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公馆二手房:什刹海:蕴藏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1:19:27

什刹海:蕴藏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

本报记者 彭俐 吴萌

2011年01月18日14:13  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相信在我们正行走的这条路上,曾经行走着的人也堪称风景,他们或者曾长久居住在此,或者曾短暂逗留在此,但不管怎样,被他们的风度和精神浸染过的什刹海自是不同。远的不说,只说近的,他们是蔡元培、鲁迅、梁漱溟、张伯驹、邓拓、冰心、田间、郭沫若、萧军、杨沫、张中行、吴冠中、林琴南、冯亦代、黄宗江……

 

醇亲王府内恩波亭

 

  腊月初五(周六),严寒中的什刹海海面像打了一层白蜡,正午冰面上明晃晃的有些刺眼,朔风一吹,脸颊生疼,但我们还是被溜冰的彩色人群释放的暖流所鼓动,忍不住兴冲冲地租用了冰鞋、冰车,滑行的瞬间叠加进一幅流动着的风景。而不远处的钟鼓楼反倒变成了观景的看客。此时,最该让我们想念的人是郭守敬(1231年-1316年),这位元代科学家于1293年在这里建立漕运码头,成就了什刹海畔的世代繁华。

  早晨8点来到荷花市场时,环绕前海、后海走了一圈,发现今日的什刹海像是个贪睡的孩子,太阳老高了,沿岸的酒吧、餐馆、店铺和民居却依然门窗紧闭,一片寂然。一路上,只遇到几位蹬着胡同游三轮车的车夫,其中一位哼着小曲“北京欢迎你”;另有三两个跑步的、五六个遛狗的;还有一对小贩在嘀咕:“昨晚半夜了还有人卖栀子花。”

  ——查了一下,栀子花的花语是:“永恒的爱,一生守候和喜悦。”

  爱文化,守候文化,因文化而喜悦,因为什刹海是文化人的海子。

  什刹海表面冷漠的坚冰下,涌动着一池碧绿的春水。这片古老的水湾是北京的母亲河,她曾通过京杭大运河为整座城市百万居民运来南国的食粮,她“更像一个文化乳娘”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化人。北京近现代史中为人敬仰的文化巨人,又有哪一位不曾留足迹和笔墨与什刹海呢?北京是文化之都,什刹海是文化之海。若从文化的角度观之,什刹海的风韵之美与资质之深乃京城之最。

  暖暖的校舍

  ——辅仁大学与“国宝”陈垣

  什刹海冰场像一块磁铁,天再冷你也会被它吸引。暂别了这里的欢笑声,匆匆忙忙退还了冰鞋、冰车,踏上前海南岸后才觉凉风刺骨,冻得人发抖。

  下面行走的路线是,沿着清朝两广总督、洋务派核心人物张之洞故居(白米斜街11号)的后墙向西,路经郭沫若故居,再向西北过恭王府,来到定阜街,寻找20世纪初京城的四大名校之一——辅仁大学(1925年建立,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遗址,拜谒其校长、被毛泽东称为“国宝”的学者陈垣(1880年-1971年)的遗踪。当年另三所名校为北京大学(1898年创立,名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11年始建,名为“清华学堂”,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燕京大学(1916年开办,为私立教会大学,1952年撤销)。

  值得一提的历史巧合是,当年,年轻的陈垣正是熟读、精读了张之洞的《书目问答》(1875年著),才走上终其一生的学问之路,并要求他自己的学生同样熟读、精读此书。而今天,张之洞故居与陈垣故居(兴华胡同13号)隔一个什刹海而遥遥相望。

  都说什刹海边多寺庙(30余座),多园林(20余个),多王府(10余处),少有人说什刹海边有学府,有国宝,有诗书。

  一看地图便知,前海、后海形成如母亲般温柔的臂弯,紧紧怀抱着的恰是辅仁大学的美丽校园。

  如今,辅仁大学的校舍仍在,只是校门口的牌子换了而已,换成“北京师范大学”。走进汉白玉镶嵌的拱门,便是城堡一样的回旋式建筑,教学楼和宿舍楼连成一体,楼道墙壁上的一幅幅黑白老照片带我们回到民国时代。图书阅览室的暖气最热,必须脱去棉衣才能坐安稳,有的学生甚至穿着衬衫在读书。其校园建筑是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式的房檐、庭院、假山、回廊,西式的教室、宿舍、桌椅、书架;而其校歌的歌词也是中西合璧:“辅仁以友,会有以文,吾校之魂,圣美善真……”而其师生中,有许多文化领域灿若星斗的人物——胡适、翁文灝、钱思亮、邢其毅、季羡林、范文澜、郑振铎、罗常培、王光美、李德伦……

  辅仁大学的辉煌时期,是在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以后,它因教会等国际因素而能正常招生、教学,并且坚守三项原则:一是行政独立,二是学术自由,三是不悬伪旗。这一在敌占区的都市繁华地带,能够自由呼吸的宁静校园,成为当时冷酷战争环境下北平知识界的一个小小暖巢。1942年,教授英千里,即英若诚父亲、英达祖父,与多名学生因秘密组织抗日活动而被捕入狱。校长陈垣亦硬骨铮铮,不惧威胁,拒绝在敌伪政府任职。在一次全校运动会上,他发表演讲,以“孔子举办运动会”为题目借题发挥,掷地有声地引用《礼记·射义》中的词句:“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

  1945年抗战胜利后,辅仁同仁们令国人血脉贲张的抗日义举得到国民政府表彰,一时誉满京华。

  作为一代学者,陈垣与陈寅恪并称中国史学界的“南北二陈”,37岁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基督教史,所著《古教四考》(《元也里克温教考》、《开封——赐乐业教考》、《火祆教入中国考》、《摩尼教入中国考》)为其奠定了宗教史专家的声誉,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但他作为藏书家的身份却鲜为人知,其故居的书屋藏品大多为线装书,共计40000余册,由书架排列成的通道被他戏称为“胡同”——他将始于1994年的什刹海“胡同游”的历史,至少上溯了50年,只不过他的“胡同游”是古色古香的文字之旅。

 

【1】 【2】 【3】 

(责任编辑:吴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