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可以开病假条吗:王开岭:人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21:15:20

人是什么

作者:王开岭

谁是真正的生产者?

植物。据说,全世界的植物每天生产4亿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释放5亿吨氧。

动物全是消费者。胃口小的属食草动物,几平方米草可养活一窝兔子,一棵树能栖息一家松鼠。食肉动物的生存成本则高昂了,一只虎要消耗好几座山头,方圆几十公里内的肉量,才能撑起它的胃。

那么,谁是最大消费者呢?

人。他鲸吞的是地球,排泄的乃垃圾山。

他高居生物链之巅,不仅吞噬所有动植物,吞噬山川、江湖、森林,还吞噬石油、煤炭和大地所有窖藏。他通吃一切。

法布尔在《昆虫记》里写道,“一位著名的研究食物的法国科学家说: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东西,我就能告诉你,你究竟是什么东西。”

动物有固定食谱,松鼠吃坚果,熊猫吃竹子,考拉吃桉叶,蝙蝠吃蚊虫,蚯蚓吃腐质……许多儿歌和谜语也是照此逻辑创作的。幼儿园有堂课,叫《动物们的餐桌》,步骤如下:(1)小动物们来了,说说都有谁。(2)动物肚子饿了,请小朋友喂食。(3)说说分别给动物喂了什么食物。(4)看看哪个动物高兴,那个不开心,为什么?(5)小结:动物各有自己爱吃的食物。

专注、不乱吃,不仅乃动物习性,也可看作是动物的美德。惟此,大自然才确保有序、稳定的资源分配体系,物种比例才合理,生态系统方不致失衡。简言之,动物的嘴乱不得,一旦乱扑乱咬,世界就乱了。

这是大自然的规矩,也是万世太平之道。

本来这一切早早安排好了,物类各循其轨、各享其食。

直到现代人登场。他用爪和齿,用锋利的欲望,将古老的契约撕个粉碎……

人和动物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教科书上说,是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谬矣,应该是:人什么都吃。

正像顺口溜所言:“天上飞的除飞机不吃,水里游的除轮船不吃,地上跑的除汽车不吃,四条腿的除桌椅不吃,长羽毛的除掸子不吃……”

若有一日,外星人来地球,捕猎一人,想据胃中之物确认其类,恐要目瞪口呆了。拿食物当试纸给动物验身,这法子适用于其它动物,于人则失灵。人之腹欲无穷无尽,他在成员内部制造伦理和法律,繁殖制度与文明,于外则无所忌惮。其修养、品格只针对同胞关系,一旦越过物种边境,则骤然变脸,杀气腾腾。

人曾是大自然的一分子,一个谦卑而纯朴的成员,而现在,却像猴子蹦出石头,自诩齐天大圣,老子天下第一。

无法无天,乃世间最悲哀之事。
 

我们的钱怎么花

作者:荆歌

我外婆去世得早,外公一直是个孤老头。他是个农民,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我母亲提供的每月八元人民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去世时,我们从他的褥子底下,发现了一个小包,里面是钱。包括毛票和分币在内,一共有三百多元。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竟然攒下了这么多钱!在当时,三百多元,是我一年的总收入。他如此节俭,留下“巨额”遗产,实在让我们心酸。他好酒,但基本舍不得喝。甚至在炎热的夏天,他连买一把新扇子都不肯,而一直使用那把济公一样的破扇,啪哒啪哒声音很响,估计风力不大。他就像后来报纸所报道的,上海亭子间里的一个老太太,席子下面藏了很多钱,却不舍得花钱装空调,结果在一个夏天热死了。这些伟大的老人啊!

外公留下来的三百多元遗产,母亲一直舍不得动它,专门存在了一张折子上,似乎只成为了一个永久的纪念。到了今天,它的价值如何呢?三百元,可以买什么东西呢?能买十几斤肉,三罐液化气,给汽车加一次油。不不不,我这样计算,实在太有歧义,三百元,并不是能买上述所有的东西,而只能购买其中的一样。如果买了肉,就不能买其他了。十几斤肉,是外公一辈子的积蓄啊!要是外公趁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把这钱花了,他可以做什么呢?如果不是天天抽一包好烟喝一瓶好酒的话,至少,他可以买一只最牛的瑞士表戴在自己的手腕上,然后挽起袖子整天在街上晃荡,引来街坊邻舍惊艳的目光。

我母亲留下的遗产,则要可观多了。她于上世纪的最后一年撒手人寰,留下来的钱,在当时可以买一套中小户型的房子了。同样是出于珍惜和敬重,她的钱存在银行里至今未动。可是今天,这些钱,可能就只够买一个卫生间了。

关于遗产的惨痛经验,让我反思:我们该怎么花我们的钱?把它赤裸裸地留给子女,其实子女也根本不会花它,只是作为一个抽象的数字,放在存折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日渐廉价的怀念。我相信,我外公的遗产,到了我要将它作为我遗产的一部分传给我的女儿时,它也许只够买一串纸钱了。

投资啊,投资啊!有人教导我,如果我外公的遗产、我母亲的遗产,当年及时投资的话,不管是投在哪里,房产、股票、红木、古玩,到今天不说将我涨成亿万富翁,至少不贬值吧,至少对得起将它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外公和母亲吧!

好吧,那么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我现在就把外公和母亲的遗产从银行里取出来,进行投资吧!不过问题紧接着来了,投到哪里?股票吗?房市吗?古玩吗?敢吗?不怕像投河一样壮烈牺牲吗?如果扑通一声投下去,转眼就没了,那我对得起祖宗吗?

满带着困惑,我去请教一位经济学家。他对我的指点,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竟然非常肯定地说,把它花光!把它花光!他说,及时消费,吃光用光身体健康,是防止它贬值的最好办法。把他的话想了数日,联系我外公和我母亲的可悲实例,我相信,这位经济学家的话,也许并非玩笑。

“不行贿”也上“排行榜”

作者:沈栖

“排行榜”起始于港台的演艺界,演艺界人士人气如何、粉丝多少,一年或几年评出几大影星、几大天王,纯为民间的自娱自乐之举。至于西方的“富豪排行榜”,那是经济实力的比拼,天下人也只能“眼馋”而已。近些年,全球性的“排行榜”渐多。

近日媒体盘点中国商界十位“不行贿者排行榜”。商家“不行贿”也上“排行榜”,闻所未闻,殊为开了先河。

“不行贿”既不是社会海洋的道德港湾,也不是政治高地的精神旗帜,对一般企业家来说,它仅仅是一种最起码的品质而已。“不行贿”也搞个“排行榜”,视其为“稀缺品质”来颂扬;将那些开创市场的先锋、“阳光致富”的智者当做“不行贿”的范儿来膜拜,不说荒诞,也属小儿科一类吧。

众所周知,我国刑法经过多次修改,如今行贿已与受贿一同定罪入刑。既然行贿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商家何以妄为,罔顾法律而铤而走险?要而言之,这是行贿者和受贿者双方“利益链”所致,个中理由无须细说。总之,因为那句“不行贿一事无成”,连像西门子那样的“洋商家”也已“入乡随俗”,玩弄起行贿的招儿。

在笔者看来,行贿与受贿两者如同政商联合体的一种“供需关系”——供者行贿,需者受贿,这是体现“双赢”的权钱交易。一些政府官员手中握有太多、太大的权力,决定着一些商家的经济利益的命脉,企业倘要做大做强,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繁殖更大的资本利益,他们不是“阳光致富”,而是行贿发财。要遏制行贿,从“供需关系”而言,首先得没有市场。政界清明,商家行贿屡屡碰壁,倘若东窗事发反而还得受到法律的追究,试问:孰敢为之?孰愿为之?

如是,那么商界的所谓“不行贿排行榜”也就多此一举了。
 

又读《秋夜》

作者:孙少山

《世界名家散文经典》把鲁迅先生的《秋夜》放在卷首。中国现代文学馆把《秋夜》陈列在一进门的大厅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标志性文章,也是同样的意思。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标志的还有另一篇散文,是郭沫若的《银杏树》,大厅里陈列的只有这两篇文章。也许是有意为之?这两篇散文都是写树的。一是写枣树,一是写银杏树。很容易比较这两篇文章水平之不同。

《秋夜》最有名的是开头一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莫名其妙!直接说有两株枣树不就结了?何必如此唠叨?我记得老师的解释是:意在强调。但我第一次读到这句时,恍惚觉得天空在慢慢移动,先是出现了一棵树,是枣树,接着又出现了一棵,还是枣树……仿佛电影的摇镜头。多年后读一本心理学的书,知道了这现象叫作“位移”,是人的一种幻觉。对这句话的争论还在继续,有人另有说法。

写文章要有意义,没有意义还叫什么文章!不,有例外,最低,《秋夜》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不甚明确的。上学时教科书里解析是写了鲁迅先生对黑暗势力的一种反抗精神,比如奇怪而高闪闪地鬼眨眼的天空,就是象征着统治着中国的反动势力,而直刺它的铁似的枣树枝就是革命的长枪。特别是那些撞在玻璃灯罩上的小青虫们就是革命战士,是不怕牺牲的英勇不屈的勇士。当年,我就觉得有些牵强,今天重读更加觉得没那意思。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一种感觉。

感觉和意义是文章两大要素,有的偏重于感觉,有的偏重于意义,意义和感觉皆强当然是好文章,但只写感觉而忽视意义,或只写意义而忽视感觉,亦可成理。多少年来,我们只强调意义而忽视感觉。甚至绘画和音乐也强调重在意义,革命意义。其实绘画和音乐往往是意义不明确的。

《散文经典》中排在《秋夜》后头的是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虽是亲弟兄,不可同日而语。不知道为什么,前些年还有人认为周作人的文章比鲁迅的要好。近些日子有人说胡适才是比鲁迅要伟大得多的文化巨匠,我翻了翻他的文集,也许他是思想上的伟人,但在文学方面和鲁迅比起来,几乎可以说是不大沾边儿。

鲁迅先生的散文大都倾向于写感觉,写情绪,很难说清是什么意义,比如《野草?题辞》,比如《好的故事》,比如《雪》等。短短的数百字的一篇文章,读来令人冷森森的,甚至有一种诡秘和怪异的感觉,翻来覆去在字缝里找,不知什么缘故。这正如女人,美极而近妖。看梵高的《鸢尾花》只觉得那些花叶在扭动着疯狂地向上生长;读“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觉得天空在移动,这就是大师,用色彩和文字可以创造出动感。把文字操练到了如此地步,在中国历史上大约只有屈原可以与之相比。鲁迅散文之美,远远超过了他的同代人,无与伦比。仅此一项就称得上伟大。恰好同一本书里还有巴金的《秋夜》,当然也是经典。巴老在写这篇《秋夜》的时候正在读鲁迅的《野草》,自然就受了鲁迅《秋夜》的影响,如“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燃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说的是鲁迅的心。这一反巴老那平实朴素的文风,也有些诡异了。但毕竟不如鲁迅写《秋夜》那般自信,他向回拉了一下,说,这是做了一个秋夜的梦。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是托辞,绝不是一个梦。
 

让她再笑一会儿

作者:莫小米

小小女孩,手持一把饭勺,从锅里盛什么(其实就是白粥)。蓝白相间的校服,枣红裤膝盖上一对卡通图案,短发上别一个粉红夹子。笑得咧开了小嘴,笑得眼睛像弯弯新月。

难道现在的小孩很少这么笑吗?为什么她的笑容在网上被如此疯传,乃至很多媒体都用大尺幅刊载?

原来是因为,她是外来民工的孩子,爸妈都在外省打工,她和爷爷一起生活在杭州。

爷爷是看公共厕所的,厕所隔壁有三平方米的一个小间,爷孙俩住。

爷爷收入不多,还要给孙女攒学费,他们吃得比较清苦,一般是咸菜面饼,或者咸菜稀饭,偶尔才吃一次肉。

粗茶淡饭的孩子,笑容竟然比锦衣玉食的孩子来得灿烂,人们就生出好奇之心,纷纷赶来看望。

怀着些许怜悯之心,有人带来一包馒头,有人拎来一篮子高档水果(那些水果女孩都叫不出名字)。有人号召为女孩捐款。有人开着宝马车过来,拉着自家小孩与女孩合影,再放上几张钱,走人。

房间那么小,不能让客人进来坐,也无法关上门,前来看他们的人越来越多,爷爷不解:我们的生活还可以呀,为什么要送这送那?送来的钱,都原封不动,爷爷不想用别人的钱。

当然心里是感激的,但爷爷也发愁,菜没了,想去买点,那么多人,走不开,晚饭只好吃白粥。

女孩上学要起早,转公交车,本来晚上8点就上床,现在人来了一批又一批,没法睡觉了。

女孩放学回家,本想在晚饭前做完作业的,看见那么多人在等她,那么多镜头对着她,问她这般那般的问题,她收起笑容,锁上了眉头。

要问的,其实都已经问过了,不外是:你觉得苦不苦?你想过那种吃得好、穿得好的生活么?

女孩也都毫不迟疑地回答了:我现在过的就是吃得好、穿得好的生活啊。

吃饱穿暖,有安全的住所,有书读,有爷爷的疼爱,足以让一个孩子灿烂地笑了。

有些孩子的不灿烂,都是欲望无边的大人加给他们的,现在他们又想加给这个女孩。

被她的笑容感染就可以了,不要打扰她的笑,让她再笑一会儿,不好吗?

乞丐的性命

作者:王国华

宋太宗赵光义,也就是赵匡胤的弟弟,野史中一直怀疑其在“烛光斧影”中暗杀了哥哥并获得皇位的那位先生,据说也算个明君。赵光义喜欢微服私访。这天,他来到街上……

在一家店铺门前,一个乞丐正在那里讨钱。店主给了他一点钱后,乞丐仍不肯走,要求添加。店主见他闹得不像话,只好闭门不出。乞丐跳着脚骂街,时或满地打滚,引得成千上万人来围观,一时阻塞了道路。忽一人猛地冲上来,一刀捅死乞丐,然后转身就跑。众人还没反应过来,杀人者已没了踪影。

第二天,开封府尹上报了此事,赵光义勃然大怒道,光天化日之下敢在京城杀人,治安也太差了吧?要是传到番邦小国,还不被人家笑话死。你给我签个军令状,限定三日之内破案,否则你也别干了。

府尹哪敢怠慢,立刻排查所有嫌疑人。

第三天,赵光义问,查出来没有?

答,还没,但是快了。

什么叫快了?

已经有线索了,还没确认。

好,我等着。

第四天,赵光义又问,怎么样了?

府尹满脑袋的汗,说,很快就查出来,一定如期破案。

其实,府尹已经审讯了当时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承认自己是凶手。

最后一天,府尹令人狂揍店主,吊起来打,打昏以后用凉水浇醒,接着打。理由是,乞丐因骚扰你而死,不是你指使别人杀了他,还能有谁?

店主奄奄一息,如果不画押,眼看就被活活打死。多活一天算一天吧——店主咬牙供述了“行凶”的经过。

当府尹兴高采烈把案卷拿到赵光义那里时,赵光义翻了翻,问道,案件审清了吧?

一清二楚,绝对没错。当事者的口供、手印,证人的证词都在这里,请过目。

赵光义说,告诉我你是怎么审的?

府尹答,我们采取了说服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让他认清现实,回头是岸。于是,他招供了。

赵光义说,其实,那个乞丐是我杀的。瞧,我的刀还在这里呢!

府尹顿时傻了。赵光义撤了府尹的官职。据说,从此以后,其他官员再也不敢刑讯逼供了。

应该说,“不刑讯逼供”至今还是最基本的原则,但赵光义借以教训官员的过程值得警惕。杀掉一个乞丐,即使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微不足道,但毕竟是一条命啊。敬畏和尊重个体的生命,远比聪明和威严重要。任何事物都有多种解决渠道,没有一件值得用哪怕一个乞丐的生命去换取。赵光义的招数最多起一时之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他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够蠢的了。

独有三脚鼎 独无三角形

作者:高成鸢

著名学者李泽厚说:“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做出了三足鼎。”西方物理学家见了三脚鼎,对它的“超稳定结构”大为赞叹,他们的古文化里没有三脚器物。庞朴先生说,三脚鼎比四脚的桌子站立得更稳,恰好中华文化用鼎象征政权的稳定。

对于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是三角形,我们中学上几何课第一课就讲这个。但“三角形”一词,《辞源》里却找不到,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存在这个概念;直到明末,大臣徐光启跟来华传教的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才造出这个外来名词。你说中国有“勾股弦”?弦是想象的,勾股像曲尺,不是封闭图形。

世界公认,西方文明的大厦是建立在“几何学”的基础上。哲学家罗素断言:几何学“从自明的公理出发”,“根据演绎的推理前进”,就“可能发现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甚至包括法国的人权学说、美国的独立宣言。

三脚鼎出在中国、三角形出在西方,道理何在?没见过任何解释。笔者从“比较饮食史”的角度试着提出假说。“三脚鼎”来自煮米。神农尝百谷开始“粒食”,米不能像肉那样烤熟,逼得先民发明了三脚鼎,后三只脚都变成口袋,这才会有极高的热效率,以节省少林地区珍贵的燃料。再看西方,猎人烤肉,最简单的装置是用三根树枝搭成三脚高架,下边挂着肉。中国古书里找不到烤肉架的记载,肉食阶段用的是炮法,即用稀泥裹起来烧。也许连够长的枝干也不是到处都有?

三脚鼎、三角形分别成为古代华人与西人自制的器物。天天面对的东西,最能提示人们形成抽象观念。烤肉架,不管从哪个侧面来看,连同地面都能抽象出三角形来,但从鼎身上只能抽象出三个点。

三脚鼎、三角形共同的是“三”。《老子》说“三生万物”,对“三”重视最早的是古华人。《周易》从“物”抽象出“象”,又从“象”抽象出“数”。三脚架是“物”,三条直线组成的三角形是“象”,“三”是“数”。点比线更接近于纯抽象,所以古华人能从三脚鼎之物直接抽象出“三”之数。

中华文化中,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元素只是“方”。西方人把“方”再分为两个三角形,华人却止步不前。在我看来,这一切都跟不同的吃密切相关。
 

人生的藩篱

作者:陈世旭

有位朋友大约是觉得我的人生态度至少不似他那么积极,特地给我发来一位成功者感悟人生的格言集萃。那集萃中的头一句是: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这句话显然是对涉世之初者的激励,希望他们勇敢面对社会,面对现实,面对自己将要开始漫长跋涉的人生道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人生就真的“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事实上,这头一句本身就是一道“藩篱”,所谓“不给自己设限”,要求的是勇气,每一个成功者都必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勇气”即为第一道“藩篱”。

而这头一句格言以下的上百条格言其实都是“藩篱”,这些“藩篱”在整个人生中几乎每一步都会遇见。可以不设定它们,却不等于它们不存在,或不应该存在:

1、目标。世界只向那些有目标的人让路。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2、潜质。成就事业的路很多,但没有找准自己的潜质,便成就不了事业。没有种子,就不会有森林。

3、信誉。一个人最大最有效的资本是信誉。

4、挫折。绊脚石是进步的台阶。未曾失败的人也未曾真正成功过。

5、认识自己。你要销售给世界的第一号的产品是你自己。而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自己不能接受自己,如何期望别人接受?

7、踏实。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从小河川开始。

8、虚心。人之所以一张嘴,两只耳朵,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9、志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0、谦和。脸的作用之一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吸引更多的昆虫。

11、诚恳。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正确的寒暄不是打个招呼就了事,而是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对人的关怀。

12、成果。只有努力而没有成果是远远不够的。所有的赏赐都是奖励工作成果的。

13、行动。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而在能行。好的想法可能价值连城,不实行便一钱不值。自古成功在尝试。即使是不成熟的尝试,也胜于胎死腹中的策略。旁观者的姓名永远上不了比赛计分板。高峰只对攀登者而不是仰望者才有真正意义。

14、乐观。积极的人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积极的人在忧患中看到机会,消极的人在机会中看到忧患;积极的人控制环境,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寻找机会,消极的人等待机会,而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能及时把握机会。

15、自立。上帝助自助者。靠山山倒,靠水水流,自己最可靠。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16、勤勉。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在所有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又最容易。成功需要成本,时间是成本之一,珍惜时间就是节约成本。成功者的高度,不是一步登天的结果,而是他们在别人无所事事的时候,一步一步攀上的。

17、自信。自己打败自己远远多于被别人打败。人之所以能,是因为他相信能。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的绝望。绝望是最彻底的破产。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

18、适应。许多人想要改变世界,却罕有人想改变自己。环境若不能改变,解决之道便只在改变自己。

19、助人。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他人帮助,也没有人穷得完全不能帮助他人。凡真心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20,热情。如同磁铁吸引铁粉,热情能吸引他人。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只能孤芳自赏。

21、预见。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22、信念。一个有信念者的能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3、忍耐。奋斗从内心开始,忍耐力胜脑力一筹。含泪播种一定能含笑收获。世界并不掌握在嘲笑者手中,而掌握在能经受住嘲笑并不断前行的人手中。如果做不好与做得好都会有人笑,那就做好让人们笑吧。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门敲得够久,终会把人唤醒。
 

谐趣园

再学会擒拿

刘学成译

“老师,我照您的推拿术才推了几下,病人就跑掉了。”“没关系,跟着我你再学会了擒拿,病人就跑不掉了。”老师宽慰道。

小胡子

耿无为

大陈对小于说:“小于,你留长发就可以了,怎么还留起小胡子来啦?”小于一脸无奈地说:“我也不想留小胡子,可我妈说,她总分不清我和我媳妇谁是谁。”  2011年7月11日《今晚报》今晚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