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袖工作服:中国式阅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5:28

中国式阅兵
方阵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阅兵的历史和中国文字的历史一样古老。
  我们有文字可考的信史可以一直追到殷商,中国最早的大规模阅兵活动也在这个时间段上。公元前21世纪,武王伐纣,曾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两次举行盛大的阅兵活动,随后率西周大军,东渡孟津,大败商军于牧野。
  再往前,阅兵的历史就如同华夏文明的历史一样,进入了半神话、半传说的领地。在传说中,最早的阅兵乃是四千年前的涂山会盟,最早的阅兵总指挥乃是夏禹。
  自春秋以降,阅兵活动就贯穿了中国军事史。“观兵以威诸侯”,展示力量,威慑对手,阅兵的本质在孔子的年代就已经被阐明。秦汉以后,阅兵活动已趋于经常化。唐朝薛存诚《观南郊回仗》诗曰:“阅兵貔武振,听乐凤凰来”。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回首当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从这些文学作品里,我们可以遥想唐宋军队阅兵时壮观情景。
  明代,阅兵已步入正轨。号称每年年底一次考阅,三年一次大阅。明成祖朱棣曾5次远征漠北,每次出征前都要亲自检阅军队,激民心,鼓士气,壮军威。
  阅兵作为一种军事仪式、一种正规的训练制度,是从清代开始的。清朝规定,皇帝三年一“大阅”,整饬军纪。皇太极曾于沈阳北郊、乾隆曾于北京南苑等处“大阅”过八旗精兵。宫廷画师金昆领衔作《大阅图》四卷,记录了乾隆四年(1739年)11月检阅八旗兵的空前盛况。除皇帝亲自阅兵外,清朝还形成了钦派检阅、本省检阅、本军检阅等3种阅兵方式,内容涉及“军容、军技、军学、军器、军阵、军律、军垒各项”。
  到了晚清,对海军的阅兵也已成规模,“每愈三年,由总理大臣、海军事务衙门醇亲王大臣,请旨特派大臣,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
  
从瑞金到西苑
  阅兵毕竟只是一种形式的存在,它必须依附于武装力量乃至国家的实体,所以,满清的阅兵再盛大隆重也打不赢黄海海战,救不了北洋水师;而人民军队的阅兵式再简陋,也毫不影响他们最终鼎定中原。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举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开国大典上,人民武装力量进行了它的第一次校场大阅。阅兵的地点选在瑞金城北6公里的叶坪村,在村中央一块杂草丛生的平坝上。毛泽东、朱德等,乘马检阅了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军的代表,红军随营学校,警卫部队代表等。
  1933年初,中央苏区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全国革命根据地也已发展到15块,遍布14个省,人口达1000余万,全国红军发展到了30多万。这年“五·一”节,中国共产党组织了建党以来第一次也是在中央苏区惟一一次庆祝会,庆祝会的主要内容之一即是红军大阅兵。其时,正值第四次反围剿,中央苏区红军在战斗间隙抓紧时间进行队列训练。“五·一”节这天清晨,瑞金主会场的军民4万多人目睹了屡建奇功的红军第一军团正规部队的列队通过。
  同年7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项英、张国焘代表中央政府联名作出《关于八一纪念运动的决议》:批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建议,规定以每年“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并在当年“八一”建军节举行阅兵活动。
  为防敌机骚扰,人群较集中的阅兵课目在8月1日天亮前进行。凌晨4时,东方刚鱼肚白,阅兵式准时开始。项英、朱德等3位阅兵员策马而行,检阅长达600多米的红军指战员队列。随后分列式开始,长长的受阅队伍整整走了一个多小时。这是红军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检阅,而且程序上已经非常接近于阅兵式的国际通例(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中间有阅兵总指挥致词),堪称我军阅兵式的奠基之作。
  1933年后,革命战争进入相对困难时期,阅兵式这种对场地、人员素质、物质条件都要求很高的礼仪活动也被迫中止。这一停,就是16年。虽然其间曾有359旅南下抗战时的延安校阅,但毕竟规模有限(参阅的仅359旅4000余官兵),且形式松散(检阅式与分列式分开进行,前后相隔8天)。真正的大阅兵还是要等到毛泽东和中央机关进驻北京之后。
  1949年3月25日的西苑阅兵堪称开国大阅兵的前奏和序曲。虽然西苑阅兵从形式上看只有检阅式,没有分列式,但正是这次解放战争史上唯一的检阅让时任华北军区司令的聂荣臻萌发了开国大典上举行阅兵式的念头。而且西苑机场从场地条件来说在当时是一个比天安门广场更适合举行阅兵的所在,1949年的天安门广场还是个老式四合院结构,呈半封闭状态,并没有现在十里长安街贯穿其间的格局。在聂荣臻的报告中,西苑机场和天安门广场一起被列为备选方案。
  西苑机场阅兵检阅的是四野第14兵团第41军,在辽沈战役中建立了功勋的“塔山英雄团”(第367团)、“塔山守备英雄团”(第369团)和“白台山英雄团”(第361团)。这是一次没有预演甚至没有训练的阅兵,一来事出突然,受阅部队当天才得到消息;二来,谁也不敢代替威望如日中天的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行预演,据说当时刘亚楼准备让41军军长吴克华来演毛主席,自己担任阅兵指挥,演练一次汇报,结果吴克华坚决不肯。
  毛泽东乘坐着一辆缴获的美式吉普检阅了部队,这辆车是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座驾,从西柏坡一直开到北京。西苑阅兵前,有人曾提出最好换辆好车,以显示一下最高统帅的威仪。但毛泽东一句话把这些意见挡了回去:“乘坐我们自己军队缴获的战利品,检阅英雄的部队不是更好吗!”
  据说,阅兵过程中,激动的41军官兵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朱总司令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的口号,更有人泪流满面,无法抑制。事后,毛泽东对有关人员交代,以后解放军建设要正规化,阅兵时也得注意形式。
  
东方红、三八大盖和带弹的飞机
  中国人常说“万事开头难”,开国大阅兵之难,难在极高的标准和极少的“资源”,这之间简直隔着一条如东非大裂谷般宽阔的鸿沟。开国大阅不仅要展示崭新的人民军队的形象,还要展示新中国的力量,凝聚民心士气。而那时的人民解放军是几乎完全不具备任何一种举行阅兵这种最高军事礼仪活动所需要的资源。这就如同带着11名业余球员去踢世界杯一样,他们战斗力惊人,但对入场式、交换队旗这些礼仪一窍不通。偏偏毛主席又下了:“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
  开国大阅之难在于没规矩。因为是第一次,所以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成例可以因循。为了做开国大阅兵的方案,聂荣臻、杨成武、唐延杰亲自带领阅兵指挥所的工作人员,查阅了中外历史上和当代世界军队的许多阅兵资料,并到处求教。刘伯承早年在苏联留学,曾亲睹了著名的红场阅兵,于是将苏式阅兵的特点向杨成武倾囊而授。杨成武还访问了原东北军的几位将军,了解他们以往阅兵的做法。苏联顾问团也向阅兵指挥所提出了建议。
  最后确定的阅兵式方案基本采纳了国际通例,即阅兵分为检阅式(即阅兵司令员从受阅部队队列前通过进行检阅)和分列式(即受阅部队列队从阅兵台前通过,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全体受阅部队以天安门城楼为中心,按序列在东、西长安街列队,分列式时各部队依次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城楼。受阅部队的武器装备,以军兵种为单位,按种类集中,统一编组。在排列上,由轻到重,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地面、海上到空中。
  大方案确定了,可实际的操练又是另一回事。受命代表陆军参阅的第67军199师在集中之后才发现,当时全军竟然都没有统一的《队列条令》,不得已临时找来国民党军队和苏联军队的队列条令“现学现用”。据199师的李水清老将军回忆:方队的横排面、竖排面究竟多少合适,我们心中并没有多少数。一会儿感到宽了,一会儿又感到窄了,翻来覆去不知道改了多少次,再加上怎样背枪、怎样甩袖、怎样迈步……有段时间,训练方案几乎天天改。经过反复实践,直到正式阅兵前几天才确定为12×12的方队。
  阅兵式的礼乐也是个大问题,开国大典乐曲的选定,直到9月中旬还没有确定。有人主张采用欧美典礼乐曲,也有人建议“以俄为师”,采用苏联曲目。当时29岁的华北军区军乐队队长罗浪则主张选用解放区早已流行的中国革命乐曲。最后,毛泽东一锤定音,他在罗浪的申请报告上写下“以我为主,以我国为主”几个潇洒的大字。
  最后被圈选的乐曲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东方红》。这首后来曾在太空放送的乐曲在开国大典当天,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最后一阶楼梯时响彻整个广场。
  参阅部队有骑兵,有骑兵就有马,有马就有更大的难题。如何保证12匹马并列行进,拥有一个整齐的横面是难题;阅兵当天,天安门广场必是人声鼎沸,如何让马不受惊吓是难题;甚至连如何保证战马在受阅时不随地便溺也都是个难题。骑兵第3师的官兵用了大量的土办法,完全靠实践中摸索。
  1949年的解放军,武器乃是万国造,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式体系,而阅兵恰恰讲求整体视觉效果,一而众,众而一。199师被迫临时换装,中央军委将全国各部队的“三八大盖”都集中到199师。“三八大盖”那时是全军最漂亮的步兵轻武器。
  在聂荣臻呈交的第一个方案中,空军部队最主要的任务是防空警戒,准备在南苑机场组织15架飞机升空,其间顺便通过检阅台。但在最后的方案中,已经修改为华北航空处所辖飞行部队主要任务为受阅,参阅飞机从最初的P-51野马扩大到“蚊式”战斗轰炸机、PT-19型、L-5型教练机组成混合编队。而在10月1日那天,为防备敌机突然来袭,受阅飞机中仍有4架带弹飞行,而且由于飞机数量不够,第一梯队9架战斗机绕飞第二圈成第四梯队。
  开国大阅兵从程序、内容和礼仪上看,部分吸取了中国古代、近代和国民党军的阅兵内容,但客观来说,在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上苏联色彩浓厚,说是红场阅兵的中国版本也不为过,毕竟,在那个年代,苏联作为共产国际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老大哥,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有着不可置疑的榜样作用;而且,人民军队高级将领中有不少人亲历或听说过莫斯科红场的大阅兵,所以对苏式阅兵推崇备至。
  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阅兵式,是人民解放军阅兵式的最初蓝本。奠定了新中国阅兵式的基本框架。至今,人民解放军的阅兵程序和内容基本无大的改变,仅是在方队和人员的规模、数量上有所增减和变化。
  
军衔、船形帽和正规化
  从开国大阅兵到1959年,十年间,每年都有一次国庆大阅兵,这也同苏联的做法极为相似。1950年大阅兵因为朝鲜战争的爆发而显得非同寻常,朱德总司令在阅兵式上发布了战备命令。阅兵首长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口号,受阅官兵对答高呼“万岁!万岁!万岁!”。这种典礼仪式的口号对答形式,也在这次阅兵上成为定规,直到1984年国庆阅兵时才有了新的改变。从这样的口号应答中,你也能找到红场上三呼“乌拉”的影子。
  1950年的国庆阅兵是解放军正规化的序幕,人民解放军各军兵种基本确立,此后,国庆阅兵式上所展示的各个军兵种的许多奠基性建设即开始于这一年。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9月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了授予元帅军衔及勋章典礼。各大军区也先后举行了授衔仪式。周恩来说,此举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结束了“有军无将”的历史。
  军衔制是一种产生在15至16世纪的国际性军事制度。我军早在炮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与解放战争年代,就曾经两度计划实行。1939年,我军首次开始酝酿实行军衔制。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曾致电毛泽东主席与中央书记处,提出:“部队日益扩大,正规军各种制度亟待建立,拟照国民革命军编制区分,规定部队中各级干部之等级(三等九级制)。这可以兴奋干部,职责分明,于我军传统亦无损害。”这次部署评定军衔之后,在我军部分机关与部队干部中,已经开始了军衔等级评定。我军第二次准备实施军衔制度,是在解放战争刚刚开始的时候。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不成熟,这两次军衔制的尝试最终都没有固定下来,直到1955年。
  10月1日,国防部发布命令,执行国务院批准的《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衔肩章、领章、军兵种与各勤务符号、制式帽徽和服装规格、样式的决定》,全军换穿“五五”式军衔服装。军衔服装分常服和礼服两类。军官戴大檐帽,佩戴肩章、领章。校以下军官佩戴武装带。士兵戴船形帽,佩领章和腰带。官兵均佩戴“八一”五星图案帽徽。陆军服装为棕绿色;空军的上装为棕绿色,下装为蓝色;海军夏服的上装为白色,下装为藏青色,冬服为藏青色。这套军衔服装的式样和用料均有较大改善,较多地吸取了苏联军队军衔服装的一些优点,也借鉴了国民党军和德军、美军军衔服装的一些设计元素,较好地融合了中国军队特别是人民军队的特点,展示了人民解放军的军容,显示了国威、军威。
  1955年国庆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后的第一次阅兵。受阅部队指战员身穿新式军服,佩戴军衔、肩章及军兵种和勤务符号,军容显得更加威武、严整,精神抖擞。两名陆军少将(吴华夺、胡定千)带领身后“移动的长城”,步伐整齐的走过天安门。这是由身穿蓝色礼服的将军和校官组成的“礼服”方队。它的出现足能给人一种昭示: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必须提高全体官兵的军政素质,特别要使各级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掌握合成军队作战的指挥艺术、具有管理现代化装备的能力。
  
洲际导弹和1984
  1984年到来的时候,许多人都在庆幸奥威尔“预言”的极权社会没有成为现实,而对于中国人来说,1984是一个充满亲切与自豪感的年份。
  国庆大游行中,人们高举“小平,你好”的标语走过天安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对领袖的亲切问候,标志着全体中国人真正走出了十年动乱的阴影,开始拥有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心态。
  1984年的自豪也是在天安门前展现的。人们曾经熟悉的国庆大阅兵又回来了,尽管这一停已经25年!
  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阅兵总指挥秦基伟陪同下,检阅部队。1984年的国庆阅兵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装备最新、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受阅部队10370人,各种作战飞机117架,导弹189枚,坦克装甲车205辆,火炮126门,火箭布雷车18辆,轻武器6429支(挺)、汽车2216辆,组成46个方(梯)队。其中,地面方队42个,空中梯队4个。受阅的各种武器装备共28种,全部都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压轴的海军导弹部队方队、空军地空导弹部队方队和战略导弹部队方队尤为引人注目。
  1984年的中国需要世界重新认识,1984年的人民解放军也需要世界重新认识。于是,坐在天安门上各国武官第一次看到了印着五星红旗的洲际导弹。虽然中国早就是核国家了,但世界对中国核力量的了解仅限于概念。当这些射程足以覆盖美国和欧洲的庞然大物列队进入天安门广场时,世界发现,中国仍是一个他们不得不重视的国家。据说,阅兵之后,英国武官就立即给唐宁街10号拍去电报:鉴于中国所展示的战略打击力量,我们有必要重新考虑与中国的外交关系。
  和洲际导弹一起震动世界的还有那刀砍斧劈的世界第一大方队。世界各国受阅方队的横排,都在20人以下。国庆35周年阅兵,横排面是25人,14个排面再加两名领队,352人组成的方队,在世界阅兵史上前无古人。
  据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员的张廷发将军回忆,35周年的国庆大阅兵,中央军委对受阅部队的明确要求是:步兵一步不差,空军一秒不差。这样规模的方队,齐步正步都要走出整齐的横线、竖线和斜线,动作要求非常高。于是,我们从电影《大阅兵》里看到了腿绑沙袋,衣领别针这样近乎残酷无情的训练方法。
  当迤逦4华里的方队从天安门走过,世界得到了一个清晰的信息,你可以怀疑这支军队的现代化程度,那你不能怀疑它的纪律、战斗力和凝聚力。
  
1999,在路上
  1984之后,国庆大阅兵一停15年,中国在集中精力搞经济,在韬光养晦,积蓄力量。到1999年,共和国五十周年大庆之时,国庆阅兵才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
  按照江泽民提出的要求,中央军委阅兵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建国50周年阅兵要体现我国主要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增加特种兵技术兵的比例,体现现代兵种合成、军种联合的特征;要充分展示我军武器装备的新发展,使这次阅兵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阵容最为强大、装备最为精良、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次阅兵。
  与1984年阅兵相比,这次受阅的方队由46个增加到52个,其中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参加受阅,成为新中国13次国庆阅兵中兵种最多的一次。陆军步兵方队由5个减少为2个,军事院校方队由6个减少为4个;陆军、海军、空军导弹方队由4个增加到7个,战略导弹方队由1个增加为4个;空中梯队由4个增加到10个,飞机由94架增加为132架。参加受阅的42种大型武器装备,在种类上比1984年大阅兵增加了近一倍,其中95%以上的都是新型武器装备,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自行研究生产的。
  徒步方队经过时“一排人感觉像一个人一样。整齐得不得了。”当年坐在美国武官身边观看了阅兵式的单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激动不已。“那是做给美国人看的,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军队多么雄壮,多么有纪律。美国人看得傻掉了。”单声所说的美国人是坐在他身旁的美国武官。“他告诉我,从没见过这么整齐的画面,非常惊讶。”令这位美国武官难忘的还有中国加油机从头顶越过的镜头。当一架大型空中加油机拖着两根长长的加油管与两架受油的歼击机通过天安门广场时,观礼台上掌声雷动。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掌握了研制生产空中加油机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中国的空中力量加上了一只长臂。
  132架受阅飞机从5个机场起飞,飞行70余公里到达天安门广场上空,一秒不差地依次飞过人民英雄纪念碑。阅兵总指挥李新良回忆到:“这不同于地面方阵啊!飞机是在天上飞的,早来晚来都不行,这么多架飞机,不同机种,指挥起来难度非常大,没有细致严密的组织和刻苦严格的训练,是绝对达不到那种效果的。”
  地面车辆的表现同样惊艳。受阅方队单车在100米距离上的误差不到0.2秒,距离误差控制在0.02米以内。新中国成立后的12次阅兵,这是最优秀的一次。时间误差和距离误差一直是世界车辆阅兵难题,而美国、俄罗斯、朝鲜等国阅兵的单车百米误差都在5秒和0.5米以上。
这次参阅的陆、海、空、二炮、武警和地方武装,代表了中国武装力量构成的所有成分,规模宏大,场面壮观。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汇入受阅大军之中。参阅部队都是精锐之师,这样的规模和阵容,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