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大英语家教:是,这是“我的哈佛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15:32
是,这是“我的哈佛孩子”
一个台商父亲,为了培育下一代,举家移民美国20年,他失去公司上市的机会,却得到一个哈佛子弟,——这是全世界5千万个高中毕业生,竞逐的1,650个机会。
Harvard is you. Welcome to Harvard Nation!"(欢迎来到哈佛国度!)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一日,美国东岸最宜人的季节。下午三点的阳光,斜射过一棵棵超过两百岁高龄的美洲榆,在草坪上映照出浓淡不一的团团绿荫。白色的教堂尖塔,在耀目阳光下,像皑皑白雪,也像圣洁的真理,以标竿之姿,指引着哈佛学子。
尖塔的下方,正是今年进入哈佛大学的新鲜人。在这一大片由纪念教堂、图书馆、大学楼等建筑共同围绕的草坪广场上,排列了几千张椅子——1650位新生与他们的家人们,正以飞扬难抑的心情,迎接这人生很珍贵的一刻—— 参加哈佛大学开学典礼。
穿着「哈佛红」校服的鼓号乐队,吹奏着旋律奋昂的进行曲,大步进入典礼会场。「爸爸,后面!」一句标准国语—— 席间一个身穿蓝色衬衫的大男孩,提醒他专注着录影的父亲,别挡住了乐队去路。
他是台湾小孩?没错,这个大男孩,叫杨程钧。他与毕业自新竹实验中学的卢卓民,都是今年打败全世界五千万名高中毕业生,申请到哈佛大学的台湾孩子。
哈佛,是全美国,也是全世界第一流大学。根据哈佛大学统计,今年共有22796名美国和世界各国最优秀的学生,申请进入哈佛大学部。这群申请者有多优秀?旁的不说,端看入学的基本门槛SAT(英、数两科学业成就测验)分数,就有57%,约一万三千名申请人,分数高达1400分以上(满分1600分);更有14%,也就是3200位的申请者,是高中毕业典礼致答辞的毕业生代表。
获得「提前入学许可」的杨程钧,自然是箇中好手。在申请资料上,他的SAT考了1590分,(只差10分满分)、在校平均成绩GPA4.66分(四分为满分,但特别困难课程满分为五分)。而且,他入围过美国奥林比亚高中生物代表队决选、美国科学研究院高中生研习营、美国英特尔奖入围初选、西屋奖入围初选、伊利诺州年轻科学与人文奖第一名、美国中西部中文识字赛冠军、美国高中拉丁文比赛三次金牌……,及美国童子军最高荣誉 —— 老鹰勋章。
即便有这么辉煌的纪录,没收到入学通知以前,谁也不敢说,自己一定能进哈佛。因为,他要进去的是哈佛,一所比美国建国历史还久、曾经出过7位美国总统、57位「富比世五百大企业」执行长的世界第一学府。
记得那是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哈佛大学寄发「提早录取」通知e-mail的晚上,从事卫浴五金制造、贸易的杨鸿铭,正与台湾的妹婿通电话,讨论公司业务。门被敲开,他看见儿子杨程钧笑盈盈地把一张列印出来的纸,放在他桌上。
「我很高兴通知您,入学委员会已经准予入学……」他瞄了一眼,力持镇定,跟妹婿提了一句:「David申请到哈佛了,」继续把事情交代完。等儿子冲上楼通知妈妈这个好消息,再下楼回到他身边,他才伸出一只手,把儿子紧紧搂住。别过一边的脸,眼睛、鼻子早已酸热一片。
那是积压了多久的目标、期待与渴望啊!
带他千里移民:落脚最适合孩子成长的城市
出身台湾鹿港乡下的杨鸿铭,一九七五年从中兴大学经济系毕业。他的家乡彰化顶番婆,是台湾卫浴五金的群聚重镇,许多小工厂林立。他经营的台湾唯杨公司(建厂后改名唯胜),在一九八〇年代年营业额约有一千万美元,是台湾当年卫浴五金前五大贸易商之一。
一九八五年,杨鸿铭一方面为就近拓展市场,一方面为下一代找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夫妻俩决定移民到美国芝加哥附近的瑞柏市。
瑞柏市曾被USA Today评为全美最适合小孩成长的城市,有全国第一名的图书馆、多科评鉴名列全国前百分之一的「北区高中」,距离芝加哥博物馆、科学馆、水族馆都很近。加上附近高科技公司林立,如朗讯的研发中心、美国国家能源实验室……,居民水准高,种族多元,加上位处美国中部,他出差到东、西岸都方便,便决定在此落脚定居。
但是,家在美国、事业重心仍在台湾的杨鸿铭,为此决定,付出很大的代价。每二至三个星期就来去太平洋两岸不说,后来,他在时间的分配上,更将原本台湾、美国一比一的比例,改为在美国停留时间长于台湾。男人的人生,不就是事业吗?但杨鸿铭不同,他做了与许多男人让妻子留在美国、自己当「台独分子」(独自在台湾)迥然不同的决定。
这位中小企业主如何培养出哈佛子弟?回想起来,杨鸿铭夫妻认为,移民美国的大方向基本上是对的。杨程钧本身就资优,在美国的课程是更有弹性的个人化学习,课程内容充满创意。在成长过程中,杨鸿铭又藉由十二年的童军活动,训练出孩子的毅力与自我驱策力,这两项特质,不但使杨程钧拿到哈佛门票,更是他人生最珍贵的资产。
给他资优教育:自幼念到高中始终勤学不辍
中山大学财务管理研究所教授刘德明的儿子也是资优生,跟杨程钧同一班,「他们后来升入初中资优班,高中都是学校数学代表队、拉丁代表队,每个人都申请到很好的大学。」刘德明说,他儿子就申请到芝加哥大学。
但是,他认为杨程钧跟其他的孩子还是不太一样。「他很成熟,中学就有研究所的成熟度,知道自己要什么,努力追求好成绩。不像我儿子,不愿意成绩太好,怕被人家取笑。」
我们来到在芝加哥瑞柏市「北区高中」。在老师、校长眼中,杨程钧确实是非常特别的学生。
「David是三千位学生中,少数有自信随时找我沟通,提建议的学生,我认为这种关系也是老师所希望的。」校长Truemper认为杨程钧因此可以得到学校最多的机会与资源。「以他的成熟度,我相信他到哈佛一样可以很成功。」
「他会找困难的科目挑战,不在乎因此可能影响成绩。他毕业成绩是全校第二名,差第一名0.006分。但是申请上哈佛的是他,不是别人。」生物老师Champion认为,杨程钧不是某一科好,而是每一科都好,他搜索枯肠,表示英文中,没有一个字可以形容这样全方位的孩子,只用total package来形容他。「他不会被打倒,refresh everyday。他的自我动力很强,不是为了父母、老师学习,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杨程钧确实非常用功,「每天没有超过半夜一点以前睡的,而且第二天早上六点五十分就到学校,参加数学代表队训练。」杨鸿铭夫妇担心他身体累坏了,曾劝他少修一些大学先修课,结果「David 只有叫我们不要为他操心。」
要上哈佛,跟全世界最优秀的孩子,一起竞逐区区1650个名额,真的要很拚。杨程钧自我驱策的动力,究竟从何而来?
给他童军训练:从合作领导中学会挑战自我
杨鸿铭认为,他从小带着两个儿子跟客户吃饭,让他们了解大人的世界,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他认为,美国童军训练,对两个儿子也有很大的帮助。因为童军是目标导向、使命导向,所有的力量加起来,去支持一个孩子。
身为企业主,杨鸿铭很早就体认到,孩子未来不能只有成绩好。「我们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是也可以很杰出啊,」妈妈林玉叶说,很多早期留学生,专业能力很好,但因为缺乏领导能力,无法融入美国社会,影响了在事业上的发展,「我们不希望孩子受到这方面不利的影响。」因此,从幼稚园开始,他们就全力支持孩子参加童军活动。
童军活动必修的野外露营,在美国都是由爸爸陪孩子,杨鸿铭为了让儿子参加活动,都会尽量配合时间,从台湾赶回来。
林玉叶记得,有一次露营周五出发。丈夫晚上才飞回美国,尽管还处于日夜颠倒的时差状态,第二天硬是撑着身子,开五、六个小时的车去跟他们会合,然后「去睡在硬邦邦的草地上。」不善户外活动的杨鸿铭,去了也只是陪在一旁,帮忙拍照、开车、运送东西。但是他出现了,孩子就不会有「没有爸爸」的感觉。
此外,为了童子军「家庭生活」课程,杨鸿铭还得陪孩子做亲子散步、一起看歌剧、一起做家庭旅游计画……。为了完成「世界公民」这项课程,杨鸿铭也经常和儿子讨论国际贸易、外汇、关税、自由贸易、国际竞争如何影响国家和社区等问题。
十二年的童军生涯,让杨家两个孩子学会合作、领导,更培养了他们挑战自我的胆识与勇气。拥有这些人格特质,就拥有了一块成功人生的敲门砖。像美国甘迺迪、柯林顿、布希和福特总统等等,都是童子军出身。
我们来到哈佛大学新生住的楼群「哈佛园」。杨程钧穿了件旧T恤,正和一群同学为宿舍大扫除。一个小时十美元,对这些家境优渥的孩子来说,只能算为学校做义工服务。
杨程钧先带领一位同学,拿钥匙把整栋楼的房门打开,让其他同学进入打扫。之后,他拿了一条抹布,跳起来擦门框、窗框上的灰尘。
从小到大拿过那么多奖,最得意的是什么?杨程钧停下来,只想了一下,就开口回答:「我小学四年级下学期回台湾拿到的五育绩优奖。」
什么?最得意的不是申请上哈佛!不是家中挂着的那上百块奖牌中的任意一块!不是柯林顿、布希总统署名的奖状,而竟然是遥远的台湾,一所国小校长所发的「五育绩优奖」?
为什么?那时候,杨程钧的中文完全跟不上同学,压力好大,可以说是童年最挫折的时刻。
那半年,杨程钧和哥哥确实过得很辛苦。在美国出生的杨程钧,虽然每年暑假回台湾,也在美国上中文课,台湾还是一块陌生的土地。其实杨鸿铭夫妻事先跟孩子沟通过,回台湾只是要把中文学好,不必在乎学校的成绩。然而,在美国成绩就一直拿全A的兄弟俩,还是卯起来努力读书。每天晚上,妈妈陪着他们做功课、背成语,一直到十一、二点才睡。他咬着牙撑着。
杨程钧回忆:「经过一学期,我完全克服了。从此我有很大的信心,再困难的挑战,我都能应付。」而且,他没想到的是,在台湾读小学养成的用功习惯,激发出来的韧性与潜力,让他日后应付起美国学业,游刃有余。
给他台湾读书经验:成功克服挫折化作驱策力
看起来,杨程钧是在十岁的时候,就找到驱策自己的强大动力。
心理学家科温顿(Martin Covington)认为,孩子若会自我激励,期望出人头地,自然就会订定高目标,驱策自己努力达成。
他的研究发现,孩子在认识「努力、能力与成功」三者关系的过程,会历经几个认知阶段。在第一个学龄前阶段,孩子还在建立对实体世界的了解,多半不能了解抽象的概念,只是天真的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但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六岁到十岁时,孩子开始能够理解抽象概念,也可以在大人的说明下,了解成功需要两项因素:努力与能力,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
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十岁以上后,孩子将开始遭遇较多的受挫经验,他们慢慢知道,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甚至最后会放弃努力。
但是并非所有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过程,仍有许多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对学习的热忱依旧不减。关键,就在十岁以前养成勤学的习惯与态度。一旦十岁之前,父母形塑这个模子,孩子日后追求卓越的自我驱动力就会形成。接下来就是协助他克服挫折的功课。
事实上,许多美国心理学家也发现,亚洲学生学业成绩普遍高于其他族裔,就是因为亚洲父母为孩子的学业设立了较高的标准;孩子也会把父母的期望,内化为自己的求学态度。
杨程钧十岁以前,已拥有正向学习态度的第一步。但是突然回到台湾读小学,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容易感到无助,如果受挫情况不断累积又没有处理,心理学家班都拉所说的的「自我效能」感就会慢慢降低,自信心变得不足,面对事情采取容易放弃的态度。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刻。幸而,妈妈林玉叶一如在美国一般,勤于与老师沟通,一直从旁支持、陪伴。杨程钧终于克服这个巨大的压力,争取到最好的成绩,更加强化了「努力就会成功」的自信心。这就是他未来自我驱策最重要的动力来源。
他的高中老师、校长都强调,他们看过很多天赋很高的孩子,但是因为没有勤学的态度和习惯,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表现;杨程钧却一直自我挑战,努力不懈。「他没有浪费他的天赋。他的努力,强化了他的天赋。」
给他不缺席的亲情:决定把孩子当事业一部分
虽然成就了一个哈佛的儿子,但为此,为人父亲的杨鸿铭在事业上却付出很大代价。他承认:「中小企业都是人治,人不在,影响真的很大。」过去他是台湾最早接OEM订单的业者,培养出很多供应商。但是搬到美国以后,为了儿子,台湾指挥中心经常无人坐镇,业绩成长受到影响。协力厂商见了他,劝他:「你这教父应该『下山』才对。」
当时除了代工外销部分,他又进口了人造大理石,强打广告。但他人在美国,没办法投入很多时间,「要搭配人家工地的案子,需要建立管道。」那段日子,他亏了近亿元,损失惨重。
于是,在移民美国十二年后,他决定花一年时间救公司,同时让孩子把中文学好,举家搬回台湾。由于公司财务吃紧,他没有买冷气机,住在顶楼的家,夏天很热,一天要洗三次澡。杨鸿铭心疼家人陪他度过这段岁月。
杨鸿铭本打算回台湾一年,希望把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后培养一个接班人。没想到台湾气候太湿,杨程钧气喘体质被诱发。医生告诉杨鸿铭夫妻,如果不要让儿子吃药,最好离开台湾。为了儿子的健康,杨鸿铭二话不说,把进口业务转给亲戚,带全家回到美国。
「我本来想事业、家庭两者兼得,但是情况不允许,一定要取舍,那我就把小孩当成我事业的一部分。」他相信,他有责任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没有义务留给他们最多的财产。
杨鸿铭当年的庞大亏损,使大陆布局受到影响。「如果当年我留在台湾,可能有机会成为上市公司。」但是,他不会有一个哈佛的儿子!
开学典礼上,校长桑莫斯(Lawrence Summers)除了期勉新鲜人,哈佛等着他们继续定义之外,他也有话对在座的家长说;「我还记得非常清楚,三十五年前,我和家人参加过大学开学典礼后,我在双亲眼中,看到他们的骄傲、悲伤,和兴奋。因为,明天开始,我就不会出现在家里的早餐桌上。开学典礼,标志着那一段亲子关系的结束,但也是另一段平等关系的开始。祝福你们,二〇〇九的哈佛学生和家庭!」
晚上,在旅馆里,杨鸿铭拿出录影机,插上电视。画面中,又是下午那个绿荫盎然的开学典礼,演讲、演奏,如时光倒流般,又出现在杨鸿铭眼前。
他痴迷地盯着电视,喃喃说着,「这是我最后一次帮David录影,从baby开始,录了一百多卷,以后没有机会了。」
人生,得与失,该怎么算清楚、算得漂亮?在事业上,杨鸿铭失去成为上市公司企业主的机会,但儿子却因此赢得进入世界一流学府的机会。对杨鸿铭,人生纵有遗憾,也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