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之轨迹2 a9vg下载:玉涵堂巧走“生存曲线”(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38:28

  □本报首席记者 徐蕴海

  9年前的初春时节,鞠建福走进玉涵堂,只觉满目苍凉,破败不堪,作为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他对于接手这个沉甸甸的“包袱”,心中并无十分把握。

  9年后的今天,谈到玉涵堂,鞠建福考虑的则是怎样让这座古宅进一步彰显“聚宝盆”的作用。

  从令人头疼的“包袱”,到价值逐渐回归、吸引人气的“聚宝盆”,玉涵堂并非一蹴而就,9年多来,老宅与山塘老街互动,走出了一条巧妙的“曲线”复兴之路。

  老宅档案·玉涵堂

  玉涵堂即吴一鹏故居,俗称阁老厅,位于阊门外广济路东杨安浜,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一鹏(1460年—1542年),字南夫,号白楼,明弘治六年(1493年)进士,累官至大学士,出为南京吏部尚书。故居南向,前临小河,东近通关桥,过桥即山塘街。建筑面积5468平方米,现有房屋可分为四路,其正路偏东,第一、二进为楼,第四、五进是与两厢连通的走马楼。第三进主厅即“玉涵堂”,面阔三间16米,进深六檩14米,扁作梁架,内四界前置轩设廊,后面再用后轩,是典型的苏式厅堂形式。

  其中正贴梁柱粗壮,梁的高宽比较小,断面饱满,梁面无雕饰,正贴用青石鼓形柱础,并有线刻雕纹,边贴用櫍形柱青石鼓墩柱础,东西两山墙贴砖细墙裙,轩敞古朴,尚属明代遗构。除主厅外,均为清代建筑。

  全宅有砖雕门楼五座,大厅前砖细门楼雕镂精美,两侧照墙和院墙勒角全用砖细。 2002年12月至2003年8月由苏州市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对吴一鹏故居进行了全面修复。

  陈年垃圾清出一千吨

  开发旅游只为老宅求“生存”

  “当年的争论不在于怎么修,而在于修了之后怎么办”,鞠建福说。

  早在山塘街保护性修复试验段开工之前,明代大学士吴一鹏的故居玉涵堂就因电影《红粉》的拍摄地而出名。于2002年6月启动的山塘试验段工程中,占地5000余平方米的玉涵堂则是一个重要节点。

  2002年3月,当鞠建福走进这座老宅实地察看时,惊喜之余颇有几分担忧。当时玉涵堂虽是市级文保单位,具体的状况却是苏州茶厂一个废弃的仓库。鞠建福喜的是宅子的规制很正规,轴线清晰,主要结构都保存了下来,大宅的气势还在,尤其老宅本身与周边环境融合在一起,气韵相通;忧的是60%的建筑坍塌,连屋架都倒了,还有不少违章搭建,存在消防隐患,为此茶厂专门派了七八个人,三班倒看守老宅。

  这样一个“包袱”接过来,怎么背下去还是个问题。不说别的,山塘试验段工程启动后,仅陈年的垃圾就从玉涵堂里清出了一千多吨,30多个工人花了一个多月才清理干净。

  玉涵堂的修复方案经规划、建筑、文史等各方专家现场考证后很快确定,即拆除现代建筑痕迹,按原来尺度、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进行原样修复,其中玉涵堂的大部分建筑恢复清代风貌,阁老厅重现明代建筑特色。

  但对于同步进行的文化旅游策划,当时专家们的分歧很大。一方竭力反对,认为老宅开发旅游功能必须慎之又慎;但另一方则认为纯粹的修复不解决问题,如果修复之后只是闭门空关,老宅到头来还是难免破落的结局。最终,“让老宅生存下去”的想法占了上风,形成了在保护的基础上,对老宅探索利用的思路。具体的计划是,将玉涵堂原样修复后,使其能发挥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

  2004年,山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将玉涵堂在内的山塘试验段整个“打包经营”。

  一个基本原则是,对老宅添加的旅游服务内容,既要符合建筑风貌要求,又要有可逆性,即东西装上去以后要能拆除,不影响建筑本身,同时宅子重要的结构要原样展现。

从蟹眼天井到铜质门环都是看点

  玉涵堂成为吸引游客的“聚宝盆”

  如今的玉涵堂已然是山塘景区的精华景点之一,老宅内设立的“山塘人文风情馆”,浓缩老街市井风情,凝聚苏州历史人文,成为展示吴文化的一个窗口。据山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燮华介绍,眼下每个周末玉涵堂接待游客平均达4000人次。

  保护性修复之后,玉涵堂本身成为一大看点。从精美的砖雕门楼,小巧的蟹眼天井,到小桥流水的后花园,都成为游客了解苏州人生活细节、感受风雅姑苏的所在。玉涵堂内两扇厚重的门,便是导游必讲的一个点,这两扇门分成几层,外层为木门,门上贴着金砖,里层为厚重的石门,可以有效地防火防盗,威武的狮子头作铺首,铜质的门环敲击在金砖上,铿锵有声,起着门铃的作用,生动再现了古代苏州达官显贵的生活一景。

  除了供游客游览的部分,玉涵堂内还设有文化会所和苏绣大师任嘒閒工作室。前者设在“阁老厅”内,平时一周两档,面对商务客等推出“独一桌”宴席,可同时供12位客人用餐;后者主要展示双面异色异样绣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嘒閒的刺绣艺术品,也是山塘街的一个文化展示亮点。

  山塘街上,多个像玉涵堂这样的文化节点,犹如“聚宝盆”一般,在支撑起景区文化内涵的同时,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金阊区旅游局局长郁伟民介绍,目前山塘街景区范围内保存名人宅第、会馆戏台、牌坊、寺庙、祠堂、园林、名墓、古桥等几十处,其中国家、省、市文保单位11处,市级控保建筑16处,古牌坊9处,其他古迹40余处。

  去年,山塘街荣获两项国家级荣誉,分别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国家4A级景区,当年山塘街的游客接待量达到了100万人次。

  100万游客带动1亿商业收入

  一条街救活一批古建筑

  不过,仅靠纯粹的旅游收入,老宅们要“生存”仍然不够。包括玉涵堂、安泰救火会、江南船文化博览馆和商会博物馆4个景点门票,以及水上游在内,山塘景区一年的旅游收入也就800万元左右,用徐燮华的话来说,与旅游公司的人员开销基本持平,还不足以用来养护老宅。

  真正的“金矿”在景区收入之外,开发旅游的最大效益在于为山塘街引来了人气,一年100万游客的到来,让七里山塘迅速升值,老街上的100多家商户,2010年的营业额达到了1个亿。

  街如水,宅如鱼,一条流动起来的街,就有了一群灵动的生命。在盘活山塘一条街后,再来养护街上的数处古宅,便成为可行的方法。“每年山塘街上老宅的维修保养经费约二三十万元到五十万元,主要是从景区商铺租金中提取的”,鞠建福说,他们公司成立了一支专业的古建维修队伍,负责玉涵堂等老宅的日常修缮。而山塘旅游公司除了做旅游营销,还身兼多职,其中之一便是山塘街的“物业公司”,防治白蚂蚁、筑漏,这些老房子常见的小毛小病,都由他们负责治理。修复古宅,形成亮点——发展旅游,带动人气——商铺、房产升值——获取古宅的养护费用,历时9年多,以玉涵堂为代表的山塘老宅,走出了一条漂亮的“生存曲线”,并形成了良性循环。

  如今,山塘街的名气越来越响了,“原来我们的业务员到华东一带的旅行社去推销,人家只是把资料随手放一边,不怎么搭理。现在出去,对方一看是山塘街,立刻热情招呼:‘吃咖啡,吃咖啡! ’”徐燮华说,每天早、晚时分,旅游大巴可以从新民桥排到市立医院北区门口。

  当然,对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老宅的保护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重点是防火,玉涵堂内除了设立警示标志外,工作人员现在主要把好两道关,游客进门,导游先提示不可抽烟,再由值勤的工作人员发现情况随时提醒。

  同时,因为玉涵堂容量有限,有时会发生在一个厅堂里同时有4拨客人在听导游讲解,影响游览效果,因此,山塘旅游公司计划在今年国庆节前投放500只电子讲解器,使更多游客能了解老宅,感受山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