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荡全演员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4:47:43
1982 年 9 月,教育部在北京大学附中、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清华大学附中、复旦大学附中、华东师范大学附中无所中学开始计算机选修课教学试点。
    1983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试验工作会议”,制订了首部高中计算机选修课教学大纲。
    1984年,邓小平通知在上海视察时指示“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同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计算机教育实验中心”(1992年改名为“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开设计算机选修课的热潮。
    1986 年,第三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制定了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的指导方针: “积极、稳妥,从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注重实效,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扩大。 ”
    1991年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讨论了发展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方针、政策、规模、速度、师资、教材、经费、管理等重大课题。
    1992 年 7 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意见》文件(教基[1992]22号),规定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内容、原则、任务等。
    1994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 。
    1996 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五年发展纲要(1996—2000) 》,明确提出了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任务和指导方针。
    1997 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 》 ,将计算机课程分为几个模块,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开设。

    1998年 11月,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与实施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 》 ,标志着国家开始高度重视中小学信息教育。

      2000 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 ,将课程名称由“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程” 。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是 “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应作为必修课单独开设” 。
     2000 年 10 月,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陈至立部长在会议上宣布:“教育部决定,从 2001 年起用 5—10 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
     同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 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出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 2001年,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 年,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 年,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 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
       同年,教育部还颁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 、《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两个重要文件。

      2001年全国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全国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热潮,校园网建设、教学信息资源库建设、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信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各项工作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
       同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标准》,标志着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实施进入了新阶段。同时,该标准的研制也带动了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

       2004 年,在教育部公布的《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特别指出: “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应用水平,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为全面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提供技术支持” 。
       2008 年,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教育及科研计算机应用与网络研讨大会上,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表示, “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拟定的《2008-2012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 ‘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独立专题,正在深入调研,精心谋划,必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健康、科学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