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男情未了 iso:六一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22:44
六一散为非医保散剂类药物。可以清暑利湿。内服用于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治痱子刺痒。
编辑本段基本资料
通用名称:六一散
汉语拼音:Liuyi San
剂型:散剂
成份:滑石、甘草。
性状:本品为浅黄白色的粉末;具甘草甜味,手捻有润滑感。
作用类别:本品为中薯类非处方药药品。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用法用量:调服或包煎服,一次6~9克,一日1~2次;外用,扑撒患处。
归经:足太阳手太阴药也。
加减:中寒者,加硫黄少许。
禁忌: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孕妇忌服。
编辑本段简介
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是祛暑良方。因其价格便宜,效果显著,也是夏季家庭必备的药品之一。本期栏目中,武林药店执业药师施红儿为大家详细讲解六一散的功效及服用方法。
六一散制法简单,由滑石六份加甘草一份组成,两种药药量之比为六比一,故名六一散。“中暑”其实从中医的角度看,也有“中湿”的成分。而六一散主
治的病症就是暑湿症,因为滑石有清热、利湿,改善口渴的功用,甘草有养阴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
什么情况下需要服用六一散呢?中暑后必然有体温升高、发热的症状,或出现中医所说的“上火”症状,即热象;而且由于人体津液损失,往往会伴有口渴喜饮的脱水症状;以及小便量少、热痛、颜色发黄甚至尿闭等症状;如若暑湿伤及肠胃,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的症状。
当出现以上症状中的三种就可考虑服用六一散。判断关键在于是否兼有小便赤黄短涩之症,如若小便清而长(无色而量多易排出)则不宜用。一般以凉开水调服效果最好。
此外,六一散中添加一些其他中药,疗效也很显著。比如,心烦不安者,可加上朱砂少许调服,名为“益元散”;若兼目赤咽痛、口舌生疮,可加青黛少许,名为“碧玉散”;如兼有轻微的外感(发热、头痛等)的症状,可用鲜薄荷叶煎汤或捣汁少许同服,名为“鸡苏散”。这些方剂,都是夏季治疗暑病的良方。民间还有一种用法是以六一散给小儿浴后涂撒,既可防止痱毒,又可预防湿疹。
编辑本段传说
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在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赐宴三日。谁知,未出三天,韩企先却得了一种怪病: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不畅、大便泻痢。家人四处求医,熙宗也派太医前来诊治,无奈近百剂药下去,病势有增无减,便在城门悬榜求医。当时20岁的刘完素正在京城购置药品,见了榜文,一则他初出茅庐,不知深浅;二则自认为对此病颇有把握:三则早闻韩企先博通经文典章,能仿宋律制定皇统新律,所以刘完素很想见见这位贤相。
因此他揭了榜,入王府为韩企先诊治。经过按脉察色后问道:“可有身热、心烦、口渴、头晕、少气、多汗之症?”韩闭眼而微微点头。“当有恶心泄泻,胸闷纳呆,倦怠身重。”刘完素言道。“对,对。”韩企先说,这时睁眼打量了一下刘完素的模样。“此乃暑湿也,治暑不治湿,医之过也!”“暑湿?”太医忍不住说:“吾等岂不知暑湿之理?”刘完素说:“你们治暑祛湿,泻热不养阴,尤其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定然不敢使用寒凉之剂,故洽而无效。”韩企先挺起身子,睁大眼睛问:“你有何方?”刘完素思索有顷举笔处方:滑石、甘草,共研细末。一旁韩夫人问:“此为何方?”刘指着方中“滑石六两,甘草一两”,脱口而出:“六一散”。
他解释道:“滑石能解肌清热,滑窍行水而利湿,统治表里上下三焦。加入甘草泻火和中,便能清暑利湿。”“如何服法?”“每用三钱,和白蜜少许,冷开水或灯心汤调服,三日见效。”韩企先见他说得有理,就照方服了三贴,果然小便通而泄泻止,不禁感慨万分。韩企先找来刘完素,请他弃医从政,但刘却只要求赐医书若干。此后仍然用心攻读,终于成为一代名医。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也颔首称赞“六一散”。因此六一散被誉为“凡人之仙药”。
编辑本段源流发展
本方原名益元散,出自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称之为六一散,流传至今。刘完素为金元四大家之首,他倡导火热论,强调六气皆能化火,善治火热病。对于表证,认为固应汗解,但“怫热郁结”于表,绝非辛热药所宜,唯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才能表解热除。临床具体施用中,本方为主方之一,如夏季外感,“以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为甚妙”(《素问玄机原病式》卷2);阳热郁遏于表,用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开发郁结;表证兼有内热,予表里双解,可用天水一凉膈半,或天水凉膈各半等。
完素认为,本方能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补益五脏,大养脾胃之气;安魂定魄;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真,耐劳役饥渴,宣热,久服强志,轻身,驻颜,延寿;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用于身热,吐利泄泻,肠澼,下痢赤白,癃闭淋痛,石淋,肠胃中积聚,寒热,心躁,腹胀痛闷;内伤阴痿,五劳七伤,一切虚损,痫痉,惊悸,健忘,烦满,短气,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口疮,牙齿疳蚀,百药酒食邪毒,中外诸邪所伤,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汗后遗热,劳复,两感伤寒;妇人下乳催生,产后损益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吹奶乳痈,等等。可见,完素的学术思想,在本方中得到了高度体现。因此誉之为“神验之仙药”,“若以随证验之,此热证之仙药也,不可阙之”(《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
完素自拟的衍化方,除益元散、鸡苏散和碧玉散以外,还有以本方加黄丹之红玉散,“主疗不殊,收效则一”(《伤寒直格》卷下),以及加入麻黄二两的神白散(《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后世六一散类方主要有二类:一类是加入温热补益之品,使扶正力量得到加强,主要用于呕逆泻利等证,如《丹溪心法》卷2之清六丸(又名清六散),以本方加炒红曲活血健脾,卷5之温清丸,加干姜温中降逆;《医方考》卷2之温六丸(又名温六散)亦加干姜,但三药剂量与温清丸稍异,卷4之茱萸六一散,加吴茱萸温中下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之加味天水散,以本方加山药滋阴固元。另一类加入苦寒清热除湿之品,使祛邪的力量得到加强,主要用于淋证,如《济阴纲目》卷91之加味益元散,以本方加车前子清热利湿;《医方考》卷4之三生益元散,加生侧柏叶、生车前草、生藉节汁清热凉血;《中医方药手册》之滑石黄柏散,加黄柏清热燥湿。另外,后世医家,尤其是温病学家,将本方加人他方中,广泛用于湿热诸病,并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
编辑本段病机分析
“长夏炎蒸,湿土司令,故暑必兼湿”(《医方集解?清暑之剂》)。本方证乃暑热挟湿所致。暑为阳热之邪,其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暑热伤人,故身热;暑气通于心,热扰于心,故心烦;暑伤津液,故见口渴。湿性粘滞,易阻遏气机。
暑热挟湿,胶结不解,阻遏三焦,三焦气化不利,升降失司,伤及胃肠,则见呕吐、泄泻;影响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热下注,则小便赤涩淋痛;湿热互结,煎熬津液,而成砂石,则为砂淋;湿热之邪留连气分,淹滞不解,郁蒸肌肤,蕴酿而成湿疹、湿疮、汗疹。
编辑本段病症
可以概括为热、渴、淋、泻4个字。由于盛夏感受身湿,暑本为热邪,故其人身热恶热,此其一;暑热伤津,故其人口渴心烦,此其二;暑湿之邪阻遏三焦,下注膀胱,故其人小便不利,黄赤而短涩,甚则淋沥难出,此其三;若湿热伤及胃肠,升降失司,清浊倒置,又可出现泄泻或呕吐,此其四。热季见此症,或仅见前三症,投以此药,很少有不获效的。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暑湿或湿温证属暑湿或湿热内蕴,症见身热汗出,口渴心烦,小便短赤或涩痛,或见呕吐泄泻,皮肤湿疹,痱子等。
方义; (1)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 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袪暑住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 。
(2)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
(3)加辰砂者,以镇心神,而泻丙丁之邪热。
(4)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
变化方;  (1)本方加辰砂少许,名益元散; 加薄荷少许,名鸡苏散; 加青黛少许, 名碧玉散,治同。
(2)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丸,治赤痢; 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白痢。
(3)本方加生柏叶、生车前、生藕节、名三生益元散,治血淋。
(4)本方加牛黄,治虚烦不得眠。
(5)本方除甘草,加吴茱萸一两,名茱萸六一散,治湿热吞酸。
(6)本方除滑石,加黄耆六两,大枣煎,热服,名黄耆六一散,治诸虚不足, 盗汗消渴。
新用途:
1.治皮肤划痕症:内服六一散,每次9克,每日3次,白开水冲服。可同时外用六一散涂搽患处,每日2次。
2.治小儿夏季热:取六一散8克,水煎分2~3次服,3天为1个疗程。
3.治泌尿系结石:六一散10克,金钱草、威灵仙各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4.治慢性前列腺炎:六一散、丹参各20克,柴胡9克,扁蓄、瞿麦各15克,车前子30克,水煎服,15天为1个疗程。
编辑本段应用鉴别
功能类同药物鉴别 与莲花峰茶的鉴别:两药均为祛暑剂,均有清热解暑利湿之功。从二者的药物组成看,莲花峰茶较六一散疏风散寒、健脾开胃、解暑化湿、理气和中之力更强,故侧重于治疗夏月伤暑感寒夹湿所致之暑湿感冒,脾胃失和者;而六一散中以甘寒之滑石为主药,既能利水渗湿,又能清热解暑,故侧重于治疗暑湿或湿温。
与甘露消毒丸的鉴别:两药均为祛暑利湿剂,均有清热解暑利湿之力。从二者的药物组成看,六一散仅滑石粉、甘草两味药,清暑利湿,使内蕴之暑湿从下而除;而甘露消毒丸以藿香、石菖蒲、豆蔻芳香化湿为主药,连翘、黄芩、木通、滑石、茵陈上清热下渗湿,以分消其势共为辅药,川贝、射干清热解毒为佐,薄荷辛凉清透,表散湿热之邪,清暑利湿之力优于六一散,还可用于治疗黄疸。
主治类同药物鉴别 暑湿、湿温。与甘露消毒丸的鉴别:两药均用于治疗暑湿、湿温。六一散与甘露消毒丹所治之暑湿、湿温均为暑湿或湿热内蕴所致,但六一散仅清热利湿之滑石及甘草两味药组成,而甘露消毒丸中更有芳香化湿、清热澡湿解毒之品,增强了其芳香化浊、清热利湿、解毒之力,因此,后者所治之暑湿、湿温较前者病情较重,湿热之象更为明显。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该药不仅具有利尿作用,还有抗菌及保护黏膜的作用。滑石对伤寒杆菌、
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且对脑膜炎双球菌有轻度抑制作用;滑石的主要成分硅酸镁有吸附和收敛作用,能保护肠道,止泻而不引起鼓肠;滑石粉细腻光滑,可在黏膜、皮肤处形成膜,起到保护皮肤及黏膜的作用,另外滑石撒布创面能形成被膜,有保护创面,吸收分泌物,促进结痂的作用。
该药也可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复发性尿路结石、新生儿腹泻、百日咳痉挛、小儿胃热流涎、肾囊风、药物致皮肤过敏、黄疸型肝炎、精液异常、糜烂性胃炎等多种疾患,还可用于解斑蝥、农药中毒。外用可治疗皮肤湿疹。
编辑本段配伍意义
本方为暑热挟湿之证而设。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和“湿淫于内,……以淡泄之”的治疗原则,以清暑利湿立法。方中滑石,味甘淡性寒,质重而滑,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淡能渗水湿,质重下降,滑能利窍,以通水道,《本草通玄》卷4称其能“利窍除热,清三焦,凉六腑,化暑气”;《本草再新》卷8谓其能“清火化痰,利湿消暑,通经活血,止泻痢呕吐,消水肿火毒”;“是为祛暑散热利水除湿,消积滞,利下窍之要药”(《本草经疏》卷3),既能清三焦,解暑热,又能渗湿邪,利小便,故方中以之为君药。甘草,甘缓性平,李呆称其“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录自《中药大辞典》),既可清热泻火和中,又可缓滑石之寒滑重坠太过,为佐使药。二药配伍,清热解暑,利水通淋,使内蕴之湿从下而泄,则热可退,渴可解,淋可通,利可止,正合“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医杂著》卷3)之意。
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应用六份质重
编辑本段方论
费伯雄:六一散,施之于体壮热盛,浓厚太过之人则可,若体虚气弱者,则寒伤
脾而滑伤肾,反致饮食减少,津亏作渴。(《医方论》)
刘完素:“此药是寒凉解散郁热,若病甚不解,多服此药无害,但有益而无损。俗恶性寒,兼易得之贱物,而不明《素问》造化之理,故不取本草神验之言,而多不用焉。若以随证验之,此热证之仙药也,不可阙之。伤寒当汗而不可下,当下而不可汗者,且如误服此药,则汗自不出,而里热亦不获效,亦有里热便得宣通而愈者。或半在里、半在表,可和解而不可发汗、吐、下者,若服此药多愈;若不愈,亦获小效,是解散怫郁;邪热甚者,小加凉膈散和解尤佳。或自当汗解者,更可加苍术末三钱,同葱、豉煎汤调服甚良。”
“此药泛常多用,虽为效至大,俗以病异药同,将为妄行,反招侮慢。今以若加黄丹,令桃红色,是以名之红玉散;若加青黛,令轻粉碧色,名碧玉散;若加薄荷末一分同研,名鸡苏散,主疗并同,但以回避愚俗之妄侮慢耳。”(《黄帝素问宣明论》卷10)
李时珍:滑石利窍,不独小便也。上能利毛腠之窍,下能利精溺之窍。盖甘淡之味,先入于胃,渗走经络,游溢津气,上输于肺,下通膀胱。肺主皮毛,为水之上源。膀胱司津液,气化则能出。故滑石上能发表,下利水道,为荡热燥湿之剂。发表是荡上中之热,利水道是荡中下之热,发表是燥上中之湿,利水道是燥中下之湿。热散则三焦子而表里和,湿去则阑门通而阴阳利。刘河间之用益元散,通治表里上下诸病,盖是此意,但未发出尔。(《本草纲目?石部第9卷》)
吴昆:中暑,身热烦渴,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身热口渴,阳明证也。小便不利,膀胱证也。暑为热邪,阳受之则入六腑,故见证若此。滑石性寒而淡,寒则能清六腑,淡则能利膀胱。入甘草者,恐石性太寒,损坏中气,用以和中耳。经曰:“治温以清,凉而行之”,故用冷水调服。是方也,简易而效捷,暑途用之,诚为至便。但于老弱阴虚之人,不堪与也。此虚实之辨,明者详之。否则蹈虚虚之戒,恶乎不慎。(《医方考?卷1》)
汪昂:此足太阳、手太阴药也。滑石气轻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泻热,滑能通窍,淡能行水,使肺气降而下通膀胱,故能祛暑住泻,止烦渴而行小便也。加甘草者,和其中气,又以缓滑石之寒滑也。加辰砂者,以镇心神,而泻。
丁之邪热。其数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也。(《医方集解》)
柯琴:元气虚而不知者死,邪气盛而无制者亦死。今热伤元气,无气以动,斯时用参、芪以补气,则邪愈甚;用芩、连以清热,则气更伤。唯善攻热者,不使败人元气;善补虚者,不使助人邪气   六一散
,必得气味纯粹之品以主之。滑石禀土中冲和之气,行西方清肃之令,秉秋金坚重之形,寒能胜热,甘不伤脾,含天乙之精而具流走之性,异于石膏之凝滞,能上清水源,下通水道,荡涤六腑之邪热从小便而泄。炙甘草禀草中冲和之性,调和内外,止渴生津,用以为佐,保元气而泻虚火,则五脏自和矣。然心为五脏之主,暑热扰中,神明不安,必得朱砂以镇之,则神气可以遽复;凉水以滋之,则邪热可以急除,此清心之阳热可通行也。至于热痢初起,里急后重者宜之,以滑可去著也。……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不负益气之名,宜与白虎、生脉三方鼎足也。(《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张秉成:治伤暑感冒,表里俱热,烦燥口渴,小便不通,一切泻痢淋浊等证属于热者。此解肌行水,而为却暑之剂也。滑石气清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缓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彻表彻里,使邪去而正不伤,故能治如上诸证耳。本方加辰砂少许,名益元散,以镇心神而泻丙丁之邪热。盖暑为君火之气,物从其类也。河间曰:此方能统治上下表里三焦湿热,然必暑而挟湿者,用之为宜。若津液亏而无湿者,又当以生脉散之类参用之。本方加薄荷少许,名鸡苏散,治前证兼肺部风热者。本方加青黛少许,名碧玉散,治前证而兼有肝火者。本方加红曲五钱,名清六散,治暑伤营而为赤痢者。本方加干姜五钱,名温六丸,治暑湿伤于气分而成白痢者。神而明之,存乎其人,总贵于临病制宜耳。(《成方便读?卷3》)
张锡纯:六一散,为河间治暑之圣药,最宜于南方暑证。因南方暑多挟湿,滑石能清热兼能利湿,又少加甘草以和中补气(暑能伤气),是以用之最宜。若北方暑证,不必兼湿,甚或有兼燥,再当变通其方,滑石、生石膏各半,与甘草配制,方为适宜。(《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
编辑本段疑难阐释
1.关于方源与方名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伤寒直格》卷下和《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六一散
卷下均载有本方,《黄帝素问宣明论方》为刘完素所撰,成书于1172年;而后两书为其弟子所编,成书于1186年。因此,本方始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其方源应以该书为是。本方名称众多,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有益元散,见于《伤寒直格》有益元散、天水散、太白散,见于《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有益元散、天水散、六一散。
称为六一散,既可说明滑石和甘草的用量比例,又可区别于加辰砂之益元散,故为后世所常用。《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卷3谓:“六一者,方用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因数而名之也。”又谓:“不曰一六,而曰六一,乾下坤上,阴阳交而泰之道也。一名天水散,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阴阳之义也。又名益元散,益元者,除中积热以益一元之气也。亦名神白散,神白者,因其色白而神之也。”这里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即由五行生成数学说中的地六配天一而来。任也认为,本方“益气而不助邪,逐邪而不伤气,确不负益元之名”。
2.关于本方的适应证 由于本方药少力薄,单独使用,应以轻证为宜。正如程国彭指出,暑病“有伤暑、中暑、闭暑之不同。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喝,妄言也。昏闷之际,以消暑丸灌之,立醒。既醒,则验其暑气之轻重而清之,轻者益元散,重者白虎汤”(《医学心悟》卷3)。河间将本方广泛用于内科、妇科、脏腑、经络、耳目九窍等七十余证,遍及表里、虚实、气血、内外。对此,汪昂认为:“盖取其能通除上下三焦湿热也”(《医方集解?清暑之剂》),可谓一语中的。后世温病学家多将本方融人各自的方治当中,广泛用于暑温、湿温、伏暑诸证。
编辑本段注意事项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外用时用毕洗手,切勿接触眼睛,皮肤破溃处禁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