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飞龙v小坏蛋:新形势下学校化“道”为“德”路径新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20:49
新形势下学校德育教育路径探索        ------ 以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教育为例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学校是传承文明化“道”为“德”培育“四有”新人的主战场。前不久,引起社会议论普遍关注的慈溪职高“摸乳门”、顺义五中“脱裤门”等事件的主人公竟然都是中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得不发出疑问:“无德,我们的学生还是才吗?”,这样的状况难道还不能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关切吗?

一、学生行为失范,道德教育底线“失守”

2010年10月20号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药家鑫的同学在网上留言“我要是他,我也捅……,怎么没想着受害人当时不要脸来着?记车牌”。据介绍,药家鑫的成长道路没有污点,钢琴十级,学习优秀,获得过各种奖励。一名正在受着高等艺术教育的当代大学生为了撞人后不赔钱竟无视他人生命,痛下杀手,刹那间,道德、法律、良心全让金钱吞噬了。药家鑫的行为传递出了道德教育危机的信号,诠释出了“有才无德是危险品”的含义,反应出了大学生极端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交车上争抢座位;考试舞弊、抄袭作业、请人做作业;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偷盗扒窃、拉帮结派;撒谎骗钱、敲诈勒索、抢劫抢夺”等行为的出现,一条条、一件件冲击着教育人的道德底线,可我们学生却不以为然,为琐碎小事轻者伤人,重者夺命。去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校园暴力事件,难道还不令教育人警醒吗?难道还不令教育人思考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寻求解决之道吗?

二、道德教育滑坡的原因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在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德育首位观”还停留在口头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原因是什么呢?

1、学校德育观念淡漠,重智轻德

学校德育在理论上地位一直很高,被提到了“首位”的高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处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分数”“评优”“职称”是硬指标,而“品德”“教育”是软指标。很多学校还是认为只有升学率才是最重要的,才是评判学校优劣的标准。另外,学校迫于社会压力和自身利益(考的好了有奖)不得不重智轻德。

2、德育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在中小学校中,德育工作者主要是校长等校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德育工作者。去年鹿泉市学口大点的学校有了德育副校长,为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开了个好头。

原则上学校所有的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因为学校是个特殊的专职育人机构,这里面的每个人都应该是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道德教育,从而使学校形成浓厚而典型的德育氛围。但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教师却忽略了从每个细节进行德育渗透的职责,只顾教书,忘了育人。许多教师只在主题班会上、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理论说教,把德育当做一项要应付的任务,而不是自己的天职与本能。不少教师认为,做德育工作要求不高,只要把学生管住、吓住、镇住,不出事就可以了,根本不清楚德育到底要做什么,要怎么做才有效,要怎么做才能把孩子真正培养好。一句话,我们的德育教师队伍素质还不高。

3、德育教育内容空洞

德育内容上偏重知识化,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易接受,也不愿意接受。原因是学生很难从抽象的理论中找到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无法把大道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即无法实现真正的化“道”为“德”。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去年网上炒的很热的民国小学课本,集信念、常识二者于一身,透着民众皮肤的冷暖,不呼口号,不居高临下,不繁文缛节。仁、义、礼、智、信、情趣、家国之源、江山之美、永恒之义,多在平白明净的故事之中。如第一课职业:“猫捕鼠,犬守门,人无职业,不如猫犬”。十四个字,道出职业的含义。不可无职业,也不能职业乱窜,犬捕鼠多管闲事,猫看门形同虚设,各司其职,便能各尽其所能。这些宏大的道理,猫犬不懂,却能身体力行。

用看的见摸的着人和事,用听的懂听的透的直白语言诉说学深刻的道理,这是我们教育人需要补上的一课。

道德教育的责任不仅在学校,家庭、社会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家长对学生“重学习成绩,轻道德品质”;社会对学生“以成绩论成败”,以名利价值观衡量学生前途。所有这些都在学生心灵中埋下了道德观念模糊不清的阴影。我们教育人能做到的是努力通过自己的工作一点点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一点点的推动社会进步。

三、围绕“德”字,创建学校特色

“德”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道德现状,以“德”为核心,围绕传统文明挖掘本土文化,创建学校德育文化特色。鹿泉市铜冶镇几所学校的做法值得借鉴。

孝:孝亲敬长,感恩社会

百善孝为先。古往今来,铜冶镇养育出多位道德模范:古有割肉尽孝的好儿媳丁香,卧冰求鱼孝敬后母的王祥,今有大爱敬老的铜冶三妯娌等。南铜冶小学在特色学校建设中,通过深入挖掘这些影响深远,极具教育意义的历史资源,围绕“孝”字做文章。

学校通过五个一(给父母端一杯茶,洗一次脚、干一次家务,送一句祝福,说一句心里话)活动,启迪学生孝心。学校还时常组织学生到镇敬老院德育实践基地献爱心、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捡拾沿途垃圾、擦净铜冶剧场周边健身器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诚:内诚于己,外信于人

南故邑小学针对小学生中存在的“说谎、骗家长、骗老师、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诚信教育。诚信教育对个人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求真务实,对他人、对社会强调重诺守信。

学校并开展了以“诚信”为主题的板报、橱窗、手抄报、征文(演讲比赛);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开辟了“诚信教育”栏目,及时传递发生在校园的诚信事例。学校还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诚信体验活动,开展无人监考活动,自觉践行诚信诺言活动,图书阅读自行登记归位活动。系列活动的开展,在学生心中播下了诚信的种子,有效杜绝了撒谎、骗人、抄袭、舞弊等不良行为。现在南故邑小学的学生已迈出了“诚信做人”的第一步。

礼:恭谦尊重,礼敬自然

“知书”可达礼,“开卷”便有益。北故邑小学在对中国传统道德中“礼”的解读中,由“秩序、谦让、尊重”延伸到了“礼敬法律、礼敬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尚礼新境界。

北故邑小学以文明礼貌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典礼仪式教育为重点,打造尚“礼”文化。学校提倡文明行走、文明说话、文明着装,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文明礼仪习惯。为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学校开展了“人人争当礼仪小标兵”等竞赛活动,使学生知礼、守礼。

爱:奉献给予,不求回报

爱是无私的奉献、无私的给予。爱祖国、爱社会、爱家庭、爱父母是中华民族崇高的价值追求。有爱的社会是和谐的,有爱的家庭是温暖的。

南任村小学把“爱”作为德育工作的首要内容,以国学经典诵读为载体,挖掘“爱”之魂,传承“爱”之意,欣赏“爱”之美,把古人的爱国情怀与今人的爱国奉献有机结合在一起,开展了“诵经典、塑美德、润人生”的特色读书活动,进行了爱国主义诗文朗诵会,爱国主义歌曲合唱比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人情。

韧:顽强拼搏,挑战自我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在家长的万千宠爱下成长的,“粗心大意、骄傲自满、不能批评”成为小学生正常发展的绊脚石。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排除自己的骄傲情绪,北铜冶小学以“韧”字为抓手,开展了有意识地让学生“受点苦、受点难”的“挫折”教育。

学校模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难题,让学生动脑,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把学生心爱的学习用具藏起来让学生寻找,让学生独自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取东西等。在体育课上,有的学生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别怕,你行!在榜样的影响下,让学生在鼓励中树立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

学校利用升旗仪式、队会、班会、给学生讲古今名人不畏挫折战胜困难的成长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困难的态度和行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培养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是新形势下教育的新任务。

四、从实际出发,以人促“德”

1、实施学校德育“一把手”工程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而一个不称职的校长则意味着一所失败的学校。校长的风格气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校,影响着师生。校长德育理念先进,学校德育理念先进;校长重视德育教育,教师就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就优秀。学校诸多工作,只要得到校长的重视和参与,各项工作就能做到有声有色。学校德育工作也不例外,要保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必须校长亲自抓,只有这样,德育首位观才能做到不折不扣的“凸显”。

2、提高教师队伍德育意识

教师队伍承担者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言传身教的任务,有了师德高尚的教师,才有道德高尚的学生。提高教师队伍德育意识,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因此,必须从提高教师队伍德育意识入手,率先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率先让教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 3、德育教学内容具体化

学生就是学生,你讲的东西如何让学生心领神会,如何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是对的就行了,不要照本宣科,空谈阔论,把德育教育搞的又神圣又庄严,又模糊又抽象,那样学生就接受不了。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把抽象的道理细化为浅显的事理,让学生听的懂、记的住,做的到。

如学生守则中的“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我们可以把它细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所有作业必须你自己完成、考试不许抄别人的、不说做不到的话,说到就的做到”等。总之德育教育内容要浅显易懂,让学生知道路改怎么走,书该怎么读,人该这么做就行了,没有必要搞得神秘抽象。

德育是教育之本,德育是教育之基,德育是教育的生命所在,德育是在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阳光工程,我们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