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语凝跟谁在一起了:诸葛亮的千古传世家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0:51:53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诸葛亮,位及蜀国军师、丞相,政务繁忙,但是不忘教诲子孙、外甥,《太平御览》、《诸葛亮集》中收录其《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家书。古代的“家”不 仅包含有今天所说的由同居共饮的血缘、亲缘和姻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家庭,而且还包含五服之内的家族,甚至含有超 出五服的共祖同姓的宗族。家书就是古代家教读本的简称。 有鉴于此,本人将其统称为《诸葛亮家书》。
           一、《诫子书》中的儒、道思想
        诸葛亮在与其兄诸葛瑾家书中说到:“瞻(诸葛亮之子)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为了使早熟的儿子能够担纲巨任,成就大事,因而在《诫子书》中说道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滔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君子,靠静思反省来修身,靠俭朴节约来养德,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安静,才能来源于学习,不学习无法扩展才能,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放荡、怠慢就不能砥砺精神,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和时光一同逝去了,意志和时间一同消失了,象枯枝败叶一样凋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晚年悲伤地困守穷家破舍痛惜过去,还怎么能来得及呢?
         根据黄老著作《文子·上仁第十》记载,“老子〔文子〕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老子〔文子〕曰: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类似语句又见杂家著作《淮南子·主术训》(第九)中言,“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是故非澹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现在我们虽然无法判定《文子》、《淮南子》二者哪个成书更早,但我们可以肯定它们最迟是在战国时期成书,东汉末年博览群书的诸葛亮一定读过此类书籍,依此推断这很有可能是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思想的最早渊源,因而决非诸葛亮独创,其思想是明显受到黄老道家思想影响的。 
         在家书中诸葛亮教导儿子以“静”来做学问,以“俭”来修身;自己的身体、精神也要保养。“非澹泊无以 明志”,就是养德方面;“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修身治学方面;“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是求学的道理,心境要宁静才能求学,才能要靠学问培养出来“。非学无以广才”,纵使是天才,如果没有学问,也不是伟大的天才。学问哪里来的?求学过程中来的“,非静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研精”“,淫慢”也就是“骄傲”。骄傲两个字最初是分开用的:没有内容而自以为了不起是骄,有内容而看不起人为傲,后来连起来使用为骄傲。 中国文化认为,不管有多大的学问、多大权威,一骄傲就会失败。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一个人即使有周公的才学和成就,只要骄傲和吝啬,别的方面就不值一提。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几乎都受到诸葛亮家书思想的影响,尤其是“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影响最为深远。所以《诫子书》是非常著名的家训著作。当代学人南怀瑾先生认为诸葛亮的《诫子书》体现的是儒家思想。[4]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诸葛孔明的《诫子书》中涉及修身、养德、立志、勉学的“君
子之行”内容,近似于孔孟儒家的思想;淡泊、宁静则近似于老庄道家的思想。 
        诸葛亮除对孔儒圣贤学说笃信不移外,还对道家(或道教)的学说也加以肯定。老子《道德经》言:“致虚 极,守静笃”,“清净为天下正”。道家素来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重视修身养性,养生贵生,追求长生不老,肉体得道以成仙。“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恬淡无为,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不为物欲所累,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淡泊宁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的崇高境界,只有淡泊世事之后,才会洞明凡尘;也只有清心寡欲之时,才能够高瞻远瞩。这也就是在无为中有所作为,从而达到了儒道思想的互补互用,相得益彰。据史学家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由此可以发现诸葛亮既言传又身教,言行一致垂范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