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厅水刀拼花贴图:梅雨时节远离“霉”(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08:02
  梅雨时节远离“霉”2011-06-10 12:26

       “发霉”啦,下雨一下好多天。似乎老天抵不住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的怒火,天赐甘露,初夏的暑热没了,不过,这雨有木有长了点?⊙﹏⊙‖∣

       为什么叫“梅雨”?

       梅雨(黄梅天),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气候现象。 由于梅雨发生的时段,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国人称这种气候现象为“梅雨”,这段时间也被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里,空气湿度大、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称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节过后,华中、华南、台湾等地的天气开始由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导,正式进入炎热的夏季。

       梅雨时期如何防霉防潮?

  01梅雨季节巧开窗

       在梅雨时节,是否开窗会让不少家庭感到困惑。由于室外湿度很高,开窗后很容易把大量潮气带进家中。然而不开窗,人在闷热的室内会感到不舒服。专家认为,开窗既能通风又能抗潮。但是如何开窗,却颇有讲究。

       提示在湿度较高的天气,可以把朝南或东南方向,即上风向的门窗关闭,只开启下风向的门窗;天气转晴时,在下午或傍晚打开所有门窗,以加速水分蒸发。此外,开北窗时要注意窗和相邻建筑的距离,如果太近,容易使潮气反射回来,故要减少开窗时间。

       02衣服晾干才入柜

       存放衣物的衣柜在黄梅天通常是个重灾区。要防止衣物发霉,清洗干净是首要条件,然后须彻底晾干后才能入柜贮存。用樟脑精等防霉防蛀剂,不仅可以杀灭蛀虫虫卵,还能防霉变。

       提示:衣柜里放防霉防蛀剂要吊挂在衣物上方约10厘米处,使其有效成分充分挥发,达到好的效果。在梅雨季节应尽可能少开贮物柜的门,以免吸湿性较强的棉、麻、丝、毛等织物发生霉变。棉毛衫裤和高档服装不宜装在塑料袋中存放,以免衣物中的湿气聚集,引起霉变。对还不够干的衣物,应用电熨斗熨一下,再挂在通风处,确保晾干后再收纳。一旦衣服有霉变或长毛,可用清水加少许洗衣粉,将菌毛刷去,然后熨干挂起,避免再长霉。如衣物有霉味,可将衣服放在加入少量醋和鲜奶的水中洗一遍,就能除味。

       03家电要有待机时

       潮湿的环境容易使家电滋生细菌和发生漏电现象。尤其是电视机、电脑等,外壳上会有许多小孔,时间久了,灰尘微粒便会通过这些小孔进入到电器内部。天气潮湿时,凝水会与灰尘容易凝结一起,使家电出现断路、漏电等问题。

       提示尽量将家电摆放在通风的位置。此外,在天气特别潮湿时,每天让家电有近一小时左右处于待机状态,可以使机器内部的变压器等处于工作状态的零件散发一定的热量,有助于驱散机体内的潮气,为了节能,待机时间应该避开用电高峰期。

       对家电内的灰尘,可以用电吹风对着家电外壳的小孔上下吹一下,将电器内部的灰尘和潮气驱散出来,以确保安全。

       04干货不宜进冰箱

       像香菇、干贝、红枣、木耳、豆类、参类等干货,碰到雨天湿气重,很容易发生霉变。有人会将这些干货存入冰箱,认为这样才最保险。事实上,由于冰箱内各种干、鲜食品对保鲜的温度要求并非一致,如果同放在一个冰箱内储存,必将“顾此失彼”。

       提示对海味类食品如淡菜等,不妨在罐子下面放些大蒜头,然后放入海味干货,并将盖子盖紧,就可贮存较长时间。对腌制品,可用棉签蘸上少许菜油或香油,均匀地涂抹在其表面,即可防止霉变。干香茹和木耳等,可置于密封容器内保存。

       酱油或醋的防霉,只需在酱油内滴一上几滴麻油,在醋内加入少许芝麻油或花生油,就可使之与空气隔绝,防止霉菌生长。

       进入黄梅季节,潮湿闷热的天气常常会使家中的物品在不经意间发生霉变,从而影响物品使用,并对健康也不利。如何防霉,不妨留意以下提醒。

       05生活中的防霉物品

       生石灰1公斤生石灰能吸附空气中大约0.3公斤水分,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吸附剂。用小布袋装上生石灰,放置于室内各处,可让室内空气保持干燥。

       食品干燥剂生活中有不少废弃物也可派上防霉的用场,如定型包装食品中都有干燥剂、抗氧化剂、杀菌防霉剂,放入密封容器内,就能起到防霉的作用。

       木炭和竹炭取个布袋,里面放上木炭或竹炭,扎紧袋口,就可以做成一个简易的防潮袋。用过之后只要放在太阳下晒晒,就可再用,可谓物美价廉。

       如何防范“梅雨”病?      

  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这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天气,降雨量时大时小,有时甚至暴雨成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梅雨。梅雨期天气又闷热,又潮湿,地板总蒙着水雾,衣被湿乎乎的,连空气也充满霉味。这个季节,防霉保健康成了头等大事。

  防霉之一:梅雨季节防感冒

      有些人觉得很奇怪——在冬天从来不感冒,但是到了黄梅天,一不小心就会打起喷嚏来。
  梅雨季节多挟湿邪,所以这个季节发生的感冒多属暑湿型感冒。其主要表现为微恶风寒,头胀头晕,身热汗出不畅,心烦口渴。治疗选用藿香正气水、芙朴感冒冲剂、香藿饮等。同时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对策 

       饮食防湿邪: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不要吃得太多,但在次数上可稍多一些。如吃辣可以促使人体排汗,帮助消化,增进食欲,加大体内发热量,从而有助于人们防止在高温、高湿时防止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现象。

  防霉之二:梅雨季节防风湿

       一些患关节炎的老病人,关节像天气预报一样准确:明天要下雨了,那么他们的关节准会提前一天开始痛起来。在整个梅雨季节里,关节还可能会肿起来。
  在梅雨季节如发现面部浮肿、足肿或脾胃失健的病人,需服利湿退肿之剂。因为这些风湿较甚者,如再遇外湿,则内外交结更易成疾。

  对策

   外出突遭雨淋、衣衫尽湿者,应立即用干毛巾擦干身体,擦至皮肤潮红发热之后,再用温水洗净换上干燥衣服。切勿潮湿之衣服刚脱下,马上用热水洗澡,以致迫寒湿入侵体内。

   居所地势低而潮湿者,更应注意。平时可用石灰撒于墙边屋角,以吸收潮气;床上被褥在晴天宜经常晾晒,以驱潮气,天晴时应打开窗户,以通风祛湿。有条件者可垫高地基铺地板,向阳开门开窗则更好。

  防霉之三:梅雨季节防肝病

       肝脏的疾病多因脾脏功能失调引起。
       梅雨季节潮湿之气也容易直接侵犯肝脏,致使肝脏湿热过盛。特别是那些生活无规律、寝食无常的人,如果遇上抵抗力下降,更易受潮湿之气的侵犯,导致肝脏、脾脏的失调,出现肝区不适甚至肝炎等。

  对策

   不要过食油腻、生冷、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助湿生痰,从而伤及脾胃,导致肝脏疾病。宜选较为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吃碳水化合物。

   适当休息,能增强抗病能力;适当运动,可促进脾气健旺,增强肝脏的免疫力。

   中医认为,“怒伤肝、思伤脾”。因此,要胸怀宽广、冷静大度,保持乐观的心态。

   加强药食保健,多吃清热解毒、祛湿健脾并能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补品、药膳等。

       梅雨时期如何饮食养生?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会伤人体阳气,因其性重浊、粘滞,故易阻遏气机,得病后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

   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据科学测定,空气湿度过大时,有利于一些细菌和病毒的繁殖和传播,当空气湿度高于65%时,病菌繁殖滋生最快。梅雨季节,由于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市民们、尤其是抵抗能力较差的儿童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要避免受到“湿邪”的侵扰,在梅雨季节应采取以下保健措施:

  合理饮食

  多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如扁豆、薏仁、冬瓜等,切记不宜过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以免助湿伤脾。必要时可服用健脾化湿垚物,如藿香正气水、保和丸等。

  注意劳逸结合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湿邪乘虚而入,因此,一定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体育锻炼,适度的运动能增强体质,助消化,促进血液流通。

  避免外湿伤身

  尽量少在潮湿的地方。如果条件允许,可使用抽湿机或在墙角放置干燥剂,保持室内湿度适中;阴雨天气时注意关闭门窗,等到天晴后及时打开门窗,保持空气流通,以祛除湿气;外出时携带雨具以防淋雨;出游时不要坐在阴冷潮湿的地方。

  ※食疗防湿推荐

  高梁:有健脾益肾、渗湿止痢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湿热吐泻、下痢等症。

  玉米:具有调中开胃、降浊利尿等功效,适用于尿路结石或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食欲不振等症。

  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适用于小便短赤、水肿脚气、风湿痹痛、脾虚泄泻、扁平疣等病症。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等功效。适用于暑湿吐泻,脾虚呕吐、食少便溏、泄泻水肿、赤白带下等病症。

  水芹:有清热利水的功效,适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带下等病证。

  冬瓜:有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等功效,适用于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消渴引饮以及水气浮肿喘满等病症。

  马齿苋:具有清热祛湿、散血消肿等功效,适用于急性肠炎、痢疾、尿血、小便热淋、黄疸、牙龈炎等病症。

  在阴雨潮湿的季节,若感觉自己有湿邪入侵的症状,如精神不振,头晕困倦、舌苔薄白、上腹闷胀、不思饮食,口粘或甜,四肢沉重,大便稀烂,尿短少而黄赤、下腹隐痛等症状,可自己用些藿香、茵陈、紫苏、土茯苓、苡仁等煲些汤水饮,对去湿有良好的作用。


 

(整理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