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装修仲裁在哪里:文武双全的“井冈三美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0:59

文武双全的“井冈三美女”(组图)

(    当年在井冈山的炮火硝烟中,闪现着三位美女的飒爽英姿。她们都接受过一定的教育,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在那些峥嵘岁月里,她们以文弱之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堪称文武双全的巾帼英豪。她们的英名是曾志、贺子珍、伍若兰,被称为“井冈红军三女杰”。

                      曾志:魂归井冈山

                   

    在井冈山小井村的红军医院旧址的陈旧墙上,挂着这张照片。凡是看过这张照片的人,都会为她的妩媚的神态、时髦的衣着和多情的眼神所打动。很难想象这样的红军美女是如何同敌人做斗争的。在其楚楚动人的美貌深处,是钢铁股的意志。

    她就是红军美女战士曾志。这张照片摄于1932年她在厦门从事地下工作的时期。
    有“潇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年4月4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20名女生只有她一人在严格的军训和斗争中坚持下来,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起,先后任衡阳地委组织部干事,郴州中心县委秘书长,郴州第七师党委办公室秘书。

    1928年4月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总支书记,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参加了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1930年6月起,曾志先后担任厦门、福州中心市委秘书长,闽南特委组织部部长,福安中心县委委员,闽东特委组织部部长,福霞中心县委书记。1937年9月,曾志同志先后任湖北临时省委妇委书记、汤池农村合作训练班党支部书记兼教员。1938年10月,任荆门、当阳、远安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12月,赴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940年秋,任中央妇委秘书长。1945年到东北,任沈阳市委委员兼铁西区委书记员、地委组织部长、沈阳市委职工部长。进军东北初期,在沈阳智斗国民党和伪警特,保卫人民胜利果实。在辽吉省委工作时,她动员十万民工支前。建国后,曾志任中组部副部长等职。

    曾志是在沙场征战、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可谓是九死一生。

   曾志的第一任丈夫夏明震,就是那个曾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豪诗的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弟弟。她与夏明震1927年结合,1928年,因为中共及中共湖南省委、湘南特委,为反击蒋介石军队对湘南起义红军的围剿,实行了残酷的左倾政策,强迫农民实行“坚壁清野”,烧毁湘粤大道两侧15公里内的民房,不给国民党军队利用,这些左的政策和强迫执行,引起了那些世代以土地为家的农民强

烈反对,最终,忍无可忍的农民们将派去督促农民坚壁清野的中共干部们杀死了,而身郴州县委书记的夏明震也同时遇难了。

    曾志的第二任丈夫蔡协民,曾任红军31团政委,她俩1929年结合了。可是后来中共发出内部秘密文件,指责蔡协民为社会民主党分子,决定将他清除出党,规定任何党组织和党员不得与蔡协民联系。被党抛弃的蔡协民为表达到党的忠心,来到厦门独自开展地下工作,后来被国民党逮捕杀害了。

                         陶铸与夫人曾志

    曾志的第三任丈夫就是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军队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陶铸。陶铸建国后任中南局第一书记兼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委、广东省军区第一政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1967年1月遭江青等人诬陷,受到残酷迫害,1969年11月30日逝世于安徽合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陶铸平反昭雪。陶铸的主要著述有《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松树的风格》等。

   “我死后,不要写简历生平,不要搞什么仪式。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遵照曾志的遗嘱,在曾志于1998年6月21日逝世后,女儿陶斯亮将母亲曾志的骨灰埋在井冈山小井红军医院旁的树林里,与小井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作伴。

                         贺子珍:炮声隆里立奇功

                         

    贺子珍,原名桂圆,又名自珍,1909年9月生,江西省永新县云山人,有“永新一枝花”之美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在参加组织永新农民武装暴动后,随袁文才部上井冈山。1928年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和宣传工作,同年与毛泽东结婚,任中共湘赣边特委机关秘书、毛泽东的秘书。

                           毛泽东与贺子珍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是毛泽东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词里的两句。“炮声隆”指的是红军向进攻黄洋界的敌军发射迫击炮弹。不少人都知道,当时守卫黄洋界的红军只有3发炮弹,打响的仅一发,而这一发恰好击中了敌军指挥部,敌人误以为主力红军回来了,连夜逃遁。然而,贺子珍自告奋勇叫来哥哥贺敏学等人不畏艰辛把炮抬上山的事,却很少有人知道。

  1928年8月30日,敌军调集4个团兵力向黄洋界进犯,妄图从北大门打进井冈山。而红军加上赤卫队员不足300人,敌我力量十分悬殊。

  团长朱云卿边察看敌情边说,“要有炮就好了!”一旁的贺子珍突然记起了什么,说道:“在龙源口战斗时,三十二团缴到敌军一门迫击炮,坏了一个地方,送到茨坪军械所去修了,不知修好了没有。”

  朱云卿团长喜出望外,马上说:“赶快到茨坪把炮抬上来。”

  黄洋界到茨坪走小路约9公里,贺子珍到前沿阵地叫来哥哥贺敏学、谭希林、刘荣辉等人,顶着烈日,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找到军械处处长宋乔生,抬出了炮。

  这门迫击炮少说也有一百四五十斤,4人轮着抬。在去小井的岔路上,贺敏学和谭希林弯到小井军械所仓库,找到仅有的从敌军处缴来的3发炮弹,扛起就走。从小井到黄洋界还有7.5公里路,都是狭窄陡峭的羊肠小道,他们硬是咬紧牙,极其艰难地爬了近3个小时,到下午4点钟左右,终于把炮抬上了黄洋界。

  此时,战斗仍在激烈进行,红军的抵抗越来越困难了。大家见迫击炮抬上来了,发出阵阵欢叫。朱云卿命令把迫击炮架在黄洋界的哨口上,向敌军放炮。第一炮没响,第二炮也没响。朱团长凝神远望山下,见林木掩映中似有一茅棚,好像有人影不断往来出入,当即命令:“朝那儿打!”只听一声响,炮弹飞出炮膛,正好击中目标,林子里烟火弥漫,山下敌军一片慌乱。

  夕阳西下,苍茫的暮色笼罩黄洋界,一天激烈的战斗结束了。第二天,云开雾散,战士们又准备迎击敌人的再度进攻。但山下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动静,也没有见到敌人踪影。红军战士沿着敌人的来路下山搜索,才知道敌人逃跑了。后来才清楚,第三发炮弹不偏不倚,正好击中敌军前线指挥所。敌军认为只有主力红军才配备有炮,于是误以为主力红军回到了井冈山,怕吃亏,连夜仓皇逃遁。

   贺子珍在黄洋界战役中所建立的奇功,至今在井冈山一带被广为传颂。

  
                                    双枪伍若兰

 
                             伍若兰雕像

  伍若兰,1903年生,湖南耒阳人,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1926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世道大不公,富的富来穷的穷,富人高楼饮美酒,穷人赤膊喝北风。”这是伍若兰编写的歌曲,很受农民欢迎,曾被广泛传唱。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剩余部队在湘南宜章举行暴动,革命浪潮席卷了湘南20多个县。此时,25岁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与耒阳县委一起组织农民自卫队,密切配合朱德、陈毅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作战。不久,任县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长的伍若兰被调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政治部,由于工作的接触,她认识了朱德。1928年2月,当时的耒阳县委书记刘泰、邓宗海两人做介绍,朱德与伍若兰结了婚。

  结婚三天后,朱德就投入了春江铺战斗,伍若兰也随军撤离耒阳城,开赴春江铺。不久他们又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合。

    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一书中曾这样评价伍若兰:“她在农民里无人不知,是不怕死的农民组织者。”

  伍若兰不仅善于做群众工作,打起仗来也很勇敢,能双枪并发,随毛泽东、朱德参加了多次战斗,堪称“双枪女将”。古代的女将射箭可百步穿杨,而革命的巾帼伍若兰,左右手打枪能百步穿孔。她说过,我准备在战斗中右手被打伤,左手能照样杀敌,这就是我苦练左右手射击的原因。

  伍若兰作为一名宣传队的领导,经常深入连排基层给战士讲课、谈心,组织文娱活动,活跃战地生活,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向敌人阵地喊话,宣传红军的政策,对瓦解敌军士气起了很大作用。

  作为军长的妻子,伍若兰在生活上总是以一个普通一兵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红军战士一样行军、打仗,吃红米饭、南瓜汤,穿草鞋、睡草铺。由于工作需要,军部配给她一匹马,她自己却很少骑,总是让给体弱的女战士或伤病员用。

  1929年2月,在赣南寻乌的圳村战斗,红四军军部被赣敌刘士毅部和当地靖卫团突然袭击。伍若兰十分着急,她急中生智,自己带领警卫排首先突围,把敌军引向自己。天亮了,红四军冲出包围圈,而伍若兰寡不敌众,受伤被捕。敌人把她押解到赣州,并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敌人用绳子吊她,用杠子压,灌辣椒水等种种酷刑,但始终未能从她口中掏出半点机密。她说:“革命一定会成功,你们一定要灭亡!”“要想从我嘴里得到你们所需要的东西,除非日从西方出,赣江水倒流!”

  1929年2月12日,年仅26岁的伍若兰被敌人杀害于赣州市。凶残的敌人还把伍若兰同志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

    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他临下山时,什么也不带,只带走一盆井冈兰,是井冈兰!这是一盆永不凋谢的井冈灵兰!她香飘万里,长青万年!寄托了朱德对伍若兰的深深思念。(刘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