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囚牛怎么样:教好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7:22:27

教好一个孩子 幸福一个家庭 振奋一个民族——孩子教育与提高成绩方法之浅谈在家修行

童蒙养正:经典诵读的尝试
20世纪90年代,有同事告诉我经典诵读的情况后,我便着手在侄子身上试验。当时侄子已经上了二年级,假期里直接就教他背诵《大学》,然后是《中庸》《老子》和《论语》等。这些内容意义较深,字数也多,侄子背起来很不容易。当时没有教学经验,主要办法是大棒政策,每天指定背诵内容,到吃饭时候检查,有错字漏字的话兵戎相见。这样断断续续坚持了几年,因为背诵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佳,加之我至多是假期里辅导,时间有限,背诵效果不佳:侄子《大学》能够背诵,《中庸》《老子》和《论语》等都是只背诵了一部分。

尽管侄子经典背诵得不多,但收益还是不少。首先是记忆力得到了训练,在学校里背诵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很快完成。其次是字认得多了,喜欢读书,阅读量比同龄儿童大了很多。到四五年级的时候,家里有限的书都被他读差不多了;金庸系列的《碧血剑》《笑傲江湖》《天龙八部》等读了不少,连《三言二拍》和《水浒传》等难度较大的古典白话小说,他也都能饶有兴趣地阅读。因为阅读量比较大的缘故,语文成绩一直很好,情商也开发了一些,当家里大人为了金钱发生不快时,他私下就开始嘟囔“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了。

经典诵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首先由台湾和香港等地的有识之士倡议发起,随后内地成立有“绍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北京四海儿童经典导读教育中心”等,传播推广此理念,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看了台湾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关于经典诵读的演讲碟片后,我是震撼极大,相见恨晚。王教授关于经典诵读的意义、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区分等,都给我很大的启示。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比较醉心于经典诵读,感觉其中关于“四阶段的教育理念”比较重要,摘录概要如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阶段:幼儿养性——优美人格的奠定
零岁至三岁是人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此时的教育端赖父母亲主动地给予正确的引导。父母可以用最轻松简易的方式进行教育,如:手抱幼儿或陪他嬉戏时,常用愉快的心情、轻柔的赞美来肯定孩子:“你(或直呼其名)是最聪明的孩子、你是最健康的孩子、你是最喜欢读书的孩子……”如此每天几次愉快地赞美肯定,必然先入为主地深深印入幼儿纯净的心灵,形成终身不移的人格特质。

第二阶段:童蒙养正——圣贤智慧的陶冶
四岁至十三岁是儿童一生当中记忆力最强的阶段,应该衔接“童蒙养正”的教育。传统的教育史选择四书五经及老庄等重要经典为主要教材,以历代公认的优美古文诗词等为辅佐教材,来教导儿童反覆熟读,进而鼓励其背诵,以潜移默化其气质。经典的价值亦将随伴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能扶持他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

第三阶段:少年养志——理想抱负的鼓舞
十三岁之后的青少年知识渐开,是意气风发的学习独立阶段,此时应

迈进“少年养志”的教育。处于初中、高中时期的青少年,除了学校正常课业及特别感兴趣的学科书籍外,鼓励他们阅读(1)古今中外各类伟人传记。(2)历代忠孝节义,及深明因果事理的典范故事。(3)各行各业坚持理想、努力耕耘、不断奋斗的榜样。以上书籍最能激发青少年们“有为者亦若是”的豪情壮志。

第四阶段:成人养德——真实生命的开展
成年以后,进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立业成家,应尽力以求自立,进而提携后进以立人。在人事愈加纷杂的过程中,必难事事周全尽如人意,须常常反省自己的缺失与不足,自勉改过以求进益。处处抱持真诚笃厚之意来待人接物,时时存方便利他之心以积善培德。
(有关童蒙养正的教育,请详参王财贵教授的《儿童读经教育手册>。)

尽管经典诵读在侄子身上实践得一般,但对于他和我都是收获颇丰。2001年我到北京读博后,北京高校对弘扬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氛围,像“一耽学堂”专门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参加一些活动和交流,对经典诵读的理念和实践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不少的改进,这些在侄女和外甥女身上实践起来效果好了不少。

在最开始的背诵内容上,逐渐把《大学》和《中庸》等改成了《三字经》和《弟子规》。这两个字数较少,都是一千字左右,三字一句,琅琅上口;内容上也比较浅显,更适合儿童背诵。重要性方面,《弟子规》教导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三字经》内容庞杂,背熟后再学习小学和初中里的很多内容就会很轻松。教学媒介上,不再是单纯的纸质材料,注重利用VCD等音像电子产品。像《弟子规》和《三字经》等,都有唱诵版的VCD,还有相关的卡通片等,孩子们也都比较喜欢。此外,因为很少有时间带着她们学习,“大棒政策”不好用了,逐渐改为“胡萝卜政策”,把过年的压岁钱改为奖励制度的“红包”,会背诵《弟子规》奖励100元,会背诵《三字经》奖励100元,让她们靠本事挣,拿到钱的此外还有口头鼓励,不会背的拿不到钱还要挨批评。这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效果也好了一些。现在上二年级的外甥女已经能够背诵《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较多的内容了。

让孩子背诵经典有些事项需要适当注意,一是忌讳急功近利,让孩子当任务去完成,弄得孩子苦不堪言,甚至起了逆反心理,欲速则不达(我当初犯此错误不浅);二是把《弟子规》当成品德课甚至宗教去学,一条一条要求孩子做到,这样也容易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个人认为,经典诵读不妨当做传统文化和知识去学习,里面已经有不少说教的成分,不要再做过多的苛求,现在社会道德普遍低下,我们成人全部践行《弟子规》都很难,苛求孩子有些不近情理——他们本来已经被沉重的课内外作业和补习压得很苦,稍微操作不当,反而会雪上加霜,适得其反。德育的情况很复杂,方式也很灵活,孩子们诵读过程中不少自觉的学习往往效果更好。注意中国传统经典教育的同时,最好兼顾国外的优秀文化。美国《小乌龟学英语》中的德育教育理念,个人认为比国内的道德灌输强了很多。德国《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也堪称儿童教育的经典。此外,南怀瑾先生指导下编辑的一套儿童西方文化经典导读,选文非常难得,里面的“麦克阿瑟为子祈祷文”等,令人相见恨晚,经久难忘。

基础教育:语数外的学习
最早对侄子的教育主要是经典诵读,对他的文化课关注不多,一是因为我的个人辅导时间有限,二是我个人认为那是他学校教育的事,私下的补课反而影响其正常的课堂学习,第三个原因是我个人认为小学阶段的成绩无关大局,好说明不了太多问题,不要太差就行了,小学阶段让他轻松自在一点,把一些兴趣爱好培养出来——这些是他在学校难以学到而又非常重要的。侄子上了初中,文化课亮了红灯后我才逐渐关注各门课程的学习问题。结合个人以前的学习经历和部分教学经验,略微谈一下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学习。

语文学习。侄子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这归功于经典诵读和大量阅读。个人认为,语文学习应该包括“小语文学习”和“大语文学习”。小语文学习就是我们平时课堂上老师教的生字、词语、句子、文史常识以及课文怎么分析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等。如果想要把成绩提高,单纯这些还不够,必须还要加上大语文学习。大语文学习最主要的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水平。课外阅读除了文字的小说、诗歌等,还包括音像的评书、相声、小品、电影、电视等。侄子很小的时候,给他买希腊罗马神话的碟片及佛典卡通等,大了以后给他带《西游记》《封神演义》《走向共和》等电视连续剧及百家讲坛的部分碟片。此外,还要注意经典的背诵,如果中小学阶段注意背诵,初中毕业时背上几万字的古文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功夫,达到甚至超过了现在中文教授的水平。

语文学习要注意培养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对于中小学生,阅读和写作比较重要。阅读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习惯的培养。有了阅读习惯,基本上就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北京李牧学习中心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就是“自主学习”。平时我给亲友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遇到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是有些孩子没有阅读的习惯。这样的孩子成绩也不一定差,甚至有时候还表现不错,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但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课堂之外的东西一概不看。因为没有阅读习惯,缺乏水源,随着年级的升高成绩会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时候再想突击上去极不容易。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出来,否则后面成本更高。有了阅读习惯后,要注意阅读内容的选择和阅读量。中小学阶段学习任务较轻松,除了常见的十万个为什么等,可以适当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阅读兴趣方面,我发现金庸的武侠小说做入门引导效果不错,侄子四五年级的时候,给他金庸小说,他看得天昏地暗。内容方面可行的适当进行筛选,有次想给侄子看古龙的小说,发现里面有些部分少儿不宜,也就算了。此外,阅读训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是阅读速度。很多孩子阅读时一个字一个字地抠,速度极慢,很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最好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提高阅读速度,让孩子掌握基本的略读、跳读、扫读等技能,高年级以后,甚至可以考虑尝试训练“全脑速读”。阅读习惯、阅读量和阅读速度几者间有着互相促进的关系。

有了大量的阅读做基础,写作一般会不错,反过来这又会促进阅读。专门写作技能的学习训练也是必要的。最近读到台湾王鼎均先生的“作文三书”系列,发觉的确是指导写作的“圣经”,比较适合初中及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甚至我们大人们阅读学习。

数学学习。在语数外中,数学可能是最容易学习和最容易得分的。小学时候数学竞赛我屡屡获奖,主要得力于两本秘笈——一本速算的书和一本应用题的书。速算的《算得快》是刘后一先生的大作,里面有很多速算的技巧,像65的平方,6乘以7等于42,后面5乘以5得25,答案就是4225,算起来又快又准确。应用题方面,小时候有一本书专门讲解小学应用题的,像行程问题,追击问题,植树问题等,都有具体的套路公式,看了以后遇到相关问题往里面一套就行了。速算和应用题把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出来一点,后来初中的数学也一直不错。

数学学习中还要注意背诵和阅读。很多人学习数学时背诵的特别少。像1—20的平方,最好能背熟张嘴就出来,还有10以内的平方根和立方等,最好也熟烂于胸。我看日本人写的数学书,里面把乘法口诀扩大到19乘以19,韩国人更厉害,他们说日本人背诵到19乘以19,他们把乘法口诀扩大到29乘以29。如果把29以内的乘法全部记熟了,对数字会很敏感,速心算训练起来就特别容易。速算方面,美国人写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算》也很难得,书中强调了从高位到低位进行运算的速算原则。

阅读方面,像韩信点兵的故事、兔子永远赶不上乌龟、驴头马面说真话还是假话的问题、零做分母的情况,都挺有意思,有些是老师课堂上很少讲甚至都不会的,几乎可以当小说去看,容易培养去对于数学的兴趣。现在有很多数学方面的课外阅读资料。写得精彩的数学家的传记故事也很值得一读。阅读比做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好玩上数百倍,收获也往往更大。

王财贵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区别时指出,像数学等科学类的科目,理解之后学习效果才好;因为智力发展情况不同,有些孩子小学初中时学习数学会比较辛苦,但智力发育到一定的时候再学习就会很轻松。以前上新东方GRE辅导班的时候,课堂上老师常常笑话美国人数学水平低,说到高中了甚至3加5还要算上半天。后来问业内人士得知,真正的数学强国还是美国,美国培养出的世界级的优秀数学家非常多。侄子小学阶段数学比较差,初一初二的时候也是平平,初二留级后数学成绩渐好,初三时居然能考出满分。这其中的变化有多种原因,我想王教授所讲的智力发展程度至少也是一个原因吧。

顺便提下奥数问题。侄子和侄女小学数学成绩平平,那时候的精力主要用于经典诵读和课外阅读,压根儿就没有奥数这回事。上了初中以后,才给他们买了小学奥数精讲,让他们温故而知新,开阔下思路,增加数学学习的兴趣。对于智力发展一般的孩子,这种后发式的集成方式或许也是一些选择。现在有不少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盲目地攀比孩子学奥数,效果未必见好,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丘成桐教授曾表示,在美国,奥数是帮助中学生提升对数学兴趣的,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操之不当,“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正在扼杀我们的天才。”

英语学习。英语学习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魔咒,大量时间心血投入其中,结果差不多还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考完试后一了百了。国内学生英语学习的困境,其原因是复杂的。首先是起步晚。目前农村正规的英语学习主要还是从初中开始,这基本上错过了语言习得的黄金时期,加上初中阶段学业的压力已经大,英语在短期内就很难有成效。现在有些幼儿园和小学虽然也开设了英语课,因为条件所限,不少形同虚设。本来起步已晚,指导思想上不注意区分知识和技能的差别,把英语学习当知识灌输,结果事数倍而功不及半。网站上有文章说,把英语当知识学产生质变很难,差不多要积累到1万个小时一般才会产生质变飞跃。如果是把英语当成技能从小就学,从听说突破,有一句说一句,像学自行车一样,前面可能很慢,后面很快就能熟练掌握。在整体规划上,初高中阶段词汇量太小,阅读量跟不上。目前国内高中阶段的词汇量在3000左右,而台湾地区和日本同一时期的词汇量达到了六七千,俄罗斯据说是8000。有了这些基础的词汇量,阅读的门槛低多了,可以大量阅读后英语就比较容易突破。

侄子的英语,小学阶段顾不上,只是简单地买点《GOGO英语》和《三只小猪进阶英语》等碟片让他培养点语感,希望初中系统学习后可以用《新概念英语》进行突破,没想到一到初中就开始卡壳了,费了老半天功夫补课才让他勉强跟上点正课,(个人感觉现在农村版的英语教材越编越差,零起点的学起来非常费劲。)好在侄子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不错,口语略微有点基础,喜欢哇啦哇啦地说一点,留级后英语也慢慢地赶超了上来,但大的突破依然很难。

日本七田真在探讨外语学习时认为,语言学习进入一定阶段时,大脑的相应区域会发生生理变化。反过来说,大脑皮层发生相应变化后,外语学习才真正进入状态。儿童在语言发育期学习外语是最适宜的,从听力和口语去进行突破,容易内化成英语思维模式,往后就容易了。在最佳的时间做最佳的事,这应该是上策。对于大多数错过黄金期的学生来说,要让大脑区域发生变化,上策没有了可以采取中策和下策,虽然会辛苦很多,但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成功者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
    在新东方学习时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做完作业后,教授找他谈话,教授认为他的作文写得太好了,认为他是作弊。该学生哑口无言,逼急了最后给老师背诵《新概念英语》第四册里面的经典文章才把问题解决。他告诉老师他是怎么学习英语的,他把《新概念英语》一到四册背诵得滚瓜烂熟。最后这位教授感叹说他都没有学好英语,因为这位留学生的作文水平远远超过这位母语为英语的教授。背诵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单纯的背诵或许乏味,《钟琬婷学习英语》一书中(博客http://blog.sina.com.cn/zwten)披露了钟婉婷学习英语的一些宝贵细节:她听完或者读完英语内容后,父亲有时候会让她用英语复述出来,这种立体的深度学习,能够深层次刺激大脑,效果非常好,钟婉婷创造了英语学习的奇迹。

小时候我们学英语,连个录音机都很少见,更不要说是复读机之类的了。和那时候相比,现在学习英语的条件真是太好了:高科技的MP5、MP6,各式的英语学习机,大量的英语学习视听材料,五花八门,特别方便。阅读方面,按照词频设计的系列阅读材料有好几种,各有特色。单词方面,词频问题得以解决,各种记忆方法不断涌出,背单词软件更是如虎添翼。以前使用《开天辟地背单词》软件,一天可以记上100多个单词,比单纯纸质的单词书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对于英语学习,有时候不得不感叹,高科技是个好东西!

灵验秘笈:四快训练
四快训练的概念来自于陈克正先生的《玩学习》。四快这里指的是快速阅读、快速记忆、快速计算和快速写字。陈先生将3个女儿都培养成了博士,这本书是他平时辅导孩子经验的总结。四快训练以前上学的时候也都分别做过一些,收获还不小,看了这本书以后,对这几项技能的意义认识更为深刻了,也就比较注意加强侄子等人的训练,毕竟中考是实打实的分数说话,多一分就有多一分的优势。四块训练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地提高学校效率,进而提高成绩,算是砍柴空闲之余的磨刀吧。快速阅读和快速计算前面已经说了一些,此不赘言,下面略微谈谈快速写字和快速记忆训练。

对于快速写字,我是误打误撞而进入这个领域的。从上学开始到硕士毕业,我的字写得一直奇差无比,为此受到过很多次的批评,也花过一些时间练习字帖,可结果仍是一塌糊涂。硕士毕业后工作的时候,领导让我在校园内的黑板上写通知,写完以后自己心虚得不敢看,因为字写得实在是丢人现眼。领导没有直接批评我字写得差,而是很委婉地说我的字写得有个性。领导这句极有水平的话让我脸红了半天,终于下定决心参加席殊的3SFM实用硬笔字60小时训练——当时虽知道“要练字找席殊”但并没有真当回事。3SFM训练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快速,经过60个小时的训练就可以基本练出一手不错的字来。二是直接学习实用的行书。个人认为这是3SFM训练成功的关键所在。3SFM训练一语道破多年练字无效的秘密——学非所用,学用分离,所以练字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三是系统科学,通过重点例字和词语的强化训练,迅速突破原来写字的障碍。当时用心练习不超过20小时,效果立即大显,这增加了继续练下去的信心。大概练习了50多个小时,字帖后面的内容还没有完全练完,字已经大为改观,后来有事也就放下了。从此以后,虽然字写得并不好(3SFM训练的目的不是培养书法人才,而是帮助把字写得美观一点而已),但也不至于太丢人,甚至偶尔还会赢得一两句夸奖。毛笔书法方面,后来也遇到难得的因缘,在北京汉唐书苑学习了一套高效的练习方法。个人虽因为无暇投入谈不上有什么成果,但读初中的一个远门侄子在这方面可是收效神速。他经过王其才老师的几期训练指点以后,一下子就通过了书法九级。“选择往往比行动更重要。”这是练字经历给我的一个重要启示。修行方面也是如此啊!“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对于当下的大多数学生而言,写一手又快又好的字简直是神话。升入初中后不进行行书训练可以说是中国书法教育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遗憾。通过快速写字训练,书写速度可以从每小时的800字提高到1500字,速度提高了一倍。在考试中,快速写字可以省下不少的时间,考试成绩自然会提高。考虑到平时的题海战术,快速写字可以省下更多的时间以方便休息娱乐,提高学习成绩。陈先生在《玩学习》中提出了一个颇有启示的观点,一般而言女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成绩会逐渐下降,一个重要原因是女生做事认真,字写得整洁美观,影响了写字速度,进而影响到了整体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对于侄子的快速写字训练,起步较晚,初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才开始进行(初中一年级被认为是最好的时候),也并不系统,只是简单地让其把个别常用字的行书写法练习熟练。单是这一点,已经对他有不少的帮助——在题海战术的压力和卷面成绩的驱赶下,他也逐渐意识到写好字的重要性,也逐渐答应暑假里练习毛笔书法——以前曾经劝告他多次练习毛笔书法,均被他以没有兴趣为由拒绝。60小时系统的钢笔字训练,在侄子身上或许要经过几年才能完成。和侄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在尊重个性的时代也不太想逼着他做这做那的,他已经开始做了一些——开始上路了,早点晚点到达目的倒是无所谓了。

快速记忆方面,小学的时候学习地理和历史,背诵“两湖两广两河山”和“夏商与西周”等歌诀,发觉比直接记忆原来的内容省事得多。中学学习地理的时候,缅甸的首都仰光记不住,同学告诉说“洋面”,再也没有忘记过。初中时找到本《快速实用记忆法》,看得比较有意思,圆周率小数点后面的几十位,读了那个“山巅一寺一壶酒”的故事,很快就记住了。后来学习考试任务比较少,记忆力还行,也就很少用这些技巧了。北大读博后,业障现前,记忆力锐减,简单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没办法又求助于这些记忆术,但因为业障太厉害,效果很有限,不过对超级记忆训练及右脑开发等问题了解得多了一些。侄子侄女小时候一直坚持经典诵读,记忆力还算不错。我们不想培养所谓的超人,这方面的训练很少,只是偶尔向他们介绍一下。后来我找到了更好的武器——佛教经典咒语,对社会上的记忆训练关注就少了。虽然有佛法利器,这些基础的记忆技巧了解一下还是有些必要的。传统的《五字鉴》《汤头歌》等很便于记忆。目前的中小学课程中,有不少都被编成了便于记忆的内容,可以适当利用一下,这样能够更方便孩子们轻松学习。

超强武器:佛教经咒
最早看到把佛教和学习联系在一起的是日本人七田真先生。他在提高记忆力秘诀里说背诵虚空藏菩萨的咒语大概是30万遍后可以大幅度提高记忆力。那个咒语和以往国内见的有点不一样,后来也没有太在意。

最早在侄子侄女身上的实践是背诵《心经》,因为侄子侄女背诵的速度实在是难以忍受,听说《金刚经》有利于开慧,想让他们背诵来帮助智力开发。但《金刚经》太长,就先选一个短的让他们过度一下吧。王财贵教授的经典诵读系列里没有佛教方面的内容,没办法自己做成拼音版的《心经》给侄子侄女背。短短的《心经》,他们差不多半个学期才算背熟。此后侄女的主要背诵内容是《弟子规》、《三字经》和《千字文》等,偶尔加点简短的咒语,如大明咒和文殊菩萨智慧咒(ōng ā rā bā zhā n?dǐ嗡阿惹巴札那谛),侄子的重点是诵读《金刚经》。《金刚经》虽然比较长,但是分为32品,他可以一品一品地进行诵读,比较适合背诵。

不知道是不是诵读《心经》和《金刚经》的缘故,侄子似乎是在慢慢地开窍。初二留级以后,慢慢地像换了个人。有次侄子交流学习经验时告诉我说,时候的“候”与王侯的“侯”怎么区别呢?他就想“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比王侯宝贵,所以多了一竖。这让我大吃一惊。侄女小时候性格有些不好,就让她背诵《普门品》,可能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吧,逐渐懂事温顺起来。

侄子侄女成绩变好,原因是多方面的。佛教经典咒语的作用到底有多大,还不太好说,但也不能低估佛教经典咒语的作用。网上看过一个事例,北京一位女孩虽是班上的班长,但学习成绩一般。2005年读小学四年级时,成绩仅为全班中等。在一位长辈亲戚的引导下,每天念诵“文殊菩萨智慧咒”100遍,到2007年下半年,11岁的她上初中一年级,成绩从全班中等进步到全年级(共6个班)的第2名,进步显著,令人惊叹!博士班的同学讲过一个具体事例,他在上海的一位同学,初中时水平一般,大概是初三的时候开始每天持诵《金刚经》,高中阶段基本上一直持诵,结果高考直接考到了北大。

如果《金刚经》真有此神奇效果的话,其作用机理是什么?网上有篇文章“学习成绩的终极奥义”,对此进行了探讨,或许有些道理: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根器官及其感觉,再加上自我执着并当传令兵的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六根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和内存;勉强可以把阿赖耶识比作硬盘和底层核心cpu,只负责储存和运作里面的程序和资料。第七识作为操作系统和中层cpu,与善于分别分辨事物的第六意识(就是大脑,算是浅层cpu)一起,时刻造作种种善不善无记业。我们一般人,这些并行的cpu与存储设备是没有优化的,有太多杂乱无章的程序和进程在胡乱运行,所以记不住东西——在输入的时候刹那间有八万四千烦恼,无量微细念头打乱了进程。好不容易排除万难硬塞知识技能进去,又找不出来,因为各个cpu其实不听指挥,自个在忙别的,没有禅定力检查不出他们在运行什么;同时我们的磁盘碎片太多太多,各种记忆交织,东边一点西边一片,或者埋藏很深,不能够“何期自性本自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