阈强度:另一个山头――访《本领恐慌》作者王小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32:52

听说石家庄出了一个叫王小平的小才女,19岁便与人合著《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且颇受好评。她这本书正好与我写的《策划亿万富姐》同时出版,当时我因为正忙于与刘晓庆老师研讨,没有顾得上买一本读读,只是看了一眼书名――“超越美国成功学”,心想,口气不小,底气如何?

前不久,有人给我拿来一部书稿――《本领恐慌》,我一看标题吓了一跳,作者赫然写道:为什么一流智商的人要给二流智商的人打工?为什么很多学识渊博的人,到头来一事无成,平平庸庸?为什么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人却有高强的本领?作者写道,“本书破译了毛泽东、曾国藩、李嘉诚、吴士宏等的个体成才奥秘,而且提出了与传统学习迥异的学习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模式,揭示了真正的学习革命的主要内涵,同时揭示了学习这项本领投资该往哪儿投、该如何投资的一整套奥秘。”我当时看完就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想,作者要讲的无非就是读了这本书就能长本领,其他要不要读你自己去猜――反正我的书卖出去了。

我当时产生这种想法是基于《学习的革命》那一套操作把戏。当来人给我说,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那位小才女王小平时,我的念头有所改变――起码,她不是为股票上市,也不是为大做公司广告。而且来人给我介绍说,王小平这个小姑娘本身就是她自己理论的坚定实践者。她15岁退学,自己回到家里设计自己的学习,成为中国未来教育研究会大成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17岁便应邀在全国教育学术研讨会上给专家、学者们作报告;18岁在高校开办“大成教育系列讲座”,在(燕赵都市报》开办“大成学趣谈”专栏;《略论大成教育》全文人选《中华优秀科学论文选》,说这个小才女研究的东西,使我们许多权威的教育学家、成功学家都另眼相看,有的在听了她的演讲后甚至于击节叫好……

大概由于我主持过菀云的《超越感悟――突破你自己》一书的宣传策划,作者才托人找到我,希望我并通过我找一些专家对她的书稿提出意见。

我不是学教育的,深感在这个问题上胡说八道的危害。王小平不同于菀云,菀云只是针对年轻女性在成才道路上所存在的种种误区发表演讲,而王小平却要针对现今的整个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发出挑战――——她本身就是传统教育的叛逆者;菀云在出道之前是一个久经沙场的讲师,而王小平却是一个不满20岁的黄毛丫头。她讲的话有人听吗?作为记者出身的我,其职业习惯促使我去探究这本书尤其是这个作者的真相――小小年纪,她究竟怎样编织她那学习的神话?于是,我边读书,边告诉来人,我要见作者――我还是不大相信来人所拿来的那张美人照片里面的人就是作者。 书稿我读完了,应该怎样评价,想必读者看完本书后都有自己的评说。

在中旅大厦,我如约见到了王小平。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典型的学生。戴着一副眼镜,衣着朴素,一点也没有美人照片里的浓妆艳抹。她说话快,走路也快。从她的眼神和举止中,似乎透露出她有永远忙不完的事。在见面之初的寒暄中,她略显拘谨,但一谈起她的大成教育,她便声音洪亮,充满了自信。她把她的《略论大成教育》的材料递过来,单刀直人地说,她所研究的“大成教育学”是取自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大成,即大的成功或成就,包括巨大、伟大的成功,杰出、辉煌的成就。为什么同在一个班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走向社会后,有的很快事业成功,如鱼得水,而有的却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同是优秀学生,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其获取的报酬却相差一倍甚至十几倍?小的例子比比皆是,大的例子更是发人深省。一般人认为,只有智商极高、受教育程度极高,各方面条件极其优越的人才能大成。然而无数事实证明,智商很低、学历很低、条件很差的人,也能大成。3岁还不会说话,经常被人嘲笑的“弱智儿”爱因斯坦;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上学不到 3个月就被学校赶出来的爱迪生;在学校数学多次不及格的大数学家华罗庚;没上过一天军校和政法学校的大军事家大政治家毛泽东……“几十年来,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不是没有培育出人才,而是没有培育出天才,没有培育出获诺贝尔奖金的尖端人才,没有培育出世界科学文化史上划时代的巨人,中国现在是应该也必须诞生巨人的时代。”谈到这里,王小平的语气中充满着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神圣使命感。千古一爱注: 3岁还不会说话,经常被人嘲笑的“弱智儿”,————是我们凡人不理解人家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大脑在进行非常准确的记忆,在进行形象思维并加工新的意象,在抽取事物的轮廓和细节,在追问为什么,所以顾不上说闲话,顾不上陈述一般见识。这叫做内动而外不动。古人所说的“贵人语迟”,即此之谓也。一般的人观察事物浮光掠影。在第一流的人才里,很可能爱因斯坦是最差劲的一个,他的成功是由于他的环境顺利,允许他率性而为;别人的聪明才智很可能早在上学之前就因为规矩太多、不得理解,导致痛苦无比而夭折了。在旧社会,人们信奉的成材总则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天才的本质是确立新的规矩,超越旧的规矩。当用旧的规矩规范天才的“不懂规矩”时,正是在扼杀天才,于是天才的命运就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且欲与常马等而不可得”。人类自由解放的历史脚印,就是不断废除旧的规矩,不断创新新的规矩,最终达到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与彻底的人道主义”。只有我们中国人,开口闭口三皇五帝,一举一动,孔老夫子。而孔老夫子是古今中外世界上最糟糕的教师,只是我们不知道世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然后沐猴而冠,造出这么一个假象跪拜罢啦。与“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相反的是“自由是成功的保障”。我们必须设计并启用以利于天才成长的自由环境,从而避免天才在服从旧规矩的痛苦中慢慢毁灭的不幸命运。然而,我们不能让他完全放任自由,还有两个任务要完成,一是为他提供先前的所有经典,二是敦促他尽快掌握这些经典,达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境界,然后才可以任凭他自由地开辟新天地,即“然后图南”。王小平现在所达到的境界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她还没有开始开辟新天地,她的前途是我们凡人无法估量的。[/color]

王小平认真介绍了她所研究的大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她认为大成教育的内容决定于成功学对大成要素的认识。而《三国演义》作者和现代成功教育鼻祖卡耐基的认识最有价值。《三国演义》中,“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王小平把它归纳为志胜与谋胜。而卡耐基的成功要靠 85%的人际关系的学说,王小平把它归纳为交胜与说胜两大要素。除这“四胜”外,她还加上我国儒家、道家乃至兵家也极重的道胜。她的大成教育内容就围绕志胜、道胜、谋胜、交胜、说胜这“五胜”而安排课程。她谈到人的潜能与大成教育的关系,谈到大成教育是整体高素质教育,大成教育的实施方略等等,引经据典,如数家珍。注此五者由弱取胜之胜也,还有由弱变强之胜,那就是势胜,是不胜而胜。我没有看到这五胜,不知她的谋胜包括不包括势胜,如不包括,可立一说。关于势胜,我胡乱联想如下:起势,如司马迁说“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垄亩之中,近古以来,未之有也”。古诗“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毛泽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让敌人陷入战争的汪洋大海。刘勰《定势》的“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 。养势,要经过量的积累,或质的重新组合而获得,如刘邦楚歌唱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用势,如杜甫的咫尺而有千里之势。贾谊的“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强国请服,弱国入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如孙子的“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有内外之别,内势,如哀兵必胜;外势,如奇正相生,正合奇胜。择人而任势,则势如破竹,善战者也。而我国历代王朝有势如破竹之绝对胜利的条件,却有兵败如山倒的结局,何者?本领恐慌所致也?

听王小平谈话,使你完全忘记了她年龄,很快进人到一种学术讨论的境界中。谈话中,我不时地停下来想,如果说,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高学历的人才是成功者的话,那么,像她这种自己锁定目标,自己设定知识结构而且尽快学用结合出成果的怪才,该不该算成功?如果我代表教育学、人才学研究机构,我是要录用那种名校博学但没有什么研究成果的高才生呢,还是要录用这位只有初中学历但却著作瞩目的小女孩? 教育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成功。而成功的标志即是学生取得成果(而不是文凭)。如果成功像高山,传统的教育号召我们都去攀同一个山峰,而有人却另辟蹊径,用更快捷的方法攀上另一座山头,那座山头比你花几倍甚至几十倍气力攀上的山峰更高、更壮观,我们是否要肯定他们的崇高呢?

王小平,这个攻下另一个山头的人,我相信你的成功;我也相信社会一定会承认你的成功。

18个提问

1、你1996年3月就退学回家自学,当时的想法是什么?父母对你的态度、同学老师对你的态度是什么?你是怎样顶住这种压力的?

答:首牛要说明一点,我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那种“退学回家自学”,而是退学回家进行研究和写作,在研究和写作中进行创造性学习。我记得一位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培养一个杰出的科学人才的最好办法就是“停止当学生”,直接成为研究者。我就打算采用这种方式,一步到位地成为研究者。我也挺看重自学,从小就爱看课外书,总感到在课外的收获比在课内的收获大得多。学校一个学期才学十来本书,我一个月至少可以读几十本书。在学校学那么一点东西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实在不值得!我早就知道毛泽东的成长历程,他多次主动退学来进行自学,而且说“他一生中收获最大的时期就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这给我的触动很大。我想自己采用的将是超越毛泽东的自学方式——――研究型学习,收获肯定会更大。当时,我可以说是信心十足。。

注:知识是供人查阅的,而不是记忆的,见我《五步一啄,十步一饮,————谈自学成材的学习的境界》。自己课外自学的亲身实践和经验总结,对毛泽东的成功事例的借鉴和批判,感到自己更胜一筹。这就既看到起点,又看到终点,还看到过程,由此而自信十足,没有本领恐慌。

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妈妈时,她刚开始以为我是在玩笑,后来见我打定了主意,当时就火了,生气地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好的路不走!你今后怎么办?”“那可不行!?”

当爸爸听到我这个决定时,眼里露出了惊讶之色,好半天一句话都没有说。当时,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妈妈坚决反对,爸爸会同意吗?爸爸终于开口了,他问我:“你为什么要这样?”我实在看不出爸爸是同意还是反对,就鼓足了勇气把早就想好的理由一股脑儿地和盘托出。他静静地听完我的想法后才说:“做事情,不能光往好的方面想,也要往坏的方面考虑。你知道这样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吗?你放弃了上大学,那就只能是个初中生的文凭?你的同学们都大学毕业了,那时你还没有成果,你会作何感想?你那时怎么办?你一生怎么办?…… 这些你想过吗?把这些想清楚了,再作决定。记住一句话:经过肯定肯定不了的否定,才是可靠的否定;经过否定否定不了的肯定,才是可靠的肯定。你先自己去否定一番再说。”

 

一天之后,我站在爸爸面前郑重地说:“爸,我经过否定了,但否定不了,我要按自己选择的路去走。”

“你真的考虑清楚了?搞研究可不是简单的事,你就相信你现在就有搞研究的能力?”

“爸爸,你难道还不相信我吗?以前我们讨论问题,你不是也经常夸我思维敏锐,很多时候比你想得还多还好吗?我相信自已有这样的能力!”我说。

“如果你真的选择好了,我不会拦你的,”爸爸说,“不过,选择不是儿戏,你要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那把你现在的打算、决心录音,今后你的想法有了改变时,可以听听你现在是怎么想的怎么下的决心。”

得到爸爸的同意,我松了一口气。妈妈还是不答应,很生气,气我,也气我爸。她后来流着泪说:“平平,你好好想想啊,你的成绩如果挺差,那也就算了,可你的成绩那么好,全班第一,过两年上个重点大学没问题。可是你……你今后怎么办啊?……”妈妈还打电话叫远在重庆的外婆来劝说我。外婆从小把我带大,跟我感情最好……

注:我的一个朋友在初一时退学自学,他博览群书,五个博士加起来也比不了他。他会利用各种文体进行写作,写古体诗词,出口成章。我校还有一个家属子弟,也是初一退学,在家学习古今中外的学术著作。当年,我高一时,抱书退学好几次,真不习惯喂猪教学,非常想一边劳动,一边自学,以开一代自学成才之风,但是学校是唯一能够求学的地方,我不得不呆在学校。我的班主任听取我的教改建议,在两个重点班展开教改,提倡学生自学全书并登台讲课,使我们那一届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人数由上一届的60人,跃居为120人。我初入学时本来打算考上文科和理科两个重点大学,然而因为神经衰弱而失败了。在初中,只有我们三四个人,一级没有留升上初三。在初三,我自学了初二所一窍不通的几何和代数。初三毕业时,只有我敢报省重点高中。走在中考的路上,心想“第一名非我莫属”。那时,是多么的没有本领恐慌啊!!我在初中,英语只学完第三册,到了高中,我跟快班学习英语,没有下慢班。跟大家只补了不到一个月第六册,就跟着上了高一册。那时,我每天利用半个晚自习自学初四和初五的英语,只在第一个学期就自学完了,并且赶上了其他同学。我把英语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因而做题根本不成问题,成绩一直名列前矛。别人的早自习都用来念英语,我总是念语文,因而语文也追赶上去了。在周末,我逛书店,在街上抄报纸。那时,街上的报纸非常好。书也非常好。有许多讲学习方法的。现在没有了。有两本记忆最深、影响最大的书是《怎样使你的大脑更聪明》,《我是怎样自学的》。前一本讲的记忆术是抓关键词连成网络来记忆联想。后一本是讲一个初三女学生,只在家自学了三个月就学完全部高中课本,并考上了南开大学。她的学习方法是让书本在大脑里过电影。那时,我是多么自由,自信啊!!《鲁迅全集》第一集,就是那时买的看的。

担心学校不同意退学,办理了因病休学的手续。我的班主很关心我,几次到家里来看我的病是不是好些了,是不是就能够回去上学了。同学大部分以为我因病休学,有的以为我要出国。也有同学来信说:“信从头看到尾,也没提你退学的原因,给我留下了一大片疑惑,学习那样好的你怎么突然退学了?我猜测着,会不会有哪家画社发现你的才能高薪录用你,你找到了比求学更有前途的道路才作出如此决定的!要不,就是身体不好,暂时休学了,事实证明,听他们告诉我,我的第二判断正确了……”周围的人渐渐知道我没什么病,只是自己在家学习,很多人都不可理解,背后议论“她爸妈不知是怎么想的?”“看她今后怎么办?”“也不能依着孩子想怎么就怎么啊?”……也有很多人善意地劝妈妈一定要我回学校读书,不要毁了我的一生。妈妈回家后也说这样的话。我听到这些。心情很不平静,这种心情交织成一种激情:“别人这样看我,我一定要做出成绩让别人看看!”

2、按你书中的说法,你退学是因为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这种做法是不是有些偏激?因为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端,但是否需要采取退学这种与传统教育格格不人的方式?你认为传统教育是否有可取的地方?你的抉择是否给同龄人有可效仿的地方?

答:从某个角度讲,偏激未必就不好,对于创新来说有时候偏激反而是好事。退学这种做没,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偏激的做法,但是对我来说恰恰是明智的抉择。 如果只是为了学习,不一定要采用退学这种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的方式,因为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我不仅是学习,而且是进行教育方面的研究,采取与传统教育格格不入的方式,也许还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注:偏激,怪才,另类,奇才等语汇,这是一个思想上信奉宗经征圣的中国词汇,若用西方的科学语言来说,叫做另一个方向、另一条套路和另一个目标。

 

看待任何事情,都要一分为二。传统教育也不例外,它也有可取之处。 我并不赞成别人盲目效仿我这种行为,但是这种精神是可以借鉴的,不仅值得同龄人借鉴,也是更多人可以借鉴的。学习,应当是个性化的,根据自己的目标、自己的需要来确定学什么、怎么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注:柏拉图说:“如果心灵是安排者,那就会把一切都安排得最好,把每一件特殊事物都安排到最好的位置上。”“哪一种存在状态、行动状态或遭受状态对该物最好”就用哪一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有时,盐比金子更可贵。《察今》说;“其父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要走她的路,前提条件是善于自学,善于研究性自学。人家这是跨越了自学而在家治学。关于自学,我们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关于治学,我们还“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呢!

3、按你书中意思,我们猜想,你当初退学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制度阻碍你成为“大成”者,你认为你退学四年来,你成为“大成”者了吗?你退学以来,你感到你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你感到你现在比你的同班同学是强还是弱?强,强在哪里?弱,又弱在哪里?

答:你看了我的第一本书《大成奥秘》吗?《大成奥秘》一出版就有很多读者评价它“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学巨著”;“超过了美国的成功学,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希望成为每位中国人的必读之书”……我想《本领恐慌》的价值比第一本书更大,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学习革命更具有推动作用。这些成就,难道意义小吗?我感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如果不退学,我在短期内取得的这些成就肯定得过很多年才能够获得。

注:如此大的学术成就,学术界推荐的力度不大,只是几个知己在小打小闹,这是因本领恐慌而嫉妒压制?还是根本不懂其创新的价值而麻木不仁?二者兼而有之。从下帖顾明远高高在上,不懂装懂,隔靴搔痒的胡乱评论就可以知道。

我现在比同班同学有强有弱。强,强在理论思维能力、理论创新能力。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今天讲创新,不仅要有技术创新.还要有理论创新。我曾经写过一个“明长分析”,分析出我的最大的长处就是有深邃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至于弱嘛,弱在比他们少张文凭吧,现在我还是“初中生”,而他们很多都是大学生了。注:在《学习四要素》千古一爱总结出三个级别的不同思维,五个种类的一般思维。

4、现在人们追求的学历越来越高,本科生不够了,人们都在追求硕士生、博士生,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你却放弃追求学历这条路,从你个人发展来看,你是否认真考虑过你的前途?你退学以来,有没有过重回学校的想法?如果你不向传统教育体制屈眼,那么,你今后可能永远只是一个被传统教育所承认的初中生,你有过后悔吗?你有没有考虑过,你也许很难被社会所承认?

答:我早就认真考虑过我的前途,在我四年前做抉择时就已经深思熟虑过了。 重回学校的想法,从来没有。当然,并不排除今后有可能重回学校。但这种可能是有条件的,一是学校教育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变得像我所期望的那样;二是当我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在学校里学习某个方面的东西,那我也可能会选择重返校园。

被不被传统教育承认,我不在乎,我追求的是能够被社会承认。真的是很难被社会承认吗?我的第一本书当月加印5000册,并且已经得到了很多读者的高度评价,这难道不是社会的承认吗?注:我当年不上本科,嫌浪费时间,从走在找人说情的路上又返回,想早一点参加工作,拿出实际高考成绩让人看。假如十八年前我的班级不被瓜分,带出人人考上大学的班级,现在哪里紧得上魏书生、李镇西、钱梦龙这些只依靠一两条西方心理学原理就邯郸失步的假洋鬼子在教育战线上胡说八道。那时,老师为我提写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而毕业。找到校领导说好让我带到高三毕业。那时的心情,就是“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初既与余成言兮,忽驰骛而改它”,己“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不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我的理想,败给了贪污腐败的封建宗法制社会。

5、你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能否作出最简要的回答?

答:写这类书的念头很早就有了,特别是在我决定退学之后。更直接的原因,说来还得感谢《学习的革命》。我感到,《学习的革命》一书并不能导致真正的学习革命,因为它还是传统教育、传统学习框架内的东西。我自信自己在这方面能够超越它!为什么只能推广洋人的东西,我们自己的东西就不行呢?我相信自己这方面的理念才能帮助人们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所以,我更加投入地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如果不是这样,可能大家还要晚一些才能看到这本书。注:前者只是一点点阅读技巧的革命,前人早已提倡一目十行。正如疯狂英语,前人早已提倡字字读得响亮,早已提倡于音节见神气。这二者都不能导致学习的真正革命。革命必须理论论先行。“科学革命雌雄剑,雌飞雄从永向前。无情棒下各一边,千古奇怨只等闲。”革命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众人拾柴火焰高,自下而上,由形而下的技术到形而上的观念,如中国意境论的形成;一是自上而下,从观念到应用。后者中国人没有,若有也会被众口铄金,贻笑千古,如对牛弹琴,杞人忧天。在一个没有理论去关照全局,而只有对技术的盲目照搬的国度,谈创新和研究性学习,岂不是自欺欺人吗?然而报纸上,期刊上谈的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热闹。从明代的前后七子,到清代的整理故国,中国人早已经不懂得创新为何物了?更不用说百年战争的今天,一切都白手起家。能拣回一根柴棍的,能开口说话的,就是专家,就是教育家。

6、你的书中说道,书中有属于原创性的东西,这些原创性的东西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你在这本书中有哪些发现和创见你认为佻的这些发现和创见真的那么重要吗?

 

答:原创性的东西,还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很多。因为这本书的整个思想体系。根本视角都是原创性的。其中阐述了学习中心的变革――——变“知识为中心”为“能力为中心”,中心改变,围绕中心的一切都随之而变,所以整本书的原创性大。

第一个发现就是发现了毛泽东“本领恐慌”这个命题,虽然他早在 1939年就提出了,可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连一些教育专家、权威也不清楚。这个命题,对今天的人们很有价值。其他的发现就更多了,发现了最优化的学习系统,发现了毛泽东的成才奥秘,发现了大成者的本领菜单等等。创见更多,如对“终身学习”与“终身学习化”的见解,对本领结构的见解,对哈佛案例教学的见解等等。 你只要认真读读,认真想想,就会像我一样感到这些发现和创见是多么的重要!

注:西方世界有对上帝的崇拜,上帝,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的指路明灯和前进目标。由人类的自信心构建而成,同时给人类以温暖和自信。东方中国社会,其自信心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对毒蛇的图腾崇拜阶段,这种崇拜,来自于对同类的恐惧心理,希望象毒蛇一样能够一下子就制服对方于死地。而真正的强者是让敌人强大,然后“与之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语),而中国人是“武大郎开店”,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宗派主义方法和称兄道弟的黑帮方法去压制别人,毁灭别人,以维护自己的本领恐慌。鲁迅先生在阿寇哥正传里提到英雄征服后的心理是有趣、无聊、悲哀,而惟独我们的阿寇哥“口呐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说这是我们中国精神文明冠全球的一个明证。在《狂人日记》里说“狮子似的雄心,兔子似的怯弱,狐狸似的狡猾。。。。。。”最好的防御是进攻,而马谡的进攻却是防御,并引经据典地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自狂与恐惧交错与胸中,只知自己之势而不见对方之势,作为将军,离智勇双全的要求远矣!“西北望,射天狼”,然而对毒蛇崇拜的汉民族,总是败给对饿狼崇拜的少数民族民族。家祭如何告乃翁?岂有逆胡传子孙?何者?本领恐慌所致也。

 7、在你的书中,有很多的新名词,如软本领、硬本领、将本领、兵本领什么的,传统的教育学、人才学中,对此也有过论述,只不过用的名词不一样罢了,你说的,有很多只不过强调的是综合素质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答:首先,不要看轻名词。儒家就特别重视“正名”。一个新的命名,新的提法,往往意味着一种新思想、新理念的诞生。例如,“素质教育”,这是中国教育上的一个创造,体现了一种先进而科学的理念。实际上,素质教育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只是有其实而无其名,这在书中有一节专门讲到。可是,我们并不因为早就有过素质教育方面的论述和做法,而否定“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一大创新。再如,“终身教育”,这个理念的提出在国际上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可以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带来的革命媲美!而这种思想更是早就有了,中国的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但是,并不因为早有类似的思想,而否定“终身教育”的提出的巨大价值!传统教育学、人才学上,某些有识之士或许与我所提出的思想有某些一致之处,但是从来没有如此鲜明、深刻而系统地阐述过。

在这方面,不仅仅是强调综合素质,而是强调本领结构,特别是[U]用宇宙根本规律――_对立统一规律来研究本领结构[/U[U]]。“结构决定功能”,本领的结构决定本领的功能[/U]。因此,这方面研究的价值很大。 注:学习的对象不是陈芝麻烂豆的陈述性知识和刁钻古怪的习题,而是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这些原理凝结为新的名词。学习的最简洁途径,是阅读学科词典。这是踩着石头过河,而不是把整条河流喝干净,然后才捞到那根掉到水里的骨头。为了理解,为了记忆,把这些名词依据某种内在联系连接为网络。

8、你现在的知识结构怎么样?能否给我们描述一番?

答:我现在的知识结构是根据实现我的人生目标、研究目标的需要来设计和建立的,是比较合理的。具体的描述用打分的方式来说的话,我在成功学方面可以打100分,在教育学方面得个85分,策划学方面能拿到95分,至于数、理、化,我退学后就没有再学了,现在还是高一水平,不知道能打50分还是30分还是10分。这就由您来打分了。

注:千古一爱在学习成果方面的要求是由知识结构的长、思想方法的宽以及学习能力方面的高所构成的立体结构。要求是高楼大厦,而不是一堆乱石头。

9、你在“略论大成教育”一文中,宣扬的“大成”,包括志胜、道胜、谋胜、交胜、说胜,缺一不可,可现实生活中,这五胜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缺一不可”,能“道胜”者,不见得能“说胜”,反之同样。那么,是否绝大多数人都不能成为“大成”者?在这五胜中,只有一胜或两胜者,能不能称为成功者?实际上,在你所著的书里,举了很多人成功的例子,这些成功者有的是你用来说明他们在某一方面条件还不及常人的。这一点,你怎么理解?

 答:“志胜”、“道胜”、“谋胜”、“交胜”、“说胜”是一个系统,是获得大成的五大要素。的确,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做到在这五大方面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这正是大成者少的重要原因,也正是大成教育要解决的问题。五胜中,有时一胜或两胜特别突出者,也能够成为成功者。如果五胜皆高,那么成就就会更大,达到的大成境界就会更高。 很多成功者在某一方面不如常人,这是很正常的。任何人都有特长,自然也有特短。“多元智能理论”在科学上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连骑马都不会,这一方面不是连当时的常人都不如吗?毛泽东画画的水平,也不如他的所有同学……这类例

子举不胜举。你的特短只要是对实现你的事业目标没有影响就没有问题,如果与事业目标相关就另当别论了。

注:刘邦“某也所就,孰与仲多”、“大丈夫当如此”享受的志向,打败了项羽“彼可取而代也”的势胜气概和以势破坏。爱因斯坦求学,就自动砍去许多自认为没有的学科。

10、我们知道,那些具有“吞吐天地之志者”毕竟是少数,不知道你的退学和著书立说,是不是你的志胜之实践,你的志向是什么?你认为你现在的知识结构是在向这个方向前进吗?

答:是的,我的退学和著书立说正是志胜的体现或实践。我的志向是成为学者型作家十学者型演讲家。我所说的学者,当然是指大成学、教育学领域的学者。我还有更大的志向,现在暂时保密。我现在的知识结构正是向这个方向前进的,正是根据我的志向来构建的。如果我的知识结构加在一个大学生身上,并不合适,但是这样的知识结构对我来说恰恰是很合适的。而且,我最看重的不是知识结构,而是能力结构。

注:在上述点评中,千古一爱指出,王小平现在所达到的境界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她还没有开始开辟新天地,她的前途是我们凡人无法估量的。知王小平者,千古一爱也。她十年磨一剑,今日把视君。挥剑欲何为?开辟新天地。————小试牛刀,将全面改革中国教育,或创建大学。

11、人在青少年阶段往往有很多理想和幻想,即使长大成人了,也会作出各种不同的选择,例如学理工科的有可能最终选择文科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随着这种改变,人们会有意识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这样,以前所学的知识似乎就“浪费”了。但人们发现和调整目标是需要从学习中进行的。连起码的知识都不学习,又怎样去发现和调整目标呢?所以,学习那些在当时看来无用的知识,也许在后来用上了;在当时看来有用的知识,也许在后来就用不上。学习不会像打枪那样,一枪一个准。这种“浪费”不仅无法避免,而且没有必要避免。你怎么能肯定你现在的选择就是最科学的呢?你能担保你将来的选择绝对不会改变吗?在一般人看来,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去从事教育方面的研究,它本身会不会也存在什么缺陷呢?你能说这一点也不妨碍你的研究吗?

答:不学习起码的知识,当然不能发现和调整目标。但我已学过了起码的知识(已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又进行了多年的课外学习),而且学得还不错,所以能及时发现和调整我的目标,并且严格根据自已的目标来选择学习方式。 你所说的那种“浪费”不能绝对避免,但是绝不能说无法避免,更不能说没有必要避免。生产上要降低成本,实施低成本战略,为什么在学习上不计算成本呢?一切浪费都是应当尽量避免的,也是可以逐步避免的。就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上的过分保守,安于现状,不能“取法乎上”,所以学习成本才会居高不下。

 

事实已经做出的肯定就是最合理的。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绝对的,没人能保证将来的选择绝对不改变,但我想自己的大方向不会变,变也只是一些具体的调整。

初中文化水平的人研究教育当然会有缺陷!而我不是初中文化水平。要明确一个概念:文凭不能与文化水平划等号!我现在只有初中文凭,但并不等于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梁漱溟考北大考不上,可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却说:“梁漱溟当不了北大的学生,就让他来当北大的教授吧。”连做大学生的资格都没有,却能够有当教授的文化水平!毛泽东不过只有中专文凭,但你能说他只有中专文化水平吗?人们往往把文凭等同于文化水平,这显然是错误的。

只要善于通过自修建立研究所需的知识结构,就不会有妨碍。相反,可能还有好处:没有受完正统教育,对传统教育的透视可能会更透彻、清晰,更能避免“当局者迷”;不是科班出身,不易受传统的束缚,这对创造来说反而有利。

12、你的个人兴趣是什么?你对生活、爱情、事业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答:我的兴趣多多,比如画画,舞蹈,看我喜欢的书,跟有思想的人聊天,等等。 你的生活态度决定你的生活质量。 对待爱情,要像对待事业那样多一分理智。 对待事业,要像对待爱情那样多一分激情。 注:许多人说,爱情一问原因,就不是爱情;大多数人说,爱情是缘分,这都是不理智的苟合。

13、你认为男性与女性在学习与成才方面是否有什么不同的方略?如果有的话,它们的不同在哪里?

答:既有共同的方略,也有不同之处。如果强调“时代变了,男女都一样”,就不可避免地陷入误区。 男性与女性在智能素质上的不同,人们早有认识,有的人还专门研究男女的大脑构造有什么差异。但是,在我看来,差异最大的还是心志、精神方面。  社会文化、集体无意识都对女性的精神成长――——志气、自信的获得很不利。有一项试验,让中学生和大学生参加某项考试,在公布成绩之前让他们估计自己的分数。结果发现,男生自信乐观,对自已成绩的估计高于实际水平;女生则相反,尽管实际成绩不次于甚至还高于男生,但对自己成绩的估计却低于实际水平。女生常常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敢坚持自己的主张。在男女共读的学校中,传统观念。校园文化和老师态度都对男生培养自信有利,对女生培养自信不利。而女校往往容易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女性榜样,更能获得老师的关注和期望,她们的自信心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女性有志气、有自信,往往更容易成功。

14、你在书中提出了“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学习系统最优化,你能否举你自己的例子加以说明?

答:我就是按照学习系统最优化的原理来学习的。 在“为何学”上,很早就超越了“为文凭而学”的层次,很明确地为本领、为事业、为大成而学。退学四年,我所围绕的学习目标完全不是高考所要求的,学校所要求的,而是自己的目标,自己的研究所要求的。 “为何学”的不同,决定了“学什么”、“怎么学”都相应不同。我所学的,不是学校里规定的那些知识和课程,而是根据我的目标我的需要来学习我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看我最必要的书,思考最必要的问题,所以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跟我的同龄人有很大的差异。“怎么学”上也是不同的。总的来说,我采用的是跟传统的继承性学习相对立的创造性学习,而且是实学――——在研究中学习研究,在写作中学习写作;是自学――自已主导、组织、安排整个学习过程…… 我的“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学习系统对我来说是最优化的,这也是我为什么在短期内能获得这种让人惊奇的成果的原因吧。注:英雄所见略同,幸亏我的《学习四要素》在1999年发表,否则,人们该说我是剽窃者了。

15、你在你的书中提出“大成”者的本领菜单,写到有十大能力,你是把这十大能力光用来“提醒世上英雄”呢,还是也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来?如果运用到了自己的实践中,那么,你现在这十大能力如何?能否进行一些具体的描述?

答:我自己也想做个英雄,当然不仅要提醒别人,也要提醒自己,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十个手指不一般长,我的十大能力也不一样高。在十大能力中的三大根本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我认为自己都相当出色。三大枢机能力中的谋划能力,也是我的长项,我在知识结构中给自己的策划学打分是95分。说服能力也很不错,尤其是书面说服能力,好多次实践让我感到自己还颇有李斯的本事。交际能力相对薄弱,因为这个阶段我缺乏交际方面的锻炼。四大黄金能力中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因为还没有这方面的实践锻炼,所以目前也比较薄弱,但我对合作、组织的奥秘的洞察和把握是很强的。至于自知能力,我的得分相当高。如果我的自知能力不高,不能够充分认识自己之所长,那我也不会作出令人难以置信的选择,也不可能有信心走到今天这一步。自制能力,比一般人要强,但这个水平我还不够满意,打算加紧这方面的修炼。

16、你在书中提出了你的成学大方略,其中就有五个方略,这五个方略所涉及的例子都是从前辈名人的大量资料中选来的,你能否根据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甚至于你自己的实践来给我们回答?

答:可以。例如素质学习方略中的感知学习。我的一个好友,她一次寒假回家,亲身经历亲眼目睹了她的一个伯父的女儿成功后的情景,深切感受到旁人、亲人那种钦佩、尊敬的态度,给她的感受之深、触动之大比她看很多名人传记、成功人士文章的作用大许多倍!当即,就大受激励,精神上很不一样。再如,我多次用过素质学习方略中的体验学习。我把自己的成功经历回忆并用文字具体地记录后录制成音带,边放边听边体验,不断重复地体验自己的各种成功的情境和心情,对增强信心、改变自我意象大有帮助。还有大学习方略,我也用得很多,平时听评书、看电视都有一种学习的意味,很多电视剧看后都写了评论和分析。实学方略用得就更多了,我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种实学,在研究、写作的实践中进行的。我还非常喜欢对各种案例——――过去的和现实的案例,包括对一些新闻进行分析和剖析,往往一个小小的新闻就可以挖掘出一大堆有意思的东西。自学就更不用说了。乐学嘛,学校那种学习许多都很枯燥乏味,而现在我所学的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是自己有兴趣的,当然乐趣远非学校的学习可比。注:五个方略有交叉。自学和乐学这两个方略,好比汉字六书造字法中的假借和转注,好比感知过程中的注意力。是一种状态,而非方法。

17、你的书中对那些“大成”者的评价标准似乎有点不一样,有的是以他所获的薪金来衡量,有的又是以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来衡量,你认为作为一个没有什么背景的人来说,要达到“大成”的境界,是否有一个比较客观的标准,或者你认为的标准?

答:今天是市场经济时代,薪金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贡献大小是一致的。当然,也有不一致的情况。“大成”既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又要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过理想的生活。衡量大成的客观标准在于他所创造的财富,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括精神财富。

18、最后一个问题,你的书主要是针对哪些人写的?

答:这本书既是针对有本领恐慌感的人写的,又是针对没有本领恐慌感的人写的。对有本领恐慌感的人,帮助他找到克服本领恐慌的最佳途径;对没有本领恐慌感的人,帮助他产生应有的本领恐慌,进而寻求解决之道。

总评: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如果最优秀,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人。”所以,不是本文作者小心翼翼所说的“在另一个山头”,而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她,作为“采蘑菇的小姑娘”,小小年纪,竟然独自“会当临绝顶”,对所有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博导和特级们一并给以“一览众山小”。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有两座山峰,一座是如何走上自学之路,一座是如何在自学中治学。她把这两座高山全部攀登(此外,她还登上成功学高峰),并且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气概拿出文字成果。千古一爱从山脚出发,只登上其中之一山,————怎样让学生走上自学成材之路。我的奋斗失败了,只留下一纸空文受世人嘲弄,而她正是我的教改理念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