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手游80手镯属性表:见解与行为--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开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08:10:23

见解与行为--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开示

(2010-12-25 11:23:54)转载 标签:

仁波切

开示

杂谈

分类: 学佛心得

  

  弟子问:上师,弟子修法时有这样的一个过程,越是感觉越好的时候越想做坏事,而且也不怕做坏事,应该怎么对治它呢?

  上师答:这就是莲花生上师所说的“见解”和“行为”的关系。通常,修行人会有两个误区:有时会把“见解”当作“行为”,有时会把“行为”当作“见解”,这两者都是有误区的。“见解”是只对“见”的自性、对空性方面的认识,而“行为”是在世俗谛的角度上建立的,这时,见、行是有差别的。“行”分为两种,一种是通常行,一种是超越行。超越行是在修行的时候自然涌现出来的,这个过程不是刻意,是自然显现的,随顺修行的境界,该怎么做就会怎么做。咱们属于通常行,就是世俗因果真实不虚的世俗谛。世俗谛中,一定要以因果来计算,就是有善有恶的,所以莲花生大师一再强调的:“不要把见解当作行为。”“见解”是胜义谛的见地,而“行为”展现的是世俗谛的见地,世俗和胜义千万不要混为一谈。虽然说“世俗不异胜义”,二者没有差别,但毕竟就显现而论,胜义谛是显空无别的自性,而世俗谛的自性虽然是显空无别,但我们所说的“行”则侧重于显现分。因为如果着重在“空”上,那就不需要所谓的“行”了,所以从显现的角度上来讲,就是要遵循因果。

  不仅莲花生上师这么说,历代的祖师都这样强调见解与行为之间的差别。祖师一再强调这个差别,主要是因为大家很喜欢用某种行为来验证自己见解的稳固性。比如说“坐怀不乱”就是个例子,其实恰恰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坐怀就乱了,误以为这时候的空性就是究竟的胜义空,但是建立见解时的胜义空,是针对究竟境界的,而现在的面对的却是相对于我们并非究竟的境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事师五十颂》里这么说:“乃至大善不骄矜”,大善是什么呢?哪怕证悟了究竟空,究竟成佛,也没有傲慢。这时他的没有傲慢,是自然展现出来的法行,肯定是随顺于解脱分的,肯定是善行,而绝无恶行。这就是说,即便自己获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不会摆在外表,反而会极为注重世俗的因果和行为。

  敦炯仁波切在《密咒宁玛巴教法安立略说》中说,显教和密法最大的差别在哪儿呢?显教只受用善业而不受用恶业,就是对恶业完全地遮止;而密法连恶业都能受用。这个“能受用恶业”指的是能超越恶业,而超越恶业是需要现量的力量的。但是往往有很多学密法的人,是因为他有“超越恶业之力量”的“见解”后,误以为自己就获得了这种力量,就好比如说,“我是学大密宗的,可以受用恶业”,于是造了恶业。“受用”指的是什么呢?就像孔雀可以吃毒药一样,它是能够把毒药变成对它有益的东西。可是我们只有这种相似的“见”,而没有真实的把握,于是在用见解引导行为的时候,就丧失了正确的方向,很容易用笼统而难以把握的认识来搪塞自己本来就不安静的心灵。在这些方面,我们需要做到的是莲花生大士所说的,“见解比虚空都高,行为比面粉都细。”内在的证德是密咒乘大圆满见,而外在是以别解脱戒、以三皈、五戒、十善、六度作为行为的。如果经常这样观照自己,就不会有前面所说的问题了。

  我在藏地碰到很多修大圆满的人,大家都是觉得自己很有把握。后来我说了三条:“不要拿异性练悲心,不要拿异性练定力,不要拿异性练见地。”其实归纳起来就莲花生大师那一句话:“不要拿行为练见解”,就这个意思。我说的这三点是有针对性的。为什么只说说异性呢?因为异性是很容易引起大家直观注意的对境,无论是因为自以为有恃无恐,还是因为好奇。后来一些事情就像我担忧的那样发生了:

  拿异性练定力的人,总觉得“我是大圆满瑜伽士,知道一切诸法犹如幻化,所以我会坐怀不乱!“刚开始坐怀时还说:“这算什么,你就是不穿衣服我也不乱!”后来,“不穿衣服算什么?就是我抱着也不乱!”到最后,就不用乱了,因为该发生的事情和世俗间的没有任何区别,除了借口。这是一个问题,是拿异性练定力导致的。

  “拿异性练悲心”,是有人总觉得:“我的慈悲心是无分亲疏远近的,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既然平等,为什么非得拿异性来尝试呢?但人们会疏忽这一点,至少是表面会觉得:“他们(她们)可怜,他们(她们)更值得同情!”一有了“更”这个想法,其实是已经有了私心,至少是偏向的意味,于是在这样“练悲心”的时候,即使是当初发誓终身守护别解脱律仪的僧人,也会变得缠绵起来,这也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当然,这不仅违背了真正慈悲的本意,也违背修行和解脱。

  还有“练见地”,其实和前面两种情形是一样的,也同样都产生这种过失。
因此,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把“见解”完全当成是“见解”,“行为”完全当成是因果,只要有行为,那就“凡有所作,必有因果”,我们要这样地去建立因果,按照佛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做。这是我们行为上的准则。对于我们修行上来说,便是“自净其意”,而自己独自修行的时候,要确立究竟的见解。所以这一点一定要思维清晰,如果能这样的话,基本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误区了。

  有时,见解非常坚固的时候就乐于作恶业,这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潜意识当中有一种“验证”的想法,另外一种就好像引发出某种法行一样,我指的是超越恶业的法行。刚才我说,“密咒乘能受用恶业”出于这两方面的任何一个,只要不是通过自己自然证悟而臻达化境、登峰造极之外,只要涉及到这一块儿,一定会造下恶业。因此在碰到这种事的时候,一定要警醒自己:“我要修行出离,我是凡夫。”完全要这样摄持自己的冲动,这应该就不会有大问题了。

  “见解”方面的事其实是很危险的,野狐禅“大修行的人不落因果”和这个是非常接近的。现在我们密法的修行人当中,有很多人因为对于密法的见解的了解,而出现误区,因为对“见解的指示”、“见解的领会”,在实修的传承中似乎太容易了!因为这个”太容易了”,再加上密法特有的性质,很容易导致一些人从中产生一些习惯性的误会。所以一定要立刻警醒起来,让自己完全不去把见解和行为混杂在一起。见解是见解,行为是行为,只要行为上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见解上再高都没事。

  我主张还是像年龙上师说的:“法及宗派勿以贪嗔诤”,就是见解的事不要和其它人探讨,因为我们密法当中,所有的见解来源于何处呢?不是来源于辩论,不是来源于书本,而是来源于上师的窍诀。既然来源于上师的窍诀,这种“见解”就不是领悟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密法的见解叫“指示”,而不叫“开悟”,不是“悟到了什么见”,是“见到了什么、证悟了什么”,密法就是这样的。密法的“见”既然是得自于上师,所以就没有什么好辩论的事。辩论是针对一些有可能会影响我们见解的邪见,为了驱除这些邪见而去辩论。自己的见解,应该是悄悄把握的东西,关起门是大圆满,对外就是谨小慎微的凡人!

  在因果上,对什么事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敦炯仁波切在他的教言里强调,真正实修的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外在于所有人都相顺,而决无恶业的相顺。”这是一个玄机:跟谁都挺好的,对谁都给足面子;但是我决不造恶业!善业方面给你面子,一碰到恶业,我们显得很自卑,自惭形秽一样,“干坏事我不勇敢,我没那个本事”,自己要躲起来。独自修行的时候,要把所有的事情,包括面子的事都忘记,自己就像野兽一样,把自己修法的房门用泥巴封起来不见人,生活就依靠乞讨,有一口饭吃就行,剩下的时候就在山里闭关,直至死亡之间做修行,这样才是莲师的补处,才是真正的莲师的弟子!

  秋霓仁波切说:“给足别人面子,你好,你好。人家好不好咱不知道,但咱们观想人家都是好的。但如果是坏的,我不知道,我没听说过,所有的坏话都不说,我们只说别人的功德,这就对了。因为我们是小人物,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他总是这样的。但如果说起见解的时候,“你确认大圆满见的时候,要自信、要勇敢,要像狮子王一样!在世俗当中不能像狮子,而是乞丐一样,可以承受他人的鄙视。像这种人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他从敦炯仁波切那学来的。秋霓仁波切对我说:“你要这样做!”我觉得大家都要这样做。世俗当中我们不需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只照顾别人的面子就行了。自己的面子可以让别人随便去踩,如果你觉得够不着,我可以把面子拿下来放地上,让你踹两脚我再戴上,无所谓!你要有这样的一种心胸,就像佛经上所说:“心如大地,方可入道”,这是一种能够接受的心态。而你在修行“见”的时候,要“心如虚空,方能入道”,就是完全包容,无所不至!当然,这是说包容的心态,也不是说真的都去乞讨啊!

  概括这个问题,见解的勇健虽然可以达到洞知诸法都是空性的,但是,行为方面,很显然,我们可以走在地面上,却不是漫步于太虚之中的。

 

  弟子问:如果一个人本性非常怯懦,能够得到究竟的证悟吗?

  上师答:本性怯懦不要紧,但在“见”上一定要勇敢。怯懦,有的时候反而使他能够在一些行为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贡唐仓仁波切这么说:“无妨无妨,无妨最终反成咎;小心小心,小心最终反无妨。”就是说,自己似乎胆小怕事,即使是这种人,只要他有真实的出离心,对法产生正信,真实地信任上师三宝、发自内心地努力和精进,如果能够这样,那么他的天性反而使他不去积造恶业------不勇于做恶业。建立见解是自己的事,如果在自己的空间里他可以勇敢的话,也一定能够解脱的。

  弟子问:有些人胆子小,他觉得自己不可能成佛的,就比如阿罗汉的见解,这好像和密宗的戒律是冲突的。这样胆怯的人能成就呢?

  上师答:咱们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解脱”的问题,他只要在解脱上勇健就够了,至于成不成佛,那是一步一步来的事,需要逐步培养。除非他看到了更高的境界,他才能够破除自己短暂的目标。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无论他自己是否定认为自己能成佛,他只要能够希望自己解脱,肯去努力,这就是好样的。尽管我们的戒律当中不准把自己看成是不清净的,但其实我们不是经常说自己不行吗?包括大上师们都这么说。

  弟子问:年纪大一些再修行也不晚吧?

  上师答:如果我们入道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那么,这个时候并不晚。为什么呢?初发心时最为勇猛精进,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如果入道的时候年纪不大,而真正去修行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那么这时按照咱们的江湖规矩,人已经差不多快成“老油条”了,因为自己的理由和借口都比别人多,大多数人如果在这个时候才开始修行就太晚了。拿我个人来讲,我不想等到老,我觉得现在把握不住,老的时候没戏!因为老和死已经很接近了。

  弟子问:我是想退休以后,拿着工资,资粮也不犯愁,没有负担,怎么住山都不怕了。

  上师答:这样的想法有它的可行性。但是你看在《本净虚空》里我提到,虽然我希望你们所有的人都去专修,但我不能把你们所有的人都赶到山里。为了生存,我们有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在世俗中生活。这个时候,需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真实的出离心,要护持清净的戒律,修行真正的信心,培养正见,尤其修行加持道,修上师瑜伽。这样不间断地修行,可以保证我们在市井当中也不至于丧失自己的把握。其实在家中修行,和闭关上只有一点儿的差别,就是能否把心思完全地放在修行上而已,而在见解和其它的修行方面,没有丝毫的差异。这是在世俗当中的专修方法,比如走路或任何的时候看到了轮回过患,你要产生出离心,在任何时候,见到善业而随喜、修行悲心等等。尤其我们是“境声心三天咒法身中”,要把一切显现看成是上师身的显现,一切音声是上师语密的显现,一切念想分别是上师意密的加持,在完全的信任接受当中,去面对周围所有的事物,如果能不断这样地培养的话,也是一样的修行。

  弟子问:不住山修仪轨就比较困难,怎么办?

  上师答:但修上师瑜伽就比较容易,它很短,而且加持力又很大。色德上师的这个修法很殊胜,虽然每一个上师都有很殊胜的修法,但是人的因缘不同。经书中常说善根、福德、因缘,有善根可以值遇,有福德可以修行,有因缘就能成就。这几种是全部凑到一块儿才行,佛说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缘,而现在咱们都具有,就要去多做努力了。

  弟子问:如果无常了,凭上师超度可以往生吗?

  上师答:不完全有把握。要看弟子对上师的信心,如果这个弟子当时对上师没有信心,上师为他超度,在他的境界里,会看到上师的过失,或者根本看不到上师,这样也不能超度。所以建立很好的信心是很重要的。

  现在最主要还是把法修好,你只要修一个法达到一个境界,能够产生一部分信心,每当你提高一个台阶的时候,你就会对这个法产生一个确切的认识。对这个法产生认知的时候,与之相应,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是,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过渡,刚开始只强调信心而不强调修法的话,这种信心会非常的缥缈,一旦落到生活琐事当中的时候,就感觉到不是那么回事了。我饿了,祈祷有用吗?没用吧,我得自己挣钱吃饭。所以祈祷没什么用,包括生、老、病、死,很多其它的事,“小事都帮不了,凭什么能在大事上帮得了我?”……这时偏激的感觉就会都冒出来了。所以一定要去修法,通过修法逐步地增强信任。所以,你们有时间还是多做修行。

平常的时候多培养自己对法的信心。人的信心是很难说的。我过去见过很多人对一些上师很有信心,那简直是捍卫:“我为上师死都行”,就是这样的感觉。我不相信这种信心,但是人们这么说了,我只能表示随喜,也不能再说什么。但是最近再遇到他们的时候,他们中有的人已经对上师深表怀疑,开始产生很多这样、那样的想法。其实我是理解他们的,因为毕竟咱们是凡人,凡人理解凡人的想法很正常,而上师是佛,上师所展示的行为总是又随顺凡人,而又不是凡人,这是完全不同的。而他们对上师有其它的理解,已经完全的背叛了。过去说:“上师让我怎样我就怎样,上师让我死的话,只要有上师就没问题!”那时信心是这样的。但现在说什么呢?“其实无论是死还是吃饭、穿衣,都得我自己去面对,和上师丝毫没有关系。我不知道上师对我来说有什么价值。”这话说与前面的相比,就有天渊之别了。

  弟子问:我一看您的法本也信心倍增,但如果过一段时间不看,对上师也就没有这么大的信心了。为什么呢?

  上师答:关键对法要有信心。其实我也是这样。1994年或1995年的时候,有一天我看《佛说本事经》,佛说“四大苦空、五蕴无我”,“三界火宅”,你到哪儿能安适而坐呢?比如屋中有两条毒蛇,一条是无常,一条是恶业,它们随时会杀害你,你哪能安住在屋中呢?应当警醒!……说了很多关于无常的话。看到之后,心里特别惊慌。那阵儿就进入那个状态了,心里惊恐失措的,在屋里转来转去,怎么办呀?!无常解决不了!后来我拿出夏嘎巴的道歌,对法义又重新回顾了一下,安稳了,坐下来,又没事了。就是这样,当你自己心中失去法义的时候,就失去了一切,完全是孤身奋战。一个人去面对的时候,我们没有经验、没有力量,看不到更多的事情,但是你通过修行、通过对佛法的了解之后,心中会产生好像确认悠久历史一样的对于自己的肯定,这是传承的加持,也是法的加持,最终是法义的加持。你对这个法义产生了确信,这时,“这一切没有什么,我本来就知道!”现在又继续稳定在知道的法义上面了,就不会有恐怖。

  不忘失教言是最重要的,虽然最好的修行人、最单纯的修行人是唯独靠信心就可以解脱,但是咱们这个时代,尤其是汉族人唯独靠信心而获得解脱的机会不大。阿旁大师的《金刚七句》里说:“心思不定刹那转”,咱们末法时代的人特征是这样的,关键是信心和怀疑来的都很快,某一个机关按对了之后,信心就像喷泉一样;某一个机关按错了之后,邪见又开始像火山一样,所以总是起伏不定的。

  弟子问:我早晨起来时和晚上睡觉前都念一圈百字明,这样行吗?

  上师答:平常的时候也要一直念,走路要一直这么念。光凭念百字明只能让自己的恶业不增长,但要想最彻底地消除恶业,要靠修行悲心、空性、菩提心,这才能真正地消除恶业的。不是说上师超度就完了,关键是这些恶业是因为我们很多因素造成的,要不及时忏悔使它清静的话,它会增长,就像一个病一样,比如说你在窗户下坐着,没盖住大椎,一下就感冒了。但你要是没有吃药的话,慢慢的就严重了,再严重下去就更大的麻烦,所以咱们现在还是要谨小慎微点儿好。
把心稳住了,好好地修修法,虔诚和恭敬是修法的命心。但是对咱们现在来讲,虔诚和恭敬这个东西是虚拟的,所以需要来点儿实际的,一定要专注去做一些修行。要把处理日常事务的时间安排好之后,拿出时间来好好地修行。

  弟子问:如果我没能通过迁转法往生,到中阴境界时,您给我超度能往生吗?

  上师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可以解决,但是不是能够往生就不好说了。敦炯仁波切迁转讲义里写着,“至少能够生于善趣”,但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至少能够得到一个能学习佛法的人身。最好是自己修行,迁转是一方面,最好还是冲着大迁光身的目标去修行。努力地修前行,然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然后大圆满,拾阶而上,最好这样。在没有这样机缘的情况下,前行一定要如量地修集,之后上师瑜伽一定要好好地修,不间断。上师瑜伽里说了,这是修行当中最重要的修法。

  弟子问:在前行没有圆满的时候,能修上师瑜伽行吗?

  上师答:修是能修的。但是上师瑜伽是信心道、加持道,而加持的来源是信心,如果没有经过前行的修集,而让我们直接就具有这么坚强的信心,直接趣入到上师瑜伽这样的修行,对我们来说是很难的。我不是我们对上师没有信心、对上师能否让我解脱没有信心,而是说这种信心是不是能把握得住的。比如说,你通过前行,知道轮回的痛苦,你产生了真实出离的时候,那么对于上师的信心就是——上师可以使我出离轮回的痛苦,这很现实。但如果你没有通过这样修行的话,把上师供在了“上师是佛”这个概念当中,和你的生活没有现实的关联,那么修行时就不能做到息息相关了。

  前行的圆满能够奠定对于法义的了解,对于法义上产生了确信,才能在加持当中获得最大的加持力。如果单是一种信心的概念,因为这种概念落不到实处,所以很容易让自己丧失很多的加持力。就像桥一样,浮桥是船和船连在一起而成的,它上面可以过车。可等水涨的时候就没办法了------船漂高了车就没法过。但如果你奠了桩子,把水有效疏通的话,你就可以永远用这个桥,这里有很大的差别。

  关键是如法地修行,不是修过没修过的问题,而是是否如量地修集。很多人修过前行了,很多人把前行修了一年,修完之后赶快去求口诀,口诀听完了,后来却对上师完全没有了信心:“上师是小活佛,我得找大上师去学。”倒不是说上师大小的问题,而是说他根本没有了解法义。我们需要的是真实的把握,就是佛法上的利益。这种利益是什么呢?暂时的利和究竟的益,这两者都有。成佛是最终的安乐,暂时的利益是我们今生中修法的顺缘。从这两者来讲,哪个上师给我们带来这方面的力量,我们就要尽量地去依止这个上师,因为我们的生命毕竟是短暂的。我们要这样去做,并不是为了忠义:“无论这个上师能不能让我解脱,我既然认了,就要像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主一样,不再依止其它的上师!”尽管从人情上看,好像觉得你这人满可以,但是从佛法上来讲,却没有什么切实的利益。因为你去依止其它的上师,并不等于你背叛了这个上师,所有的上师都希望你解脱。如果他们在上师跟前没有能够获得这种解脱的把握,或者没有产生这种利乐的时候,他想去依止其它的上师,我觉得这可以理解,但是坚决不能因为要去依止其它的上师而去背弃自己这个上师。如果这样,那就不对了。因为上师还是你的上师,也给你传过大圆满口诀,这点自己是要认的。也不能说:“我才知道,上师以前传的是什么啊?我现在学的才是大圆满!”那就错了,这是诋毁佛法,诋毁上师,这就不对了,只能说我们修那个法机缘没有完全地成熟。

  还是要多学习多修行,因为“心不颠倒、意不烦乱”,这是往生所必需的,心高气躁是解脱不了的。尤其是临终的时候,要满心欢喜、充满信心,如果能这样的话,解脱还是有点希望的。如若不然,咱们真是没有希望了。

  关键是对自己所学的法义要好好努力地修习,一定要搞明白了,搞明白之后尽可能修好,不能推托,“不推明朝后日尽此生”,没有未来!心里想着自己七八年后怎么样,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我们可能又有其它的变化、其它的想法,这样就成了明日复明日了。因此修行就要在当下,现在就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所有的精神调动起来,尽可能全神贯注于法中,之后,当你浸注在法义当中的时候,等你完全和法相合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很简单,修行就是一念间的事!


 


http://www.niwota.com/submsg/8079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