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站小猪lol:幼年期为什么要强化阅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00:27

阅读早教------错过幼年期,就是错过一辈子

  惜惜前言:经过了深思熟虑,决定开始这个阅读早教系列,这里大部分是我译编自忠大图书馆里的关于读书技巧的书籍里的很重要的TIPS。因为我的小鱼38个月了,还处于幼年期,所以我对幼年期的教育关注比较多,在论文选题上也侧重于这一领域。由于教授五月份要出《动机理论》书,我一直在帮忙做一些比较琐碎的校对和整理参考文献等活儿,时间比较赶,所以最近更新博客似乎心有余力不足。电脑桌面的便笺上整理出来了一连串的话题,虽然也不是太复杂,但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博友负责的态度,每一篇都是惜惜兢兢业业写出来。涉及到教育学专业的问题,惜惜都会自己按照情景来编写适合的例子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也算是一种通俗教育学的尝试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妈妈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育儿方案,但在这所有的个例中,经过分析鉴别,还是能够找到一些共同性,这些共同性,就是我们大家都关注的基本教育问题。在这个系列中,主要想谈谈阅读,如何给孩子阅读,如何让孩子喜欢阅读,什么样的方式是真正的阅读早教,什么样的方式是害孩子的阅读早教,每个时期读什么样的书才是最合适的……等等问题,都会用短小精悍的篇幅来一一言及。至于其他已经开始的系列,惜惜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一一更新。祝福大家,祝福孩子们,祝福小鱼和大蟒先生,最后祝福我自己,和这美好的春光。

    -----------------------------------------------------------------------------------------

    阅读早教------错过幼年期,就是错过一辈子

    

       早期教育是培养幸福的头脑

       所谓早期教育,不是把2岁的孩子培养成7岁的孩子,也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大人,更不是教给他很多知识,让他成为一部百科全书。

       早期教育,就像是为了让孩子的身体成长根据生长时期提供合适的营养一样,在合适的时期,提供合适的教育给孩子;为了让孩子的大脑发育而提供有意义的刺激;培养创意型头脑,未来学习也会轻轻松松;早期教育可以说是一个“培养好大脑”的项目。

       那么好大脑是什么状态呢?脑科学家们定义好大脑为“幸福的头脑”。什么是幸福的大脑呢?

       下面是美国某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发表的“幸福的人的特征”。

       

       #健康的人-----经常高兴,表情明朗

       #好奇心旺盛的人-----经常充满求知欲

       #集中力卓越的人-----稍微学一点也成绩很好

       #有良好习惯的人-----就像笔直干挺的大树一样,坚强温和多情多义

       #幽默的人-----使周围的人幸福

       #判断力正确的人-----悠然行动,决断迅速

       #使用美好语言的人-----使对方的人格也会变得高尚

       #有自尊心的人------即使是随便行动,也会让人感觉到威严

       #谦逊诚实的人-----用一颗感恩的心活在世上

       

       这十种特征既是成功的秘诀,也是也是自我管理中经常出现的条件。无论什么样的人:是科学家也好,是技工也好,演员也好,运动选手业好,总统也好,平凡人也好,受到别人的尊敬,享受一身的爱,幸福的生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会有不想把子女培养成这种人的父母吗?但是如果想成为这种人,决定感觉,说,想,判断,行动的大脑下达这样的命令才行啊。有命令产生美好的心情,美好的想法,美好的判断,美好的行动的大脑才行啊。因为没有这样的头脑,就无法做上述之人。

       

       阅读量大的孩子学一知十

      

       2001年在OECD上,层以加盟国中32个国家的小学4年纪为对象做了“读书和学习成绩的关系”这一调查,得到的结论是经常读书的孩子,跟偶尔读书的孩子相比,学习分数平均高30分。仅仅是给孩子读书了,怎么成绩也会提高呢?

      词汇量多的孩子,理解力高,理解力高的孩子学习能力也会更卓越。理解力中,深层读书技巧高而读书时,能悟出更多的信息和意义。

      妈妈给孩子读书,可以学到很多一般对话中所无法学到的高级词汇。日常对话虽然是以生活为中心,但读书教给孩子概念,专业术语,书面语,这些日常对话中一般不会言及到的词汇。幼年时期父母多给读书的孩子词汇量丰富,懂得很多高级词汇,会发展成为学一知十的好大脑所有者。

      

      阅读量大的孩子背景知识丰富

      

      给高中生读但丁的《神曲》的话,速度要非常慢,即使这样理解力也不是很高。但对同样的学生,如果读《西游记》的话,速度可以很快,理解力也会很高。

      这就是因为背景知识的差异问题。虽然对《神曲》的背景知识很少,但对《西游记》的背景知识却很丰富。

      一般读书多的孩子,经常旅行的孩子,经常去动物园,博物馆,科学馆的孩子到了学校也会更好的理解老师的话。自己经历过的成千上万的背景知识能够提高读书或者学习时的理解力。小鱼上周刚去了科学馆,一整天也没有完全看完,体验活动很多,玩玩这个,摸摸那个,从宇宙天体,到地理历史,到衣食住行,到创造力活动……很高兴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有这么一个好的免费去处。另外每周末,都会带他出去看风景旅游。这里好感谢大蟒先生,他对这些活动都特别热心投入。

      另外不幸的是,背景知识贫弱的孩子,从小就会感觉到劣等感,在韩国的某一项关于2000多个幼儿园的研究中表明,父母的教育水准和收入水平低的家庭里的孩子,相对应背景知识也处于下游。这里可以引出一个分支观点,就是经济收入水平也决定教育水平,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结论。但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一般收入家庭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公共图书馆等方式来拓展孩子的阅读量。

      阅读量大的孩子创造力水平高,问题解决能力也高。在读很多名人传记或者成功人士自传时,很经常能够他们受小时候的早期阅读的恩惠。这一点就不仔细赘述了。可以搜到很多论证资料。

      退一步讲,在上课时间无法回答老师的提问时,阅读量大的话,也能够轻轻松松找到一个更有创意的回答。

      这样陪伴一生的阅读习惯,仅仅是从幼年开始培养才会毫不费力的持续一生(下期讨论此习惯问题)

 

      

阅读体系的建议-------用阅读开发宝宝右脑

备注:一个刚升入高中的孩子,希望我做他的中文家庭教授,得知他会速读,是童年时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出来的。由此回忆起曾经通过大量查资料而给小鱼总结的阅读体系。这还是在小鱼很小的时候总结的。大概是类似的方式吧。愿有心的妈妈参考借鉴。

 

    惜惜 上

----------------------------------------------------------------------------------------------
孩子从出生后开始,就开始了“阅读”,那时候他软软的靠在我的右臂弯里,我
左手拿着书,靠在椅子背上,静静的给他读书,好小好小的小人儿,时不时哼哼
两声。现在想起来,心里总是软软的美好。
让宝宝对阅读感兴趣的必经之路,是父母每天坚持给宝宝读书。童年,7周岁之
前,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父母的身教比言传更有力量。孩子也都会喜欢妈
妈给他们读书。孩子阅读的兴趣,绝大多数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面具体讲一
下培养阅读的细节吧。


阅读的时候,尽量找个椅子做好,让孩子坐在让孩子坐在父母的腿上,书呢放在
孩子的腿上,这样妈妈给孩子读书时,也保持了孩子读书的视线。这也是一种习
惯,现在鑫鑫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读书姿势,因为韩国地板生活比较多,所以只要
爸爸妈妈坐下来,他自己就提着书做到爸爸妈妈的腿上去了。
可以从一本开始,慢慢的加到一次读10几本,每天一本书只读一次,不要重复
读。我主张给孩子用各种方法多攒一些书在家里,这样尽量让一本书循环的时间
在最少在1个月以上。假设一天读5本,那么1个月150本左右。也就是说,家里要
保持150本以上的宝宝书,这样的话,可以一个月循环一次。慢慢的书会越来越
多的。国内的图书馆系统不是很发达,尤其是对小宝宝的书,所以这方面的投资
应该是有些大的。但这样给宝宝的刺激和新鲜感也是很强的。
每天最少读5本,你可以用任何方法读,慢读,精读,泛读等等,每天不重复,
这样可以保持刺激孩子的好奇心。不要在乎孩子记住多少,他们这个年龄,记住
多少不是最重要的,大脑发育才最重要。5本其实还是少的,只要家长有心,一
天读20本,完全是可以的。孩子的书都很薄。这个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的情况适
当调节。


这种和孩子一起做的大量阅读,是一种运用右脑的方式。左脑模式是:线性、连
续性、分析、理性、语言化、抽象化。同时左脑的处理信息能力非常有限,大约
是四十比特左右。计算机里二进制数一位所代表的就是一比特。也就是说,左脑
能处理大约40个0和1组成的数字序列。右脑模式是:非线性、同时性、直觉性、
空间化、形象化。它的特点是能在短时间内并行处理大量信息。这也是现在右脑
学习风行的缘故吧。效率多高呀。
在这里简单讲一下,意识是一种大脑指令,是一组电信号。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
方式,要么它是物质,要么它是能量,物质本身只可以转化为能量的,归根结
底,意识是有能量的。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意识层次分为超意识,无意识,意识,
潜意识。人的意识信息处理能力,跟上面讲的左脑模式处理能力类似,而右脑模
式跟潜意识的快速大量处理信息能力也是一样的。准确的说,左脑模式链接的是
意识,右脑模式链接的是潜意识。如果一个人能让自己处于右脑模式,那么他/
她的能力就比左脑模式下强得多。这个差别就像是结绳记事和超级计算机的区
别。
左脑模式也就是我们的机械记忆为主的思考方式,而右脑模式也就是活在当下的处理
方式。大家会问,这个跟宝宝阅读有什么关系呀。很简单,如果一本书反复读来
读去读来读去,那这就是左脑模式了,相反,每天都不同的书,接触到大量的阅
读,自然就进入右脑模式了。尤其是宝宝的生理特点本身就是右脑为主的思考方
式,所以这自然也顺应了他们的发育。


很多妈妈问,我家宝宝就喜欢反复读一本书,对自己不爱的书看也不看。这是由
于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如果父母每天不给予孩子大量不同的阅读刺激,孩子也
很容易满足于重复自己喜欢的那一点点东西。说白了,人类就是用这种重复的行
为,来让自己最终转向左脑模式,来寻求在这个物质世界获得一个安定不动的
点,自我来寻求安全感的途径。孩子还没有大部分成人的左脑模式,但他们自己
也被环境,社会,家庭不停的施压来使自己来符合这个规则。
如果父母有给孩子建立一个上述的阅读体系,那么阅读体系之外的时间,孩子反
复阅读一本书也没关系。这也是孩子向我们靠拢的无意识欲望的表现。


读书的时间尽量固定,比如早上起来喝过水,可以坐在窗户旁边的椅子上读上几
本,一般国内都是工作的妈妈,时间不是很多,那就找晚饭前,或者睡前。但是
是我很不赞同让宝宝躺在床上给宝宝讲故事读书的模式。也就是读故事哄宝宝睡
觉的方式。
最好是这样的进程:晚饭后,宝宝玩一会儿以后,就开始给他读书,鑫鑫的情况
我都是一次读10本以上的。读完书以后给宝宝喝点奶(如果有睡前喝奶的习
惯,要这个时候喝),之后呢给宝宝洗刷(洗澡刷牙等),洗刷完毕后给他喝点
水(要养成喝水的习惯),然后在客厅里或者书房里等,不是卧室的地方,如果
宝宝有兴趣,就可以再给他读点书。另外我把晚上杜曼闪卡的时间放在喝奶以
后,洗澡之前。晚上8点到8点半之间,甚至可以更早一些,就可以让他进卧室按
摩睡觉了,这个时候,给他放适合睡眠时听的音乐。宝宝睡前听音乐,比听故事
要好。睡得踏实,而且性格安定。
如果有的家长说有宝宝坐不住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家长可以尝试一点一点的培养
他的习惯,这个是没有捷径的,必须父母坚持不懈。另外不要强制孩子,要让他
感觉到阅读的乐趣。发现他非常不喜欢读,就不要硬给他读,你不理就好了。另
外你可以自己津津有味得看,一边看,一边自己给自己讲这个书的内容,好有意
思的样子,孩子会被你感染到的。你自己看自己的,不要一边看一边观察他。也
可以从他喜欢的东西着手,比如男孩子会喜欢车,那就买一本宝宝汽车百科吧,
他会手不释卷的。
这么小的孩子,放轻松,就很享受阅读就好了。

分享到搜狐微博

如何促使孩子主动去探索----谈孩子的内在动机(内驱力)的培养

内部动机,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说,其实就是自己主动去做什么事情的内在动力,例如,孩子自己喜欢读书而去读书,自己喜欢做模型而去玩积木,自己觉得玩沙子有意思,而去玩沙子,在婴幼儿时期,孩子们都遵从自己的内部动机去行动,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孩子的内部动机,就会受周围环境,尤其是养育者的养育态度和方式的影响,内部动机渐渐受到损害,而压抑或者消失。例如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做某些事情,这里的物质奖励,可能只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很小很小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情,也根本花不了多少钱,所以也不会放在心上,但是在孩子的心理上,不管这种补偿,奖励的价值大小,而是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导致内部动机的流失。本文就试图从内在动机入手,将此种损害它的原因,表现,弥补的方法等角度来将这个东西阐述清楚。

   第一为了让大家轻松理解这些专业术语,我想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内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和外部补偿。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按照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补偿,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板、上司?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工资、奖金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在家庭教育中,寓言中的老人,像不像你自己和你的家人?而美分,像不像你引诱促使孩子做某些事情的物质奖励或者物质承诺?
  在成人的立场上,如将外部补偿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补偿是我们控制不了的,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工作的努力程度。

    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外部评价体系,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喜欢控制他。父母太喜欢使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去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补偿。上学时,他会渐渐忘记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他又忘记了工作的内在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
  
有专家认为,外部补偿评价系统经常是一种家族遗传。为什么说是家族遗传呢?其实我认为是一种育儿处事态度的传承。如果想改变这种受外部补偿控制的驱动力体系,就必须从家长本身,和育儿态度和方法上彻底改变,从而建立起一种以内部动机为驱动力的内部评价体系。

 

   第二:内部动机和外部补偿的关系简述。

   上面例子里表现的内部动机(孩子单纯因为快乐而玩)和外部补偿(为了获得金钱外在补偿而玩)的关系一直都是动机研究领域中的经典性研究课题,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查了大量的动机理论资料,但为了让大家轻松理解,还是通过例子来解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子1:佳佳是一位3周岁的小女孩,她很喜欢读书,每天妈妈都会给她读书5~6本书。佳佳能记住书里的故事,她喜欢把故事重新复述给别人听。当妈妈听到了以后,经常抚摸着佳佳的头说,佳佳能把读过的书都记住呢,真棒,记忆力很好,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喔!佳佳听了总是更加愿意读书了。』

    佳佳读书是由于喜欢读书的内部动机的驱使,当她给妈妈复述了故事以后,妈妈通过无形的外部补偿(语言夸奖,手部抚摸)来提高了佳佳的成就感,更加促进了她喜欢读书的内部动机,并没有减弱佳佳爱读书的内部动机

    『例子2:佳佳是一位3周岁的小女孩,她很喜欢读书,每天妈妈都会给她读5~6本书。佳佳能记住书里读过的故事,她喜欢把故事重新复述给别人听。奶奶听到了以后,总是很高兴的给佳佳一块糖,或者一个布娃娃,说佳佳如果能再给奶奶讲个故事,奶奶会给佳佳更多好玩的礼物。佳佳更加愿意读书了。可后来当别人不给佳佳礼物时,佳佳再也不愿意给别人讲故事了。再后来,连书也不怎么喜欢了。家人为了让佳佳读书,每次都要给她一些小奖励才行。』

    这个例子里,佳佳读书本来是出于喜欢读书的内部动机,但是由于奶奶给予了佳佳预料到的必然的外部补偿(每次讲完故事都会给佳佳一些物质奖励),使佳佳将读书讲故事和外部补偿联系起来,渐渐减灭了内部动机的强度,使她渐渐为了外部补偿而读书,一旦抽去外部补偿,佳佳就不再喜欢读书讲故事。

   『例子3:佳佳是一位3周岁的小女孩, 她很喜欢读书,妈妈每天会她读5~6本书,有一天远方的姥姥来家里探望佳佳,看到佳佳很喜欢读书,夸奖她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就送给佳佳一个芭比娃娃。姥姥在家里住了2个月以后,就又回老家了。佳佳还是像以前那样爱读书,每当看到芭比娃娃时,就会想起姥姥夸奖自己爱读书的样子。』

   这个例子里,佳佳因为爱读书(内部动机),得到了一个未预料到的,意料以外的,非必然的外部补偿(芭比娃娃),由于这只是偶然发生的,实际上并没有太影响和损害到她爱读书的内部动机。

   『例子4:佳佳是一位12岁的小女孩,妈妈想让佳佳去学习游泳,但佳佳很害怕水进入耳朵里,对游泳有一种畏惧感。妈妈对佳佳说,如果佳佳学会了游泳,妈妈会给佳佳买她最想要的芭比娃娃。佳佳考虑了半天,终于想要芭比娃娃的欲求战胜了恐惧感,终于鼓起勇气学会了游泳。当她终于抱着芭比娃娃时,同时她也体会到了在水里畅游的快乐和舒爽,和战胜恐惧感的成就感。』

   在这个例子里,佳佳妈妈通过非必然的外部补偿(学会游泳以后给她芭比娃娃,而不是每次去游泳都给物质奖励),让本来不希望学习游泳的佳佳(这时的佳佳出于无内部动机的状态)鼓起了学习游泳的勇气,在得到芭比娃娃(非必然外部补偿)以后,她也同时体会到了游泳的快乐(在根本无内部动机或者微弱的内部动机基础上,非必然的外部补偿,反而促进了喜爱游游泳的内部动机发展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分析出来,无形的非物质化的外部补偿(夸奖,称赞等)并没有损害到孩子的内在动机,从某种程度上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成就感和被认同感,更加促进了内部动机的发展。

  可以预测到的,每次都会给的必然的物质奖励,却会损害内部动机,持续下去的话,会导致内部动机彻底转换为外部动机以后,当孩子失去了刺激外部动机的外部补偿以后,就开始不再愿意去做原来那个行为(读书)。每次读完书以后,奶奶都会给佳佳一些奖励,导致如果奖励就不再读书的后果。这里有一个被戏称为奶奶原理的动机原理,即“如果……就……”模式的行为。如果孩子去帮奶奶做……,那么奶奶就会给孩子……,这种模式是典型的损害和削弱内部动机的方式。

  非必然的,未预料到的,意外的外部补偿,对内在动机会产生较少的削弱影响。在第3个例子里,姥姥给予佳佳一个芭比娃娃,只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并不是总是发生,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佳佳尽管因为爱读书收到了一个外部补偿,但并没有怎么削弱她爱读书的内部动机。

  但是,在毫无内部动机的情况下,非必然的外部补偿,反而可以引发兴趣水平,使孩子引发了内部动机的发展。这种情况下,由于本来并没有多大兴趣,也就是说内部动机本身就不怎么有,也就谈不上被削弱了。例子4里面佳佳本来并不喜欢游泳,但通过芭比娃娃的奖励(达到会游泳的水平以后才会得到),反而使她产生了对游泳的兴趣的内部动机。但一般来讲,使用这种方式时,要非常注意技巧。

  

  第三:通过上述简述和分析,我们弄明白了,内部动机和外部补偿之间的微妙和复杂的关系,当然,这两者之间的具体详细的关系,直到现在都是动机理论研究领域里比较活跃的研究课题。在这里是希望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让家长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孩子内部动机的影响。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促进孩子的内部动机,使孩子保持主动探索发现的内部动机呢?其实根据上面的例子,大家心里也应该有结论出现了。那就是尽量多使用无形的外部补偿来(夸奖,赞美等)提高孩子的成就感,尽量避免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来刺激孩子的行为,尽量使物质不成为一种奖励。例如孩子喜欢小汽车,别让小汽车成为促使孩子学习的奖励,而是单纯让小汽车成为孩子的礼物。大家明白了奶奶原理以后,就一定要尽量避免那种行为方式,另外家长也要检查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能不能发现自己的内部动机(单纯为了事情本身而喜爱去做)。大部分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成人,在成年以后,都渐渐将视角转向外部补偿,从而渐渐丧失了内部动机和创造力。

   但必然的预料得到的物质奖励,比非必然的,意料以外的物质奖励更加损害孩子的内在动机,所以偶尔给孩子一点非必然化的物质奖励,也是无可厚非的,只要尽量避免上了上述方式即可。

   在孩子毫无内部动机的情况下,使用外部奖励可以促进孩子内部动机的发展,但这是是需要技巧的,尽量在孩子达到某一种水平以后再给物质奖励,或者在孩子意料之外给一份意外惊喜的物质奖励。

   这篇文章在我准备长久之后,终于结束了,虽然道理并不难,但最重要的是随时省察自己的行为,是否无意中在损害孩子的内部动机。这样一个纯净如天使的孩子,我们到底要怎么样做,才是真正为了他好。


01  耶稣在一个小山村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世上任何地方若能有他光临,必荣增百倍。就是王宫也会因接待他为贵宾而增添光彩。他却越过了财主的宅第、皇家的庭院和著名的学府,在这偏僻而又被人轻视的拿撒勒安了家。

02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上帝的恩在他身上。”(路2:40)这就是有关耶稣幼年生活的记载。虽然只是寥寥几句,却具有非常的意义。在天父圣颜的照耀之下,“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上帝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路2:52) 他的心思活泼而深沉,他的审慎和智慧超越了实际的年龄。他的品格发展匀称,显得格外优美。体力和智力也循着儿童时期的规律,渐渐发育起来。

03  作为孩童,耶稣表现出一种特别可爱的性格。他那乐于助人的双手随时准备为人服务;他的忍耐是没有任何事物能搅扰的;他的信实决不牺牲正义。耶稣坚守原则,稳如磐石。他的生活显示着无私的风范。

04  耶稣的母亲很关心他才智的成长,也非常注意他品格上的完美。她怀着愉快的心情,尽力鼓励他那伶俐而敏于领教的心。她从圣灵得到智慧,同天上的能力合作,帮助这单称上帝为父的孩子发育成熟。

05  自古以来,以色列国内忠心的人们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教育。耶和华指示他们,当儿女还处于幼年之时,就要开始将他的良善和伟大,特别是有关他律法和以色列历史的启示,教导他们。要用诗歌、祈祷和圣经的教训,按发育中的儿童心理培育他们。父母要教儿女明白,上帝的律法是他品德的表现;当他们心中接受律法的原则时,就有上帝的形象印在心灵上。至于教学法,大多用口授,但青年人也学习阅读希伯来文作品。《旧约圣经》的皮卷,也是他们研究的资料。

06  在基督的时代,一个城镇若不为青少年办宗教教育,就被看作是在上帝咒诅之下。可惜当年这种教育已陷于形式化。圣经的教训大半已被古人的遗传所代替。真实的教育是引导青年“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徒17:27)但犹太人的教育只注重仪文。学生的脑子里塞满了对他们毫无价值的材料,这些东西是天上更高的学府所不承认的。那通过亲自领受上帝话语而得的经验,在当时的教育制度中却没有地位。外表的繁文缛节耗费了学生的光阴,使他们得不到安静的时间与上帝交通,也听不见他的声音向他们的心灵说话。他们寻求知识,却转离了智慧的源头。侍奉上帝的基本要旨被忽略了。律法的原则也弄得模糊不清。人们眼中的上等教育,恰恰是青少年正常发育的最大障碍。在拉比的训练之下,学生的能力受到抑制;他们的心思变得拘泥而狭窄。

07  童年的耶稣没有在犹太会堂的学校里受教育。他的母亲是他头一位世上的教师。从她口里和先知的书卷中,耶稣学到了有关天上的事。这时他在母亲膝前所学的,正是古时他自己通过摩西传给以色列人的话。从童年到青年,耶稣一直没有进过拉比的学校。他不需要这些方面的教育,因为上帝是他的导师。

08  在救主传道时,有人发过这样的问题:“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 (约7:15) 这不是说耶稣不识字,只是说他没有受过拉比们的教育。耶稣既然和我们一样获得知识,他对圣经的渊博纯熟,说明了他早年是如何勤读上帝的话。此外,展现在他面前的,还有上帝创造之物的大图书馆。创造万物的主这时要研究他起初亲手写在大地、海洋和太空中的教训。他远避世俗的低下道路,从大自然收集科学知识。他研究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从幼年起,耶稣就抱定一个宗旨:他活着是为人造福。为此他在自然界找到了资源。在研究动植物生长时,他思想中常闪现新的开导人的方法。耶稣不断从可见的事物中收集例证,用以讲解上帝活泼的圣言。在传道时,救主爱用比喻来发挥真理的教训,这显明他的心思是何等敏于接受大自然的影响,也说明他如何在日常生活环境中搜集属灵的素材。

09  当耶稣力图明白事物之所以然的时候,上帝的话和他的作为的意义就向他显明了。有天使作他的侍从,使他享有圣洁的思想和属灵的交通。从启蒙之时起,耶稣就在属灵的美德与真理的知识上不断长进。

10  每个儿童都能像耶稣一样获得知识。当我们力图藉天父的话认识他时,就必有天使来临,使我们的心志坚强起来,我们的品格也必蒙陶冶成为高尚而纯洁。我们就越发与我们的救主相似。我们看到自然界的宏大与美丽时,就能对上帝生出敬爱。每当我们在大自然中接触无限的上帝而肃穆生畏时,我们的心灵就必因而振奋。藉着祷告与上帝交通,我们的智力和道义力得以发展。当我们思念属灵的事时,我们属灵的能力就必加强。

11  耶稣的一生是与上帝和谐的一生。当他作小孩子的时候,思想、言语和行为都像小孩子。但他生活中始终没有丝毫罪恶毁损他里面的上帝的形象。可是他并非免于试探。拿撒勒居民的邪恶是尽人皆知的。从拿但业所发的疑问中可见一斑:“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1:46)耶稣所处的环境使他的品格受到考验。为了保持纯洁,他必须时刻警惕。为了作青少年和成年人的榜样,他必须经历我们所要应付的一切斗争。

12  战胜这拿撒勒的孩童,是撒但奋而不疲的事。耶稣虽然自幼有天使保护,但他的一生是对黑暗势力的一场持久之战。地球上竟有一个不受罪恶玷污的人生,这是黑暗之君不能容忍的,也使他大惑不解。他用尽一切手段要使耶稣陷入罗网。世上的儿童没有一个能像我们的救主那样与试探作如此剧烈的搏斗,而保持圣洁的人生。

13  耶稣的父母是穷人,每天必须靠劳作度日。所以贫困、克己和缺乏都为他所熟悉。这种经验正是他的保障。他勤劳的生活中没有空闲的时间来招惹试探,也没有无所事事的光阴为不良的交游开门。他尽可能将试探拒之门外。财利、享乐、称赞和责难,都不能诱使他苟同于一件错行。他有辨认邪恶的智慧,也有抵御邪恶的毅力。

14  基督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唯一无罪者。但他竟住在拿撒勒邪恶的居民中将近三十年之久。这一事实,对那些认为无瑕疵的生活有赖于地点、运气或顺境的人,是有力的驳斥。试探、贫穷和苦难,正是培育纯洁坚定的品德所必需的锻炼。

15  耶稣生活在一个农民的家庭里,忠心愉快地分担家庭的负担。他原是天国的统帅,天使也乐意听从他的话。如今他却变成了一个听命的仆人、孝顺的儿子。他学会了一门手艺,用双手在木匠铺里同约瑟一起劳作。他穿着普通工人简朴的衣服,在小镇的街道上往来,从事卑微的工作,而没有运用他的神能来减轻他的重担,或减少他的辛劳。

16  童年和青年时期所从事的劳动,使耶稣的心智和体力得到了充分的发育。他没有浪费他的体力,而总是保持身体的健康,以便愉快地胜任每一项工作,并做得完美无瑕。他不愿有任何缺点,甚至在工具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他的手艺尽善尽美,正像他的品格完善一样。他以身作则地教导我们,勤劳是人生的本分。我们做事必须准确、周到,这样的工作才是光荣的。应该训练青年人的双手,使之能以分担人生的重担,这样的操练能强健体魄,并使每一项才能都得到发展。人人都应从事一种对人、对己都有助益的工作。上帝命定劳动为一种福惠,所以只有殷勤劳动的人才能体验到真正光荣和幸福的人生。凡以愉快的心情负起一分家庭责任,为父母分忧的青少年,上帝必予以嘉纳。这样的孩子从家庭出去,必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

17  在世上的一生中,耶稣是一位热诚恒切的劳动者。他期望的多,所以尝试的也多。在他开始公开传道之后,他说:“趁着白日,我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作工了。”(约9:4) 耶稣与许多自称为他门徒的人截然不同,他从不逃避操心负责的事。正因为很多人规避这种锻炼,他们才是那么软弱无能。他们或许拥有宝贵可爱的特长,但及至遇到困难需要应付,或有逆境需要克服时,却毫无勇气,简直是无用的人。耶稣所表现的积极性和活力,以及品格上的刚毅坚强,必须藉着他所忍受的同样磨炼,在我们身上培养出来。他所得到的恩典也是给我们用的。

18  我们的救主生活在人间时,一直分担穷人的命运。他从经验中感受到他们的忧虑和艰难,所以能安慰鼓励一切卑微的劳动者。凡正确领悟他一生的教训的人,不会认为不同的阶级应受不同的看待,也决不会认为富人应比贤德的穷人更受尊敬。

19  耶稣工作的时候,总是愉快而机智的。人必须有极大的忍耐和灵力才能将圣经的教训实践在家庭生活和工作场所中,并在属世事物的压力之下,依然专注于上帝的荣耀。这就是耶稣所能助人之处。他从不让世俗的忧虑逼得他没有时间去思考天上的事。他时常吟咏诗篇或高唱圣歌来抒发心中的喜乐。拿撒勒的居民常听见他颂扬、赞美、感谢上帝的声音。他用诗歌与上天交通。当他的同伴因工作的疲劳而口吐怨言时,耶稣唱出的优美歌声就使他们愉快起来。他的赞美之声,能将恶天使驱逐出去,并像馨香一般,使他所在之处充满香气,把听众的心思从地上的飘流之所引进天家。

20  耶稣是流向全世界医治之恩的源泉。在拿撒勒多年的清静日子里,从他的生活中不断涌出同情与仁慈的恩泽。老年人、忧伤者、心负罪担者、天真烂漫嬉戏的儿童、树林中的小动物,以及荷重的牲畜,无不因与他同在而感到愉快。他曾用全能的命令托住万有,竟也愿屈身救助一只受伤的小鸟。在慈悲的救主看来,没什么事不值得注意,也无一项服务是他所不屑从事的。

21  就这样,耶稣在智慧和身量成长之时,上帝和世人喜爱他的心,也随之一齐增长。他能同情一切人,也赢得了一切人的同情。环绕着他的希望与勇敢的气氛,使他成为每个家庭的福惠。安息日在会堂里,耶稣常应邀宣读先知的教训。于是,从众人所熟悉的经句中发出新的光辉,使听众心中感奋无比。

22  然而,耶稣总是避免炫耀的。他在拿撒勒的多年中,从未显示过他的神能。他不谋求高位,也不要什么头衔。他的生活静穆俭朴,甚至连圣经也对他幼年的生活缄默不语。这一切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教训:儿童的生活,越是安静朴实,越是尽量避免人为的刺激,而多与大自然融合,对孩子灵、智、体三方面的健全发展就越见裨益。

23  耶稣是我们的榜样。许多人留意他向公众传道的事迹,却忽略了他幼年时期的教训。其实,他家里的生活正是青少年的典范。耶稣屈身自卑成为贫穷,为要教导我们如何在卑微的境遇中与上帝齐步同行。他在日常生活中专求天父的喜悦,尊敬他,荣耀他。他的工作是如此起步的:使劳苦度日的平凡工匠职业显得神圣。他在木匠凳上操劳与他为众人行的神迹,同样是为上帝作工。凡学耶稣在简陋的家里留下的忠心顺服榜样的青年,都能将天父藉圣灵论耶稣的话,引到自己身上:“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扶持、所拣选、心里所喜悦的。”(赛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