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德育的政治功能:暮投石壕村,杜甫一封假的家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51:11

暮投石壕村,杜甫一封假的家书

2011-02-25 09:35:58

归档在 杂七杂八的杂文 | 浏览 430 次 | 评论 0 条

石壕村在哪里?几十年没找到,几十年一直就在心里。

我喜欢一个人旅游,南北大地走了不知多少个村寨。许多是夜晚到达的,偷偷溜进村子。那年到达安徽黄山脚下的宏村,天刚刚擦黑,我猜想村口卖票的老乡肯定还恪尽职守,于是我在村外边逗狗玩儿,等天完全黑了,大摇大摆进村如入无人之径,省下40大元。一个人躺在村里农家的老房子里,睡不着的时候,脑海里时常浮出小时候背的杜甫《石壕吏》诗,至今朗朗上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看门。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杜甫是个伟大的诗人,可活得挺窝囊、挺悲惨。一肚子好诗却没能改善他的生活,现在谁要是有张诗稿,一定发达了,即便空手套白狼凭嘴说杜甫的也都成了专家学者教授;就象蒲(松龄)老夫子,一生穷困潦倒,死后却偏偏养活了整个蒲家庄。

 

诗翻译过来是这样:昨晚投宿在石壕村,碰上抓壮丁的。老头翻墙跑了,老太太胆儿大出去开门,对着公差就嚷:三个儿子你们都抓走了,前几日来信说死了两个。现在家里没人,儿媳在屋里,连件完整的衣服也没有。把我老婆子抓走吧,我会给你们做饭。

半夜老头回来,隐约听见哭泣之声。天一亮,和老头一人告别上路。

 

杜甫出生在河南省巩义县,好象很早就离开了家乡四处漂泊,与李白的一路欢笑一路歌不同,杜甫唱的大都是悲歌,正所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生走过多少路不知道,在成都草堂居住的三年时间是他最安逸的人生一段,所以才有“肯与邻翁相对饮,隔蓠呼取尽余杯。”心情算愉快,可还是想家,那年一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马上就“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回家了。无论是为了生计远行,还是老大还乡,都有可能经历石壕村,目睹劳动人民的惨状。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经常于旅途路上在脑海中把玩,就象和尚念经所背六字真言:“一切有为法,如幻梦泡影,如露也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一天我突然感悟,觉得杜甫这封家書写得有问题。

什么问题呢?

你想呢,杜甫说得那么热闹,看得那么清楚,描述得那么详细,可当时丫在哪?那年那月那时那刻,官兵来抓人,连老太太都抓走了,总不会让他绰手站着,象美术学院学生写生,站在一边拿纸和笔做现场纪录,给凤凰写快报,或等着全球连线吧。难道官兵知道他是会写诗的杜甫不敢惹他,唐朝挺尊重知识分子啊。

事实是,如果他在现场,为什么没把他一起抓走,还让他“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如果他不在现场,这封家书就是道听途说伪造的。

所以杜甫这首叙事诗,用现在新闻人的眼光来看,值得怀疑。用学者的眼光来看值得商榷。我又忘了,好读书而不求甚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