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界讲的什么:古塔谜雾--陕西古塔调查---来源:三秦都市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2:17:19
   古塔"谜"雾___陕西古塔调查    陕西古塔历史悠久,自汉而下,朝代不一,唐宋时期居多,这与当时统治者倡导佛教有很大关系。这些古塔分布在陕西省各地,塔身高低不一,低者有二三米,高者有五六十米,塔形不一,各具特色,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风格,形成了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
   这些巍然伫立的古塔,记载着历史的沧桑,也为三秦大地增添着永不褪色的魅力。它们身上有着太多的“谜”,诱惑着人们魂牵梦萦、流连忘返。8月1日,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古塔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赵克礼,撩起了古塔一层层神秘面纱。
小雁塔“神合”之谜

         与大雁塔遥遥相对,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公元 707-710年)的小雁塔是荐福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说当年为“宫人率钱所立”。千百年来发生和沉淀在小雁塔上的难解之谜,更使得无数游人漫步其间、沉思遐想。而这其中之谜,莫过于小雁塔曾经因地震几度崩裂,而又几度神秘地合拢。
       据各种文献记载,小雁塔最少有四次“神合”。第一次:明朝成化末(公元1487年)长安地震,小雁塔“自顶至足中裂尺许”。明正德末(公元1521年)“地再震,塔一夕如故”。第二次:明代嘉庆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塔裂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地震复合”。第三次:康熙辛末(公元1691年)“塔又裂”,“辛丑(公元1721年)复合”。第四次: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据土人言,前岁连旱,裂缝甚阔,今乃小合”。
        古塔因各种原因崩裂,是司空见惯之事。然而,小雁塔数次开裂,而又数次“神合”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小雁塔的地基边缘较浅,越靠近塔基越深厚,每近一米就厚一尺,整个地基呈半球状,古塔建其上,就像“不倒翁”一样,具有极强的抗震能力。
也有建筑专家根据建筑学原理,否认古塔神合的说法。认为古塔开裂后,会有大量残砖落于夹缝中,必然阻碍其再合,再说,掉下来的砖头不可能自己再向上返回原位,因此“古塔再合”是不可能的。
        还有人认为,所谓“古塔神合”,也许是因为雨水好的年份,古塔裂缝中杂草茂密,自远处观看,就像合好如初了。1963年的一次大修,小雁塔上的裂缝被彻底修补好了。但是,“雁塔神合”的故事,仍然令人遐思。
“雁塔”得名之谜

        耸立在西安城南的大、小雁塔,其塔名来源云遮雾罩,至今难以说清。
        古塔研究专家赵克礼研究发现,这“雁塔”得名的说法,就有五种之多。其一:大雁舍身之说。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印度摩揭陀国有一寺院,僧人信奉小乘佛教,因此可以吃“三静肉”(即非我杀、非为我杀、非我见杀的三类肉食)。一天,一群大雁飞过寺院上空,一位僧人抬头说,僧人今天无饭可吃,大雁能不能自己送上门来。话刚说完,一只大雁便自己坠落而死。僧人们见状,很受感动,认为这是如来佛显身,教育他们不要杀生的。因此,便为这只雁建了“雁窣堵坡(塔)”,雁塔之名便缘于此。其二:如来化鸽之说。《大唐西域记》记载,摩揭陀国有一个寺院,叫“鸽伽蓝”,说是如来曾化为鸽子,自己飞入火中,让饥寒者吃。此人受了如来感化,最后舍家为寺,修学佛法。而唐代人有以鸽为雁的时尚,所以,将佛塔叫做雁塔。其三:“雁王坠寺”之说。苏轼《志林》里说,有一日,一只巨雁落入慈恩寺中,僧人正想烹食,一位老僧说,这是雁王,不可食。于是便埋葬了该雁,并造塔其上,所以叫“雁塔”。其四:塔的形状像雁。《天竺记》记载,印度达櫨国有一寺院,“穿石山作塔五层,最下一层作雁形”,所以叫做雁塔。其五:题名说。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唐代新科进士,有在慈恩寺塔下题名的习惯,这些题名“妙形有列,宛若雁阵”,所以才有了“雁塔”之名。
         以上种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是也似乎都难以服人。说是题名如雁形,自当属附会之说。但是,如果当初玄奘修塔时,便依据了自己“大雁救僧”的见闻,称其为“雁塔”,为什么在唐人的诗歌里,除极少数人外,绝大多数称该塔为“慈恩寺浮图(塔)”而不称其为“雁塔”?而说其形状“像雁”者,又从现存的雁塔身上找不到证据来证明其说。
香积寺“塔主”之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过香积寺》一诗,生动描绘了唐代古刹香积寺,空气洁净、视野辽阔、寂静幽深、令人向往。
        沧海桑田,这座唐代古刹早已毁于战火,香积寺如今的庙宇均建于清代以后,王维当年所见之香积寺,唯有两座古塔保存了下来。西侧大塔,今人称之“善导塔”或“香积寺塔”。东侧的小塔,主人属谁,已经很难说得清了。
        善导(613-681),俗姓朱,今山东淄博人,唐代著名僧人,净土宗二代宗师。他一生研究佛法,苦心修行,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往生礼赞》等著作存世。净土宗非常推崇西方极乐世界,认为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之地。坚信人只要每日里念“阿弥陀佛”,便可“往生极乐净土”。唐永隆二年三月十二日,这位笃信西天极乐的高僧,自言“此身可厌,吾将西归”,爬上寺前大树,自坠而亡。
        善导圆寂后,他的高徒怀惲和尚,怀念师傅,“想遗烈而崩心,顾余恩雨面”,便在神禾塬上为师傅修建了灵塔,并在塔旁修建了规模可观的庙宇,这就是香积寺。得名于《维摩经》“天竺有众香之国,佛名香积”。后来,怀惲又在寺中修建“大率渚波(佛塔),周回二百步,直上一十三级”,这便是保留至今的香积寺大塔。有人认为,这座大塔应该是善导的供奉塔,其实,该塔虽然修建在香积寺,实际上已和善导无关,只是佛教寺院的象征性建筑了。当时,唐高宗曾给这里送来“舍利计千余粒”以供养,武则天也常来祭奉。人们还常常登临其上,观天瞰地。如果说其是善导的供养塔,已经于理不通了。
        那么,当年为掩埋善导而修建的那座灵塔如今还在吗?如果已毁,又当毁于何时?
        香积寺曾经有数座古塔。著名的有善导大师的高徒净业法师灵塔、怀惲法师灵塔(见《全唐文》、万回和尚塔(见《类编长安志》)。现在除了唐朝所建的香积寺大塔以外,尚有一座五级砖塔,然而,这座小塔究竟是谁的灵塔,是善导的灵塔?抑或是敬业、怀惲、万回的灵塔?已成难解之谜。历史造就了香积寺,也造就了扑朔迷离的香积寺古塔。
古塔与玄奘头骨之谜

        玄奘(602~664),唐代著名高僧,俗名陈炜,今河南偃师人,世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玄奘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佛经翻译者,名垂青史,更因为一部《西游记》而家喻户晓。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四月十四日葬于长安城东的白鹿原上,并建白塔供养。到了总章二年(669年),因为玄奘灵塔距长安城太近,唐高宗每看见灵塔就会伤心,因此,将玄奘改葬于长安城南少陵塬上,并重建五级灵塔供养,这就是保留至今的大兴教寺玄奘灵塔。
        1942年,占领南京的日军,在中华门外天禧寺旧址出土了装有玄奘头骨的石函。据石函铭文和南京地方志书记载:唐朝末年,黄巢攻到长安,因贪财发掘了唐僧灵塔。北宋时,可政和尚从终南山紫阁寺得到玄奘头骨,便带回建康(今南京)长干寺供养,后移至天禧寺。
黄巢是否真的挖掘过玄奘的灵塔?可政带回南京的头骨是否真为玄奘遗骨?终南山紫阁寺又在哪里?据赵克礼介绍,2003年11月,西安市户县召开“玄奘大师与紫阁寺学术论证会”,认为户县境内的紫阁峪便是紫阁寺的所在地,如今依然存在的宝林寺塔是黄巢“发塔”后,僧侣们为保护玄奘灵骨而重新修建的灵塔,可政就是从这里得到玄奘头骨的。报道一出,舆论哗然。2003年11月30日,长安兴教寺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了“‘黄巢发塔’真伪辨”学术研讨会,会后声明:“黄巢发塔”史无记载;可政带走玄奘头骨的记载矛盾百出;说宝林寺塔是玄奘灵塔牵强附会。一句话,玄奘的灵骨如今还安然无恙地供奉在兴教寺玄奘灵塔的下面。
        ■赵克礼本报记者赵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