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嘴唇发乌:“重庆模式”成中国发展新路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2:43:00

(2011-01-03)

fieldset {width: 306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align: center;}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李韵琳 报道

重庆特派员

  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近几个月来主导的“重庆模式”成为中国政经界关注的热点。有舆论认为,重庆模式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地域经济发展模式,而为中国未来30年发展探索新的路径。

  “重庆模式”是2009年被媒体和专家冠名的概念,以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推广的“五个重庆”(宜居、平安、森林、健康、畅通)以及在当地展开的打黑除恶、唱读讲传和环境整治工程专项行动为基础。

  2010年6月12日,重庆官方七部委正式推出“重庆模式”,内容还包括加大保障房建设解决住房问题、农民工户籍改革、以优惠条件引资、打造IT加工贸易产业集群、承接沿海向内陆产业转移的新产业等等。

  “重庆模式”的主要内容正是中国各地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转型、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急需破解的难题。 在“重庆模式”之前,社会已经存在如深圳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地方经验。但这些模式主要是一种以资本为本、注重经济发展效率的模式。而“重庆模式”则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公平正义。

  2010年12月初,上海举行了一场“重庆模式”高层研讨会,吸引了来自重庆以外多个地方150多名专家学者和官员参加。与会者高度评价“重庆模式”中的“民生才是硬道理,公正也是生产力”等人本理念。而重庆官方宣布2010年到2012年每年建设1000万平米公租房的宏大计划,更被许多网民视为拯救中国楼市泡沫化的一剂良方。          事实上,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经常有人在重庆举办各类研究探讨“重庆模式”、“重庆实践”、“重庆经验”的活动。12月初上海举办的这场“重庆模式”高层研讨会更由民间组织发起,显见“重庆模式”的热度已超越此前的深圳模式和苏南模式。
赢得中共高层肯定
  更重要的是,“重庆模式”中的主要内容已赢得中共高层的肯定。过去半年,包括中共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未来最高领导接班人习近平、主管政法的政治局常委周永康、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国务委员刘延东等中央大员到重庆考察薄熙来的创举,并给予积极肯定。        王岐山2010年7月在重庆公开表示,“重庆模式”值得好好研究。习近平把当选中央军委副主席后的第一个考察地点选在重庆,为同属中共元老后代的薄熙来打气。

  “重庆模式”也引起海内外媒体的关注。香港《亚洲周刊》在一篇文章中把重庆模式看成是“中国经济反击金融海啸、寻找共同富裕模式的新路径”,具备了推广的可能性。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去年11月19日在头版刊文称,重庆宣扬的“唱读讲传”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

  分析人士认为,重庆的改革最早因于中央的支持,其被设立为直辖市的意义就在于带动西部经济的发展,薄熙来在政策支持的经济改革之外,从社会、民生等方面亦作了有益的探索,并且收到不错的改革成效,从而使其拥有了可观的民意基础。

  但随着2012年秋中共十八大的临近,中共高层将迎来换代的人事大洗牌。作为角逐十八大后中共政治局常委的竞争者之一,薄熙来力推重庆模式自然也会引起人们对他政治动机的揣度。

  对于有人认为薄熙来把“重庆模式”政治化,谋划“干实事”所取得的成绩来投机政治,以民意换取升迁机会,主持上海“重庆模式”高层研讨会的经济学家杨鲁军反驳说,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曾说过中共要多用、重用“明白人”和“能人”,而不能总选那些不干事、干不了事,成天搞关系,得票总是最多的人做领导,而薄熙来正是中国共产党内难得的“明白人”、“能人”。

能否成模式有争议

  同时,“重庆模式”能否成为一种模式也存在争议。重庆有关学者指出,重庆模式不可复制和推广到全国,主要是因为重庆有薄熙来和市长黄奇帆这样的“经济沙皇”的相互配合,新政是在绝对强势政府的主导之下推动。

  另外,有专家认为,重庆“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特征是靠政府“八大投”(即重庆城投公司、高发公司、高投公司、地产集团、建投公司、开投公司、水务控股和水投公司)主导,以庞大的国资为后盾,但这是一个风险度极高的产业跃进模式。无论是全民社保、公租房项目,还是户籍改革,要长期运作下去,均需要政府大笔的开支。一旦国际经济格局发生波动,政府缺少了足够的收入来源,“筑巢引凤”的设想进展不顺,一个环节破裂,就很难想象这种成本高昂的模式将如何维系。

  显然,“重庆模式”还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但作为中国中西部发展道路的一种探索,“重庆模式”展现的开拓精神、人本关怀等积极意义确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