后裔,岂能坐视大汉基业为一般小人夺走”。不光如此,每每出征,刘备都标榜自己是正义之师,以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共谋大业。

诸葛亮的自我期盼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少年时父母双亡,追随叔父避乱荆州,人称“卧龙”。他没有仰仗自己的才华而四处招摇,而是躬耕南阳,等待值得侍奉的明主的到来。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刘备屯兵新野时,徐庶为幕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诸葛亮早已听闻刘皇叔之名,但为了考验刘备,刘备三访其庐后才与其相见,并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得到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的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

后来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在政务军事中,诸葛亮充分展现着他突出的才能和过人的谋略,不仅使众多能将心甘口服,更稳步实现了自我价值和自我期盼。尤其是在刘备永安病逝后,诸葛亮达到了事业的顶峰。

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嘱托后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虽然后来北伐未竟,诸葛亮含恨而逝,但终其一生,诸葛亮还是非常完美地实现了自我期盼。

发挥职场中的“自我期盼效应”

职场中的“自我期盼效应”,泛指职场人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确信职场目标想必可实现,并对职场成功怀有巨大的期待。随着人才的不断涌入和求职环境的不断变化,职场越来越成为充满变数的角斗场。职场
第3章 刘备:自我期盼终成大业(4)  

人怎样才能稳中求胜,险中求安,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呢?结合刘备的NLP自我训练,我给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自我定位

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找工作时往往只看重待遇和发展前景,一窝蜂地往“高等白领”行列挤,却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和性格。因此,职场人需要确定适合自己的志向与能力的目标。只有清晰定位自我,职场奋斗才会有成果。

2 自我信任

职场人如果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就容易在遇到挫折时自怨自艾,束手无策。职场之成功,需要有过硬的能力,而这来自于过硬的自我信念与心理素质。可以说,自我信任是实现自我期盼的先决条件。

3 自我信念

职场的自我期盼,基于对自己的准确定位。其中信念引发力量,期盼带来激情。很多职场人初入职时,都是满怀抱负,梦想远大,但随着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他们当中不少人都变成了忙碌却无为的职场“苍蝇人”,再无当初之梦想。而有自我信念之人,会永远不甘平庸,永久追求卓越。

4 自我推销

在清晰定位后,职场人还需要在工作中努力扬长避短,挖掘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以博得上级的青睐与同事的信赖。在这当中,职场人也需要建立自己品牌和口碑,并积极推销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