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泳珍输后采访:六一散 急救三宝 泄泻 中气下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0:36:40
 六一散
         在外感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中,唯独暑是个复合邪气。因为夏天温度和湿度都高,所以火邪和湿邪组合起来侵害人体,就导致了中暑。我们来看看暑字,上面一个日,代表毒热的太阳当头照,下面也有一个日,代表被太阳烘烤灼热的大地,中间的土,代表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所以造成暑病的原因,首先是伤害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然后又感冒了火热邪气。

  民间有一个方剂,叫做“六一散”,是将滑石和生甘草以六比一的比例配成,

  在小儿洗完澡之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以预防湿疹,价廉且疗效显著。

  其次,要恢复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打开膀胱的通道,把水饮痰浊湿气排出去。这种治疗尤其适用于中暑以后尿闭、尿少、小便短赤、淋漓涩痛,但是腹中胀满,甚至有水鸣音的人。中医经常使用的方剂叫做六一散,成分也很简单,滑石和生甘草,比例六比一。方剂不仅得名于此,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根据易经理论,天一生水,地六承之。这个方子能帮助化生津液。“六一散”的应用很灵活。如果兼有心烦不安的情况,可以加上少许朱砂,这叫“益元散”;如果是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以加少许青黛,名为“碧玉散”;如果有轻微的发热、头痛等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一同服用,名为“鸡苏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洗完澡之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以预防湿疹,可谓价廉而疗效显著。

  把湿气排出去之后,还要振奋恢复脾胃的生机和功能。大多数中暑的病人,脾胃都被阴寒湿气伤害,出现呕吐、腹泻的症状,其实这是人体自我恢复自救的表现。医生不应该粗暴制止,而是要因势利导,及时补充体液,同时用一些芳香化湿、振奋中焦阳气的药物,比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等。十滴水的作用要比藿香正气水更强烈,适用于那些除了有呕吐腹泻还伴有阴寒凝滞腹痛的人。十滴水具有健胃和祛风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因中暑而引起的头晕、恶心、腹痛、胃肠不适、过敏瘙痒等,还可以外洗治疗小儿痱子和冻疮。

急救三宝

  说到急救很少有人会想到中医和中药,事实上中药里面也有急救三宝,就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和“至宝丹”,主要治疗外感温热、火毒,它能够清热、凉血、镇痉、开窍,人们又叫它“瘟病三宝”。

  但是这三个药的药性不同,主治的症状也各有侧重。比如安宫牛黄丸性质最凉,适用于高烧不退,把人烧得神智昏迷、稀里糊涂的患者。紫雪丹或者叫紫雪散,它擅长息风镇痉,专门治那些高烧烧得人出现抽风的症状,比如会出现惊厥、烦躁、抽搐,而且会胡言乱语,发出响声的患者。至保丹对于高烧以后出现昏迷沉闷、九窍闭塞,你跟他说话他听不见,你让他喝药他嘴张不开,大小便也没有,这种不声不响的患者更适用。

  综合这些特点,中医口口相传,把这个诀窍归结成了“呯呯啪啪紫雪丹,不声不响至宝丹,稀里糊涂牛黄丸”。

  安宫牛黄丸这个方剂出自清代,中医认为,心在人体内像个皇帝,而心包是保护皇帝的外围的宫殿和宫城,所谓安宫是指服药以后能使心包的血热清除出去,使得我们心神得以安居其宫。现在的安宫牛黄丸因为动物保护有些药不能用,所以它的配方就有了一些变化,原来用的天然牛黄,现在改成了人工合成的牛黄。犀角不能用,改用水牛角的浓缩粉代替。这么一改疗效比传统的制剂确实差了一些,但是还有一定的效果。而且我们现在中医中药制剂又把剂型改变,还是用安宫牛黄丸的主要成分,但它不是丸药,而是做成了口服液和注射液,名字改成了清开灵,很多人用过这个药,它对于高热的退烧效果依然不错。

  紫雪丹在急救三宝里历史最悠久,它是粉状,有的做成小丸药,颜色是紫色,紫色的原因是里面用了朱砂和一些性质特别凉的矿物药。里面用的药物有生石膏、含水石、滑石,在古代还用了犀角,现在用水牛角来代替。还有羚羊角、木香、沉香、玄参、生麻、甘草、丁香、朴硝、麝香等。紫雪丹最擅长的就是清热开窍,对伴有惊厥、四肢抽搐的高烧、昏迷的患者特别适用。如今很多幼儿都因为高烧,迅速引起扁桃体发炎、化脓,高烧和抽风,这时候用紫雪丹就有很好的退烧止痉的作用,所以有幼儿的家庭,不妨在医生指导下准备一些紫雪丹,在必要的时候给孩子服用。

  至宝丹里面有很多名贵的药材,再加上它疗效卓著,得到它的人如获至宝,所以起了这么个名。至宝丹古方原先不仅有犀角、麝香和琥珀等名贵药材,另外还要加上金银箔各50片,就是把金银都打得特别薄特别碎加在中药里面。金银在中医里面都是非常好的重镇安神的药,我们是把它当药来使的。以前制这些名贵中药的时候特别强调用什么金锅银铲,其实就是把金属中的一些成分渗透到药里面,起到一些重镇安神的效果。里面还有琥珀和朱砂,它也是有镇静安神的功效。

泄泻

  夏天是容易出现“上吐下泻”症状的季节,原因在于,夏天人的阳气发散在外,对肠胃的照顾就显得比较弱。所以在夏天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讲究饮食寒热平衡,不要吃阴寒,不好消化、不好吸收的食物。老百姓讲“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要注意肠胃的保暖,而且姜本身就有一种能止吐、止泄的食疗效果。

  我们先来认识两个字,平常我们中医老说叫“泄泻”,一个是三点水,一个世界的世,以前呢,写成一个三点水,一个摇曳的曳,这两个字通假;另外一个是三点水加一个写字的写。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呢?

  人们经常说“好汉禁不住三泡稀”,意思就是说好汉一天拉肚子三次的话,也会显得乏力、瘫软,提不起精神了。从物质层面上来看,他也就是拉了一些大便,那么人为什么会没劲儿呢?其实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人损失的不光是一些有形的物质,还损失了无形的能量,我们就管它叫泄,平常我们说泄气了,或者说宣泄、发泄,其实说的是什么啊?无形的能量,包括人的情绪,这种情况我们叫泄。另外一种能够看到的有形的物质的流失,像水一样的流出来,这个有形能量的流失,我们管他叫泻。如果这个人既有无形能量的气的流失,又有有形物质的流失,这就叫泄泻。

  第一个泄的通路不光是大肠、肛门,比如说从毛汗孔,从眼神,从口腔,从其他地方,都可以泄。比如我们说泄露天机,古人也讲“睛自目泄”,你的眼睛,你的眼神,泄露了你内心的秘密。

  而泻,只能是从肛门里流出。这就是它们俩的一个区别,这也说明我们中医对疾病认识的深刻。所以治疗起来,是去补他的泄气的漏洞,还是补他流失物质的漏洞,都不大一样。

  世界卫生组织向医生们推荐也都是用支持疗法,碰到腹泻的病人一定要给予服用糖盐水,希望人体通过完成排毒以后的自愈功能,来恢复到正常。

  那么,对泄泻要怎么去认识呢?我们认为泄泻本身,同人的感冒发烧一样,有时候它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所以一定要询问病史。意识到这一点以后,就应该不去人为、粗暴地打断他腹泻的过程,而是给予支持和辅助疗法。不要一看到拉肚子就不分青红皂白给止吐药、止泻药或者消炎药。

  另外,我们中医要来观察他是中了什么样的毒导致的腹泻。除了给糖盐水之外,还要帮助他尽快地恢复自愈功能。比如说中了一些阴寒凝滞的这种阴性的寒性的毒物以后呢,我们一般服用甘草,大家都知道甘草能解毒,它解的是寒性的毒,用甘草熬成水,可以加点糖或盐给病人服用。如果中的是热性的食物的毒,出现了腹泻,我们一般要熬绿豆汤,帮助病人恢复。对于长时间的、不停的腹泻,已经成为漏精漏气的这种慢性的腹泻,要根据病情给予一些强制性的收敛、止泻的药物,比如豆蔻、白果、山药等等一些止泻的药物,这一定要根据具体病情来定。

  夏天是容易出现“上吐下泻”的季节。

  如果中了寒性的毒而出现腹泻,一般用甘草熬成水,可以加点糖或盐服用;如果属于热性的如食物中毒,可以服绿豆汤。

五更泻

  五更泻的特点就是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在早晨的五更(jīng),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凌晨3点到5点的时候,病人就会从睡梦中醒来,冲向厕所,拉肚子,有的人还伴有腹部的一种阴寒凝滞的冷痛,腹泻以后这种情况得以缓解。平时这些人摸上去整个肚子尤其小腹冰凉,有的人还出现形体的、四肢的冰凉,平时夜尿也比较多,小便比较频,看看舌头,还会出现水滑苔或者是胖大舌。

  这种病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持续性,病人基本上固定都是这个时间出现腹泻。这种病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的身上,我们都知道正常人也会在早上起来排便,一般排便都是没有痛苦的,排出成形的便,而得了五更泻的人就不是这样。

  中医把五更泻又叫做“鸡鸣泄”,五更天,也就是3点到5点,是鸡叫的时间。还有人把它叫做“肾泄”,因为很多中医认为,这种泄是因为肾阳不足,导致了命门火衰,命门之火不能温煦脾土,不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消化吸收,致运化失常。五更时分正当阴气最盛而阳气未复而际,虚者愈虚,因而形成五更泻。

  所以预防和治疗五更泻的基本思路,就是要温暖肾阳。中医一般用艾灸,选择的部位一般在后腰。有五更泻习惯的人,应该在后腰上缠裹一些皮草或棉布,避免凌晨阳气虚弱,寒气入侵。

  治疗五更泻,我们一般针灸后腰上的肾俞和大肠俞。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23个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肠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第25个穴,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一般用温补手法针刺,然后加上艾灸。很多数十年腹泻大便不成形的人,经过针刺和艾灸结合治疗以后,都能顺畅排出成形便。

  中医还有通过内服中成药来治疗五更泻的方法,这个方剂叫做“四神丸”。中医认为在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各有一个神兽,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四种动物同时代表四种不同的颜色,东方青绿,南方赤红,西方白色,北方黑色。四神丸就由四个药物来构成:吴茱萸,属于青色,代表温暖,代表东方;补骨脂,代表黑色,代表西方玄武;肉豆蔻,红色,代表南方;五味子,是酸温、收敛的,代表西方的肺金。当然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使用、调整四味中药的比例。

  这里面唯一不用的就是甜味黄色的药物,因为中医认为脾是土,能克肾水,五更泻本身就是肾阳不足,就更不能用补脾的药物。我们也建议有五更泻的患者,少吃寒凉和甜味的食品。

   中医有一个著名的方剂,叫“痛泻要方”,就是专治这种生气腹痛然后就拉肚子。这个药方里面主要用药一个是白芍,白芍是酸寒、收敛的,能够使肝变得比较柔和;还有一个叫陈皮,陈皮也有柔肝、化痰的作用;另外一个用到炒白术,炒白术苦温、燥湿、止泻;最后是用了一个佐药叫做防风,就是怕我们收敛肝气太过,“按下葫芦起了瓢”,出现另外一种情况。痛泻要方就用到这四味药,一般我们把它们磨成粉冲服,也有煎汤。容易出现这种腹痛腹泻的人,我们一般在月经来之前就给她服用。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柔和疏泄肝气的方法,就是按揉足厥阴肝经的最后一个穴叫做期门穴。期门穴的位置在第六和第七肋骨中间,相当于乳头正下方两肋间。我们知道生气以后或者肝区胀痛的人习惯用手或者用硬物顶着肋叉子,这其实就是自我点穴,疏泄肝气。泄掉肝气以后,就不会克伐脾土,不会产生乳房胀痛、腹痛,也就不再有腹泻。

  现代医学发现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激惹综合征等疾病都与情绪变化有关,并且与长期情绪剧烈变化、情志不遂,感情伤害进而影响伤害人的免疫功能有关。中医历来倡导身心合一的治疗理念,心病要先治身,心病要调身。而且中医有经络气血理论,把人的身心完美地联系在一起。

中气下陷

  长期腹泻的病人,除了会流失营养物质以外,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在默默地流失自己的能量,也就是我们中医讲的气。“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是推动我们身体运动、运化的根本的能量。

  气的流失会导致人体出现一系列的病证,最重要的一个情况就是会出现中医所称的“中气下陷”。这个中是指脾胃,就是我们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的削弱,中气的流失,会产生如下一些情况:

  脾胃之气有一个升提的作用,能够使人的气血达到心脑,达到高处。中气下陷首先就会出现头昏、头晕,或者目眩,也就是眼前发黑,类似于现代人所说的低血压、低血糖的症状,突然站立起来就会晕倒,会眼前发花,有的还会同时伴有出虚汗、冒冷汗这些症状,当你给他一杯热水、热糖水,或者嚼一块巧克力的时候才能恢复。

  第二种中气下陷的表现就是脏器功能的衰弱,人的胃肠蠕动慢了,没有力量,表现得饭量也小,吃点东西就堵得慌,下不去,很长时间以后打个嗝,还能闻到自己吃饭的味道,甚至是昨天吃的饭的味道。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表现是搂不住,就表现在腹泻上,吃了就拉,一天腹泻几次。中气对人的身体的脏器起一个固定的作用,中气一旦弱了,人的脏器就会下垂,甚至是脱垂。主要表现在,长期腹泻的人会出现直肠或者肛门的脱落或者脱垂,肠黏膜的脱垂,这些人排便以后就会出现这些症状,还得需要人工用手把肛门复位。有人表现出来的是胃下垂,还有人表现为肾下垂,还有一些妇女表现为子宫的脱垂。

  通过外科手术的办法去给这些脏器复位,不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其实肛门括约肌、胃的平滑肌,这都是一些肌肉,肌肉失去了动力和弹性,才是导致这种病的根本原因。这种动力和弹性,就是我们中医讲的气。中医治疗这种中气下陷的方法就是补中益气,我们经常给病人建议小剂量频服补中益气丸。补中益气丸里面的主要成分就是黄芪和党参,这两味药色黄味甘,入脾胃,能够升举阳气,特别是黄芪具有很好的提升血压、升举脱垂脏器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人工栽培和滥用化肥农药,黄芪的效果越来越差,所以导致我们现在用黄芪的量越来越大,以前我们一般用30克就有效,现在可能要用到60克。

  长期腹泻会让人流失能量,导致中气下陷。

  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饭量小,甚至直肠或肛门脱垂等情况。

  中医常用补中益气丸来给患者治疗,其主要成分是黄芪和党参。

  这两味药色黄味甘,入脾胃,能够升举阳气。

  黄芪的地道药材又叫北芪,也就是生长在黄土高原的北边,比如说在山西的混元和内蒙一带。党参最佳的产地是在山西的长治、上党地区,皇天后土,能够培补人的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