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码制作公司:朱镕基总理做客苗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3:43
 朱镕基总理做客苗家

          ——朱镕基总理回乡之三

                 彭学明 

 

       关切:你说真话,我不收费

   

          朱镕基总理在湘西与苗民杨再保谈笑风生 摄影:陈庭茂)

   

    在我的记忆中,朱镕基总理很少如此笑过。你看他的笑多么灿烂!比春天、比阳光、比花朵,都灿烂!这是回到家中时才会有的笑!感谢陈庭茂仁兄为我们抓到了如此珍贵的瞬间,留下了如此珍贵的记忆!

    这是朱镕基总理2001年4月回家时,做客湘西苗家的感人瞬间!

    吉首市是湖南湘西自治州的首府,那里也有朱镕基总理和他夫人劳安的美好回忆。总理对那里的牵挂,可想而知。前往吉首的路上,总理看到一个典型的苗族村落——吉首市矮寨镇阳孟村,便提议看看。

这的确是个典型的苗族村落。石头和泥砌的墙,有木板和竹子隔的房,青瓦的顶,雕花的窗,石板铺就的平场。公路从村中穿过,稻田在门前打坐,鸡鸭牛羊和狗,都享受着安闲的田园时光。

           (湘西苗寨,照片选自百度,作者不详)

   那个名叫杨再保的庄稼汉,祖祖辈辈做梦都不会做到朱镕基总理会突然到他家拜访。他倾了一生的真情,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朱镕基总理的光临。他和他的老婆孩子,还有向顺清、石英、张顺高这些村民,都只会用最为朴素、真实甚至腼腆的笑容,来迎接朱总理、感受朱总理。

  可是用不了几分钟,朱总理的风趣幽默、朱总理的平易随和、朱总理的亲切率真,一下子就感染了他们,让他们如坐春风。

  杨再保的家,是一栋非常古老的木板房。泥地的堂屋,木板的火床,火床上挂满了烟熏的腊肉,墙壁上是几长串红红的辣椒。亲热的家常话,就从这一坑腊肉开始。

  朱总理抬头一看:“嗬,在熏腊肉,这么多!喂了几头猪?”

  杨再保腼腆地双手护膝,答:“两头猪。”

  “两头。自己杀一头卖一头,对不对?”

  “腊肉自己待客,生猪基本上卖。”

  “一头猪卖多少钱?”

  “550块钱。”

  “种了几亩田土?”

  “4亩田,6亩土。”

  “不少啊,一亩田打多少粮?”

  “1000斤。”

  “只一季中稻吧?”

  “嗯。海拔高了,只能种一季中稻。”

  “地里种什么?”

  “一亩包谷,5亩烤烟。”

  “包谷每亩收多少?”

  “550斤。”

  “烤烟呢?”

  “每亩500块钱。”

  “5亩就可收3000块,对不?净收入,还是毛收入?”

  “毛收入。”

  “粮食呢?收入多少钱?”

  说到这里,杨再保欲说又止,想说又不敢的样子:“粮食可卖……”

  见他有些胆怯,朱总理便给他打气:“你说真话啊!我不收费!”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杨再保也快活地笑了起来,他抹抹鼻梁,说:“2000来块钱。”

  “粮食卖得出去吗?”

  “卖得出去,米7毛钱一斤,6毛5毛也卖。”

  “7毛钱一斤太便宜了。”朱总理不禁心痛地一叹,接着问自治州的领导干部,“你们这里没什么保护价敞开收购吗?”

  答:“有。”

  于是,朱总理又转过头来问杨再保:“你到粮站卖过吗?”

  杨再保很老实地说:“粮站只收四毛五。”

  朱总理听了,提高了声音:“怪不得,粮贩子比你收得高,粮站拿着国家补贴,收价却比粮贩子低,没起到保护价的作用,你保护什么?”

  一乡干部连忙解释,说粮站是五毛四一斤收的谷子,100斤谷子只能打70斤米,折合后跟市场价差不多。

  杨再保也赶忙补充,粮站他没卖过,不晓得。

  其实,朱总理心里明白得很,面对众人,一语道破:“粮站肯定低,他若能占便宜,早卖到粮站去了。”

  不过,朱总理也不深究,朱总理接着微笑着对当地领导干部说:“你用不着替粮站说好话,政企分开,跟你没关系。敞开说!我批评他不批评你!”

  笑过后,朱总理又问杨再保:“你家一年总收入多少?”

  杨再保开始说的纯收入是7000多元,看朱总理问得很细,看得也明,就老老实实地告诉朱总理:“毛收入7000多块,除去成本,纯收入3000多块。”

  这应该是比较真实的数据,所以朱总理点了点头。朱总理担心农村负担过重,便又开始了新的问题。

  朱总理问杨再保一定要上交多少提留。

  杨再保说他没交。今年没交。去年也没交。没地方交。

  村支书向顺清站起来解释说:

  “老百姓负担太重,家庭都不富裕,只交农业税,提留上交免了好几年了。”

  “那农业税是多少?”

  “就在烟草农业特产税中一起扣了,每亩20块钱。”

  “提留上交不收,村干部补贴怎么办?”

  向顺清说:“镇政府补300块,市政府补300块,每年600块。”

  朱总理心疼地说:“那你们受累了。”

  朱总理担心上面乱集资乱摊派,便又问杨再保:“上面有没有人要你们集资摊派干这样做那样的?”

  杨再保说:“没有,困难,集不起资。”

  “你几个小孩?”

  “两个。都20多岁了。”

  “读过书吗?”

  杨再保很自豪地答:“读过!老大读完小学六年级,老二读完初中。”

  “一年交多少学费?”

  杨再保不好意思地一笑,慢声细语地答:“那我就记不到了咧!”那个“咧”字,尾音很长。

  

           

         

                  (湘西苗寨,照片选自百度,作者不详)

    

    朱总理便转问坐在杨再保旁边的村妇女主任石英:“你家有小孩读书吗?”

  石英是一位市人大代表,是村里少有的见过世面的人。她一直盼着朱总理问她话,这下可好了,她高兴得声音又脆又亮::“有!”

  朱总理也很高兴,因为朱总理可以了解到新的情况了,便亲切地问:“一个学期交多少钱?”

  “390块。包括学费书费。”

  “还交不交别的?”

  “伙食费。”

  “交多少?”

  “一个星期10块钱、12斤米。”说时,她还伸出指头,比划了两下。

  “还交米?”朱总理有些吃惊地反问。

  她也有些理所当然地拍拍肚子:

  “它要吃呀!”那意思分明在说,这你也不晓得!“10块钱买菜。”逗得大家捧腹大笑。

  朱总理也被乐得开怀畅笑,问:“那小学呢?一个学期多少?”

  石英又胸有成竹做了个手势比划:“137块。”

  朱总理怅然一叹:“培养一个学生不容易啊!一年得1000多,这教育费太厉害了!税费改革,教育得改!”

  工作人员几次提醒朱总理,时间到了,还有下一站。于是朱总理把身子往前倾了倾,问:“你们希望我们这些当干部的为你们做些什么?”

  杨再保想了老半天,说:“我想今后搞好经济发展。”

  有人劝杨再保说点具体的。朱总理拦住了,说:“随他说,他理论水平还蛮高嘛,站得高,看得远!”

  杨再保不好意思地说:“我是大老粗。”

  朱总理笑着摆摆手:“唉——,大老粗比谁都聪明。”

  庄户院里,一次又一次因朱总理的幽默风趣,爆发出爽朗的笑声。

  农民的愿望实在得不能再实在,朴实得不能再朴实。杨再保一想再想,也只提出这么两点小愿望:

  搞一个大棚菜;多种一亩烤烟。

  朱总理又笑着幽了一默:“老乡,多种树种苗吧,我支持你!树比烟值钱。烟抽多了要得癌症呢!”

    朱总理之所以鼓励杨再保多种树,那是因为早在1998年,他就提出和实施了退耕还林,保持水土,再造祖国大好河山的宏伟计划。他此行湘西回家,也是看看老家的退耕还林是不是落实得很好,他记忆里的湘西是不是还是以前青春时期那样满眼郁郁葱葱?

   在杨再保的一生里,朱总理做客的两个小时,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这短短的一瞬间,他和所有的湘西人民一样,亲身感受了总理的关怀与温暖。这个家庭,这个苗寨,这个令多少人神往的湘西,这个在中国被称为农民的最大群体,都会铭记这一瞬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在这瞬间传递出来的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会感动亿万国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