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安全小知识手抄报:百闻不厌是书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01:39

百闻不厌是书香

2005/11/24 14:51:25
从小就对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之类的形容词心存崇敬,因为在一个孩子看来读书多少和学问高低总是联系在一起的。等大了自己开始可以看书了,也就从此和书有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一本书是《上下五千年》,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还是小学生的我曾经给书的作者曹余章先生写过一封信,请教对后羿这个人物的评价,而且曹先生不久就给了回信,多年的辗转搬家,那封信早已不知去向,但是先生语气之和蔼,书法之刚劲、治学之严谨至今想来仍旧历历在目;多少年以后在报纸上看见了曹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不免唏嘘。从这本书开始对于历史就开始充满了兴趣,而那时候专为中小学生编写的历史读物也很多,而且是系列的,基本是对《廿四史》的通俗化编写;在中学的时候曾经看见中华书局版本的《廿四史》那时候全套不过百元,可是现在这个版本估计已到三千元左右了,没有能够收藏一套中华书局的《廿四史》始终是自己的一件憾事!要读到好书必然要能买到好书,只是学生时代的零花钱实在难以满足买书的欲望,好在家中的藏书不少,而从小学到高中我就是睡在家中的书房中,自然是得天独厚,近水楼台先得月了,那时候升学压力虽没有现如今这样大,但是父母对阅读课外书仍旧是要约束的,所以明目张胆的看大部头的名著是不可能的,于是采用了迂回战术,基本看遍了全部的外国文学名著,由于父亲当时正在教授外国文学,家中有一套《外国文学作品内容提要》,上中下三本,后来又曾经整补过一册,书中罗列了全部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生平还有对作品的评价,这本是给中文系学生看的一本教辅书,但是却成了我阅读世界名著的捷径,直到现在,我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了解也都来自于这套丛书,可以说它为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窗口。买书、读书、藏书是读书人的全部生活,学生时代不可能有很多钱去买书,即便是在大学里面,生活费多了一些,仍旧觉得购书的费用捉襟见肘,于是学校的图书馆成了一个免费的读书去处,见到一些好书,自己还抄写下来,那时候就曾经在课堂上抄写全部的《老子》八十一章,也算是不务正业了;我们学校图书馆和系里面的资料室不定期的都会搞旧书销售,这也就成了爱书学生的淘书节日,我书柜中的一本由钱歌川先生著的《英文疑难详解》便是那时候的战果,这本书是两本,在新华书店曾经买过它的上册,而在学校的一次旧书展上居然看到此书还有一本续,而且成色基本算得上新书了,当时真是欣喜若狂,抓在手里生怕被人掠了去,之所以很在意这本书并不是对英文有着什么特别爱好,而是这本虽然从书名看是外语辅导的书的确与众不同,钱歌川先生或许今天的人已经没有谁知道了,但是他却是国内英文教学的大家,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根本不是什么辅导书,看过这本书后我头脑中只有四个字:学贯中西,一本对英语疑难问题答疑解惑的书却充满了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而用词之妙之准确真是绝无仅有,其中的很多诗句的出处许多学中文的人也未必能够随口答来,最中国化的诗词和最西化的英文在一本书中就这样被完美的糅合在了一起,用唐诗宋词来说明两个英文单词的异同,此书当然是堪称奇书了。书的确是很奇妙的东西,书本身作为知识的载体也是商品,是很物质的,而书的内容却是人类最为精神的东西:智慧。对于读书这事,我基本上是抱着随缘的态度,任何称得上书的都不妨一读,有些书未必一次能够读透,比如《红楼梦》,家中有三套解放前后不同版本的《红楼梦》,但是每当听到红学家的煌煌大论仍旧不觉汗颜,自己怎么就没有读出门道来,原来读书不思考也是白搭;比起读《红楼梦》这些巨著来,读唐诗宋词算是很惬意的事情了,周汝昌先生主编的《唐宋诗鉴赏辞典》和《唐宋词鉴赏辞典》就是属于可以信手翻开一读的,不必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那么辛苦,随便读哪一首诗词,都会感到一丝的放松,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杯清茶,细细读来有如月下品茗,是件很雅的事情,那么有些书读来就却似牛饮,着实解渴,比如说《三国演义》比如说《史记》比如说梁启超的《李鸿章》,此类书都能激发起一个读书人的阅读欲望,恨不得一口气读完方才罢休。只是近些年来能够让人一读为快的好书越来越少了,书店里面充斥了太多的时尚元素而少了些人文元素,于是我开始从一些旧书中寻找读书的愉悦,曾经有段时间出版社热衷于搞外国名著全集,比如莎士比亚全集,但是总觉得不如家中的那套上海译文出版社由方平先生主持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现在市面上这一版本已经很稀少了,更多的是朱生豪版本,大概是这套书是方平先生当年签名赠书送给父亲的缘故,对这本书一直十分珍惜,学生时代对莎翁作品的了解也来源这套书。现在电子传媒的惊人发展占据了原本属于阅读的时间,人们开始从互联网上下载电子书,但是我仍旧顽固地喜欢印在纸上的那一个个方块字,仍旧愿意享受把卷的惬意,很欣赏古人在印刷时候竖排版的设计,而且书脊是很柔软,一卷在手方知书中自有黄金屋。很怀念没有电视没有互联网的年代,刚刚回到上海的那一年,诸多的烦恼时刻总是包围着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开始读起了《四书》,读后方知它也没有现象中的枯燥和乏味,反而从中读到很多人生的哲理和睿智,也读出了勇气和责任;差不多在半年的时间里面读了《孟子》、《庄子》和《史记》,也从那时候起对于读书又有了新的认识,读书可以让读者和千年前的哲人智者作一个穿越时空的沟通,原来人们从古至今所遇到的人生难题与困惑是惊人的相似,不外乎物质追求和理想追求的矛盾,生与死的选择等等;很庆幸自己能够在卅岁之前读到了这些书,人说三十而立,或许思想上的成熟正是先贤所谓的立,而这一切来自于书籍来自于阅读,来自于读书时候自己的思考。读书是人最后也是最好的精神寄托,书是我们理想的精神家园;不读书,或许我们什么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