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溅水马桶:风雨毛家湾:林彪出事是因老宅的风水不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27:13

  图片说明:北京毛家湾一号院是林彪旧居的代名词。位于北京西城区平安里东南,中南海西北,皇城根附近的两条小巷,南巷称前毛家湾,北巷称后毛家湾。这里是明代大学士毛纪的故居,胡同也因此得名“毛家湾”。

 

  本文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第三辑,原标题为“风雨毛家湾”


  老北京有句俗话说:“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赛牛毛。”或曰:“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用来形容北京坊巷胡同之多。许多胡同都有不少琐闻轶事,可供谈资。毛家湾也是如此。


  毛家湾是北京西城的胡同名,为前毛家湾、中毛家湾、后毛家湾的统称。20世纪70年代以前,那里的交通方便而不喧嚣,行人、车辆很少,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当时北京人知道毛家湾的大概不会很多。然而,在一场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之后,不仅北京,而且海内外知道毛家湾的人骤然多了起来,人们开始知道那里曾是林彪的住地。几十年过去了,对于许多人来说,毛家湾仍然是个神秘的地方。说起它的历史来,恐怕知道的就更少了。


  毛家湾位于西四北大街之东,西皇城根北大街之西,大小红罗厂迤北,太平仓迤南。在前毛家湾和中毛家湾之间,那高高的灰色围墙中的院落便是当年林彪住地。其旧址至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它历经风雨,几易其主,见证了历史变迁和世道沧桑。


  大约在明朝中叶,那里就已建起府第、庭院和花园。据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这处宅院主人的女婿、一位叫大卫·季德的美国人说:“这所宅第是400多年前修建的。”他还在描述其宅第、园林时说,“我不禁想到400多年前那位艺术家在设计花园时一定要表现出一大片空间和遥远的山脉……”① 他在回忆中几次谈到400年这一时间概念,显然,这是源于主人对祖宅的了解。倘若此说不误的话,据以推算,这处宅院当始建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这所宅院最初的主人为谁?因资料有限,一时尚无法确指。有人说,那里原为明朝末期(应为中期)毛纪住宅,毛家湾之名也由此而来。② 其根据不得而知,或许可备一说。


  那么,毛纪为何许人?


  据《明史》卷一百九十本传载:毛纪,字维之,山东掖县(今莱州)人。明宪宗成化末年,举乡试第一,登进士,选庶吉士。庶吉士,明初始设。选新科进士中之优异者历练办事,是一种见习官员。后来,专设于翰林院。毛纪于孝宗、武宗两朝曾任经筵讲官、东宫讲读、侍讲学士、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世宗即位后,宰相杨廷和、蒋冕因与皇帝政见相左,先后辞官或被削职。毛纪继任宰相,执政一如杨、蒋,世宗指责他“要结朋党,背君报私”。毛纪步前任后尘,请辞官职。世宗因他性格亢直,也不予挽留。毛纪在明朝中叶弘治(孝宗)、正德(武宗)、嘉靖(孝宗)间历任要职,其身份与后来毛家湾主人对宅院建筑规模的描述和始建时间的估计是大体相符的。


  《明史》本传还说,毛纪“有学识,居官廉静简重”,“为缙绅所依赖”。看来他是一位很受时人尊重的清官。这还可以从毛纪的身后事得到一些印证。毛纪死后,归葬山东老家,如今莱州还有毛纪墓。据说当初规模相当宏大,现仍保存有石兽、石马、皇帝谕祭碑等,已成当地重要旅游景点。毛纪家乡还流传一些有关于他的传说。如吕剧《姊妹易嫁》的故事就是一例。大意说:姐姐素花自幼许配毛纪,当出嫁之际,因嫌贫爱富,拒绝这桩婚事。而妹妹素梅感念毛纪忠诚,代姐出嫁。上轿后,始知毛纪已中新科状元,姐姐后悔不已。


  话扯远了,还是回过头来说毛家湾吧!


  明朝嘉靖间,即这处宅院、园林初建之时,那一带似乎尚无毛家湾之名。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张爵撰《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载,中城四牌楼东有陈皇亲宅、红罗厂、太平仓……唯不见毛家湾。毛家湾名称的出现应稍晚一些,约在明朝后期至清朝中期之间。


  据乾隆四年(1739年)修成的《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载:“皇城西边所有之马状元胡同、太平仓胡同、红罗厂胡同、毛家湾胡同、拐棒胡同……”由此看来,最晚于乾隆初年已有毛家湾之名了。此后,北京志书大都著录毛家湾。如清于敏中等编纂《日下旧闻考》卷三十七即录了上面所引一段文字。光绪年间,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卷上述及那一带的街巷,有大小红罗厂、太平仓、前毛家湾、中毛家湾、后毛家湾等。


  毛家湾又称茅家湾,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即作茅家湾。有人据以推测说,清初称茅家湾,后来派生出前、中、后茅家湾三条胡同。清末演绎为前、中、后毛家湾。③ 如据前引乾隆四年(1739年)修成的《钦定八旗通志》时已有毛家湾胡同,可知它并非出现于清末。此说不确。此外,刊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的吴长元撰《宸垣识略》卷8也记载“庄亲王府在西四牌楼北毛家湾”。是乾隆间已有毛家湾之名无疑。因此,毛家湾的名称当出现于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之间。
         明朝时,毛家湾一带主要是皇朝的仓(藏粮)、库(储物)、厂(作坊)等所在地。北有太平仓,南有红罗厂,东有甲、乙、丙、丁、戊、承运、广盈、广惠、广积、赃罚等十库。此外,还有陈皇亲宅。清朝时,前明的太平仓、红罗厂等均已废置,仅留存其名而已。清初,在太平仓遗址上建立王府。先是清太宗(皇太极)五子硕塞承泽亲王府,承泽亲王死后,其长子博果铎袭封,改号庄王,为庄王府。有人说毛家湾有一座庄亲王小府,住着庄亲王的家人。


  后来,毛家湾、马状元、太平仓、红罗厂、拐棒胡同等为三参领之十五佐领居址。参领、佐领,均为清八旗军中下级官员。参领,满语称甲喇额真;佐领,满语称牛录额真。明朝万历间,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于固山额真下设甲喇额真,每甲喇额真辖五个牛录额真。清太宗时,又改甲喇额真为甲喇章京。


  晚清至1949年北平解放前,毛家湾古宅的主人,据大卫·季德说是前任大理院余院长。④ 按:大理院为清末开始设置的最高审判机关(相当于后来的最高法院),系由大理寺改称。北洋政府沿用。1929年,国民政府将大理院改称最高法院。根据这一线索判断,此余院长即北洋政府最后一任院长余棨昌,于1923~1927年任职。


  余棨昌(1882~1949),字戟门,浙江绍兴人,著名法学家。余早年以京师大学堂高材生被选送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后回国,曾任朝阳大学、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兼职讲师。著有《民法亲属编》,主草《第二次民律草案》之总则编、《民法要论总则》等。余棨昌官至北洋政府大理院庭长、院长。南京政府成立后,他被当局视为前朝故老,不再被重用。


  余棨昌的四女儿名叫静岩,在北平解放那年,嫁给了前面提到的那位大卫·季德。大卫·季德幼年时,家在美国密西根州底特律市,他从书中对中国古都北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学习中文。1946年大学毕业前,燕京大学创办人司徒雷登(1876~1962)校长访问密西根大学,并决定遴选一名交换学生。大卫·季德被选中来到北平,当时不满20周岁。北平解放前夕,他于清华大学教英语。在此期间,结识了余静岩,并从相识到相爱。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迎来了古都的春天。这时的余棨昌已长期卧床不起,危在旦夕。在余静岩的要求下,与大卫·季德匆忙结婚。因为按着风俗,倘若父亲病故,就要等一年以后才能办婚事。就在草草办完婚事的第四天,余棨昌一命呜呼。次年,余家迁出毛家湾。


  据当年前毛家湾路南的一家住户后来回忆说:20世纪50年代,曾有一个自称姓金的老太太来家看病(此家世代行医,主人是老中医)。她说,对门(指林家大院)过去就是她的家。此人应是《毛家湾遗梦》中提到的金婶。金婶是余棨昌的弟媳,据说她的娘家可以追溯到一位满族皇后。


  余家迁出毛家湾之前,这里的宅第、庭院、花园大体保留着明清以来的建筑格局。总共有房子一百多间,还有弯曲的走廊和庭院,方圆几英亩。冬天,每个房间砖地下面可烧炭取暖。建筑物的房梁和柱子都是选用上好的杉木。地上的青砖,其颜色和平滑度可以和皇宫媲美。花园里有树丛、假山、石洞、亭子和北方少见的竹林等。其中,假山系模拟泰山山峰和西口要塞城门堆成的。位于花园中央的亭子上有沉重的瓦顶和雕刻精细的檐架。花园里的石头,大部分是从几千里以外运来的,其类型、形状、大小各异。特别是有一种类似熔岩的灰蓝色和绿色的石块,因经长年风吹雨淋形成许多空洞和各种形状。这些石头排列在水池周围,从远处望去,恰似一座原始山脉。⑤这处古宅及外围建筑的豪华于此可见一斑。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这所古宅被国家低价收买。刚刚诞生的共和国,人民意气风发,举国百废待兴。在涤荡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的同时,这处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庭院,也像当时北京许多古建筑一样,遭到破坏。大卫·季德说:“余家迁出后,推倒了假山,添平了池塘,砍掉了古树,美丽的花园成了停车场。”⑥ 而据前面提到的那位前毛家湾住户回忆说:“文革”前,他出家门后,能一眼望见路北高墙里的假山、亭台,苍松翠柏掩映其间。可见,那时房舍以外的景观尚未毁尽。至于房舍,则大体上保留了下来。只是有的已被改造,以适应新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初,余家离开毛家湾后,这里再易主人。


  据林彪一位老秘书说,50年代初,毛家湾曾是东北驻京办事处驻地。而笔者采访另一位知情者说,高岗曾在那里住过。我想,他们所说的或许是一事。高岗(1905~1954)于1949年后任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2年1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计划委员会主席,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同年,调来北京工作。毛家湾是高岗来中央工作前在京的住地,与东北驻京办事处似不矛盾。高岗正式调到中央后,就离开了毛家湾,住在东交民巷。还有知情者说,李初梨也在毛家湾住过。李初梨原名李楚离,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1927年毕业回国,是郭沫若为首的创造社重要成员之一。抗战初期到延安,李曾任陕北公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任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毛家湾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林彪。1949年以后,林彪先后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林彪住进毛家湾,直至1971年,前后达20年。
         林彪住进毛家湾的头几年间,那里的老房舍大体上保持了原貌,改动不大。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林彪的地位不断提升。1958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1959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特别是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被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此后,林彪住地面积不断扩大。前毛家湾东北口的平安里医院和西口附近的一些住户相继被迁走。这样,前毛家湾、中毛家湾间的范围全部划归为林彪住地。高高的青砖墙围绕的林家大院由几个相通的院落组成,包括:林彪、叶群及其子女住宅,秘书办公室、图书室等。毛家湾东边的西皇城根北大街2号院为工作人员宿舍,据说“文革”前是人大常委会招待所。


  “九一三”以后,为配合“批林批孔”运动,一度在林彪、叶群住所举办展览,向参观者进行批判林彪罪行的教育。“文革”结束后,中共中央的一个研究机构迁到那里。近来,在这处拥有四五百年历史的毛家湾旧址上,又进行新一轮的大规模改建工程。老房子大都被拆毁,而林彪住的那座平房则作为文物被保留了下来。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在毛家湾1号林彪宅附近施工时发现大型瓷器坑,坑内埋藏大量碎瓷片,多达千余箱,70万件。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瓷片,在国内尚属首次。据文物专家鉴定,绝大部分瓷片属明朝早中期,个别是金元时期的。这些瓷器分别产自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磁州窑等,其中以景德镇烧造的为最多。至于为何有这么多的瓷片出现在皇城附近并集中于一坑,瓷器从何而来,为何都已毁损等,目前都还是个谜。虽然专家有初步猜测,但是都尚待进一步研究论证。比如有推测说,瓷器坑可能与附近的太平仓有关。窃以为此说就很难成立。古代的仓与库有别,仓藏粮,库储物。与其说同太平仓有关,还不如说和前已述及的西十库(又作西什库,即甲、乙、丙、丁、戊、承运、广盈、广惠、广积、赃罚等库)有关。明朝时十库分别贮藏金银、钱钞、缎匹、铜铁及没官赃物等。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下说:入清后的三十余年间,十库“封锢不开,尘土堆积”,至康熙间,才命内务府“清查立档案”。震钧《天咫偶闻》卷一也说:“西十库,始明代。康熙中,检查封禁。近倒尽,几如土阜,而库藏犹有存者。”既然库房“倒尽”,倘若储藏瓷器,必然大量破碎无疑。在清理时将其碎片埋在十库附近的毛家湾也未可知。不过这一假设也并非无懈可击,因为《明史·职官志》述及十库所藏不含瓷器。是瓷器藏于十库之外,抑或“志”中未能备举,尚不得而知。这一推测,是为排除毛家湾瓷器坑同太平仓有关说而提出的。


  据毛家湾一带居民说,老宅风水不好,屋主人每每出事。我有一位研究《周易》的朋友说,林彪北戴河住地的风水也有问题,其前方有石堆、土阜云云。我向来不信风水,颇不以这些话为然。不过,毛家湾的几届主人倒真都是曾经显赫一时,却又命运多舛。早年主人毛纪官至宰辅,因忤逆当朝皇帝旨意,被明世宗指责“要结朋奸,背君报私”,不得不“乞骸骨”,回归故里,以全始终。余棨昌官至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长,被后人誉为近代中国法学的开创人之一。然而,南京政府成立之后,不再被当局重用。至于林彪,众所周知,这里就无须多说了。有趣的是,作为这所始建于明世宗嘉靖间的老宅主人林彪曾遭毛泽东申饬说:“你想当明世宗!”明世宗,即朱厚熜,是宪宗孙,孝宗侄。武宗死,因无子嗣,厚熜即位。他登极之初,曾下诏尽除武宗弊政,朝政为之一新。后来则喜好神仙老道之术,久居深宫,不理朝政。毛泽东指责林彪想当明世宗是对他长期托病的严厉批评。


  毛家湾风风雨雨走过了四百多年,历经明、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及新中国的几个朝代和历史时期,而且有缘与当时的权臣、政要联系在一起。老宅主人们在世时走运、得志也好,背时、失意也罢,都已成了过去。老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消失,甚至连毛家湾的地名有一天也可能会不复存在。然而,由于它那不寻常的经历,毛家湾已永久地写在北京街巷变迁和城市发展的历史上。这也许是它的主人们未曾想过或来不及想的。
  • 不同时期林彪元帅老照片

  • 毛泽东与林彪文革罕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