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靴女特务被折磨视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8:24:55

2010-11-23 21:33:01   来自: Tin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黄帝内经二十四节气养生法的评论    4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素问·五运行大论》有:“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地球悬浮在宇宙之中,凭借大气托举着它。
日、月和木、火、土、金、水五星,总称为“七曜”。《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七曜周旋。”五星在《内经》中又有别名,即太白金星,荧惑火星,岁星即木星,辰即水星,镇即土星。七曜周旋,是指人站在地球上所看到日、月、五星等天体(在黄道上)的运动,又叫视运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有八纪”,就是根据太阳的周年视运动中,在黄道上的位置而确定的。也就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但是,太阳视运动的轨迹(确切的位置)没有办法直接标记在天空中,只能通过太阳的投影标示在地面上。《素问·六节藏象论》记载了使用“圭表”观测的方法:“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根据圭表上日影长度的测量与推算,就是确定24节气最简便而且可靠的方法。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四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气候: 风 暑 湿 燥 寒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藏:肝藏魂 心藏神 脾藏意 肺藏魄 肾藏精
五脉:肝脉弦 心脉洪 脾脉缓 肺脉浮 肾脉沉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谷: 麦 稷 菽 麻 黍
春天多东风,夏天多南风,秋天多西风,冬天则多北风,伴随着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体也会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系列规律的变化。《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灵枢·本神》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僻邪不至,长生久视。”《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吕氏春秋》中也记载道:“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饮膳正要》记载道:“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春季升阳
春季有三个月,从立春到立夏,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公历的2月4日前后的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立春还是冬三月农闲后的最后一天休息。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农事活动由此开始;公历每年2月19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春风化雨,冰雪消融,故名雨水。春雨贵如油,雨水正是农耕的关键时期;公历的3月5日前后是惊蛰,雷秋冬之时藏于土中,春天农耕,使雷破土而出。进入冬眠蛰伏的蛰虫们,被春雷惊动从蛰伏的状态中惊醒,所以名为惊蛰。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公历的3月20日前后。春分表示昼夜平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公历4月5日前后是清明,从人们把清明称为“鬼节”的意义上看,插柳、戴柳似有驱邪避煞、消灾解祸的作用,所以,民间还把清明称为“寒食节”,也就是在清明这一天,有不动灶火,忌食热食,否则要遭到神的惩罚的说法。公历每年的4月20日前后是谷雨,有“雨水生百谷”的意思。整个春季又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人称之为孟春、仲春和季春。《遵生八笺》说:“孟春之月,天地俱生,谓之发阳。仲春之月,号厌于日。季春之月,万物发陈,天地俱生。”
春天主生发,万物复苏,树木发芽,要多吃植物种子、芽菜等高热量高蛋白食品,除谷类制品外,应选用葵花籽、黄豆、芝麻、花生、核桃、枸杞芽、荠菜、马兰头、黄豆芽、春笋等,以便及时补充能量。春寒料峭早春期间,还需补充优质蛋白质食品,如鸡蛋、鱼类、虾、牛肉、鸡肉、兔肉和豆制品等。这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氨酸,而蛋氨酸具有增强人体耐寒力的功能。春天属于“百草回芽,百病易发”的季节,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活力增强,因此要多吃富含维A维C维E等蔬菜水果,增强人体免疫力,还可吃些葱、生姜、蒜、韭菜、芥菜等,不仅能助阳升发,还能杀菌防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际,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即:多晒太阳,披发散步,抒发肝气,每日梳头一二百,寿自高。春天肝火旺“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的阳气开始外宣升发,毛孔开合,这时最易感受风寒,所以要"春捂秋冻""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一篇叫《九宫八风》,说的是风有八向,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折风,折便是折杀消损之意,而从东方吹来的风叫婴儿风。婴儿是人生命的起点,是生长最快的阶段之一,所以婴儿风与生长育化相关。这种风就像信使一样,将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帮助自然界诸多植物的繁衍生殖。"肝应东方风木,通于春气,为阴中之少阳,内合于胆"春天是肝气最足、肝火最旺的时候。这时人最容易生气发火,肝胆相表里,肝脏的火气要借助胆经的通道才能往外发,所以,很多人会莫名其妙地感到嘴苦(胆汁上溢)、肩膀酸痛、偏头痛、乳房及两胁胀痛、臀部及大腿外侧疼痛。可按摩胆经来抒发肝之郁气。药王孙思邈曾言“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如果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宜选大枣、蜂蜜、山药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春夏之交晚春时节,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在适当进食优质蛋白质类食物之外,可饮用绿豆汤、赤豆汤、酸梅汤及绿茶,防止体内积热。不可过食大热、大辛之品,如羊肉、狗肉、参、茸、附子等,以免耗气伤阴,邪热化火,变发疮痈疖肿等疾病。
夏季平补
夏季有三个月,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公历5月5日前后是夏天的开始,农谚“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有雨果成多”;公历5月21日前后,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公历的6月5日左右,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农谚云:“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夏至”顾明思义是阳极之至,公历6月21日前后。我国南方地区有夏至后数九以示气温变化的歌谣,名曰“夏九九”。古人认为九为极数,夏至一阴生,九日一变,经九九八十一天后,阳气衰退而阴气逐渐旺盛,《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公历7月7日前后,小暑是气候炎热之意;公历7月22日前后,大暑是酷热难耐之际。夏季,也可分为三段,古人称之为孟夏、仲夏和季夏。《遵生八笺》说:“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仲夏之月,万物以成,天地化生。季夏之月,发生重浊,养四时,万物生荣。”
夏季容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但同时“汗为心之液”所以心气也最易耗伤 "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易伤气,暑易入心"。《养生论》中记载:"夏日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为了防止中暑虚脱,宜多吃些含钾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豆制品、土豆、西瓜、香蕉等。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天吃一些姜,一面温暖肠胃,一面辛温发汗,驱湿排毒。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素问·臧气法时论》曰:“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出汗多,容易丢失津液,需适当食用酸味食物,可多食如西红柿、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芒果之类果品,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既可以预防因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食酸还能止泻。夏天是肠道传染病发病的高峰季节,也是大蒜大量上市的季节。“静亦静动亦动,五脏克消失欲火;荣也忍辱也忍,平生不履于危饥。”这是清代名人翟公栾的养生名联。他提出动静相宜、荣辱不惊的养生之道,因此,夏季应要养心,可以吃小米粥静心安神入睡,还可吃袪湿的食物如冬瓜、薏仁、红豆等,达到"正气充足,邪不可干"的境界。
夏季外界炎热,人喜欢寒凉的环境和食物,稍不注意,则很容易使体内的阳气更加虚损,而导致疾病。“四时惟夏难将息,伏阴在内腹冷滑”,“惟有夏月难调理,内有伏阴忌凉水”。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指出:“当时不觉即病,入秋节变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故《养生镜》指出:“夏之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此时心旺肾衰,液化为水,不问老少,皆宜食暖物,独宿调养。”认为夏季人体阳气旺而阴气弱,为顺应这种生理的变化,宜食暖物以助阳气,独宿调养以顾护阴气。《颐身集》则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凉粉、冷粥”,否则饮冷无度会使胃肠受寒,疾病乃生。
秋季润补
《黄帝内经》云:“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中医上主张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津常咽,齿常叩《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记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主辛,肝主酸,金克木,辛能胜酸,即肺气太盛,很容易损伤肝的功能。所以,秋季要减辛以平肺气,增酸以助肝气,以防肺气太过胜肝,使肝气郁结。可以食用芝麻、糯米、蜂蜜、荸荠、葡萄、萝卜、梨、柿子、莲子、百合、甘蔗、菠萝、香蕉、银耳、乳品、鸭肉等食物,也可食用人参、沙参、麦冬、川贝、杏仁、胖大海、冬虫夏草等益气滋阴、润肺化痰。肺喜润而恶燥,燥邪最易伤肺“肺为娇脏,其位最高,不耐寒热。”“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朝百脉。”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
冬季热补
《史记》言:"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也正是我们身体储存能量的最好时机,正所谓"鸟因迁徙而羽丰,兽恃蛰伏而体壮",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冬季属水,肾属水,冬天不注意保暖,肾水就会更冷,导致肾阴不足,出现肾阴虚之症。《黄帝内经素问 六节藏象论》说:“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在骨。”“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神全,神全则身健”“善保精者多高寿,过损精者必早衰”。
水生木,肾水不足,无以滋养肝木,来年春天肝脏就容易出问题:像乳房胀痛,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等等,这就是季节对人的惩罚。《黄帝内经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其中,"早卧晚起"为了"防寒","必待日光"为了"不散寒","去寒就温"为了"驱寒","无泄皮肤"为了"御寒"。《灵枢·天年》中黄帝问大医歧伯,有人不能寿终而死的原因。歧伯回答:"薄脉少血,其肉不实,数中风寒……故中寿而尽也。"可以吃些暖性的食物:狗肉、牛肉、鸡肉、龟肉、羊肉、虾肉等;蔬菜有黄豆、蚕豆、胡萝卜、葱、蒜、韭菜、芥菜、油菜、香菜等;水果有栗子、杏脯、橘子、柚子等;还有红糖、糯米、羊乳、松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