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佳苑房价:当代民间最后的铜匠铺(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0:17:27
时间:2009-10-19 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进入论坛手机读报我要评论

李安民(左)和一名师傅在制作铜火锅
齐整古朴的老屋,此起彼伏的吆喝声,闲适的居民漫步在小巷……10月17日早晨,记者来到大同老城区的七佛寺街时,这里一派“老大同”的韵味。循着一阵叮叮当当的声音,记者推开一座小院的木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久违的场景:院中央堆着一个火炉,火烧得正旺,两名师傅手执火钳,炙烤几样暗黄色的铜器。小院主人李安民迎了上来,叹了一声:“这可能是这座城市里最后的铜匠铺。”
6月,大同铜艺入列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其他许多民间绝活一样,由于传承不力,大同铜艺的发展正面临步履维艰的尴尬境地。作为大同铜艺的继承人,69岁的李安民在自己的铜匠铺里,仍执著地坚守着这一民间工艺的香火。
1 显赫的过去
铜曾是大同这座千年古城重要的城市元素。根据记载,从用于战争的铜剑、铜戈到烹饪肉食的铜鼎和修饰照容的铜镜,大同铜匠在两千多年前就拥有炉火纯青的铜手艺。历史上一句“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说尽了这座城市与铜的渊源。
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铜火锅为代表的大同铜工艺更是发展到一个高潮。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其间,蓬皮杜对餐桌上的火锅赞不绝口,访问结束,周总理将一个雕有“九龙奋壁”的铜火锅作为礼物相赠。这一场景被随访的数十名国内外记者收入镜头,一时间,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大同铜火锅的声誉传遍国内外。之后,包括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在内的国内许多高级饭店纷纷派人来大同订购铜火锅,开设别具风味的火锅宴席。“先交款、后排队,好几天等不到货的事常有。”李安民当时在专门生产铜火锅的大同金属工艺厂工作,见证了大同铜火锅的辉煌时期,“当地人买火锅也得找领导批条。”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同金属工艺厂更是成了大同对外的一个“窗口”,市里给厂长专配了小轿车。“那时局长坐的车,最好也就是北京212。”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原材料价格的猛涨和工艺传承的断链,以铜火锅为代表的大同铜器开始衰败,大同金属工艺厂随之停产关门。
2 孤独的坚守
“厂子倒了,但手艺不能丢。”眼看曾怀揣技艺的工人们消融在各种行业里,李安民急了。厂子倒闭两年后,他联合了几名老匠人,在自家小院里搭灶起火,开起铜匠铺。一间房、一个炉子、五六个人,焊接、弯曲、穿孔、锻打、錾刻、退火、磨砺,大同铜器的传统工艺在这里有条不紊地演绎着。
采访中记者发现,李安民的铜匠铺里有一名女工匠,只见她双手不停地变换着不同型号的錾子,在一个火锅底盘上錾雕着一朵牡丹。她叫张和美,是李安民的徒弟。
传承是所有民间工艺生生不息的保证。在李安民看来,为信念而在的铜匠铺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揽活多少,而是手艺的继承。“目前全大同掌握铜艺的人不超过50人,已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李安民说,像张和美这样愿意投身传统工艺的年轻人毕竟少之又少。
前段日子,一位在大同做了多年生意的浙江人找到李安民,定制了一个铜火锅。这位浙江人说,在大同多年,领略过铜火锅曾经的风光,如今,大同铜艺面临失传,他想趁早定做一个带回老家收藏。浙江人的担忧,正是李安民的彷徨所在。铜匠铺虽然维持艰难,但为了让这脉民间工艺香火得以传承,他和几位工匠仍在苦苦坚守着。
3 飘渺的未来
李安民的小屋内摆放着几款铜火锅,九龙奋壁、二龙戏珠、八仙过海、飞天起舞、狮子滚绣球、鸳鸯戏牡丹、喜鹊登梅等图案雕刻其间,远远看去,就像一座座精美的微型楼阁。“我们不知道能坚持到什么时候。”铜匠铺的墙上,挂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作为大同铜艺的继承人,李安民却无法看清这一传统技艺的未来。“我想带着铜火锅到重庆四川转一转,那里市场大,可能会有让大同铜火锅发扬光大的基础。或许,让自己静下来,把这几十年来琢磨研究出来的工艺、心得、诀窍,搜集整理编成册子,给后世留下一本可供参考的资料。”
本报记者 郭斌
水 乡 铜 匠 会
铜匠顾名思义,就是替人打造铜器为生的匠人。这是一个老行当,在旧日手工匠中拥有一席重要地位的老行当,也是具有一个工艺技术的行当。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铸造和使用铜器。过去,尤其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使用的是铜器,如铜盆、铜勺、铜铲、铜壶、铜炉子、铜烛台、铜汤婆子以及铜钟等。富足殷实大户人家大门上的铜吊环、箱柜铜角、站柜上的花铜瓶、箱子铜锁、温酒用的铜酒壶,上面刻有各种图案,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水浒三国人物、神仙麒麟,其做工精致考究,不亚于现代的工艺品。
兴化何时有铜匠,一般认为,昭阳封邑后兴化点燃文明之火,五代十国兴化建县后才有人气,明朝发生洪武赶散后,兴化人脉始渐旺盛。兴化的铜匠在这时才逐渐发展起来。根据史料记载与考证,明朝嘉庆年间,被誉为“状元宰相”的李春芳,在兴化城八字桥以西,四牌楼东建造被后来人称为“元老府”的府第,大门上安装了一对铜虎头门扣,生灵活现,做工相当精致,代表了当时兴化铜匠行业的技术水准,一直使用至今。而据老人介绍,使用铜虎头门扣,一来为以避邪保平安,二来也是一种身份和财富的象征,因为平民百姓是没有能力采用这种形式。
兴化是举世闻名的水乡,直至改革开放前舟楫仍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铜匠们为了生计,走村串舍,大多以船为家,一般一船一家,一家一个铜匠担子。担子一头是炉灶一头是工具,担子上悬挂一些铜产品,如铜铲铰链等,一旦生意来临,河边而作,倘若客户住家距河边有一段距离,铜匠师傅便挑起担子,随着担子晃动,铜器碰撞发出“叮当叮当”的金属特有的声音,借一方空地,支起炉台,抡起小锤子,乒乓地干起来,于是就有铜匠担子,走到哪里响到哪里之俗语。
随着社会发展,铜匠业内部分工也逐渐明朗和分化。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生铜匠。这类主要是借助熔化铜,浇制铜器。第二类是熟铜匠。主要是修补铜器。其中主要业务是修铜锁配钥匙。第三类是紫铜匠。通过铁锤敲打,将熟铜击打成片,再转为各种容器而制成成品。这类铜匠技艺较高,在兴化现在是几近失传。
家有家法,行有行规。尽管解放后不久的1953年,政府曾经组织起兴化县铜匠同业公会,至今一位蒋姓老师傅还保藏着一枚徽嫠?上面一个头戴工人帽手握小锤子的铜匠师傅。上半周以一颗红五星,两边均匀环状分布同业公会的名称,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徽章上的红色仍然鲜亮,其做工精致,历历在目。从以往历史上来看,尤其是建国前,并无一个组织或政府部门专门从事铜匠业的行业管理,铜匠们通过举办铜匠会的形式,在民间自主地进行行业规范。
今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带着好奇,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求知欲,我们观摩了由徐、将、朱、吉、林五大姓的熟铜匠们举办的铜匠会。据其中的老铜匠师傅介绍,他们都祖传铜匠,铜匠会起源于唐朝,办会的习俗传至现在有六、七代,上百年的历史。铜匠们圣奉太上老君为行业圣祖。在天界,太上老君须眉皆白,峨冠白带守者八卦炉炼丹传道,人间的铜匠都是他的徒子徒孙,因此,铜匠会又称太上老君圣会。
举办铜匠会目的是规范行为运作,祈求圣灵保佑。古代较多使用铜器绝大数是官府和富家,珠宝钱财多,铜匠上门修理,免不了受到诱惑和考验,为维护行业形象,预防和惩戒偷盗行为,同时为了加强沟通交流,避免恶性竞争,几大家庭领头人聚以 商洽,每年至重阳时节举办太上老君圣会,在敬奉圣灵,求平保安之氛围下,共商行业兴旺和自保自律之事。起初,铜匠会在船上举办。随着人数逐渐增加,内容逐渐丰富??需要一个较为宽敞的场地,举办地已转为在城镇和较大庄院。在神灵的威慑力和族长的感召力之下,铜匠会自唐朝始,直至现在每年不断,即使是在“文革”这个特殊时段,会址转到偏僻的农村,“悄悄”地办。
铜匠会的兴办,确实对铜匠师傅起到了团结和自律作用。组织者俗称会头,由各族旅长轮流担任,间或有外族恳请加入,但会头地位不可能拥有,千百年来的延续,也使铜匠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其中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增减,但根本宗旨永远继续,历时三天,费用共摊。
铜匠会从过架、安架、登堂开始。会之伊始,主办会头在经过三叩九拜之后,将?奉的神台从他处请至会堂。只见一队伍,两人抬着神台,做法事者手摇着“铁板铃”,护卫者敲着铜锣,打着鼓,放着鞭炮,后面的人手举着色彩各异的三角龙旗。令人感到一丝诧异的是举旗者手中还有一面五星红旗。片刻之后,太上老君木塑像已经立上神案上,旁边有关公等圣灵拱卫,“当今皇帝万万岁”牌位亦在其列,参会者供奉着果品、酒等,手捧柱香和黄元,一一叩着跪拜。做法事者身围黑布裙,头扎黑布带,在锣鼓声中??用里下河地区特有的方言,曲调既象淮剧,又像扬剧,吟唱着颂天吉人之语,纵观周围人们,年长者津津有味,年轻者满脸困惑,但让感到耳目一新的是竟然有这样两句“感谢改革开放好,感谢党中央”、“你的子孙名牌大学有得上”,就在鞭炮声、锣鼓声和吟诵声交汇之中,参会者饮下敬奉之酒,象征着接受太上老君的保佑,心中默默地祈求着平安和富裕的降临。在参会者的簇拥下,做法事者用红布将酒缸封口,用白色粉末在几坛酒封口酒了一个白圈。显在地下,酒写书“人口太平”的四个大字。而后,用一个尖头瓦刀一样的刀具,划开两膀,鲜红的血慢慢地流了下来,锣鼓声越敲越紧,人们发出“欧”的喊叫声,一个高潮掀起,据介绍此举含义刀刀见红,生意笔笔皆成。
办会堂屋室中,用黄纸书写着铜匠会的会名——太上老君圣会,紧接下来着是铜匠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祝愿,会头与参会的姓名按照事先抽签而定的顺序一一排列。特此悬挂起来,称为“上榜”。而在会堂走廊檐下,标有恭禧发财字样的四个大红灯笼格外引人注目,一个个斗香像梅花桩一样布着“梅花阵”,烟气直飞云天。会屋北立着长竿,三角龙旗在飘带的陪伴下,随风飘荡。屋顶四周插着彩旗,进一步烘托了气氛。铜匠们称这根长竿为百雀杆,意为商海中船帆,象征着百鸟朝风,迎接九郎官。九郎官是太上老君手下干将,用现语言来说,可能就是办公室主任。请其下凡来到人间,将天宫之福赐予各位参会师傅,带回各位师傅的祈求和祝愿。此番行为称之为“上天言好事,下天保平安”。迎九郎官是办会第一天的内容,照例有鞭炮、锣鼓、吟唱、燃香、叩拜。而送九郎官则是第二天的课程。据老师傅介绍,送九郎君时间安排十分重要,超过下午三时,天界南天门就要关闭,九郎君就无法把“上榜”带回,向玉皇大帝交“纸”,向太上老君“汇报”。
缴猪和跪香是第三天的主题,更是铜匠会的重头戏。参会者将一头口衔束香的金猪供奉在神台各位仙家菩萨面前,此时的鱼鸡及豆腐青葱成配角,一把菜刀柄裹黄元在旁警卫,在一番吟唱和鞭炮声之后,各位会头带领诸位参会者象一字长蛇阵分两排跪叩拜,不同的是,这次跪拜排除了女性,且列跪顺序严格按年龄大小为序,决不错位。随着做法事者口中念念有词,参会者手捧黄元包扎的柱香三叩首。至于晚上一次大餐是既定节目,数十人分几桌而坐,启开封缸酒,互祝神灵保佑,交流技艺和商海搏击的感受,而品德不端者,则被罚跪在百雀杆之下,接受各位师傅的训斥,进行自我反省。当然,第一杯酒首先是敬太上老君。
铜匠们办会的心情是复杂的,但又是十分积极的,有的甚至从千里之外回到兴化参会。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尤其是各种电子电器产品及新材料的问世,塑料、不锈钢等已经逐步取代铜制品,加上手工操作的利润率较低,依*铜匠手艺来发家致富根本不可能,已有相当多铜匠改业,铜匠们的后代鲜有继承祖业,而传男不传女,传子不传外的旧习就象琐琏一样束缚着手艺的传承,老师傅们在办会之时,言谈中既有兴奋,又挟带着几分无奈,甚至有的直言明年可能就办不下去。除了兴化城之外,中堡、戴南等地的铜匠也办过类似的铜匠会,至于是否象这几大姓铜匠这样办会,也只能相信老师傅口头介绍而已?
前不久,在重阳节后的三天内,兴化城救生庵旁邻的一座厂房内举办了生铜匠之会。尽管时间有先后,办会者有不同,但都对吟唱内容上增加了祝愿子女考上名牌大学的语句,上榜之书增加了感谢党的改革开放等内容,传统中体现出一些时代气息。两地兴办存在少许差异,但内容和形式上基本吻合,尤其是希望通过办铜匠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将历史悠久的铜匠手艺发扬光大,将办会传统传承下去,有着十分惊人的一致。
水 乡 铜 匠 会

水 乡 铜 匠 会

水 乡 铜 匠 会

水 乡 铜 匠 会

水 乡 铜 匠 会

水 乡 铜 匠 会

水 乡 铜 匠 会

水 乡 铜 匠 会

(编辑:白云飞)
宁波老行当:老铜匠巧手变出“八宝箱”
http://news.QQ.com  2008年02月29日13:36宁波新闻网  赖小惠
中国宁波网讯家住丹凤新村的韩源新老人有一门老手艺,一张硬邦邦的铜板纸,在他手下能变成一只只制作精美的首饰盒、烛台、水壶……前几天,75岁的韩老带着他刚完成的龙凤“八宝箱”来到本报新闻热线室。韩老说: “手工铸铜手艺已渐失传,希望两只八宝箱能给大家带来点回忆。”
韩老说,今年的“两会”和“奥运会”是我国的大喜事,所以,他特意在“八宝箱”上刻了龙凤图案。
两只龙凤八宝箱一大一小,大箱长宽高的规格为17cm×12cm×8cm;小箱长高宽规格为10cm×7cm×5cm,两只“八宝箱”侧面都刻着龙凤图案,这可是韩老先生一针一锥刻上去的,花了不少心血。
韩老说,之所以称为“八宝箱”,这跟箱子的用途有关。八宝箱里的八宝是指:金、银、珠宝、翡翠、玉石、玉镯、珊瑚、玛瑙。有这八件宝贝的人家,必定是大户人家,在古代,一般老百姓家里其实都没有“八宝箱”,从一户人家的“八宝箱”大小,就可以判断这户人家的富裕程度。
75岁的韩源新老先生学会铸铜已有60年历史,遗憾的是,他却没收过一个徒弟。1947年,韩老就到宁波“福义昌”学习铸铜手艺,直到1958年进入宁波汽车制造厂当钳工。改革开放了,国家对铜铁等金属向民间敞开供应后,他才操起榔头、锥子,重温铜匠的老手艺。
1994年,韩老从宁波汽车制造厂退休后,制作出一只只精美的首饰盒、烛台、水壶等铸铜工艺品,儿孙们都惊讶不已。1996年,他在制作小锁的基础上,潜心研究制作清代贡品龙凤锁,只花了一年时间就掌握了几乎已失传的这门手艺。2005年3月,在全国“两会”召开的日子里,他精心制作了一把长35厘米、重1.8公斤的金黄色龙凤大锁,送到市人大,表达自己的心意。他说,目前这把龙凤锁与外国友好城市赠送的礼品一起陈列在市人大的礼品展柜中。
韩老越来越担心铜匠这门手艺会失传。他说,在有生之年,他还想再做几件“老古董”,能多给大家带来些历史的回忆。(记者张寅/文张柯/摄)
编者按:宁波民间中,有一些珍贵的老手艺、老行当,如果您身边有会老手艺的人,可以与本报87777777新闻热线联系。

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