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曝光补偿怎么调:刘越溶石法——肝胆结石、肾结石、尿结石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0:32:13

前 言

“刘越溶石疗法”,是老中医刘越先生创立的用中药内服治疗肝胆结石症的独特疗法。

先生幼承家学,业医砺精求进,锐意进取,晚年主持溶石疗法的专科门诊,治疗胆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等,以中药内服使结石逐渐溶化而消除。“刘越溶石疗法”的特点是针对结石成因的治本疗法,以“胆汁病”立论,治法重在对肝胆代谢功能的调理,使患者能在保全肝脏、保全胆囊并恢复其正常功用的同时,使结石逐渐溶化而消除,尤其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这一顽症方面,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刘越溶石疗法”,是肝胆结石症治疗理论和实践的新发展。

书中,对“刘越溶石疗法”常用的治法、方药进行了论述。列举了治疗的典型病例,并附有各型胆石症的B超检查诊断的临床分析。

“刘越溶石疗法”亦用于肾结石及输尿管结石症,另述之。

胆 石 病


证 治

余对胆石病的治疗,从辨证入手,以识其病因、病机之所在;并凝炼其共性,用同药施治,即辨病施治。

结石的发生和存在,是在病因、病机作用下形成的“产物”,临证常见胆囊内结石症患者经手术切除胆囊石,结石继于胆管发生;或胆管内结石经手术取石后,或经连同肝叶切除后,结石仍反复发生;或在其他胆管部位发生新的结石,故病因的消除,病机的转化,是治疗胆石病之根本所在。

又其病因何在?余以为其病因在胆汁,在肝。由肝的代谢状态失常,所分泌的胆汁也失之常态,这是结石形成和发生的根本原因,胆汁之在人体内,亦犹人体内之血液,现在的医学,对人体内的血液,研究的已较多,已比较透彻,如对血液疾病的分类、血液化学成分的研究,甚至其流变力学、微循环的研究等,都已建立了常规的方法,而对胆汁的相类似的研究却是不足的,如人体胆汁成分的检测,对其变异的研究,更没有建立“胆汁病”的分科,而这些对胆汁了解和认识的不足和欠缺,却正是和胆石病息息相关的,近些年来,现代医学界已逐渐有了一些对胆石病新的认识,如胆囊内胆石的形成,官的逆行性的变化是可能的,也是存在的,即:胆石由胆汁、并在胆汁中形成,而这种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胆石,在它的环境条件变化时,也可能又变成胆汁的一部分,即胆汁又回到胆汁中去,这便是所谓的“胆石的逆行性变化”,而其中“环境条件”的变化,即胆汁的转化,胆汁由失常状态向正常状态的转化,这乃是主要的方面,和根本之所在,未来之时日,或可有“胆汁病”科的出现和建立,那也将是必然的了,而那时,人类、医学界对胆石病的认识,也定会有新地境界。

中医学对胆石病的认识,向以整体观以视其病因、病机。临证所见,其病因可概为“郁”,即肝胆之郁;“虚”,即肝胆血虚;病机为“痰瘀”。郁,可为外邪内侵,或内生于情志,消导失.常,郁而阴伤热结,肝胆疏泄阻滞,肝胆血虚,其气不化,郁而难行,治宜疏风解郁、养肝胆阴血为本;以肝胆痰瘀为标,肝虽主疏泄,然喜濡润而恶燥,故疏泄不可太过,胆亦不可过利,均宜以“疏通”、“养濡”与“化”相结合。

此证脉象以弦滑为主,属“痰瘀”标实;久病则见“芤”,但亦不失“滑”象,阴血已有伤损,舌象多为红淡、苔少,偏于本虚,故此证治不宜补,补则见结石凝聚增长;亦不宜苦寒攻泄,攻泄则阴血愈伤,而郁愈难解,结石愈不易溶化和消除。

1.诊断

(1)望诊:察面色明暗、目色神态,主要察肝、胆、脾、胃相,面色暗淡,肝血失荣,目光涩滞,郁阻不化;目光疑虑,肝郁火遏,或见肝胆阴血虚而火炽,或见脾胃虚而受克伐。

舌色,以察脏腑虚实。

舌苔,以察肝、胆、脾、胃之气势与痰、瘀、湿邪之盛衰。

(2)脉诊:以两关脉象为主,以察肝胆与脾胃生克之势。

两关洪实,肝脾不合,胆胃不调。

左关大于右关,肝胆已胜抑脾胃之机。

左关弱于右关,肝胆虚惫,气血有亏。

两关皆弱,肝胆、脾胃之机皆败,必宜扶助,此时已人不利之境,结石不易溶化。

左关滑,痰瘀已盛,结石势成。

左关滑涩,痰瘀有阻,肝胆不畅。

左关芤,肝胆气血已弱。

左关洪实,肝胆热盛,或见于胆囊炎症活动。

以两关结合寸尺脉象,以视脏腑之偏盛,阴阳气血之虚实。

(3)问腹痛

痛位,以疼痛出现的部位,视结石之病位,痛位左胁,应考虑胆源性胰腺病,伴心慌、心跳,应考虑胆源性心脏征。

痛胀,疼胀剧,胆石梗阻胆囊管,或胆囊颈部结石使胆疏泄障碍,疼胀重着而缓,胆囊结石已充满,胆囊已失去功能;或胆囊萎缩且结石充满而干结,重着而感沉坠。

绞痛,胆石刺激胆囊或胆管引起痉挛性收缩,或胆管炎症。

阵发疼,胆囊管或胆管梗阻,结石梗阻不全,胆囊收缩失常。

刺激,胆囊肿胀,结石刺激。

(4)问寒热及其他

发热,为胆囊炎症发作,急性、高热、寒战,为胆囊化脓或坏疽性,或见黄疸、恶心、呕吐、冷汗、躁烦、脉数、息急、尿少、甚至昏迷等,均应在医院急诊处理。

2.B超检查摄片诊断

B超检查和摄片,是胆石症诊断的主要手段和依据,并视下述各方面:

(1)结石发生部位

胆总管结石:是单发或多发?经溶石治疗后,结石是否有裂隙出现?如有裂隙出现,则溶石的效果已显现,并能继续扩展。

胆总管结石是否形成梗阻?或完全梗阻?胆总管有否扩张?

肝外胆管结石:有否梗阻或肝外胆管扩张?肝内胆管是否有扩张及结石形成?

肝内胆管结石:与胆囊、肝外胆管及胆总管结石的关系怎样?是原发或因上述结石梗阻而继发?

肝内胆管结石是否已形成梗阻?肝内胆管是否有扩张?

胆囊颈结石:形态怎样?活动性如何?有否梗阻?与胆囊壁的关系怎样?有否粘连?

胆囊管结石:形态怎样?活动和梗阻情况?

胆囊内结石:结石形态?数量?结石与胆囊壁的关系?结石的活动性如何?

(2)胆囊的形态:胆囊壁是否光滑?胆囊壁有否增厚?胆囊的大小有否萎缩?胆囊内壁是否存在中膈?

(3)结石的成分

胆囊内结石:

园形,胆固醇为主。

不规则的块形,胆固醇、钙混合结石。

沿胆壁形成的壳状结石,钙为主。

结石呈砂粒状1cm,多为胆色素钙石,呈堆积状;充满型,为混合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胆色素结石。

胆总管原发结石:胆色素结石。

胆总管继发结石:胆固醇结石。

构成结石的成分,因人而异,也有地区性差异的趋势。

3.用药

辨证用药

(1)疏肝解郁,用柴胡、香附、陈皮、半夏、乌梅、郁金、桂枝。

(2)祛痰瘀,用苍术、黄连、麦芽、山楂、茯苓。

(3)软坚散结,用生牡蛎、灵仙、神曲。

辨病用药

(1)胆固醇结石,用金钱草、当归、白芍、川芎、生地。

(2)胆色素钙结石,用茵陈、大青叶、半边莲、枳壳。

(3)胆囊炎,用白花蛇舌草、山豆根、蒲公英、龙胆草、苍术、半夏。

验方“溶石散”,余常用自拟验方“溶石散”治各种胆石症,“溶石散”的主要成份为:熊胆、芒硝等。
用药注意:

(1)胆管有梗阻,痰瘀阻滞,用药不宜推荡,而宜化痰瘀,软坚,疏导。

(2)胆囊有尖症,湿热郁遏,用药不宜寒凉,而宜化湿,和解祛热,亦疏导为主,胆囊慢性炎症状态,为非特异性的,不可以称为“尖症”而迳用清热解毒类药品。

上两项,实为临证易入之误区,当慎。 

治 例

病例1:胆囊内结石症

某男,61岁,1990年10月22日初诊,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内结石0.8cm、慢性胆囊炎;胆囊壁略增厚、欠光滑”自述“胃病”二年余,右胁隐约不适,口中涩,饮食正常,大便稀,舌红淡、润、苔白少,脉两关弦滑、左关沉取无,证属肝郁、痰瘀结滞,治以疏肝解郁,化痰瘀。方:

柴胡5g、香附10g、陈皮10g、灵仙15g、金钱草40g、乌梅15g、大黄5g、茵陈20g、甘草10g、大枣20g,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二诊:1990年10月31日,大便日四、五次,舌红淡、润、苔少,治同前方,10剂。

三诊:1990年11月10日,右胁仍有胀闷不适感,大便次数已减,日四次,饮食正常,治同前方,10剂。

四诊:1990年11月23日,右胁有时仍有闷感,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内清晰,壁尚光滑。”结石已消除,治愈。

病例2:肝内胆管结石症,胆囊切除史

某女,62岁,1990年8月28日初诊,医院B超检查报告:“肝右叶胆管结石0.6×1.0cm”多发性肝胆管泥砂择结石病史多年,因曾患胆囊内结石症,胆囊已经手术切除,胸腹胀闷,大便有时不畅,舌红、干、苔少,脉左关滑涩、右关滑,证属肝郁、痰瘀结滞,治以疏肝解郁、导滞。方:

柴胡5g、桂枝10g、香附10g、陈皮10g、灵仙15g、苍术15g、内金10g、金钱草40g、甘草10g、大枣10g,3剂,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二诊:1990年9月3日,症同前,同前方,5剂。

三诊:1990年9月l?日,胸腹已无胀感,有时隐痛,饮食、大便正常,治同前方,7剂。

四诊:1990年10月8日,医院B超检查报告:“肝内正常”,结石已消除,治愈。

病例3:胆囊内结石,充满型

某男,36岁,1992年6月15日初诊,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内可探及大小不等很多个强光团,充满胆囊内,直径在0.8~0.1cm,超声提示:胆囊内充满结石。”右胁痛,上腹部有堵闷感,舌淡红、湿、苔少,脉左关尺弦滑证属肝郁、痰瘀,治以疏肝郁,化痰瘀,溶石方:

溶石散120g,每次服2g,每日服2次,饭后服。

二诊:1992年7月4日,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内未见结石”,无明显症状,饮酒或进食肉类食物后,亦无发作,治愈。

病例4:肝内胆管结石症,胆囊切除史

某女,54岁,1992年5月25日初诊,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已切除,右肝内胆管显示多枚小强回声光团,超声提示:肝内胆管小结石。”进食后腹胀、体胖、舌红淡、润、苔少,脉两关滑芤,证属肝郁,痰瘀,治以疏肝郁,化痰瘀,溶石。方:

溶石散120g,每次服2g,每日服2次,饭后服。

二诊:1992年7月8日,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已切除,肝内部分胆管壁增厚,并呈小的强回声反射,超声提示:肝内胆管壁部分钙化(局限性)。”无明显症状,肝内胆管结石已经消除,治愈。

按:此例患原曾患有胆囊内结石症,经手术切除胆囊后已经二年,肝内胆管又出现结石。经中药溶石治疗一个月后,肝内胆管结石消除治愈后的B超检查表明:结石溶化消除后,肝内胆管壁仍有钙化残留,原结石生长部位的胆管壁呈局限性钙化状态。由此表明:此类结石并非处于胆管内的游动状态,而是与胆管壁粘连的,这表明了肝内胆管结石症的钙结石的特性。同时也表明了在临床上对“结石”和“钙化灶”应有的认识和区别。

病例5:胆总管结石症

某男,45岁,1992年6月15日初诊,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9.3×3.8cm,囊壁模糊,胆囊明显增大,胆总管内可见1.2×0.8cm强光团,超声提示:胆囊大、胆总管结石。”右上腹隐痛,持续发作,舌红淡、润、苔薄白少,脉弦滑,证属肝郁、痰瘀。治以疏肝郁,化痰瘀,溶石。方:

溶石散120g,每次服2g,每日服3次,饭后服。

二诊:1992年?月15日,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9.1cm,胆总管内结石1.1×0.6cm。”右上腹疼痛已减轻,有时无痛,舌红淡、润、苔白黄腻少,治同前,“溶石散”30日量。

三诊:1992年8月24日,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8.4cm,胆总管内结石4枚,最大0.5cm。”上腹痛已较前减轻,治同,“溶石散”30日量。

四诊:1992年9月25日,医院B超检查报告:“胆囊正常,胆总管内未见结石。”胆总管内结石已经消除,治愈。

中药“溶石散”治肝内胆管结石

一、病因病机

肝内胆管结石及胆结石是常见的多发病,目前,国内外对肝内胆管结石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余继承发扬仲景、丹溪氏医学思想,以“肝郁”、“痰瘀”论病机,以自拟验方中药“溶石散”内服,经过机体的调整,改变结石发生和生长的环境条件,不须排石、碎石或手术,能使结石逐渐溶化而消除,标本兼治,疗效独特。

内服药,能使结石溶化吗?回答是肯定的。近年,已有由国外首先证实、开辟的内服溶石药“去氧熊胆酸”等,经临床实践证实;胆固醇结石可以经内服“去氧熊胆酸”等,重新溶回于胆汁中而消除。现在,已可以证明胆石由胆汁中的成分而形成,并能再返回(还原)到胆汁中去的这种“逆行性”变化的可能性。口服药“去氧熊胆酸”的功效和药理就说明了内服药的溶石作用。

那么,中药口服能使胆石溶化吗?回答也是肯定的。中药口服溶化结石的功效,在中医古籍中已有记述,并早已应用于临床,但中药的溶石作用机理,却和“去氧熊胆酸”等药对胆固醇肝内合成的阻断作用,有着根本的不同,并可认为恰恰与之相反,中药是经过对脏腑功能的调整,疏通,而达到使结石溶化而消除,即对“胆汁” 失调状态的纠正而实现,这正是中药治本功效的所在与体现。

胆石症的“结石”的存在,只是胆石症的病理产物的一种表现,而胆石症发生的病因,并不在这种“结石”体上,而在于“胆汁”上。所以,在大多情况下,可以认为是“胆汁病”的一种表现。现代医学已有“成石性胆汁”之说,其实质,就已表明了对胆石症病因的认识,它的病因——成石的病因在于胆汁,只是至今,医学界尚没有为“胆汁病”立“项”,临床也没有完善这方面的检验手段,但是对“胆汁病”的研究,正在深入和进展中,这样的胆汁病系统,包括胆汁的发源地“肝脏”,及其输送系统“胆管”,调节系统“胆囊”,也涉及胃肠道等,因此,与胆石症并存,常见脂肪肝、胆管病变、胆囊病变,及胃、胰、肠等,中药的调理治疗,已达这些方面,是整体的,而不是单纯的去溶化某处的结石,而是经过胆汁的作用,而使结石溶解和消除。结石的存在,表明成石作用的致病因素的存在;而结石的消失,则由于致病因素成石作用的消除,所以中药内服的溶石作用,实质便是对“胆汁病”的治疗。

肝内胆管结石,向来被称为“顽症”,甚至被称为“良性的不治之症”。因结石发生在肝内胆管中,此时,手术切除,已非适宜的选择,也由于肝内胆管结石的钙性成分及胆管病变的粘聚性,也已非排石所易达到的,而“溶石”的作用,显示了它独具的功效。

此证脉象以弦滑为主,属“痰瘀”标实,舌象多见红淡、润、苔少,偏于本虚,然治不宜补,亦不宜苦寒攻泄,补则结石凝聚增长,攻泄则结石不易消溶,病因以肝郁为主,见于慢性肝胆病或情志怫郁,肝代谢失常等。

二、治疗方法

治疗皆内服“溶石散”,1个月为1疗程,经多年应用,疗效独具。

三、典型病例

某男,60岁,北京市人。

简要病情:

1997 年1月21日初诊,1996年12月10体检发现肝内胆管结石,多发,1997年1月17日医院B超检查报告:肝内胆管左侧分枝近端见中∮0.7cm、 ∮0.6cm、∮0.5cm等大小的强回声团,伴声影反射,超声提示;肝内胆管结石,平素有肝区轻微痛,消化差,腹胀多气,大便每日一二次,素饮酒,每睡前饮1~2两,已三十余年。

诊:舌红淡、润、苔白少、两边觉痛已月余,脉两关弦滑、左关弦细而濡、重取无,两尺弱、白色暗。

证:肝胆痰瘀、火盛、肝阴血虚、肾虚。

治:疏肝胆,祛痰瘀。

方:溶石散135g×2

每次1.5g,每日3次,饭后水送服。

1997年2月26日,二诊,服药后,自觉如常,饮食、睡眠、大小便如常,服药一月后,经某医院B超检查结果:“在肝前叶及左叶内可见多个强回声团,均约0.4×0.5cm2及0.3×0.4cm2”。表明结石已溶小。

1997年3月17日,三诊,肝区痛已减,按前方,再服2个疗程。

1997年5月26日,四诊,肝区已无痛,1997年5月22日B超检查结果:“右肝叶内胆管可见多个强回声斑,最大0.7cm”。B超摄片所显示的形态为管壁钙化斑。按前方,再服2个疗程。

1997年8月10日,患者来信说:经某医院B超检查结果提示:肝内胆管结石症已经治愈,9月1日,患者又前来,某医院8月5日B超检查结果报告:“肝脏正常大小,形态规整,内部回声均匀,血管纹理清晰。”肝内胆管结石症已愈。嘱:半年后复查。

按:某医院始发现此症时,曾告知患者:此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有效疗法,但经服用“溶石散”6个疗程,使这一“不治之症”竟获痊愈,可见肝内胆管结石症,亦“顽”而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