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爆圆嘴钳:论?入?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0:39:38
总 说

     入静是气功修炼的关键环节。古往今来,有关入静的文字洋洋大观,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气功境界、层次的丰富与变化莫测。然多只揭示入静神秘的表面,从玄虚人手,不着边际,使许多气功爱好者越学越糊涂,陷于不可解的困惑。

     诚然,气功人静的体验确乎具有难于言传的神秘魅力,要从困惑的迷宫中逃出,一方面要学功者自身努力提高素养和悟性,以期有更高的理解和体悟;另一方面,也须要“过来人”的表述与传授应力求把奇妙的感受表达清楚。这里,我们试图把丰富纷繁到难于表述清楚的气功感悟括约成几个大类一一即限之以规范,并依此分类阐述。当然,这样做必然使空灵自由的入静感悟流于形式。我们的期望是,通过这简单的线条,能使入门者不致于一跨进气功门槛,便飘飘然于玄虚之空,不着边际、无依无托,无从下手。我们所提供的,只是一块敲门砖,还望气功爱好者借此敲开“大门”,升堂入室后,切切把它丢开,不可仍然墨守成规,成为一种碍于精神升华的包袱。
 
 
 

 一、入静分类
 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大致把气功入静分为无意入静和有意入静两类。
(1)无意入静
 人们常把气功入静理解为闭目端坐,止念定心,恍兮惚兮于神幻世界的“坐忘”的特定练功状态,除此之外,便不能称为“入静了。必须指出,这种观点并非完全正确。其实,气功的“入静”随着练功时间的推移、功夫的提高有着不同的深浅层次,同时,因时、地、人,环境等诸多因素,也从侧面影响了人静的深浅及质量,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现象。气功书籍中描述的种种奇妙感受毕竟是典型化的较为个别的,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有非达到此便不算练功,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练功的料。 
 

 入静不应只作狭义的“一念不存”解,而应广义地去看待。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入静”的状态—— 只要心绪安宁(不存在入静不入静的问题,只存在人静层次的深浅),可睁眼、可随意动作、做事思考、说话、唱歌等。即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人静。 
 
 二、入静的实现
 如何实施入静,以期达到智慧的升华,这是古今中外练功家及气功爱好者们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各家、各门、各派也都根据自身长期的实践,总结了一套套具体的方法,有的简单易行,有的繁琐复杂。方法,方式非常多,常让学功者莫衷一是,眼花缭乱,加之某些气功书籍或报道着意渲染,制造一种神秘感,故弄玄虚,更是令初学者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学功者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所有表面上看起来千差万别,甚至是格格不入,相互矛盾对立的方法,实际是大同小异,本质或目的只有一个:便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方式达到人静,所谓万法归宗,即从纷杂的表面现象整理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化繁为简,把握本质。

 要实施入静,首先要把握以一念代万念,达到“念”的升华,这一总的程序,即通过“专一”的念头,使人脑纷繁无序的“万念”归于有序的“一念”,然后,再通过放松,慢慢淡化,最后达到意念的升华——空无一物、一灵独存,在“空无”之中尚有“一灵”。“定观经”说得好: “惟灭动心,不灭照心”。练功入静的目的是灭掉心猿意马的“动心, 以灵觉现照真本性的存现。
 要入静,首先须得做到要松,有必要指出,许多人都认为放松无非就是肢体松软而已,其实并非如此简单。要实现放松,大约有如下四个层次:

(1)肢体放松
 一般地,摆好一定的姿式之后,开始想象,从头部开始往下,胸+双手(大臂)+小臂一
手掌一手指末端+腰+大褪一小脚+脚趾。依照这个顺序,连续几次想象放松到一点力气都没有,你便会体验到一种松静的懒散状态。

(2)内脏放松
身体放松之后,把放松的意念由外敛内,想象五脏六腑完全放松,可以依照脏腑次序一个个放松,亦可以整体地想一下。这时使可以感到一种没有原由的喜乐感,一种类似于性快感的痒酥酥的感觉,特别是下丹田处,有一种想要笑出来的感觉。

(3)大脑放松
 大脑的放松是大脑的整个放松,以及精神的里面放松,有如清泉从脑子里流过,似乎可以“看”(内视)到大脑皮层一个个鲜红的兴奋点,随着放松程度的加深,逐渐褪色、消遁,有时可以达到整个大脑通体透明。

(4) 心神放松
 这一层次的放松最易被忽视,即使许多训练有素的气功爱好者,也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这一层恰恰是放松入静是否能深入到深层的一个关键。气功强调整体平衡,这一层次的放松正是一种抽象的内涵意义的回归,宏观地、整体地把握整个练功态,前面的三个层次的放松都陷于局部,这时需要调整心神整体的平衡,与宇宙的均衡取得同步。要做到这一点,只要用意想观照一下整体(身体内外的整体),人与自然宇宙的整体协调,感觉达到一种完整协调的平衡即可。也许这就是某些人称之为秘诀的秘诀。很容易,不是吗?不要把气功看得过分的神秘。

 做好了放松就自然地进入入静。如果你尚且觉得做起来不那么熟练,不那么得心应手,不太那么有把握,不太有自信,那么,我们下面将提供几种较为实用的以一念代万念的入静过渡的方法 (只是过渡.而非真正的入静)供参考和选择(当然,你也可以自己设计其他的方法)。

① 数息法(或听息法)
 在练功中,调节自己的意念,使其跟随一呼一吸,自然出入,意息相随,使心灵逐渐安静下来。

② 贯球法
正如肢体的放松那样,贯球法是想象着头上的宇宙之气集成一团白雾状的气团,自百会穴“贯”入,像甘泉般缓缓流注而下,由脑一颈一胸+腰一腿,流出脚心,注入地底,带走身上的污浊。

③ 意守法
 练功者多数采用意守下丹田或涌泉穴,当然,还有其他的意守方法,把念头集中到意守之处,但意念宜轻不宜重,要似守非守,若有若无。通过一念的集中,消除其他杂念。

④ 转移注意力法
 看电视或听音乐,把纷繁的杂念集中起来,这样有助于放松心理紧张,特别是对于心理比较紧张、敏感者,或者常为不能人静而苦恼者,采用这种方式过渡,则有时效果较好。但要注意看电视或听音乐不要过于投入,要似看非看、似听似听。

⑤ 想象法
 练功中想象美好的景物,如星空明月、白云、薄雾、青山秀水、鲜花异草、翠柏苍松等美好最色。亦可默想心念“松静”、“健康”等,达到心神宁静。

⑥ 诱导法
 通过自我或他人的诱导,从而达到入静,如双手轻置于小腹上轻轻按摩.亦可布气、语言等信号诱导,达到入静。
 除了上述6种方法外,还可以有多种方法,多系大同小异.此处不再一一列举。练功者可根据自己的特征随意选取一两种方法练习。 
 

 三、入静的层次
 前边谈过, 入静有深浅层次之分,虽然,这种层次的渐性过渡,层次与层次间没有明显的界域,然为表述方便,我们把它分为宁界、静界 空界、灵界4个层次,称“宁静空灵字诀”。
 这里“宁”、 “静 处于较浅表的层次,我们称之浅入静态, “空”、“灵处于较深层次,我们称之为深入静态.

(1)宁界
 宁”即心绪平和、安宁,杂念(不好的杂乱的念头,良性意念不叫杂念)较少.这是练功入静的初级阶段。这种时候不能急于求成,不要一味去追求书本中介绍的缥缈虚无的空灵境界(能达到当然最好),不能达到就怀疑自己是不是练功的料子,是不是功法或自己的练功方法有问题,或者是师傅不愿教或教不好等等。
其实,绝大多数人一开始都难于进入深入静态,而常只处于浅入静态.往往要经过较为长期的,持之以恒的耐心锻炼,才能逐渐由浅入深。要坚信功到自然成这一真理。当然我们也不否认有些人入静相当快,特别是少年儿童、较单纯的女性及一部分有特质的人,他们受后天固有观念的束缚较少,最容易达到思想放松,进入较深层次的入静。
 这个阶段, 在大脑较为放松的时刻,会偶有灵感,许多较为专心致志的科学家、学者、事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等, 都会有类似的效应,会在某种特定的无意识的“宁”境之中产生灵感。

(2)静界
 随着功夫的深入,练功者开始对放松意识操作自如,进入“宁”境,渐渐又忘却意识,进入潜意识的活动状态,“静”便显现,如水落石出。“静”境表现为心绪高度宁静,基本不受外界的干扰,心无杂念,整个宇宙产生一种杳冥的通联感,一念独存于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温馨怡人的恍兮惚兮的空间,无牵无挂,轻如自如,乐由心生。这个阶段,由于大脑的放松,常常会滋生一些较为奇妙的灵感。“静”态中,虽潜意识活动较为活跃(包括“八触”及幻觉等),然系思维之松静方能进入,即显意识的松静。潜意识的动只有产生在显意识的静的基础之上(精神病患者系潜、显意识均活动,互相掺杂、干扰导致),方能产生一种和谐、美好的精神境界,获得一种无由的快感。

(3)空界
 “空”境(并非空无一物的顽空) 是气功人静层次由初级进入高级的标志。在“静”界里,潜意识得到充分的活动之后,开始放松和安静下来(这是宇宙事物的发展规律,即物极必反的内涵),这时便标志着气功进入真正的安静(非“静界之“静”)的状态,忘却宇宙、忘却自我、忘却“静”的本身,这便是气功中所谓“空”的境界。
 有时,这种“空”境只是在练功中出现那么一刹那,有时却需要很长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一种对物质境界的升华,由物质境界进入精神境界。按照我个人的体验:这种升华是精神进入了另一种维度的空间,进入这个维度后,便会获得一些超自然的力量。

(4)灵界
 实现“空”界的升华后, 气功人静的境界还期待着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从“空”进入“灵”界。
 “灵”界是“空”而后“无中生有”进入一种大自觉,一种完满的灵态。回归万有,达到天人合一的高级气功境界。这时,所有感观似乎在另一维度上得到综合,全身细胞的感觉全息元由隐态转入显态(耳朵听字、天目透视等即是这种现象的局部显现),显得灵敏异常。

四、结束语
 有些初学者会问;练功时不能入静有效果吗?可以肯定地回答。有!只要你自信而且坚持不懈。许多练功者都苦于无法达到“心无杂念”的境界,其实凡事都有两面性,过分的着意于无杂念,反而使自己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神经紧张的状态中,气功中的 “入静”并非一念不存,从实质上说,应该是人的自我心态平和程度的一种代名词。练功者在练功时,关键在于此时的心态是否平淡,要如微风吹过的一湖清水、舒展而又悠然。

 初学功者常把“杂念”与“意识”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 “念头”可以有“良性意念”和 “不良意念 (杂念)之分。而所谓杂念只指不好的意念,诸如焦急、不安、害怕等等,这自然不好,故气功书籍常叫人要“心无杂念而非一念不存,适当的良性意念,常是有助于气功的修炼的,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更是如此,许多功法也都教人冥想某些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