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面点师年终总结:《农民家书》:一部农民版的《傅雷家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1:08:35

             《农民家书》:一部农民版的《傅雷家书》

                                           发表时间:2011-9-22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导读]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侯永禄的六个孩子中,起初皆为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后来,引玲通过招工,胜天通过招工、函授学习,丰胜通过参军、参加高考,万胜、争胜通过参加高考,陆续跳出了“农门”,成了具有“商品粮户口”的“城里人”,并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摆在我面前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农民家书》,它的作者是陕西合阳县路一村农民侯永禄。2007年初,根据侯永禄60余年的日记精选而成的《农民日记》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好评如潮,感动了广大不同阶层的读者,成为当时出版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时隔四年,由侯永禄和他的子女们的来往信件而编辑出版的《农民家书》——一部农民版的《傅雷家书》,又一次感动了人们。

侯永禄是黄土高原上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1931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出生,1944年进入合阳县简易师范,1949年毕业回乡务农。1954年农业合作社成立,担任会计。195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曾任生产队政治队长、大队毛泽东思想大学校负责人、民办教师、大队合作医疗站负责人、大队农科站站长、路井公社“抽取黄河水灌溉工程”指挥部工程组组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副主任等。1981年12月任大队管理委员会主任。1984年4月至2001年,担任路一村“义务邮递员”。60多年来,他写日记,记随笔,撰家史,存家书,用魂牵农田、命系庄稼的平凡琐事,如数家珍地向我们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三农”问题,折射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一个民族的命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侯永禄年仅14岁的长子胜天徒步串联路过大寨,写下了这个大家庭的第一封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女们相继考上大学,参加工作,来往信件逐渐增多。于是,盼家书,读家书,写家书,存家书,就成了侯永禄夫妇和他的子女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成了一家人交流思想、品读生活、畅谈工作、关注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1993年元月10日,他在给胜天、秀春的信中写道:“我觉得平时的积累素材非常重要。我的意思是指今后你们都要记日记,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时间、过程都要记准。因为我总觉得你们中要出大有作为的人,所以来往信件必须妥善保存,千万不要被‘文革’吓坏了人,抹杀了历史,毁坏了文化。写《家史》不是我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将来必须你继续写下去!”

2005年3月13日,侯永禄因病不幸逝世。清理父亲遗物时,六个儿女发现几十年来他们写给父母的的信父亲一直保存着,总共有千余封。加上各个小家庭保存的父母的来信,多达数千封。随着《农民日记》的出版,《农民家书》、《农民随笔》的整理工作提上了这个大家庭的议事日程。2007年下半年,兄弟姐妹经过两个半月的努力,《农民家书》初稿完成。而今,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慧眼识珠,辛勤工作,终于使这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作品问世。

《农民家书》以时间为顺序,真实地记录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本世纪初40年来的历史岁月,每封信无不打着时代的烙印。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1966年到1976年的家书中,信的正文上方一般都有“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的字样。例如,1970年12月20日,俊杰、引玲在给父母亲的信里首先把“最高指示”放在开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这种体例,正是那个特殊年代里个人崇拜的真实写照。1977年6月10日,侯永禄在给丰胜的信里写道:“华主席、叶副主席、李先念副总理在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已经作了传达。中央15号文件,也就是邓小平给华主席、党中央的两封信也已传达。邓小平是受‘四人帮’迫害的,他大得人心。大家听完信后,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心情激动,于5月18日写了一首诗《欢迎两封信》:文件十五号,传达人知道。一颗赤诚心,两封书信表。拥护华主席,欢迎黑帮倒。我党有希望,红旗万代飘。”字里行间,洋溢着一位农村基层干部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罪恶行径的无比痛恨以及对邓小平复出的无比喜悦。1999年12月7日,他在给丰胜、李萍的另一封信里写道:“咱村上今年的农林特产税征收的很紧,还有以物顶税的行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降低了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不过催收人员对咱们家还是尊重的,没有越轨的言行,我想是你的军装相片的作用吧!”这段话,客观地记录了上世纪末国家没有免除农业税之前一些地区向农民强征税收的具体情况。事实上,那些由文人墨客杜撰出来的所谓“历史”,我们大可不必过于认真地把它们奉若神明,倒是像侯永禄这样的庶民百姓发自内心的真情表述,才是真真正正的历史。

《农民家书》以书信为史料,生动地反映了4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读来让人感概万千。1972年6月18日,侯永禄在给胜天的信中写道:“今年春季以来,关中地区连续大旱,近百天滴雨不见,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社员口粮严重不足,乡亲们的日子可怎么过呢?我作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兼革委会财务主任,怎能不忧心忡忡,深感责任的重大呢?”1976年10月29日,他在给丰胜的信里写道:“咱们家现在的生活条件同你参军入伍前基本一样,吃的是红薯、黑馒头、萝卜菜。我在抽黄工地上,吃的比较好。”不难看出,“文革”十年,中国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广大农民还处于难以维持温饱的困境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侯永禄的几个儿子也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全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89年春节,六个子女筹钱为父母以1741元的价格买了一台“长风”牌14吋彩色电视机。5月,老两口第一次坐上了飞机。侯永禄在5月10日给万胜、小丽的信中写道:“人的愿望要实现,环境机会是条件。风和日丽坐飞机,春暖花开游延安。刮风下雨玩棋牌,盛情难却留西安。勤劳俭朴勤锻炼,舒心健身乐安然。”8月,两人又去北京旅游。2001年元月27日,侯永禄老家安上了电话,随后又安装了暖气炉。

2004年4月3日,他在给丰胜、李萍的信中说:“很多当父母的人都很羡慕咱家的情况。丰胜在信上写的《快乐歌》、《养生歌》、《养生百子铭》、《养生一字诀》,不少人不但看,有人还抄下回家念。”我们可喜地看到,几十年过去了,这时的中国农村的老人,也已经开始注意“养生”了,这与上世纪70年代“吃的是红薯、黑馒头、萝卜菜”的穷苦生活实在有天壤之别。

 

《农民家书》以“丰胜”为主线,反映了一代农民通过招工、参军、高考等不同途径,经过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而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在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上,全书共收录书信500余封,其中绝大部分为父母亲给丰胜以及丰胜给父母亲的。书中通过父子之间的信件来往,详细记载了丰胜的参军提干、高校学习、工作分配、恋爱结婚、著书立说、立功受奖、自主择业……使我们较清晰、较完整地看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30年来怎样成长为一个军校教授的人生轨迹和奋斗历程。同时,围绕这一主线,其他几个家庭又作为副线贯穿其中,使读者从宏观上对这个大家庭的生存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做到了布局合理,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侯永禄的六个孩子中,起初皆为普普通通的农家子弟。后来,引玲通过招工,胜天通过招工、函授学习,丰胜通过参军、参加高考,万胜、争胜通过参加高考,陆续跳出了“农门”,成了具有“商品粮户口”的“城里人”,并且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二女西玲由于“文革”“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中途辍学,始终摆脱不了对土地的依赖。直到侯艳侯蛟一双儿女考上大学、硕士研究生,这才使自己的下一代跳出了“农门”,走进了城市。笔者曾联系到现为电影导演的侯永禄的长孙侯亮,从他那里得知:侯永禄的9个孙子孙女和外孙外孙女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者4人,大学本科学历者5人。“知识改变命运”。也许,侯永禄一家人的生活经历,能给我们提供一条中国广大农民改变自己命运的重要途径。

《农民家书》以家事为中心,详细地叙述了侯永禄对子女学习、工作、人品、生活上的谆谆教导,体现了中国农民淳朴的人生信条和哲学理念。1977年4月9日,他在给丰胜的信中写道:“万胜、争胜年龄都小,正是学知识、长才干的时候,他俩现在应该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自觉学习,刻苦学习,废寝忘食地学习。我想,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是会大有用处的。”当时“十年动乱”刚刚结束,高考招生还没有恢复。一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关中农民,能有这样具有前瞻性的深刻见解,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

1981年元月25日,他在给胜天的回信中写道:“ 你在信中谈到姚书记让你写困难申请的事,并让大队开个证明,盖上公章,给你寄来。我和你妈考虑了好长时间,觉得还是不要困难补助金为好。你在信中提到了三点原因:第一:母亲常年有病,前些日子病重住院,前后二十多天,药费、住院费花费甚多。第二:家乡遭灾,粮食减产,自留地颗粒无收,不得不高价买粮,平日靠红薯充饥。第三:生产队分配不能兑现,全家生活就靠自己的工资,现已借债甚多。第四:几个弟弟在外上大学,花费甚多。客观地讲,这些都是实情,也没有夸大事实。但我想,咱们家从来靠的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六十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吃草根,啃树皮,差一点儿把万胜给了人。那么大的困难咱家都挺过来了,也没有向任何人伸过手。我现在是大队干部,你是人民教师,绝不能吃“嗟来之食”,让人低眼下看。”读到这里,我们怎能不为侯永禄这种“贫贱不能移”的风骨而颔首赞叹。而从另一个角度讲,他的言传身教,正是子女们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阔步前进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柱。

《农民家书》以亲情为亮点,充分地展现了侯永禄一家父严母惠、子孝女贤、婿顺媳淑、家和万事兴的精神风貌,深刻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1982年9月14日,刚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的万胜在给父母亲的信中写道:“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摆在面前的102元,是刚领来的 八、九月份的工资,心里那高兴劲就别提了。拖累父母亲拖累家里的日子快到头了,也该为家里作点贡献了。新的生活将从这里开始。在死亡线上侥幸活下来的人,由一个缺衣少穿的农村娃,成为一个高等学府的教员,这中间需要倾注多少辛勤的汗水,需要花费多少哺育的心血。而这些汗水和心血,都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已经去世的婆和外婆,也来自于兄弟姐妹门。父母亲为了我们兄弟姐妹,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经历了多少艰难。一生的勤俭,一生的劳累,都花在了我们的身上。因此,第一次的报酬,我要奉献给父母亲首先受用,并且是理所当然,当之无愧的。今天我将第一个月的工资(基本工资46元,外加5元伙食补贴)如数寄回家里,父母亲可以随便去花。让大人们也享受一下辛劳一整所得的快乐,尝一尝自己劳动的果实。”这段感人肺腑的话语,会让每一个读者的心田荡起激动的浪花。“谁言寸草心,报道三春晖”。懂得“感恩”,正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有的品德。2004年10月13日,争胜、碧兰在给父母亲的信中写道:“天气日渐变冷,不知父母今年冬天在哪里过……我们这里通常11月15日来暖气,我们西边的房子是专门为父母准备的。”类似这样感人的细节,家书中比比皆是,让人赞叹不已。

《农民家书》是一个普通农民和他的子女们的往来信件选编,《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摘编。从内心讲,我实在不能断定它们之间有没有可比性,更不能准确判断它们各自的社会价值。然而,我要告诉大家,要了解中国40多年来的真实历史,要扬起自己放飞青春的理想风帆,要掌握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要滋润关爱亲人的美好心灵……请认真地读一读这部充满真情实感的《农民家书》。

编辑:d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