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食为天小吃培训骗: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学生、家长交流的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9:42:30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02

                                  

                                                 编辑:远航广东

 

 

 

十、醉翁亭记(欧阳修)

 

1.对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怀。(对偶)

2.简答

①试简析文段的语言特色:在语言运用上骈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易于成诵

②试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及出游之乐。

③试概括第三段的内容: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景。)

④第三段分四层,请各用三个字概括每层意思: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⑤本文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3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本意不在此,别有所在。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字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③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④作者描绘四时(春夏秋冬)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⑤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⑥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照应的文字: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⑦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⑧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句子(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

4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游人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⑤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

5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本文写景有什么特色?本文写景有什么作用?

①朝暮之景(从早到晚)→四时之景(从春到冬)→乐亦无穷(风景画)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从外到内)(人情画)

②写景与抒情结合。

③表现作者的山水之乐,体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感情,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6解释:①尤美:尤其美丽;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意(情趣)②辄:就  ③弈(下棋)

7、分别说出“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的具体含义:

①禽鸟之乐:指禽鸟在山林的乐趣。②游人之乐:指游人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③太守之乐:指太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8、上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下联: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9、范仲淹 为天下先忧后乐  欧阳修 与吏民同醉同

 

十一.岳阳楼记(范仲淹)

(一)对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怀。(对偶)

(二)阅读第一段回答:

1、归纳段意。(记叙重理岳阳楼的背景以及作记的缘由。)

2写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具:同“俱”,全,皆;:同“俱”,全,皆;

3翻译: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许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②属予作文以寄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4、用原文句子回答: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交代作者作记缘由的句子:属予作文以寄之。

(三)阅读第二段回答:

1归纳段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2解释:①胜状:好景色   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③骚人:诗人

3、把最后一句改为陈述句:应该有所不同。

4、翻译: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的景象)③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5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写“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②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③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为什么简略描绘洞庭湖景色?前人之述备矣。

⑤“前人之述”指代什么内容?唐贤今人诗赋。

(四)阅读第三、四段回答:

1、归纳段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2、解释:①去国:离开 国都。 ②景:日光

3翻译:①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4、用原文句子回答:①概括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②概括表现迁客骚人因己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③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有风、无风时)的句子: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5按表达方式(写景、抒情)将3、4段落各分为两层。

6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共同点是:以物喜,以己悲。这样写的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转入议论,突出全文主旨。

(四)阅读第五段回答:1、归纳段意指出主要表达方式:①表达作者阔大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②议论。2、解释:①求:探求 ②尝:曾经③为:心理活动(心情)④或:或许⑤先:在……之前⑥后:在……之后⑥微:无,没有⑦归:归依⑧以:因为。

3翻译: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4、用原文句子回答:①表达作者阔大的胸襟的名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②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名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 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进亦忧,退亦忧”中的“”与“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十二.愚公移山

1.用原文句子回答: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移山的目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④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映愚公移山劳动艰苦情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⑦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⑧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⑨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出自本文的成语:愚公移山

3、用科学的眼光看,作者写愚公移山,其目的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其目的是:一是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二是反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启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4、解释:①迂:曲折 ②汉阴:汉水南面③荷:挑④反:通“返”⑤惠:通“慧”,聪明⑥彻:通⑦毛:草木⑧诸:之于⑨虽:即使(10)亡:通“无”,没有。

5、翻译:①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②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就率领子孙中能够挑担子的三个人。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⑤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⑦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6、读2、3段落简答:①智叟“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愚公“长息”表现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 和“长息”属于人物描写的神态描写。

②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在说话中使用了夸张和反问的修辞方法,体现了他尖酸刻薄的性格。愚公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结果智叟亡以应。

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个句子突出了说话人愚公的什么特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百折不挠,不畏艰辛)

7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破坏后,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后患。保护大自然,人人有责任。

十三.出师表(诸葛亮)

.解释:①理(治)②刑(罚)③遗(给予)④布衣:平民,百姓⑤卑鄙:身份低微,出生鄙野。感激:感动、激动。驱驰:奔走效劳。所以:……的原因。                      

解释:①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②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 ③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④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       

2.翻译: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能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衰败的原因。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求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谋求在诸侯那里做官扬名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

④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3.列出几组反义词。陟罚、臧否、异同、内外、大小、优劣、亲远、贤臣小人、兴隆倾颓                                       

   4. 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

5.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当任命一个人来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本文中的一句名言(被千古传颂的一个对偶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③写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原因的句子是: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④指出出师战略目标(诸葛亮的政治愿望)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文中的“大事”具体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由“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三顾茅庐

7、第六段第2句表明了诸葛亮怎样的处世态度?后来诸葛亮又为什么“遂许先帝以驱驰”?(1)无意于功名利禄 (2)先帝不以………由是感激

8、第六段分三层:自叙本志气;叙述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叙述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9、第六、七段写作者追述往事: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临崩托孤)。

回忆往事的目的是:表达作者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以及报先帝、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10卑鄙:今义是思想和行为恶劣。

11、写出具体所指: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东和孙吴、北拒曹魏、收取东川西川、摆设八阵图。

12、文中多次提到“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后主刘禅,实现先帝刘备的遗志,完成未竟的大业

                            十四.曹刿论战

1.解释 ①间:参与①徧(同“遍”,遍及(普遍)) ②牺牲:指猪、牛、羊等祭品   

②孚(为人所信服)   ③狱(案件)  ④虽:即使   ④可以:可以凭借

④鼓(击鼓)⑤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⑥靡(倒下);福:保佑;

2. 译:何以战?(凭借什么作战?)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会听从您的。)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信用不能为人们所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尽了本质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战。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你去。)

④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士气已经消失了,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够战胜他们。)

⑤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3、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

②“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的关键条件)具体指的是(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的一句话):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主要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曹刿阻止庄公追击的原因:惧有伏焉。

⑤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⑥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                       

   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5.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第三段内容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军事方面: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6. 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鲁国取胜的原因

①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提出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

②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第一段落内容简要分析。(提出取信于民的政治主张)

同时请写出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上,你最崇敬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①爱国将领:   ②评价:

8、第一段表现曹刿两个主要思想观点: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②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十五.孔子语录

1.注 音:(1)说(   )(2)愠(  )(3)省(    )(4)罔(    )(5)知(   

2.解 释:

1)谋:办事、谋划(2)信:诚实(3)可以:可以把……(4)殆:疲倦(5)从:跟从(6)宏毅:坚强、有毅力

3.翻 译:(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于人。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人在一起,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实践学习,就会疲倦而无所得。

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4、阅读短文做题。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发,则不复也。”

(1)文中可以归纳出哪几个成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举一反三

(2)第一条谈的是对学习要_诚实,这是讲学习态度,第二条谈的是学习要举一反三,这是讲学习方法。

5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5)学习必须有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默写: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简 答: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根据上述事例归纳的观点是:人才在困难中造就。

   2.列举的六个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强调人才的主观因素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文中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全文主旨句(用来警策激励人的名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第四段为什么独立成段?这是警策之语,这样可以突出中心论点。

8、本文的中心论点(中心句:突出作者修身”方面的理想)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论述的重点是:生于忧患;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论述“死于安乐”。

9用“/”画出句子中该停顿的地方。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10、解释: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曾:同“增”,增加;恒:常常;过:犯过失;衡:同“横”,梗塞,不顺;喻:了解,明白;拂士(拂:同“弼”,辅佐)

     11、翻 译: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们人民所了解。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如果内部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12、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用文中词语回答)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14、“逆境能够成才”、“顺境也能够成才” 请分别举例谈谈。

①观点:逆境能够成才。事例:曹雪芹举家食粥而著《红楼梦》;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②观点:顺境也能够成才。事例:

15、联系实际谈本文对你有什么启发(谈启发不能脱离文章和自己的生活实际)

 

十七.邹忌讽齐王纳谏

1.注 音:1)谏(       2)窥(     3)谤(   

2.解 释:(1

修:长,此指身高 (2)孰与:与……比谁更……(3)及:比得上(4)私:偏爱(5)地方:土地方圆(6)谤讥:指责,讽刺(7)面刺:当面指出(8)期年:满一年(9)纳:接受(10)(仔细)视之(11)寝:睡觉(12)蔽:因受蒙蔽而不明

3.翻 译:

1邹忌修八尺有余,面形貌 丽。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他的体态容貌光彩美丽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3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的徐公是齐国长得很美丽的人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大臣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赏。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

 (7)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8)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能在公共场合指责我并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赏

、邹忌在妻、妾、客的称赞中,没有得意忘形,还能够保持清醒的判断,最后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我们应该从邹忌身上学到些什么?

①对人对己有实事求是的态度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习惯和自省的能力.③观察事物深入细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5、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表时间的词语)进谏的人数,说明了什么?

①“令初下”“门庭若市(成语)”说明齐王治政问题很大.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进谏”说明齐王逐渐采纳了很多意见,不断改进了方法.

“期年之后”“无可进者”说明齐王已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国家大治.

或:说明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越来越少.

6、①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回答:邹忌的建议是什么?开张圣听(或: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②邹忌的进谏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邹忌的进谏方式是委婉劝说,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要委婉

7、邹忌认为“王之弊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答 齐国是一个大国,齐王位高权重;齐王身边的人偏爱或者害怕齐王;全国的人都对齐王有所求)

8、邹忌和齐王,你欣赏谁?请简叙理由.(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邹忌: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忠诚;有自知之明等。

齐王: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

               

十八.鱼我所欲也

     1 释:①苟:苟且②辟:通“避”,躲避③如使:假如,假使④丧:丢掉,遗失 ⑤心:思想,信念⑥蹴:践踏⑦本心:羞恶廉耻之心。 

.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就是“不义”)

   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不单单是贤明的人存在这种思想,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是贤明的人不丧失它罢了。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作者阐明自己的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比喻论证:用“舍鱼而取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举例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万钟”为例对比论证:一是用“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二是用“乡”与“今”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

   4本文旨在说明什么道理?舍生取义。

5.课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6.文段中把生 和死 作对比,指出人世间比生命更可贵的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或:道义),比死更可怕的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或:不义丧失道义)

7.本文选自《孟子》一书,此书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8.“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

9.请将本文分三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通过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一箪食”到“失其本心”: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心。

10.下列两小题,请任选一题作答,如两题都答,只评第①题

   ①用简明语言写出两例“舍生取义”的故事:文天祥拒绝投降元朝;荆轲刺秦王。

②你今天还赞成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十九.口技(林嗣环)

   1 释:①会:适逢;宴:举行宴会②施;设置,安放;但闻:只听见③少倾:一会儿④既而:不久⑤乳:喂奶 ⑥毕:全,都⑦未几:不多久(8)少:稍微(9)俄而:一会儿(10)虽:即使;名:说出;走:跑。   

2.翻译: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得人。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应该有得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③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人有一百手,每只手有一百只指头,都不能指出其中的一个方面。或: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

   ④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⑤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3.文中哪一个字统领了全文?为什么?①“善”字。②因为全文的描述都是要让读者领会到表演者的“善”于口技。

.本文正面描写的内容是:口技艺人的表演,其作用是: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侧面描写的内容是:听众的神态.动作,其作用是: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

5.请举例说说课文的写作技巧。

①找出课文描述听众的反应的句子,说说这些描述起什么作用?

②本文前后两次清楚交代了简单的道具,这对文章结构和表现艺人的演技的作用。

答:本道题是理解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

①描述听众的反应的句子:“满座宾客无不……以为绝妙”“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样写,从侧面突出表演的效果,烘托出技艺的高超

②开头提到的道具,意在为后文表演复杂的声响做烘托、对比。结尾重现道具,则在证实一切声响都是从一张嘴中发出的,更加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也具有烘托的作用。从结构上看,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

    6、将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写出来:①表示突然发生的:忽、忽然 ②表示同时发生的:一时③表示相继发生的:既而 ④表示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是时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少倾、未几、俄而。   

 

QQ空间:   http://1336721112.qzone.qq.com                               

 

网校地址:  http://space.30edu.com/076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