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侠第二季西瓜影院:领导形象的穿透力(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31:40
领导形象的穿透力
【作者:】

代表性:灵魂·标识·政治偶像
在高密度媒体构成的全球资讯网络中,领导者公共形象具有与以往时代不同的特殊性。政府形象、公共权力和公共管理形象常常通过领导形象来体现,是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领导形象是政府形象的灵魂和代表,在政府形象体系中,领导者公共形象具有标识、标签、符号的作用。领导结构中出现的“信任危机”,首先必然是“形象危机”。
政党领袖是政党形象的核心,政府首脑是政府形象的核心。无论是何种层级的领导者,在一定情况下都是这种层级、这个部门天然的“形象大使”。独裁者,往往是独裁政府的最好注释;民主型领袖则往往是开明政府的标识。萨达姆的政治强人形象,是前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统治的象征,而南非德克勒克政府的民主形象,则通过德克勒克这一政治家形象得到了诠释。
[案例1]施罗德与拉封丹:谁更能代表德国社民党?
20世纪末(1997年—19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谁出任总理候选人挑战科尔这个问题上,曾犹豫不决,难分伯仲。党内看好的是党主席拉封丹,但社会舆论和经济界则更看好施罗德。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权衡再三后宣布,由施罗德而不是由拉封丹担任总理候选人。因为施罗德被认为更能代表这个党的社会形象。德国社民党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托马斯·迈尔曾对社民党最终选择施罗德解释说: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对媒体和政治间辩证关系的考虑。党的领导层认为,在媒体时代,党的首席代表不仅要懂得党纲,更应当懂得媒体的要求。只有选一个能够在媒体中很好地推销自己的人,社民党才有更大的希望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才能赢得大选,也才能有实现其纲领的机会。
的确,施罗德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媒体的巨大支持。他在媒体世界游刃有余,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施罗德后来成为德国联邦总理,被认为“导致了一个时代的出现”———他成功走了一条“媒体制造”的道路,而最为关键的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体悟社会和媒体的需求,在“代表性”上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正因为领袖作为政党和政府的标识,影响到民意、影响到行政效率和政治合法性,20世纪以来,一些有头脑、有眼光的政治家们更为注意以自己的“形象效应”来凝聚民心民意。1975年4月,蒋经国出任台湾当局的“总统”后,马上摆出一副完全不同于其父的姿态,给国际社会和岛内民众一种“清新”、“开明”的感觉。在被“国民大会代表”“选”为“总统”后的5天,蒋经国发表了《风木思恩》文稿,借此宣布“施政”总纲。他利用传统文化中“以孝为本”的思想,表明自己的任何改革和新政,都是为了所谓“发扬光大吾先黄帝遗绪”。在就职“总统”的当天,国民党的宣传主管通过有关渠道发表谈话,传达蒋经国“指示”说:第一,今后不希望再有“蒋经国时代”这一类名词出现在报纸杂志之上;第二,今后不希望称呼他为“领袖”;第三,今后不希望有“万岁”的口号出现。
蒋经国的所谓三个“不希望”,表明了他对形象问题的关注,反映出他的“新政”风格,在国民党内部和岛内引起反映。舆论认为,蒋经国在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比其他人站得高的地方,是他懂得“形象”和“民心”的重要性,懂得如何通过形象信息,去讨得民心民意和争取社会舆论。
良好的领导者形象,不仅是政府形象的良好代表,而且可以上升为社会公众的“政治偶像”。政治偶像是指那些在政治社会领域内,因其杰出的、独到的表现而受到人们喜欢并崇拜的人士。例如,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政治偶像效应十分强烈,形成了持久的辐射效应。
[案例2]普京的“政治偶像”现象
俄罗斯一家有影响的研究中心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普京是当今俄罗斯人心目中“最爱戴”的人。俄罗斯39个地区的1600名受调查人中,有61%的人认为普京是最佳政治家。在俄罗斯,现在任何同普京有关的商品都成了畅销品。普京的肖像不仅出现在报刊上、商店里、公共场所和书摊上,还出现在官员的办公室和老百姓的家里,以及出现在背心、钟表和其它各种编织品和绣制品上。有的食品店烤制了带有普京形象的圆形大蛋糕,还有人干脆把普京的形象作为文身刺在身上。俄罗斯出现了专门制作普京塑像和铜像的铸造业。全国各地的官员,兴起在办公桌上摆放普京塑像之风。车里雅宾斯克州的库萨市,就靠生产普京半身塑像赚大钱。关于普京的各种传记书籍大量出版。
“偶像效应”是古今人类社会生活都有的现象。政治偶像在现时代具有巨大的公共效应,公众对政治偶像的迷恋,虽不会似歌迷迷恋歌星那样狂热,但人们受政治偶像人格的影响和潜移默化,实际上更具穿透力、持久力和生命力。政治偶像对社会公众的精神塑造,不仅在于一定的形式表面,更在于影响内在的公众价值取向和公共观点。广延性:空间与社会辐射面
2003年12月14日傍晚,全世界都知道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12月13日驻伊美军抓获了伊拉克前总统、阿拉伯世界的一代枭雄萨达姆。驻伊美军通过电视,向全世界展示了萨达姆蓬头垢面、身心疲惫、张着大嘴接受美军检查的画面。美国通过这个精心设计的画面,在短短几秒钟内,彻底摧毁了萨达姆头上曾缠绕了几十年的神圣光环,使昔日这位“阿拉伯民族英雄”的形象即刻灰飞烟灭。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萨达姆押回巴格达后,立即被脱光了衣服验明正身。在电视画面上出现过的大胡子也被剃掉。在验查过萨达姆手上留下的可以证实其身份的文身和身上的疤痕后,美军把他推到了这位前总统昔日的几位在押老部下面前,接受他们的指认,其中包括伊拉克前外长、向美军投降的塔里克·阿齐兹。
以往传媒呈现给全球观众的有关萨达姆的形象符号,一直是那种披挂着坚硬铠甲的“铁血金刚”。在人们被传媒符号强烈刺激的想象中,萨达姆理应是被战争烈焰锻造出来的游击幽灵,一个困扰入侵者的不屈冤魂。他似乎应该用子弹和炸药与敌人对话,以自己先前曾多次预演的“英雄气概”,将生命最后一刻定格在沙漠之国的英烈簿上。
可是在萨达姆·侯赛因的故乡提克里特———这个中古英雄萨拉丁诞生的地方、千年神话阿里巴巴依然流传的底格里斯河畔———神话却如五彩肥皂泡似地破灭了。因为萨达姆像老鼠一样怯懦地对抓捕他的美军说:“别开枪!”一年后的12月13日,萨达姆家乡提克里特一位逊尼派长者说,萨达姆被捕的12月13日只不过是日历上普通的一天,但却是“耻辱的一天”,因为“萨达姆曾经作为国家总统,但在被捕时居然没有反抗”。美国人通过这一“形象画面”,宣告了一个政治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地缘政治时代的开始。
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领导行为、领导活动的广延性大为拓展,影响空间大为延伸,媒体形象的空间效应更为明显。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进入了卫星和宇航时代。1962年7月10日,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利用“电星1号”,最早实现了美国与欧洲之间的图像信息传输。1969年7月阿波罗号飞船登月的实况转播,开创了“天涯共此时”的资讯新纪元。
发达的公共资讯系统,将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的事情,迅捷地、全方位地传播到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给地缘政治、世界政治、民族情绪和社会心理以极大影响。
[案例3]全球注目下的美中“破冰”之旅
1971年,美国第三十七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对中美关系的解冻,创造了一个惊天动地的“破冰”之旅。为了保证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访华这台政治大戏,让美国民众乃至全世界完整地看到,美国向23000英里高处的太平洋中部上空,发射了一颗专用电视通讯卫星。一个美国先遣队在中国设立了一个流动的电视播发站,把现场拍摄的镜头同步发回美国。
据估计,约有6000万美国公民观看了总统访华的盛况。而全球不同国度的无数人在同一时间,都成为了这一历史性“爆炸性”新闻的共同受众。当人们通过电视画面看到北京机场尼克松、周恩来握手的那一幕,无疑强烈地感受到世界政治舞台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种种巨大演变。
同样,1998年9月11日,全球网民在同一时刻看到了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性丑闻调查报告全文。此事充分展现了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所独有的特点:广泛的链接造就了大容量的信息储存,空前快速的信息传播令传统媒体望尘莫及,它同步覆盖全球观众,不受中间环节的干扰,直接展示信息本身等。
随着领导活动公共性的扩展,领导活动在运用现代媒体系统传达统治和治理信息、施加领导影响、干预社会管理的幅度,正在大为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