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高速交警队:国民党军的派系、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三太保。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16:16

 

1927年4月12日之后至1931年9月18日应当划为一个单独的历史时期。期间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这日起北洋国民政府就已寿终正寝了,五色旗从此不再代表中国。

 

国民党军队的派系早在孙中山依靠地方军阀建立政权时就产生了,后来几经整编平叛,终于成立了由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的国民革命军。而在实际上,第一批成立的八个军在本质上就分为八个派系,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又有各路军阀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收编,这就使本来已经复杂的派系环境更为复杂。

在军阀混战中,蒋介石战胜了其他各路实力派,成为了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领袖人物。事实上,蒋介石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加上红军在全国各地的革命以及日本对中国的逐步蚕食,他又不得不依靠这些名义上归顺中央的军阀维持现状,以维护他的统治。抗战胜利后,大派系还留有李宗仁、阎锡山等,其他小派系如马步芳、马鸿逵、冯治安、刘汝明、刘文辉、邓锡侯等更是不胜枚举,就连蒋介石所谓的中央军也分嫡系和旁系,大的就有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小团体则有孙立人、杜聿明、王耀武、李弥等等。

 

国民党(即新军阀,区别于北洋旧军阀):蒋介石(1928年后最大的军阀);冯玉祥(西北军);阎锡山(晋绥军);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纮桂系“三巨头”);张学良(东北军,隶属蒋介石的国民政府)。 国共合作分裂前,国民政府实际上已经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在中国的南方,国民政府内部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两个集团手中:蒋介石集团、桂系集团。北方的国民革命军也是一个独立于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力量的集团。此外还有善于投机的阎锡山的晋系集团,这时也依附于国民政府了,而晋系在打奉系这条落水狗的同时,势力也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国民政府内第四个大的军事集团。现在逐次介绍如下。

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  蒋系集团
1927年4月6日,武汉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下达这个命令实际上是要限制蒋介石北伐军总司令的权限,要他受制于3月21日成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因为同日任命的还有西北冯玉祥,他被任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在军事层面上考虑则是要明晰战区责任。这样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就成立了。

这时的第一集团军下辖4个方面军,方面军最高指挥官称总指挥,第一至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分别为:何应钦、程潜、李宗仁、唐生智。此时并不仅第一集团军是蒋系军事力量,还包括了桂系、湘粤地方军阀等力量。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政变。4月17日(亦有一说18日),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总司令职务、所属第一集团军及其四个方面军由中央军事委员会直辖,但第一方面军是蒋介石嫡系,并不听从中央调遣。4月18日,蒋介石、吴稚晖、胡汉民在南京成立另一个国民政府。8月8日,蒋介石通电下野(电报有齐字,但实际上到12日蒋介石还在行使职权,有联名致冯玉祥安庆会议电报,还待方家指点迷津)。9月13日,宁沪汉三方组成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此时西山派在上海另有党中央,时是一国三公),正式会议于16日起召开,决议所有国民政府军队统归军事委员会指挥,编制以军为单位,军以上分路(今集团军级编制),各路最高指挥官为总指挥。12月11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第四次预备会议上蒋介石复职案(总司令一职)通过。1928年2月7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闭幕,蒋介石顺利完成控制中央党政军财权,这样就开始集中精力建设武力统一中国的嫡系武装力量。

1927年4月12日至1928年2月9日之间,国民政府内部处于沪汉宁以及粤桂湘等地方军阀集团的权利争夺的混乱之中,何应钦的第一方面军部属于江苏一带,并不听从中央以及各派调遣,是相对独立的一只武装力量。其间,第一方面军依照中央指示改为第一路军。2月9日,大获全胜后的蒋介石由南京来到徐州,以布置北伐为名(四中全会上蒋桂冯阎等各派决议共同出兵讨伐张作霖),进行军事整顿。1928年2月13日,蒋介石将第一路军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何应钦改委为总部参谋长,自己兼任总司令。这个第一集团军才是后来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前身。踢开何应钦也是有原因的,其一蒋介石要加强对军事力量的控制,不需要隔靴搔痒;第二何应钦在蒋介石与胡汉民、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唐生智、张发奎、李济深等人斗法的时候表现出待价而沽,有取而代之之心,并非完全忠诚。

1928年2月13日建成的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辖第一、二、三纵队,各纵队总指挥为刘峙、陈调元、贺耀祖。此三人之刘峙乃一辈子打不了胜仗的将军,笑死人。陈调元是北洋直系旧将、贺耀祖是湘军旧将,皆是按资排辈,平庸之辈。

1928年2月28 日,国民政府第四次十二次会议决议,特任蒋介石兼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2月29日,下达任职令(很奇怪,到底谁有权任命集团军司令)。

1928年4月(几日的命令尚不知道),蒋介石将第一集团军改编为4个军团。这样最初的国民政府中央军雏形形成了。时第一集团军战斗序列如下:

第一军团总指挥刘 峙 辖:

第1军军长刘 峙  第9军军长顾祝同  第4军军长缪培南  第10军军长杨胜治

第二军团总指挥陈调元 辖:

第26军军长陈 焯  第37军军长范熙绩  第17军军长曹万顺

第三军团总指挥贺耀祖 辖:

第40军军长贺耀祖  第33军军长张克瑶  第27军军长夏斗寅

第四军团总指挥方振武 辖:

第34军军长阮玄武  第41军军长鲍 刚  第42均军长马文德  第47军军长高桂滋

此外有集团军直辖总预备队、其他特殊兵种部队等直辖部队(待考)。

第一集团军是国民党新军阀四大派系中最强大的一只武装力量。在1928年至1930年之间,它先后战胜了奉系、冯、阎、桂、以及湘、鄂、粤等地方军阀。抗战结束后,中央军实际上已经消灭了国内除共产党割据武装外的大部分地方割据军事集团。不过中央军再强,在红军面前也是稻草扎兵、纸叠老虎...不说了,想想刘峙我就想笑。这些事还是由后人争论吧,我抄的都是一些史实,咱没做愤青或喉舌的想法。

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系集团
首先说明一点,冯系不等于西北军。西北军有新旧两个系统,新系统里也分为冯系等4个系统。但是到了1928年前后,由于历史车轮的转动,西北军基本上就剩下冯系一只独大了。

1926年9月17日,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出兵北伐。冯玉祥时已为西北军的领袖人物,虽然西北军系统在此前几次战争失利,但这次一、二、三军系统团结在冯旗下,甚至降晋系的韩复渠、石友三、郑金声等皆弃阎归冯。这次在苏联会来,到很有精神领袖的味道。五原誓师后,广州国民政府将其所部由国民军改为国民联军,冯玉祥任总司令。

1927年4月6日,与蒋介石同时被任命为集团军总司令,所部改为第二集团军,这实际上担任了国民政府北方部队总司令的职务(这件事在黄美真的《中华民国史事件人物录》中纪为4月5日,我手中暂时借不到当时的电文委任档案,不敢乱说,还待高人指点)。冯玉祥真正就职是在5月1日,在西安举行就职典礼。

这一时期的第二集团军总参谋长为石敬亭,秘书长为何其巩、政治部长为刘伯坚,也是5月1日被冯玉祥任命的。第二集团军所部编为中、东、南、北、左、右六路军,各级军官也水涨船高的高升。冯玉祥也并非不排共,实际上是在宁汉之间待价而沽,自抬身价,刘伯坚的位子也就坐不了多久的。冯系的要价则导成他得到了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盘。

1927年6月17日,冯玉祥以调解宁汉之争为名与蒋介石在徐州会晤。经全面权衡,最终冯系集团导向蒋介石一方。蒋介石与冯玉祥互换兰谱,冯大哥也就给叫出来了,还有每月250万的军费也由南京方面出。诸如此类...不一而足。6月21日,徐州会议刚结束,冯玉祥打电报给汉口的国民政府,劝其自动取消,国民党诸人前往南京实现宁汉合一。冯玉祥倒向蒋介石后,南京国民政府也任命冯伟西北国民军总司令。这样招牌又换了一个。

1928年2月9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结束,会上决议讨伐张作霖。2月16日,蒋介石抵达开封与冯玉祥会晤,商议西北国民军再次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1928年2月28日,国民政府第四十二次会议决议,特任冯玉祥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这一时期的第二集团军编制有25个军,约31万人。
1928年4月,冯玉祥将第二集团军整编为6个方面军,战斗序列如下:

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孙良诚 辖:

第3军军长孙良诚  第4军军长马鸿逵  第5军军长石友三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孙连仲 辖:

第1军军长韩占元  第14军军长秦德纯  第23军军长冯治安

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韩复渠 辖:

第6军军长韩复渠

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岳维峻 辖:

第7军军长李云龙  另有岳维峻、邓宝珊、卫定一各一个军,番号不详。

第八方面军总指挥刘镇华 辖:

第23军军长刘镇华  第26军军长刘茂恩  第28军军长万选才

第九方面军总指挥鹿钟麟 辖:

第2军军长刘汝明  第18军军长鹿钟麟  第20军军长庞炳勋  第21军军长吕文秀  第27军军长王鸿恩  第30军军长刘骥

第二集团军直辖部队:

骑兵第1军军长郑大章

铁甲车集团军军长(?)刘自珍

1929年,蒋介石陆续消灭或使之臣服了桂系、鄂、湘、粤,以及国民党中央汪精卫、胡汉民、西山派等集团。蒋系与冯系的矛盾逐渐激化。4月起,蒋介石多次想用请冯入京“议事”的办法“铲除军阀”,冯玉祥则预备武力反蒋,5月起将所部由山东、河南等地向陕西潼关集中。蒋介石与之对应的采用高官厚禄利诱加大棒的手段先后诱降了冯系大将韩复渠、石友三、刘镇华、杨虎城、马鸿逵等,并拉拢唐生智出兵倒冯。这样在5月27日,冯玉祥发表《下野宣言》,息影华山。冯采取当年蒋介石的下野手段,让蒋找不到大规模武装进攻的借口,第一次蒋冯冲突也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冯下野后于6月24日入晋,策动阎锡山与他合力反蒋。然6月30日,得到消息的蒋介石亲赴北平,与阎锡山会晤,并委之为全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赠金2000万。由此晋系由中立变为倒冯,并将在住在晋祠的冯玉祥软禁。冯玉祥被软禁后,秘密下令部下诈降蒋介石,果真唇亡齿寒、兔死狗烹,阎锡山受到蒋介石冷遇,已经隐约有成为蒋的下一个目标的样子了。于是在这年中秋之夜,阎锡山风尘仆仆跑到软禁冯玉祥的建安村赔礼道歉,"共商反蒋大计"。时蒋介石正在召开第二次编遣会议,引起全国小军阀的人人自危,冯玉祥抓住这一时机死鱼翻身、起兵反蒋(真正起兵是始于1929年10月12日,冯军分三路进攻河南)。蒋系在这次冲突中腹背受敌,并不占优势。然而诡谲的蒋介石诱惑阎锡山,晋系亡冯之心不死,想在背后插刀、釜底抽薪。所以作为全国反蒋主力的冯系两面作战,12月1日退至潼关以西,第二次蒋冯军事冲突结束。

不过一个月,阎锡山再次挑起“电战”,谴责蒋介石推行武力统一政策,由于第二次蒋冯军事冲突中,冯系主力尚存,全国其他反蒋军阀也并未受到损失,这样就再次形成了以冯阎为中心的反蒋集团。由于阎锡山投机卖乖,这时晋系根本就没伤过筋骨,实力超过冯系,所以这次联盟盟主由阎锡山担任了。从5月至11月,在华北、华中地区全国大小军阀进行了大规模的混战,史称中原大战。这次战争最终由于中立的奉系倒向蒋系,以晋冯桂系等反蒋联盟失败告终。关于这次大战还有很多书有介绍。蒋冯军阀的冲突,这里也仅是一个简单的介绍。

经过中原大战,冯系战败。余部被蒋介石收编,从此第二集团军瓦解。

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晋系集团
1927年初,北伐军节节胜利,让割据山西的阎锡山伺机向控制北方中央的奉系要高价。起初接受南方任命是自抬身价,后来则更帆换向,假戏真唱了。晋系响应南北政府的声明、通电多的难以讲清,这里只说到了1927年4月25日,国民政府早已控制了大半个中国,奉系战败已成定局。这一天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已归附(实则保持中立,直到1949年也未为蒋系中央控制)的晋绥军总司令阎锡山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阎锡山实际就职行使职权是在6月6日。

山西是一个贫瘠的地方,虽然经阎锡山治理多年,号称中国模范省,实际上并不能供给太多军队。所以当时的北方国民革命军主力实际上只有10个军,远不能与西北军相比。6月14日,阎锡山将所部改为10个军,其战斗序列为:

第1军军长商 震  第2军军长杨爱源  第3军军长徐永昌

第4军军长傅存怀  第5军军长傅汝钧  第6军军长丰玉玺

第7军军长张荫梧  第8军军长谭庆林  第9军军长郑泽生

第10军军长李维新

1928年2月9日,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闭幕。会议决议共同讨伐张作霖。1928年2月28日,国民政府第四十二次会议决议,讲晋系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任阎锡山为总司令(很奇怪,为什么不给老阎加一个特字,同一天的命令上,冯玉祥的就有。难道老阎不会很生气?后果不会很严重?)。阎锡山的真正就职行使职权时在1928年3月20日。4月起,阎锡山对所部进行整编,基本上保持原战斗序列,但改为9个军和1个直辖军级部队(暂时没有详细资料)。平心而论,这次北伐,晋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蒋系忙于与第四集团军系统斗,没时间理会北方的事。晋系一度扩展控制了晋绥冀京津,但是在蒋系中央控制了南方后,怎么会允许北方拥有强大割据势力存在?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阎锡山给背后的张学良捅一刀,率残部撤回山西,幸而山西是以守难攻的地方,得以保全。自此第三集团军系统也瓦解了。

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以桂系为核心的南方地方军阀集团
同前面一样,1927年4月5日(一说6日),武汉国民政府将唐生智所部改编为第一集团军第四方面军。蒋介石发动政变后,4月17日武汉国民政府下令收回蒋介石所辖制军队。6月15日,武汉国民政府将唐生智所部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用以对抗蒋介石部署在江苏的第一方面军以及"第一集团军"。此时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战斗序列为:

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 辖:

第8军军长李品仙  第35军军长何键    第36军军长刘兴

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 辖:

第4军军长缪培南  第11军军长陈铭枢  暂编第20军军长贺龙

1927年11月,唐生智被桂系打败,所部被桂系收编,老第四集团军系统就此瓦解。唐生智属于湘军、地方实力派军阀。

1928年2月9日闭幕的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决议讨伐张作霖。处于此目的,4月8日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将桂系编为第四集团军。委任李宗仁为总司令,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这就是新第四集团军系统。时编制有21个军,战斗序列如下:

第2军军长鲁涤平  第6军军长胡文斗  第7军军长夏威

第8军军长吴尚   第14军军长陈嘉佑  第18军军长陶钧

第19军军长胡宗铎  第21军军长向成杰  第35军军长何 键

第43军军长李燊(音深)  第44军军长邹鹏振  第13军军长白崇禧

第30军军长魏益三  第12军军长叶 琪  第17军军长周斓(音兰)

第36军军长廖 磊  第4军军长陈济棠  第5军军长徐景唐

第11军军长陈铭枢  第15军军长黄绍竑  第16军军长范石生

新第四集团军是一个松散的军事集团,它包括了很多派系,甚至有倾向于蒋系的分子如鲁涤平,不过桂系在其中占据主导力量。但是到了1929年3月,桂系战败,新第四集团军系统也就迅速瓦解了。

1928年5月,国民政府任命鲁涤平为湖南省主席兼任清乡督办。鲁是谭延闿的心腹,谭又在政治上依附于蒋系。所以鲁涤平实际上是蒋系中央安插在武汉政治分会(相当于此前北洋的巡阅使之辖)的一条内线。武汉方面便安插何键作清乡会办,名为辅佐,实为倒鲁。由于矛盾进一步激化,1929年2月19日,桂系控制的武汉政治分会作出决议,撤免鲁涤平湖南省主席之职,任命何键为湖南省主席,并派夏威、叶琪等部进兵长沙。鲁涤平被迫率部撤往江西,湖南遂彻底沦为桂系之手。此即湘案。蒋介石鉴于当时时机尚未成熟,并未将事态扩大。但此案成为后来讨桂战争的导火索。

桂系对于蒋系中央的挑战早已不是第一次,自从蒋系发动第二次北伐以来,桂系势力乘机在华中地区大为扩展,对蒋系中央形成严重威胁。蒋介石成竹在胸,深知多算者胜,在武装打击奉系等的同时也在暗地里用其他办法削弱各地方军阀。对于倒桂,蒋介石精密谋划部署了三个策略:1.策反了李明瑞阵前倒戈,瓦解了武汉李宗仁部;2.霸王请客式的控制住李济深,迫使粤桂系不能同时发动;3.扶唐倒白,用唐生智打白崇禧,牵制桂系在北方的力量。在一切准备妥当之后,1929年3月的国民党三大上,早已"不计前嫌"的蒋介石重新提起湘案,于是国民政府中央于3月26日正式发布讨桂命令,战争从河南到湖南打响。由于蒋系中央军准备充分,到4月15日,陷入孤立的华中地区最后一只桂系军队投降,讨桂战争就迅速结束了。这次战争亦称为蒋桂战争,此战之后,桂系只有少数残余撤往广西,不能再对蒋系中央构成威胁。

1,国名党党务派别,有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派(其中还有二陈兄弟的CC系,复兴社系),以胡汉民为首的广东系,以汪精卫为首的改组派,还有西山会议派。国民党内有汪精卫系、宋子文系、孔祥熙系、何应钦系、朱家骅系、孙科系——这个单子还可以一直开下去。然而,最大的派系和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一般最具有影响力的派系,是CC系、政学系和黄埔系: 一为以党起家的cc系,陈果夫主管党政人事,陈立夫任教育部长,在党政方面势力极大。 二为出身黄埔军官学校的复兴社 (力行社),除了军队之外,并控制三民主义青年团,与cc系控制党部颉颃。 三为非党军的政客、企业家、教授集团,人称为政学系。 
2,军队系统派别,有蒋介石的中央军(内分何应钦系和陈诚的土木工程系),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阎锡山为首的晋绥军,冯玉祥为首的西北军(即大西北军),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紘的桂系军队,湘军(早期3大派系,即谭延闿系,程潜系,唐生智系,后来前两系瓦解,唐系演变成以何健为首的新湘军),滇军(早期领袖龙云,后期首领卢汉),粤军(旧粤系领袖李济深,后被陈济棠取代,陈被蒋解决后,大部分由余汉谋统率,还有张发奎,吴奇伟,薛岳3个小派系自成一系),川军(早期有刘文辉,刘湘,邓锡侯,潘文华,杨森,刘存厚6大派系,后来刘湘死后,其部分裂成王陵基,唐式遵等部,而刘存厚去职后,所部被孙震领有)。此外还有盘踞西北的马家军(占据青海的马步芳,马步青兄弟为青马,占据宁夏的马鸿逵,马鸿宾兄弟为宁马),占据贵州的黔军(以王家烈为首),占据陕西的杨虎城的17路军(亦称小西北军),占据新疆的盛世才军队。此外比较小还有从大西北军叛变出来的占据山东的韩复榘部,从李济深粤军中分裂出来的19路军,首领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被蒋介石在北伐中收编的原张宗昌的直鲁联军残部演变而来的徐源泉部,方振武部,上官云相部等。
3,国民党中央特务系统,早期是三大派,即二陈CC系把持的中央党部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主任徐恩曾,总干事张冲。邓文仪任科长的南昌行营调查科,还有就是戴笠任处长的复兴社特务处。后来邓文仪因南昌机场失火事件调查不力被撤职,南昌行营调查科并入复兴社特务处。抗战爆发后,CC系的党务调查科改组为中统,复兴社特务处改组为军统。军统内戴笠之下还有以郑介民为首的广东派,毛人凤为首的浙江派,唐纵为首的湖南派。抗战胜利后,中统改为党通局,徐恩曾免职,叶秀峰继任局长。军统改组为保密局,先是由郑介民接替死去的戴笠人局长,后来郑出任国防部二厅厅长,转往军事情报系统,唐纵改任内政部政务次长兼警察总署署长,改搞警察工作,保密局局长由毛人凤继任。国民党逃台后,党通局改为内政部调查局,保密局改为国防部情报局。这两个机构至今仍存。
至于奉系军阀和直系是北洋军阀中的派系,还有一个就是皖系。这3大系构成了北洋军阀的主体。其中只有以曹锟,吴佩孚,孙传芳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是袁世凯小站练兵时的嫡系。张作霖不属于北洋嫡系,是在东北以胡匪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军阀集团,属于北洋旁系。奉系早期领袖为张作霖,主要军事骨干为张作相,吴俊升,张景惠,孙烈臣,汤玉麟,杨宇霆,重要文臣为王永江,臧世毅,鲍贵卿等。张作霖死后,其子张学良继位,奉系被国民党招安,改为东北边防军,改称东北军派系,也称新奉系,首领张学良,重要将领为万福麟,王以哲,王树常,何柱国,于学忠,刘多荃,鲍文樾,缪激流,容臻等。主要文臣有刘永清,莫德惠,高崇民,还有张学良的心腹,东北军特务系统首领黎天才和外交情报首脑阎宝航。

中华民国历史上的20大派系军阀
中国近代史上直、皖、奉、直鲁联军、五省联军、中央军、西北军、晋军、桂军、川军、滇军、黔军、湘军、粤军、陕军、西北、马家军、豫军等20大派系军阀的来源组成、编制沿革、主要活动、代表人物等。这些军阀均由旧军队演变而来,又是国民党军的直接和和主要的组成来源,在近现代中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影响20世纪中国的重要军事力量之一。

 

第一章 北洋军

一、曾国藩的湘军

二、李鸿章的淮军

三、袁世凯的北洋新军

1.胡熵菜的定武军

2.张之洞的自强军

3.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小站练兵)

4.袁世凯的北洋陆军

四、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政权

 

第二章 皖军

一、段祺瑞所属皖军

二、徐树铮所属西北边防军

三、张勋所属皖军(“辫子军”)

 

第三章 直军

一、冯国璋所属直军

二、曹锟所属直军

三、吴佩孚所属直军

 

第四章 奉军

一、张作霖所属奉军

二、张学良“易帜”后的东北军

三、郭松龄的东北国民军

 

第五章 滇军

一、蔡锷所属滇军

二、唐继尧所属滇军

三、龙云所属滇军

 

第六章 川军

一、熊克武所属川军

二、刘存厚所属川军

三、刘湘所属川军

四、杨森所属川军

五、刘文辉所属川军

六、刘成勋所属川军

七、邓锡侯所属川军

八、田颂尧所属川军

九、赖心辉所属川军

 

第七章 湘军

一、谭延闿所属湘军

二、程潜所属湘军

二、赵恒惕所属湘军

四、唐生智所属湘军

五、贺耀祖所属湘军

六、叶开鑫所属湘军

七、何键所属湘军

 

第八章 桂军

一、陆荣廷所属桂军

二、李宗仁所属桂军

1.李宗仁所属的桂军

2.黄绍紘所属的桂军

3.白崇禧所属的桂军

4.李、黄、白联合组成的桂军

 

第九章 粤军

一、龙济光所属粤军

二、陈炯明所属粤军

三、许崇智所属建国粤军

四、李济深所属粤军

五、陈铭枢所属粤军

六、陈济棠所属粤军

 

第十章 黔军

一、刘显世所属黔军

二、袁祖铭所属黔军

三、周西成所属黔军

四、王家烈所属黔军

 

第十一章 晋军

一、辛亥革命后的晋军

二、第二次直奉战争后的晋军

三、北伐战争后的晋绥军

四、中原大战后的晋绥军

五、抗日战争中的晋绥军

六、解放战争中的晋绥军

 

第十二章 西北军

一、冯玉祥所属西北军(国民军)

1.中华民国国民军

冯玉祥的国民军第i军

胡景翼的国民军第2军

孙岳的国民军第3军

魏益三的国民军第4呈三(东北国民军)

方振武的国民军第5军

2.国民军联军

3.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

二、杨虎城所属西北军

1.杨虎城的西北军

2.孙蔚如的西北军

3.张耀明的西北军

 

第十三章 豫军

一、王天纵所属豫军

二、樊钟秀所属建国豫军

三、刘镇华所属豫军

四、赵倜所属豫军

五、靳云鹗所属豫军

六、米振标所属豫军

 

第十四章 马家军

一、马安良所属马家军(老西军)

二、马麒所属马家军

三、马仲英所属马家军

四、马步青所属马家军

五、马步芳所属马家军

六、马鸿宾所属马家军

七、马鸿逵所属马家军

 

第十五 新疆军

一、杨增新所属新疆军

二、金树仁所属新疆军

三、盛世才所属新疆军

 

第十六章 陕军

一、于右任所属陕西靖国军

二、李云龙所属陕军

三、邓宝珊所属陕军

四、井岳秀所属陕军

 

第十七章 “五省联军”

一、浙军

二、闽军

三、苏军

四、皖军

五、赣军

六、五省联军

 

第十八章 直鲁联军

一、李景林所属直军

二、张宗昌所属鲁军

三、直鲁联军

 

第十九章 国民党军

一、北伐战争中的国民党军

二、土地革命战争中的国民党军

三、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军

四、全国解放战争中的国民党军

 

第二十章 其他军阀

1.韩复榘

2.石友三

3.孙殿英

4.陈树藩

国民党军的一级上将、五虎上将

2005年9月中旬,台湾前“参谋总长”罗本立提出了退伍申请,主动放弃“一级上将”职衔,同时辞去陈水扁总统府战略顾问一职,创下了台湾军方的先例。罗本立自称辞职的原因是“从军60年未返家乡,希望能返乡祭祖,完成为人子孙应尽的本分”。

 

据了解,国军《陆海空军军官士官服役条例》规定,“一级上将”是终身役,除非本人主动提出辞呈同时获得批准,否则没有届龄退伍的问题。罗本立辞官回乡祭祖一事之所以被各界所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一级上将的职位在国军中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做到这一位置的多为国军极为重要的将领。因为这个军衔在早年就是「元帅」的位子。元帅投奔敌营成和体统?

 

根据有关数据记载,国民政府以及现在的台湾当局授予部队的将军,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国军的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相当于大元帅。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早年共9人授衔,其中包括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一级上将在地位上,大致相当于解放军的元帅。   这些将领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风云人物,陆军一级上将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蒋介石的五星是早在北伐后就取得的。中国在北伐统一铨叙后,军衔就有特级上将,当时蒋介石已经担任特级上将一职。

 

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民国24年3月27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任蒋中正为特级上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一级上将,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徐永昌、于学忠、商震、傅作义、龙云、何成浚、朱绍良、白崇禧、顾祝同、万福麟、何键、杨虎城、刘镇华、蒋鼎文、徐源泉为二级上将。

 

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宗仁要算其中的佼佼者,李在北伐和抗战中都屡立战功,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李宗仁算得上是名将,而且在政治上也较突出,一直是桂系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

 

何应钦、冯玉祥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何在北伐中,担任东路军总指挥,于福建松口战役大胜,一直北攻到上海,无往而不利,在抗战中,何也是我国战略的重要策划者。

 

冯玉祥从北洋军阀时期就小有名气,后来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都表现了军事才能。

 

阎锡山、唐生智、陈济棠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閰早年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功不可没。唐在北伐战争担任主攻吴佩孚,湖北诸多战役如贺胜桥、汀泗桥及武昌攻城战,表现极为出色,将吴的主力完全歼灭,经此一役,军阀们才闻风丧胆,一败涂地。

 

陈济棠早年也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两广统一也作出贡献,北伐后在军事上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在政治上却都有自己的一套。

 

张学良出生于旧军阀系统,但其作为少壮军人,有爱国热情,东北易帜归顺中央,避免了东北沦亡于日本,“西安事变”成就了他的爱国心,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朱培德作为国民党滇军将领,在北伐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始终忠于孙中山,但其后很少担任要职,多任参谋长职务。

 

陈绍宽早在清朝就在海军中任职,其资历足以担任海军首脑,但他谦冲为怀,提携后进不遗余力,然民国国穷财弱,海军长期不受重视,其作为有限。

 

分析一级与二级上将名单,其中大多曾为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蒋的嫡系仅何应钦一人。黄埔学生一个都没有,升的最快的薛岳及陈诚等将领也只是中少将罢了!可见在七十五年前国民政府以元帅的崇高地为酬庸蒋介石等十位将领,主要还是感谢他们统一中国的功劳,政治因素明显要高过战场上的表现。

中华民国将领

  冯玉祥,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第六战区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朱培德,陆军一级上将,代理参谋总长、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李宗仁,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会北平行营主任、中华民国代总统。1935年4月2日授予。

  何应钦,陆军一级上将,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4月2日授予。

  张学良,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理总司令。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济棠,陆军一级上将,广州绥靖公署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35年4月2日授予。

  唐生智,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首都卫戍司令长官。1935年4月2日授予。

  阎锡山,陆军一级上将,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部长。1935年4月2日授予。

  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海军部部长、海军总司令(1938.1-1945.12)。1935年9月6日授予。

  刘  湘,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汉口。1938年2月14日追晋。

  曹  锟,陆军一级上将,1938年5月17日病逝于天津。1938年6月14日追赠。

  程  潜,陆军一级上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汉行营主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1939年5月13日晋升。

  吴佩孚,陆军一级上将,1939年12月4日病逝于北平。1939年12月9日追赠。

  宋哲元,陆军一级上将,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时任军事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18日追晋。

  陈调元,陆军一级上将,1943年12月18日在重庆病逝。1944年2月2日追晋。

  白崇禧,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45年10月5日晋升。

  陈  诚,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中华民国副总统。1947年2月21日晋升。

台湾将领

  周至柔,空军一级上将,台湾省政府主席兼台湾保安司令、“总统府”参军长。1951年晋升。

  徐永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资政。1952年晋升。

  薛 ,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52年晋升。

  顾祝同,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4年晋升。

  桂永清,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54.6.21-1954.8.12)。1954年6月21日晋升。

  王叔铭,空军一级上将,“国防部”参谋总长(1957.7—1959.6)、“总统府”战略顾问。1959年1月晋升。

  彭孟缉,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59.6—1965.6),“总统府”参军长。1959年7月晋升。

  郑介民,陆军一级上将, 1959年12月11日病逝于台北。1959年12月31日追晋。

  黄 ,陆军一级上将,“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60年晋升。

  黄镇球,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参军长,“总统”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晋升。

  胡宗南,陆军一级上将,澎湖防卫司令部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1962年2月15日追晋。

  朱绍良,陆军一级上将, 1963年12月25日在台北逝世。1964年追晋。

  余汉谋,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65年9月晋升。

  黎玉玺,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1966年12月晋升。

  高魁元,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总统府”参军长、“国防部”部长。1968年1月晋升。

  刘玉章,陆军一级上将,台湾警备总司令兼台湾军管区司令、“总统府”战略顾问。1970年6月25日晋升。

  刘安祺,陆军一级上将,“国防研究院”副院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70年6月25日晋升。

  赖名汤,空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70.6—1976.5),“总统府”战略顾问。1970年6月25日晋升。

  胡 ,陆军一级上将,“总统府”战略顾问。1972年晋升。

  陈大庆,陆军一级上将, 1973年8月22日病逝于台北,时任“国防部”部长。1973年追晋。

  宋长志,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国防部”部长、“总统府”战略顾问。1976年6月晋升。

  郝柏村,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国防部”部长、“行政院”院长。1981年11月晋升。

  陈燊龄,空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89.12—1991.11)。1990年1月1日晋升。

  刘和谦,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1.11—1995.7)。1992年1月1日晋升。

  罗本立,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5.7—1998.2)。1995年7月1日晋升。

  唐 ,空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8.3—1999.2),“国防部”部长。1998年3月5日晋升。

  汤耀明,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1999.1—2002.1),“国防部”部长。1999年2月1日晋升。

  李 ,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2002.2—)。2002年2月1日晋升。

  李天羽,空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国防部”部长。2004年5月20日晋升。

  霍守业,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2007年2月1日晋升。

  林镇夷,海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2007年2月1日晋升。

 

国民党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

 

五虎上将是指国民党早期称赞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的5位将军,他们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这十几年的期间,替蒋介石包打天下,并且都在黄埔军校出任过教官,最为蒋介石所倚重。

 

国民党“五虎上将”之说一:何应钦、刘峙、钱大钧、顾祝同、蒋鼎文;二: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国民党“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张治中、陈继承、钱大钧、陈诚。

 

国民党十三太保:1932年,蒋介石授意其心腹、黄埔毕业生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务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仿照法西斯特务组织意大利黑衫党、德国褐衫党,又称“蓝衣社”),由蒋介石核定干事13人为该组织骨干,被称为“十三太保”。具体哪13人,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一、五虎上将第一、八大金刚之首何应钦:


此君原系黔军军官,黄埔建校得到出任教育长的好友王伯龄推举,被聘为黄埔军校总队长兼总教官。从此开始由地方系军官加入国民革命军,成为中央正规军的将领。且在黄埔系当中,有蒋何并称(类似共军中朱毛吧),位极人臣的崇高地位!故虽说列八大金刚之一,实际作用与地位远超过其他诸人之上。何谢世时,国民党官方谓之为“英特之才,文韬武略的一生”良非过誉。何军事才能极高,在八大金刚中堪称第一,在东佂、北伐、中原大战、乃至抗战各阶段均战功显赫,著名的“松口战役”、“龙潭大战”、中原大战时令何键让出长沙西向运动迷惑敌人的“空城计”最终使桂系完败的妙着足见其用兵如神(不在小诸葛白崇禧之下),抗战时亲自指挥的湘西会战、桂柳反攻战均高奏凯歌,这里还不包括他作为国军主要军事领袖对其它重要战事的高层决策谋划与指导之功。


抗战后,何被边缘化,内战关键期,何却被安排出国任安理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近两年,48年3月回国,5月出任国防部长职时,国共两军的态势,已经起了根本的变化,何纵有天大本事,也无能为力了,如果内战时何一直居于国军中枢,或许国民党会是另一局面。至于何与蒋的关系,合而不同伴随始终,何作为江西人的后裔,忠诚是其本质,但其所忠者乃国民政府而非蒋先生,所谓与蒋互相利用,累出异心,也就很好理解吧。至于,由于其代表国民政府签定的《何梅塘沽协定》,被无知者指为卖国贼,亲日派更是无稽之谈,因为那协定符合当时基本国策,所谓弱国无外交,对强敌暂时容忍退让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况且那协议也是经国民政府所批准的,现在仍有人以此来诟病何应钦,不是出于无知,就是别有用心。

 

二、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刘峙

 

二次东征胜利后,蒋介石曾谓:“华阳一役,为成败最关键,刘团长能出奇制胜,转危为安,诚革命前途大幸也。”其实这只是刘峙累累扭转战役关键而成革命前途大幸之始,其后北伐时的龙潭大战、蒋桂之战、蒋唐之战、中原大战乃至后来鄂豫皖剿匪均赖刘峙率部扭转战局而完胜,所以有常胜将军之誉。故蒋先生始终将刘视为致敌于绝境的杀手锏来使用,且多次得手(只是无力回天的徐蚌会战例外),致大小军阀、GCD对刘恨之入骨,别有用心者攻之最力的莫过于抗战军兴的河北阻击战,这本来就是一场敌我力量悬殊、又无险可守,故毫无取胜可能的平原阻击战(其实作为名将,刘的表现已很不错了),因为刘峙没死在战场、也不是最后一个撤离战场、其所部又没正中日寇下怀而致全军覆没(相反结果正是很多人所希望的)就被扣上了屡战屡败的“长腿将军”帽子。


至于,内战初期的中原剿灭李先念部及豫西的定陶战役,刘也称得上大胜小失,却被莫名其妙的撤职(当时就有人为刘峙鸣不平,不过刘当时也无心恋栈),这也是蒋先生自废干城之错举之一吧?两年后,刘峙又被起用为徐州剿匪总司令,接着就是徐蚌会战,这种决战中的决战,刘能有多少指挥权,起多大作用只有天晓得,但有点可以肯定的是:刘绝不该负主要责任。而且,由于其坐镇,此仗打得比其它两大战役惨烈得多。


八大金刚中,抗战前地位刘地位仅次于何应钦,无论军衔授衔级别与次序、任中委次序及任封疆次序均列第二,且其他六大金刚都较长时间归其节制。由于刘为人忠厚不揽权,从不刻意培植属于自己的势力集团,所以后来地位被老部下顾祝同、陈诚反超也是意料中事,但基本与军事才能尤其战力无关。另,所谓刘素有贪婪名声,敛财有方,诚属无稽之谈。因真那样,堂堂刘总司令何必要流落到印尼,又何必与小夫人一起当小学教师艰难度日呢?刘将军自食其力的艰辛,让谎言不攻自破。

 

三、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顾祝同:


有“军中圣人”之赞誉的顾祝同,早年与刘峙为何应钦手下哼哈二将,但地位并不平等,顾虽长于刘一岁,但却归刘节制前后历时有四、五年之久,其北伐及中原大战诸役取得的战功,都是跟刘峙功劳联系在一起的,中原大战之后,二人渐脱离统属关系,除了刘峙打好基础的对江西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及后来几乎等于关起门打狗剿灭皖南新四军,顾基本就没取得什么显赫的战功,甚至国民党的战史学家给他评论为:顾军旅生涯,用兵以稳健著称,奇谋为短,故战绩不重,建树不多。顾后来地位渐能超越刘峙绝不因为军事才能高,而是在内心中城府深,工于心计,而外表又谨慎谦和,锋芒藏而不露,似无表现欲,真高!


顾祝同最善于揣度蒋介石的心理,平时学着蒋介石那种装模作样的姿态,连钱大钧都说顾祝同有“道学”,“令人敬佩”。顾一生对蒋表示服从,调他的工作从不还价,所以在蒋政权中顾以“服从心好”著称。就连何应钦都说:“顾墨三百依百从。”而西安事变时,他与刘峙地位消长的关键性转折点,当时二人同时被国府派刘峙、顾祝同为讨逆军东路及西路集团军总司令,刘峙表现得很积极,顾则并不是那么起劲。刘对宋子文兄妹的意见置之不理,顾则满口赞许。因此在西安事变后,顾在蒋介石心目中更觉得可靠些,从此他的地位就与刘平起平坐直至后来驾而上之了;顾祝同能最终超越刘峙恐怕还因为他抓部队,虽然没有陈诚那样露骨,但与何应钦、刘峙形成鲜明对照,这也为他内战开始后爬升到高位打下了坚实基础。顾行政能力也不太强,其江苏省政府主席时,一上任就弄得一塌糊涂,由民政厅长赵启绿经手,公开卖县长、公安局长等职位,以地方的好坏定价格,在上海租界交款。有人说:“他只能带兵打仗,搞政治是外行,给他当省主席,这是委员长对他的安排,否则将来履历上不好看。”这倒是实在话。内战中历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可谓手握军柄,其表现如何,大家心里自然有数(如换成何应钦不必如此),去台湾后,开始时地位依然显要,96岁高龄去世。
 

四、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蒋鼎文:


中原大战时,率部奔袭于陇海、津浦两线及其中间地带,忽左忽右,迂回挺进,神出鬼没,有“飞将军”之称的蒋鼎文,在八大金刚中,蒋鼎文和刘峙关系最好,作为东征时出生入死的同志与上司,刘几次关照过蒋,如1927年10月,刘劝已是第一军第一师代理师长的胡宗南让出位置给老师蒋鼎文(不知何故,蒋鼎文当时已脱离北伐军序列被边缘化,并许诺给胡师长实缺,不久胡果真任二十二师师长、可谓皆大欢喜),后蒋鼎文还升任该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职;另一次是刘在赣鄂闽湘粤五省剿总北路军总司令位置上,保举蒋任该路军总指挥,这对蒋鼎文不久顺势出任总东路军总司令极为关键,可以这么说没有刘的这两次帮助,蒋发展肯定会受些影响吧。


蒋鼎文是个“英雄”,能打仗能玩女人能赚钱还能狂赌,样样精通,蒋任陕西省府主席时,连日军都会在黄河北岸济源一带,到处张贴蒋鼎文一手抱美人,一手提钞票的宣传画,此之谓: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据说,这也帮了蒋鼎文拒任徐州剿总司令的忙(蒋介石当时是首选蒋鼎文任徐州剿总司令,但参谋总长顾祝同认为蒋鼎文日嫖夜赌,挥霍无度,已不堪重用,蒋鼎文本身也以健康为由,坚辞不就,所以才最终作罢,但不知是真是假,此暂存疑)。单就军事才能而言,作为首批二级上将之一,便可知他在八大金刚中占上乘,在国军战史上也载有“勇敢善战的记录”,但由于1944年上半年,其在河南据敌失败而引咎辞职(他自认这是治军从政四十年来最大挫折,不过平心而论,在一马平川的大中原,面对那样的强敌不失败也难)成为八大金刚中失去军事实权最早者。另外,蒋鼎文在解决福建事变、西安事变以及后来经商,都有声有色,该记上一笔。


五、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钱大钧:


儒将风流的钱大钧,北伐前,其在八大金刚中地位仅次于何应钦,曾代理黄埔军校总教官,甚至代理过教育长并代行校长职;两次东征时表现极为出色,二次东征时有以六连士兵破陈炯明四千之众的传奇。于1926年1月20日,师长何应钦升任第1军军长,由第1师副师长兼参谋长钱大钧递升师长时,刘峙就是他手下的团长,由此可见,他在当时在军中地位。只可惜北伐开始后,钱留守后方,成为八大金刚里未直接参加北伐的唯一,这也差不多决定了钱后来发展方向,此后的历次新军阀混战、剿匪战役,钱也从来就不是蒋系一线主力将领,故战功不著,所以,国民政府35年首批授衔时,钱只被授予中将,后来加上将衔,但到死都没晋为正式上将。此后任职也多为参谋、参议、秘书、主任、教育长等职,与战略性部队职务无缘。此人生性儒雅,颇有书画诗词修养,重视仪表;虽不善言谈,也无不良嗜好,所谓一派儒将风度,看来蒋两任其为侍从室第一处主任,也是知人善任之举!钱风流倜傥,连续博得吉安老同盟会员欧阳耀如的长女丽藻与三女生丽的芳心,娶为大小夫人,钱日拥美貌的姐妹花,可谓人人称羡。抗战结束后出任上海市首任市长兼淞沪警备总司令。去台后转向于体育事业,对台湾体育事业贡献巨大。钱之性情与经历都颇似陈毅元帅。

 

六、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陈诚:


东征时“三炮起家”的陈诚,实在说,也许因为其所学专业太偏或年龄最小,这个浙江人,虽然很能干,在对江西苏区第四次围剿之前,任军职总比其他金刚中的多数晚一拍,因第五次围剿战绩突出,才开始加速度跃升,加之陈诚培植了在国军中央军中势力很大的土木系,至抗战初期便一跃成为国民党军政两界第二号人物,国民党内部有“蒋介石的替身”之称。此人严于治军、勇于任事,有国民党中实干家与战术家之誉,1935年后,主持陆军整军、指挥淞沪抗战、督理武汉防务、坐镇陪都门户、策定远征、经营台湾均能尽心竭力尽责。但平心而论,陈只是实干家与战术家而非出色的战略家,在战略眼光上远不如何应钦,所以,陈在参谋总长任内,以他为主指挥的内战就失分很多,换句话说,国民党惨败陈要负较大责任。内战那会,陈诚最适合的还是做行政院长,或者当国防部长也会很称职,可做参谋总长不大合适。另外,陈的特殊经历、背景与抱负使他与其他金刚,尤其是何应钦比较紧密人关系不是太和谐,只是和相对圆滑的顾祝同、张治中两人看似还过得去。


七、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张治中:


被***称为“专做好事”的“和平将军”的张文白(不知这算不算是对他的反讽),而他的故主蒋先生则谓:“文白无能,丧权辱国!”这位曾经的蒋先生帐前的红人,成为毛先生坐上宾后,蒋慨叹“别人背叛了我犹可说,文白竟然如此”。有人还称:“张是一个很传统的儒家人”,能说出这种鬼话者除了比文白还更无耻外,还更加地无知,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贰臣在儒家中意味着什么。还有人为张做贰臣开脱,说什么:张受孙中山先生的赏识(不知那时张算那根葱?),后来叛蒋是因为一生只忠于孙中山而不是蒋介石(叛蒋有理,叛中华民国算啥?),仅就军事才能而言,张在八大金刚中也属下乘,中原大战、凇沪抗战、福建事变以及后来凇沪会战表现多是临时凑数,看不出有值得可书的战功。而且,自感不是带兵的料或蒋素知他不是带兵的料,所以每次战役结束(或未等结束)即被解除或请辞兵权,据说很多国军师、团长都回忆张在淞沪会战期间贪生怕死。任湖南省主席时的那场令人发指的“长沙大火”,要是他后来没投共,共产党所写民国史书,负主要责任者恐怕他。


一句话,八大金刚中,刘峙现在最被臭败,因为他最反共。而张文白最被美化,因为他从没和共产党打过仗,与共最友好,最后还投了共。
 

八、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的陈继承:


陈继承在黄埔时起点并不低,1925年4月成立党军第一旅时,八大金刚中,其地位仅低于旅长兼团长的何应钦,与蒋鼎文、顾祝同同任营长,刘峙还只是陈营的党代表,而陈诚、张治中还要低些,但陈继承与其他诸人比发展最不顺利,到后来基本就是成了刘峙、顾祝同、钱大钧等后面跑龙套角色。1931年7月,陈虽然也曾接替顾祝同任第一军长,但此时第一军只是一个番号而已,连一个军直属部队都没有,属于加官晋爵的性质。虽然在编制表上明确配属了第一师和第三师,但是这两个师陈继承从来就没指挥过。他当然参与了很多战事,却没什么关键的地方。唯一出彩之处,要算1934年5月,任湘鄂赣边区剿匪总指挥时对中共湘鄂赣省委的围歼。1935年被授予中将,且到死未晋升(在八大金刚中绝无仅有)。另外,其余金刚均任过封疆,而陈继承又是例外。后去台,52年退役。

 

九、列于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的卫立煌:


有“白丁将军”之称的卫立煌,虽是行武出身,但是踏不进初办时期黄埔军校的大门,也因此,卫早年虽然战力上乘、战功也算显赫,但在蒋介石的五虎将或八大金刚中均找不到位置。加之,卫立煌缺乏国家民族观念,纯粹个人主义,权利欲极强,所谓打仗只为晋身谋,所以,往往自恃战功,对所晋职务稍不如意便撂挑子,如此反复,蒋与卫之间自然产生或加深着隔膜,坠入互不信任的怪圈,但由于卫颇具军事能力,蒋有时又不得不委以相当职权以借重之,所以,卫又有嫡系中杂牌之谓。有人把卫列入蒋的五虎上将中,其实是不明五虎的来历所致,实际上,五虎主要是由北伐和中原大战等军阀混战的战绩决定的,北伐时,卫立煌表现只能说差强人意,但中原大战几乎没参与;更何况,卫从来就没真正成为过蒋的心腹,故根本就没资格列入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


卫打仗虽战术单一,但倒有股子狠劲,强攻使巧在所不惜(反正这本钱也不是自己的),1932年在刘峙节制下的对豫、鄂、皖边区(大别山区)第四方面军围剿时,率师首先突入徐向前老巢金家寨,为纪念其功,国民政府将该镇改名为立煌县,因此得名燥一时;抗战时期,忻口之役、远征缅甸战功颇著,有“支那虎将”之名,是名副其实的抗日名将。但其在有辽沈战役中的表现,因为卫当时身份、所扮演角色至今是个谜,其动机如何,无以猜测,所以不好评说。但抗战开始后,卫对共的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最终投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