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青亚麻色挑染效果图:年老当思遗泽与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6:14:42

  

 

 

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于唐武宗会昌四年(844) 冬,施家财与人协同开凿伊河龙门段的八节滩。这时白居易己七十三岁,也就是他逝世前的二年。为此,他写了《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他在《序》中说明了开石滩的缘由:“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硝石,船筏过此,例多破伤。舟人楫师,推挽束缚;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予尝有愿,力及则救之。” 正好僧人道遇与他同有此意,于是协同经营开凿,“贫者出力,仁者施财” 他为此写了两首诗“刻题石上。其第二首为: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没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七十三岁的白居易,于三年前中风,脚上又生疮,各种老年病相继袭来了。他自知此生时日无多,但还想于有生之年干点实事,造福后人。明知“七十三翁旦暮身” 大去只是早晚的事,可是仍然“誓开险路作通津。” 下决心解决八节滩的水利和航行问题。想象开凿河道之后,夜里这儿再没翻船的事,早晨也不必冒寒涉水。长滩变成天上银河一样波平浪静,佛经上说的“八寒地狱” 将变成春意融融的境地。

 

    白居易关心民生的思想贯串于他一生之始终,早年为左拾遗时,固然为民生疾苦鼓与呼,除大上谏书,且写了《新乐府》、《秦中吟》等惟歌生民病的诗篇。他还身体力行,在忠州刺史任上为民减赋税,任江州司马时,疏浚河道,任杭州剌史时用西湖蓄水以利灌溉,就如他在《新制布裘》中所说:“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他不仅己饥想到人饥、已溺想到人溺,而且能于己饱时想到人饥,己安时想到人危。他已退休,只拿“半俸” ,又老又病,末日在望(二年后即去世) ,可是还散家财用于公益之事。他这样做,既不邀宠于上,又不沽名于世,更无利可图,也不图果报,他坦陈心迹:“从古有碍之险,未来无穷之苦,忽乎一旦尽除去之。兹吾所用适愿快心,拔苦施乐者耳;岂独以功德福报为意哉!”(《序》)

 

    白诗中虽然用了多处佛经上的语言和典故,那是因为协作者是僧人的缘故,而他在《序》中声明并无因果报应的想法。白居易这种舍己为人、疏财杖义的思想精神确实难能可贵,今天仍值得我们称道和学习。

 

        白居易年老思将遗泽留后人,施财耗力开河凿渠造福后代。其实,遗泽与后人的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的,有的老同志关心下一代,给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做网吧监督员,还有的老人撰写回忆录,教育后代。即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一生,也是一份很好的教材。

 

    南通大学文学院周朗晖副教授,出于教育子孙的目的,最近写了一本《跋涉泥泞人生路》的自传体家史教材。她在书的“前言”中说:“我不是作家,平时也不擅长写作。我仅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民教师,所以我没有水平写传记,只是纪录我一生真实的经历,记录我泥泞人生络上的喜怒哀乐、甜酸苦辣;记录我在苦难中的执着拼搏。”全书仅以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向她的儿孙们娓娓而谈。就这么十多万字的质朴无华的家史,不仅使她的儿孙们读了涕泪涟涟,就连过去对她不甚了解的南通大学的教授丁弘、金志仁、周溶泉、作家黄丽敏、陈娟,甚至与之毫不相关的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家的小保姆读了都潸然泪下,感慨良多,受益匪浅。

 

    由此可见年老当思遗泽与后人,其途径和方式是多样的,只要认真用心去做,总会取得一定的效果。老同志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条件、现实的情况确定做什么、怎么做,总能将遗泽给与后人,这样也就尽了社会责任,了却多年夙愿。永无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