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青年企业家协会:中考文言文阅读内容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7:04:55
06,07,08年深圳中考语文文言文考了哪几篇
06年:记承天寺夜游、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课外 节选)
07年: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三人成
虎(课外)
08年:小石潭记、大道之行也
09:《公输》&《论语十则之吾日三省》08:《小石潭记》&《大道之行也》07:《鱼我“琐”欲也》&《庄子故事两则之惠子相梁》06:《记承天寺夜游》05:《桃花源记》04:《出师表》03: 无(这一年由于非典,深圳中考语文只有95分的作文一道题目)02:《陈涉世家》01:《曹刿论战》
(第1-12套)文言阅读最后一题
一、《童趣》第一段和《曹刿论战》第一段:
甲文忆“童稚时”“物外之趣”充满向往之情,乙文述曹刿主动“论战”饱含赞赏之意.它们其实着中国文人的两种不同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简要阐述这两种追求.然后说说你更欣赏哪一种?(4分)
一类是超脱世俗,回归内心,求得精神的愉悦,一类是关注社会,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无论是哪一种,都要强调它对人生的意义。
二、《岳阳楼记》第四段和《满井游记》第二段: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古往今来,春天激发了多少文人骚客的妙思才情。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春景,但写景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各有不同。请你比较一下两文在这两方面的不同。(4分)
甲文描绘了春日晴空下洞庭湖开阔而富有生机的景色,抒发了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心情,为下文抒写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形成对比;
乙文描绘郊外春色,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抒写作者不为俗务所困、得以亲近自然的喜悦之情。
三、《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和《孙权劝学》第一段:
细读甲乙两文,谈谈宋濂、吕蒙两人的成功分别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宋濂: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不畏艰辛,虚心求学,刻苦读书。
吕蒙:学习的起步晚了,只要坚持不懈,也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四、《夸父逐日》和《愚公移山》第二段:
有人说“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也有人说:“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夸父与愚公的故事给你什么启事?请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看法。(3分
从为理想坚持不懈,虽九死其尤未悔来答。
五、《陈涉世家》第二段和《桃花源记》第三段:
面对秦朝后期的暴政乱世,陈涉与桃花源人的祖先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请分别用原文描述他们的选择。并且说说,你赞同哪种选择?为什么?(4分)
陈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
桃花源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六、《陈涉世家》第三段和《出师表》第六段:
面对腐朽的秦王朝,陈涉吴广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最强音,积极地引导群众,奋起反抗;诸葛亮所面对的也是“扶不起的阿斗”,他却仍要以己之力,去“兴得汉室,还于旧都”。同样是面对即将走向衰败的王朝,两人的选择截然相反,你能分析其原因吗?从他们身上,你得到什么启发?(4分)
陈涉:因为秦王朝实话暴政,逼他们起义;
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七、《与朱元思书》第一二段和《三峡》第一二段:
两篇文章都写出了水流的急速,但两者的修辞手法不同,找出这两个句子并加以分析。(4分)
甲文: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乙文: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不同之处,在于:
甲文:运用比喻手法把迅猛的波浪比成飞奔的快马;
乙文:运用对比手法写出水流之急。
八、《桃花源记》第三四段和《陈太丘与友期》:
根据甲乙两段文字,你能看出渔人和友人的性格中有什么相同之处吗?从中你得出什么样的启示?(3分)
渔人和友人都是违背承诺,不守信用的人。(能够围绕“诚信”来回答)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因此,我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做到诚实守信,这样才能体现出较好的个人素质和品德修养,获得他人的信任;否则,一个背信弃义的人,换来的只能是如“友人”一样被人唾弃鄙夷的下场。
九、《送东阳马生序》第一段和《出师表》第六段:
甲文中的“我”,面对严师,恭恭敬敬求学;乙文中的“先帝”,为求一贤臣,三顾茅庐。中国人,讲究一个“礼”字,你怎么看待文中师生的君臣关系。你还能列举以礼待人的历史故事吗?(3分)
围绕尊敬师长,礼贤下士来答。
事例:管宁礼让 孔融让梨。
十、《满井游记》末段和《湖心亭看雪》:
甲乙两文的作者有什么共同特点?他们的生活方式你认同吗,为什么?(4分)
都痴迷于山水,纵情于山水,并在山水中陶冶性情,因而都淡泊清雅,从容淡定。
十一、《曹刿论战》第一段和《唐雎不辱使命》第三四段:
冰心老人曾说过:“中国现代不缺少知识分子,缺少的是士。”也有人说,士是中国的脊梁。甲乙两文中的主人公,就是典型的士。你能从他们身上概括出士所具有的精神特点吗?你还能列举出一个这样的历史名人故事吗?(4分)
士的精神特点:有胆识有远见,关心国家,有仁爱之心,有杀身成仁之人格,能舍生取义,有勇有谋,临危不惧。
例如,“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19岁东渡扶桑立下的誓言,他在黑暗中呐喊,光明何在?他心系民族危亡,不计个人安危,“横眉冷对千夫指”;他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是血。他忠诚的践行了他的誓言,被誉为“空前的民族英雄”,为士之“猛士”、“斗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对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热爱。
十二、《与朱元思书》第三段和《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是历来文人雅士讴歌的内容之一。上面两篇书信的作者是同时代的文人,他们有着相似的人生志趣。请你说说,吴均和陶弘景在这两篇书信中流露的共同的思想情感是什么。(4分)
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赞美(热爱)山川之美;鄙弃名利(厌弃世俗官场);欢乐生命的礼赞;避世退隐的志趣。
《2010深圳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
(第1-10套)文言阅读最后一题
一、《桃花源记》第一二段和《醉翁亭记》第三段:
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3分)
共同之处:人民生活安逸;民风淳朴;人与人和乐相处。
二、《陈涉世家》第三段和《曹刿论战》:
甲乙两段选文分别刻画了陈胜、曹刿两个人物形象,刻画方法体现了《史记》、《左传》两史书写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请你说说两选文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并分别说说两个人物的特点。(4分)
都运用了语言描写。
甲文:表现了陈胜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略;
乙文: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2分)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小事设喻说理,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委婉劝说齐王纳谏除弊,结果使齐威王心悦诚服,欣然接受,终使齐国强盛。
在人际交往时,要善于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充分尊重被劝说者,采取委婉说理的方式,使之轻松愉快地接受意见。
四、《大道之行也》和《岳阳楼记》第五段:
结合甲乙两文回答: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局面?(3分)
(1)实现社会保障,做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养。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证人人都有稳定的职业与和乐的家庭。
(3)珍惜劳动成果,为社会尽职尽力。
五、《唐雎不辱使命》第三四段和《隆中对》第二段:
历史的风云中总会涌现诸多个性鲜明的形象,结合两个文段说说你最喜欢哪类历史人物,原因何在?(2分)
喜欢唐悬念,他不畏强暴,善于论辩,能让自己的个性得以伸张。
喜欢诸葛亮,他志向远大,有计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人们心中的智慧的化身。
六、《与朱元思书》第二三段和《答谢中书书》:
甲、乙两文都是古代的书信,又是优美的山水小品文,请你从这两篇文章分析,古代书信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书信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如乙文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希望能与高雅情怀之士共赏美景,表达了对对方的期望;
2)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如甲文既表达了对富春江雄奇秀丽景致的赞叹,又含蓄传达对追求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退隐的心迹,也暗含了对对方的规劝之意。
七、《陋室铭》和《五柳先生传》:
刘禹锡以“陋室”明志,陶渊明以“五柳先生”为自己画像,他们的共同品质是什么?你觉得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还值得提倡吗?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他们都有安贫乐道、不慕名利、不流于世俗、高洁傲岸的品质。
在现实生活中值得继承或不能提倡都可以,言之有理即可。
八、《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三段和《出师表》第七段:
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2分)
原因:一是有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敢于采纳意见。
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
2)要敢于向师长、同学提出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
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
九、《与朱元思书》第二三段和《桃花源记》第二段:
甲文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乙文通过描绘桃花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请你先写出两文中所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和社会理想,然后简答,这种情趣和理想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何借鉴意义?(4分)
甲文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上的优美景色,抒写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志趣;
乙文以一虚构之人间仙境,反映出作者对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完美的统一的向往。没有压迫,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和乐,人人敦厚淳朴,这正是倍感人生苦难充满居中意识的古代诗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也是古代人民要求作家表现和赞美的社会理想。
围绕“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完美的统一”并结合现实作答。
十、《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三四段和《出师表》第七段:
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从中你更欣赏谁?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理由。(3分)
邹忌:委婉劝谏
诸葛亮:直谏
《07,08,09中考文言阅读理解题汇总》
2007年深圳中考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6分)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8~10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刍鸟,子知之乎?夫鹓刍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刍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8.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 舍生取义 ”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1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喜爱(想要)的;熊掌,也是我喜爱(想要)的。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愿意舍弃鱼而得到熊掌。
10.《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3分)
• 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
• “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
• 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
2008年深圳中考
二、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2分)(一)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10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1分)  (2)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1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水尤清冽——水格外清凉。(2分)(“尤”、“清冽”各占0.5分如把“尤”译成“尤其”也给分。)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 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
• 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2009年深圳中考
三、阅读题(30分)(—)文言文阅读〈7分)※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如果直译三句话,只给2分。围绕中心,意思连贯,有内在联系,给3分。)
8.甲文体现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意思,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1)                         2)
——“兼爱”即兼相爱,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即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非常重要。
(两者结合,表达通顺,才能给满
2010年学府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本题分)
正确答案:1--2CA
● 3. 请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1. 他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实际生动感人,广为流传。
○2.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
○3. 学习他们的精神,有利于我们的成长。
○4. 他们中有叱诧风云的政治家,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
A. ○4○3○1○2   B. ○2○4○1○3  C. ○4○2○1○3  D. ○2○4○3○1
4. 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如果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就很难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施展聪明才智的机会。
B. 通过参观5•12抗震救灾图片展览,每位同学都明白了真诚的大爱是战胜一切自然灾害的最大力量。
C. 李白、白居易,都是唐代诗人;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都是宋代诗人。
D.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是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左丘。
5. 请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
A.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登斯楼也,便有去国怀乡
B.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证
C.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见渔人,乃大惊
D. 或异二者之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本题分)
正确答案:3--5BCA
● 6. 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 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 。(李白《宣州谢朓北楼饯别校书叔云》)
(2) 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3)______________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 安得广厦千万间, 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 。(李清照《醉花阴》)
(6)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7) 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8)______________ ,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 。(《孟子》两章)
(10) 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11)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这是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的末尾两句,抒发了诗人在时世凋敝丧乱之际又见故人的无穷感慨。
(12) 古人写雪,手法不一。刘义庆《世说新语•咏雪》中的“                  ”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 ______________ ”,比喻精妙;而张岱《湖心亭看雪》中的“湖上影子,______________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则(本题分)
正确答案:
6.(1)举杯销愁愁更愁
(2)赢得生前身后名
(3)落红不是无情物
(4)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
(5)人比黄花瘦
(6)高处不胜寒
(7)病树前头万木春
(8)醉里挑灯看剑
(9)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10)为有源头活水来
(1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未若柳絮因风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惟长堤一痕
● 三、阅读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7——9题。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赢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
9. 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分)
正确答案:
7.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
8. 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 三顾茅庐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草船借箭
● (二)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0~13题。
文字也喜欢省力气
徐艳霞
最近,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的争论又被热炒起来,有人提议把简体字改回繁体字,理由是:中国大陆现在使用的简体字缺乏美感,丧失了汉字的一些表意功能和文化内涵,而使用繁体字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例如,简体字“爱”少了繁体字“愛”字中间的“心”就失去了不少韵味;简体字的“龙”失去了繁体字“龍”字的气势和感觉。
反对恢复繁体字的人则认为简体字简洁流畅,便于识记,大费力气再把现在通行的简体字改回笔画超多的繁体字,根本就没有必要。况且,现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有数十亿人在使用简体汉字,只有中国台湾、港澳地区和北美华人圈中的大约3000万人使用繁体字,使用简体是大势所趋,繁体字将来必然会成为过去时,甚至有人呼吁拿繁体字申报世界遗产。
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在两种声音争得脸红脖子粗的时候,经济学家们说,繁体字简化成简体字其实是受“节约成本”这样的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人们喜欢花最小的力气做最大的事情,文字也喜欢“省力”。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朝着越来越简洁、越来越清楚的方向发展。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现在大部分人都喜欢在袖珍词典、手机或MP4有限的显示屏中看到那些笔画清晰的简体字,而不是挤成一堆黑团团的繁体字。
不仅文字的演化追求“省力”,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语言也有口头节约的倾向,喜欢用大量的简化语言。两个中国人见面,传统的问候语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吃了?”另一个人说:“吃了!”在菜市场上,我们想买一斤黄瓜,需要问价格,可以问:“黄瓜多少钱一斤?”也可以问:“黄瓜怎么卖?”还可以直接指着黄瓜问:“怎么卖?”大部分人大概都会用最后一种方法问价。为了省力气,我们不但说话喜欢省略主语,还喜欢用简称。如“艾滋病”的全称应该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非典型性肺炎”简称为“非典”。
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工具和途径,语言的使用和演变存在着倾向节约的经济特点,人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试图用最少的音节和字符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然,简化和节约也不是无限制的。
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推行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因过度简化,反而产生了应用的混乱,最后不得不停止。
现在一些网络语言也极其简化。GG(哥哥)、PPMM(漂亮美眉,即漂亮的女性网民)、GXGX(恭喜恭喜)、3ku(thank you 谢谢你)、CBA(酷毙啦)、DX(大侠,大虾,在某方面值得佩服的人)等等,这些网络语言便于快捷交流,把语言的经济性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如果不熟悉网络语境,就很难搞懂别人说了些什么。这种互联网上的简化语言加大了两种语言环境中人们之间信息传递的成本。
由于语言过于节约带来的理解困难甚至误解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李金斗在相声段子《省略语》里把语言现象恶搞了一回:包头子母和厂简称为“包子”,淮南运输公司简称为“怀孕”,开滦搪瓷厂简称为“开搪”(开膛),上海吊车厂简称为“上吊”……
语言节约和省力的经济特性推动着文字和语言的发展演化,文字不断简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信息时代更便捷获得信息资源的要求。繁体字虽然有汉字之美,但在信息时代,再来恢复繁体字,已经不可取了。
(选自《百科新说》2009.06B,有删改)
10. 概括全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作者在论说过度简化的语言让人理解困难甚至误解时,分别用 ___________ 和相声段子中的省略语这两方面的段子作论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2.文章后一部分花不少笔墨论述“简化和节约也不是无限制的”的观点,从全文来看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为了便于人们快捷交流,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组织机构或单位、重大活动或事件都有很合适的简称。试从这两方面各举一例(文中的例子除外)。
(本题分)
正确答案:
10. ○1语言文字追求简化,节约  ○2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演变存在着可节约的经济特点
11. 网络语言的简化
12. 略
13. “WTO”世界贸易组织
“奥运”奥林匹克运动会
● 向一棵树鞠躬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为了生存,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叶子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较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望着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默默无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作者:王崇亚,略有删节)
14. 本文思路清晰,概括起来说是由 _______写到______ 。
15. 本文构思精美,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
16. 文章开头几段多处着墨来描写砖垛,试简析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文章倒数第三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老人与树的许多外在的相同之处,他们还有哪些隐性的相同之处呢?试写出两条。
(本题分)
正确答案:
14.一棵榆树   一个老人
15. 象征 “以物喻人”
16. 略
17. 略
2010年深圳市南山区初三联考语文试卷(一)
(本题分)
正确答案:1、A 2、B 3、C 4、D
● 5、下面是一篇小说的内容节选,请你阅读后选出错误的一项:
“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重轻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自动机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码?能让我的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让我的一滴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吗?你以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赋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烦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A、这个片段出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
B、女主人公简•爱的身份是庄园里的家庭教师。
C、简•爱虽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顺利地举行了婚礼,成为了庄园的女主人。
D、小说塑造了简•爱这个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念和对更高精神境界对追求人物形象。(本题分)
正确答案:C

(本题分)
正确答案:
(1)天涯若比邻
(2)窈窕淑女
(3)黑云压城城欲摧
(4)闲敲棋子落灯花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八百里分麾下炙
(7)隔江犹唱《后庭花》
(8)留取丹心照汗青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断肠人在天涯     才下眉头 又上心头
● 三、阅读题(30分)
(一)文言文阅读(7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8题。
(甲)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zhé)戍(shù)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duó)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节选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解释:(4分)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8.甲文揭示了陈涉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乙文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请你先简要解释“天下苦秦久矣”的意思,然后回答问题:以史为镜,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请你谈谈古人的民本思想对当前的中国建设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
(本题分)
正确答案:
7.翻译: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译: 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我们为国事而死好吗?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8.答:当今中国虽然站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但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还要在本世纪中期,因此在本世纪前期跟要关注民生问题这样才能调动民众积极性,更高建设我们的国家。

(二)议论文阅读(10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
吃苦要趁早
(1)那晚看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请嘉宾是台湾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包小柏。熟悉他,是他在“超女”、“快男”之类选秀节目上做评委,给歌手做点评时,总是颠覆传统的套路,语出惊人、非常犀利地指出歌手的问题所在。据说,包小柏因此被娱乐界人士称为“毒舌”,还有他的神情冷峻、不苟言笑,使很多刚出道的新人看到他恨不得绕道而行。我很好奇,包小柏究竟有着怎么样的经历,能让他成就了如此冷静淡定的气质?那晚的访谈揭开了这个谜底。
(2)原来,早在20年前,17岁的包小柏和他的孪生哥哥包小松就组成了台湾最早的男孩偶像组合,他们的歌舞在当年风靡一时、唱片大卖。所有别人翘首企盼的东西,他们在一夜之间都得到了。
(3)到了服兵役有年龄,包小柏兄弟双双入伍。他们相信,两年后他们再回来,还会有大批的歌迷在忠实在等候着。可等到23岁奴役之后,包小柏发现娱乐圈却已不是自己熟悉的样子了,有更多的新手走红,观众们的视线也早就转移了。
(4)接下来的生活变得异常艰辛。最为窘迫的时候他连房子都租不起,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上台机会,是帮其他的歌手暖场。现实的不如意让包小柏决定转行去做生意,可又赔得一塌糊涂,觉得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
(5)似乎已经到了人生的谷底,落魄的包小柏决定重新回头做音乐。在音乐工作室当上了一名管杂事的制作助理,他抓住一切机会提高自己的技能,躲在厕所里写歌,为了说服歌手适应某种曲风他甚至给别人下跪。6年之后,他成了华纳唱片音乐总监。
(6)少年得志是很多人的梦想,张爱玲都说了出名要趁早。可相比而言,我觉得那个顺风顺水、名利双收少年偶像,远远没有现在的这个冷静沉着、内敛而丰富的音乐制作人有魅力。他对音乐的理解变了,对人生的感悟也更深刻了,吃苦的经历让他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转变。
(7)那些早早成名的孩子,那些生活过于顺利的孩子,他们错过了人生最为难得的吃苦经历。事情做得越顺利,苦吃得越少,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就越浅薄。这些年有多少少年明星,一阵风一样红起来,转眼又风头尽失,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
(8)美国童星麦考利•卡尔金就是一个例子。他8岁进成为《独自在家》的男主角,为福克斯公司带来了8.2亿美元的巨额票房收入。此后,他又拍摄过《小鬼当家》等著名影片,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童星。太早的出名把这个孩子给宠坏了,考利开始生活放荡,把头发染成各种奇怪的颜色,连续旷课,酗酒成性,屋里弥漫着尼古丁的烟雾和垃圾的臭气。电影公司的摄影师们则经常要到夜总会里把麦考利抓回去拍戏。还没满18岁他就结婚了,两年后分手,这个孩子让喜欢他的人非常失望,太早的成名和太顺利的生活几乎毁掉了他。
(9)过于顺利的成长和过早成名,你一颗裹着巧克力的慢性毒药,消解了人的意志,迷惑了人的心智,吃苦才是一剂良药,苦的滋味固然不好受,但吃苦的经历却能让人深淀出智慧和力量,让心灵变得强大而宽阔,表现出生命的张力和丰富。
(10)所以,吃苦要趁早,成名不用急的。
9、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10、文中第(8)段作者以反面论据观点,请你再为本文补充一个正面论据。(2分)
11、文中第(9)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12、作为中学生的你对吃苦有何观点?请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的看法。(3分)
(本题分)
正确答案:
9.吃苦要趁早
10.略
11.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成名过早比喻成慢性毒药,把吃苦比喻成良药,证明了吃苦要成早的论点,从而把深刻抽象的道理阐述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2略
● (三)文学作品阅读(13分)
女店主与乞丐
(1)她站在杂货铺的柜台前,眼看着她的丈夫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远远地向汽车站方向走去,他似乎还转过头,那张脸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他必须去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他们夫妇本都在城市建筑工地打工,自前年发生了那次变故后,他们靠一笔补偿金,在这座城市的近郊租了房子,开了这间杂货铺。虽说维持温饱不成问题,可双方的老人要赡养,弟弟妹妹读书需要资助,他们需要更多的钱。
(3)她轻轻的一声叹息,在这个早上显得格外悠长。
(4)刚才,他在内室浴盆里用热水为她洗浴。他替她洗净每一处污垢,然后拭干,为她穿上柔软干净的衣服,为她系好鞋带,梳理好湿漉漉的头发。
(5)做完这一切,他走了。她似乎还能体会到丈夫那双手掌在她身体上摩挲的温度,脸上绽出了笑容,但是这笑容立刻凝住了。
(6)“老板,可怜可怜我这样的穷人,给我一点吧!”
(7)一个衣衫破旧的中年男子出现在她的柜台前,他一手拄着一根长竹竿,一手打了几下快板,向她行乞。她皱了皱眉头。自小杂货铺开张后,她没少遇到这类四肢健全体魄强壮的行乞者。她知道,如果不给,他们就会赖在这里不走,影响你做生意。唯有施舍些钱,才能把他们打发走。
(8)“钱 在衣钩上的衣服口袋里,你自己去取五元吧。”她说。
(9)行乞者喜出望外,用诧异的神色瞄了她一眼,把快板往袋里一揣,丢下竹竿,三步并作两步,摘下衣钩上的衣服翻起来。望着从口袋里取出的那沓红红绿绿的毛票,他的呼吸急促得像个角斗士,忙不迭地数着。
(10)“喂,说好了,你只能拿五块钱。”她有些不放心,走出柜台。
(11)“噢、噢。”行乞者应着,扫了她一眼,继续点钞票。忽然他像想起什么,抬脸望着她,数钞票的手停止了动作。
(12) 望着她那空荡荡的两条袖管,他什么都明白了。
(13)她像雕像一样站在店中央,又一种奇特的尊严。
(14)他放下手中那沓钞票,满脸通红,如同鸟拍打着翅膀惊慌逃窜!
13.“她轻轻的一声叹息,在这个早上显得格外悠长。”一句中的“悠长”有什么言外之意?(3分)
14.请你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望着从口袋里取出的那沓红红绿绿的毛票,他的呼吸急促得像个角斗士,忙不迭地数着。
15.“她像雕像一样站在店中央,又一种奇特的尊严。”一句蕴涵着怎样的情感?(2分)
16.你觉得文章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17.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 表达效果?(3分)
(本题分)
正确答案:
13.“悠长”在这里表达心情沉重之意,因为他虽然深造不幸,有丈夫的悉心照顾,但是仍然那么沉重的压在身上。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行乞者看到金钱时的急切、紧张的神情和贪婪的心理。
15.表达了她身残志坚、自强自力,有尊严的生活的赞美之情。
16.女店主是一个坚强、自尊、勇敢面对生活打击而又善良的人。
17.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的衬托,文中描写了女主人双臂残缺,但靠开小店赚钱,养活自己接济家人;二行乞者身体健康却靠行乞不劳而获,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乞丐的形象衬托出女店主面对不幸时的坚强和勇敢。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感悟修辞,剖析效果)
考 点:在阅读中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考试说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把握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考点例析:
阅读《读书•养气•写作》,理解、剖析划线部分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人来说,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缺少,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①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补充先天不足,避免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之气,可以养;邪气、迂腐之气、狭隘之气,也可以养。因此,在读书时,要②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所说的那样:③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④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的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⑤所谓韩愈文风如潮,柳宗元文风如泉,欧阳修文风如澜,苏轼文风如海,就是指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渗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直言”——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⑥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然得心应手。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多久,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蹬小腿儿翻白眼儿了。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阅读提示:文中的“气”指的道德修养、个人气质、个人的精神力量。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阐明了“读书可以养气,写作可以运用自如”的道理。)
联系上下文,依次对文中划线处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赏析。
简析:①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它形象生动地诠释了读书对于人的道德修养、个人气质的有益影响。②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它句式整齐,节奏明快,用语精练地阐明了读书的科学方法。③处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它精练、恰当地阐述了读书的好处。④处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它于无疑处设疑,非常肯定的论述了“回肠荡气”之说法就是文气在胸中激荡的有力例证。⑤处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一方面,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文风,另一方面,排比的修辞手法又非常有气势地证明了“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的观点。⑥处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它态度鲜明地论证了读书多,则气足,气足,则善于融会、吐纳,作文时也就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之观点。
中考语文复习阅读(准确理解概括主旨)
考点:
感知并能概括文章(段)内容
知识要点:
准确感知和理解语言材料,概括文章(段)的主题。
考试说明:
1、能判断对文章(段)内容的概括正确与否。
2、能准确概括出文章(段)的中心。努力避免感知不准,理解不透,概括不准或不全等问题。
3、能找出最能体现文章(段)主题的语言材料或事件材料。
4、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就文章(段)主题谈一点体会。
一、阅读下列散文,然后结合本考点的考试说明答题。
①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积下了一个厚厚的茧。
②那是一种细细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
③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结果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④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⑤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她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活的可贵。
⑥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积下的茧。
⑦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像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⑧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⑨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⑩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两片多粉的翅膀。
⑾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⑿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1、选出符合本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内容的一个成语(   )
A.自作自受B.作茧自缚C.自讨苦吃D.垂死挣扎
2、请从文中找出两句既能体现主题,又富含哲理的话来。
3、联系本文的主题,联系你的学习和生活实例,谈一点体会,50字左右。
简析:第1题属于判断选择性的题目,要求在感知、理解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选出能概括其大意的成语来,其答案是B。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主题(即自己造成的失误或不幸得靠自己去解决)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主题,富含哲理的语言材料。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文中“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你结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两句符合题目要求。第三题要求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前提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例谈点体会,本题的关键是生活实例要和文章主题相符合,答案略。
● 二、阅读下列议论文段,然后答题。
马克思的这段名言早已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的座右铭:“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对于第一个去征服科学征途上的险隘雄关的科学家来说,更需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毅力,有时甚至需要为这献身。第一个提出血液循环理论的塞尔维特,在教会的淫威下牺牲;第一个发明滑翔机的里利塔尔,在最后一次飞行中突遇狂风,机坠身亡;随麦哲伦进行环球航行的265名水手,在三个多月航行中忍受一切困难,甚至饮用污水,以木屑和老鼠充饥,生还的仅18人;第一个导引天电的富兰克林,在风雨雷电中用风筝和绳索引电,面对的是被雷电击倒的危险;第一个发明牛痘疫苗的琴纳,在儿子身上试验牛痘疫苗,担了极大的风险……当我们历数这些灿若繁星的科学先驱者的名字的时候,深深感到这些勇敢无畏的“第一个”是用鲜血和生命来铺就人类通向科学之宫的道路的。每一位“第一个”,都是一座令后代钦慕的丰碑。
1、这一段话的论点是:
2、根据文章的意思给这篇文章拟一个标题:
3、这段话中有个论据需要换一下,你认为应该换哪一个?为什么?
请将用来替换的新论据写在下面。
简析:第一题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概括出文章的论点(也可在文中找出能充当论点的原句),答案是“在科学的入口处,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第二题则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这一题主观性较强,有一定的开放性,像“在科学的入口处”、“要敢做第一个”等等之类的答案均可。第三题要求考生辨别出不能有效支撑观点的事件材料,纵观这几个材料,唯有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材料中没有突出麦哲伦的“第一”,它突出的是水手的艰难和伤亡,这显然不能有效证明本文的观点。可以替换为第一次使用麻沸散的华佗等首开历史先河的材料。
中考语文复习之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考点解读】
对成语运用的考核,是中考的一个典型考点,它体现了考生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其主要涉及到四个方面:①正确理解与运用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成语;②辨析常用成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③了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和所携带的故事意义;④判断成语使用的正误,辨析常用成语的感情色彩;⑤根据具体的语境意义写出成语,理解成语中加点字的含义。考查的依据主要是在学生所学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成语,试题载体主要来自于课外。
【题型分析】
成语考查的题型主要有三种:①书写题:根据拼音写出成语中空缺的汉字,②选择题:从不同的选项中选出运用成语正确或错误的一个选项,③主观运用题:用指定的一个成语造句或用指定的几个成语围绕一个中心写语段。
【试题探究】
一、准确识记成语
成语是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形成的,是“约定俗成”的产物。其词型固定,词义也相对稳定,每一个字不得任意换用和增减。所以,要求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准确牢记成语。
二、根据解释写成语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例2  (2009•恩施)根据句中画线部分的意思,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成语。
(1)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啊!(    )
(2)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声震天地。(   )
(3)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
(4)然而,在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
三、辨别成语的感情色彩
成语也有意义相近的现象,但在一定的语境里,一个意义解释往往只对应一个成语。这种题型,要求学生对成语非常熟悉,即要记住成语又要理解其意思。
例3 (2009•重庆)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断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四、给语段补写成语
一个语段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语意要连贯,前后词语要能搭配。这些,是给语段填写成语必须揣摩的因素。所以应该在读懂语段核心意思的基础上进行填写。
例4(2009•温州)根据下面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将序号填在空格处。
她  (1)  ,孕育了瑰丽的传统文化,广袤的土地上悠远的文明仍然熠熠生辉;她  (2)  ,浩荡的洪流冲过历史翻卷的漩涡,洗刷了百年的污浊;她(3),雄伟的山峰俯瞰历史的风狂雨骤,挺起不屈的脊梁;她(4) ,灼灼的光华穿透重重阴霾,熔铸了新的辉煌。
A.巍然屹立       B.蒸蒸日上    C.激流勇进       D.地大物博
五、正误判断
有两种形式:①选出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②选出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需根据语境和成语的意义、色彩作出判断。
例5 (2009•安顺)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汹猛洪涝,罕见冰雪,特大地震… … 当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不由生出多难兴邦的历史感慨。
B .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这款新型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C .现代社会信息量与时俱进,上网已成为追求时尚的当代中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D .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从而增加酒店收入.
【技巧提炼】
成语误用的类型
1. 褒贬不分,感情色彩混淆。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是具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或贬义,或褒义,或中性,在平时运用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表达意义的需要,选择色彩鲜明的成语,不能混淆其色彩界限,否则,就会犯感情色彩不当的错误。
2. 张冠李戴,适用对象不明。有一些成语,其适用对象和范围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具有很强的单一性,如果我们不注意这一点,就会张冠李戴,弄错它们适用的对象。
3. 望文生义,内涵意义不清。对成语的内涵不清楚,对成语的意义不理解,以至于主观臆断,望文生义。例如,“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一句,“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令人满意,而命题者将其设计为“强人所难”之义,属于望文生义,不合语境,故错误。
4. 逆情背理,语法逻辑不符。有一些成语,由于我们没有准确而全面地掌握它的意义,在使用过程当中会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等不符合语法或逻辑的现象。 例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使,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才赶到了大坝。”一句,“安步当车”表示心情闲适平和,不慌不忙地慢慢步行,与抗洪抢险的紧急状况很不协调。
5. 喧宾夺主,主客尊卑颠倒。一些成语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它们特定的使用条件,尤其是它们适用的对象之间的种种关系,否则,就会出现主客颠倒、关系混乱的错误。例如“你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显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篷荜生辉”是一个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多用于自己这一方,这里却用在别人身上,显得不够得体。
除上述之外,像语义重复、轻重不适、范围不清、搭配不当等,也是成语误用题的常见类型,我们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常见成语的意义和用法,认识成语误用试题的常见类型,才能对症下药,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求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010年中考语文辨析语病及修改病句做题技巧
一、导入: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的组织规律、不符合客观事物的事理、不符合人们的语言习惯的句子。“辨析并修改病句”是属于纯洁语言一类的考点,在语言发展极快,新词与语病都层出不穷的今天,尤其需要规范语言,使其健康发展。
中考在这一考点上,题型一般只是两种:一是辨析语病,二是修改病句,辨析病句是对病句识别与能力的考查,修改则以辨析为基础。
修改病句,要在判定语病种类的基础上,明确语句的表达目的,抓住关键,不伤原意,尽量“多保留少改动”。
二、病句类型复习
成分残缺:是指一个句子缺少了应有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常见的是缺主语或宾语。
搭配不当:是指一个句子的各个成分之间搭配不符合语言习惯。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句式杂糅:两个句子糅合在一起,造成了句子不通顺的现象。
前后矛盾:是指句子表述违背常理,造成前后矛盾的情况或者前后分句不对应的情况。
词语误用:句子中词语感情色彩与句意不合而造成的病句,或关联词误用,就是词语误用
歧义:指一个句子在上下文中有多种意思,表意不明,使听者误解。
重复累赘:是句子成分多余,造成重复累赘。
并列不当:句子中出现交叉包含的关系。
三、实例分析
四、修改病句的方法
(1)增——残缺的成分要增补上
(2)删——重复多余的词语要删除
(3)调——语序不当的要调整
(4)换——搭配不当的词语要更换
五、病句辨析有诀窍
从病句类型入手辨析病句,这是病句专题复习的惯用方法。然而,有些小技巧也不容忽视,它们在病句辨析时,也常常收到了好的效果。下面试举几例略作说明。
1、看到介词不放过
介词使用不当,极易造成成分残缺、表意不明或不当。例如:
①、经过老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此例滥用介词“经过”,致使整个句子残缺主语。
②、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存入银行。
此例中“和”可作介词,也可作连词,它们分别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
③、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任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此例中介词短语“在……中”应改为“从……中”。
2、看到动词不放过
读到一个句子,就应有意识地想想,这个句子中的动词能不能带宾语,能带什么样的宾语,动词和主语、宾语或修饰语能否搭配。例如:
①、它每年的发电量,除了供给杭州使用外,还向上海、南京等地输送。
此例中动词“输送”和主语“发电量”就不搭配。
②、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此例中的动词“拖延”和宾语“质量”在意思上不能搭配,可改为“拖延时间”或“影响质量”。
③、说到这儿,她又向我们哭泣起自己的往事来。
此例中的“哭泣”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可改为“哭诉”。
3、  看到否定词不放过
否定不当是否定句中常见的毛病,审读否定词时一定要注意含有否定意味的一类词语,如:禁止、切忌、杜绝、避免、缺乏等。例如: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此例前面已用了“缺乏”这一表否定意义的词语,后面“不足”和“不当”即为多余否定。
②、近几年,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资料。
此例中“无时无刻不”表示双重否定,而“无时无刻不忘”即为误用了否定词。
4、看到两面词不放过
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成败”“好坏”“优劣”之类的两面词,就应分析该句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毛病。例如:
①、要保证安全生产,机器质量的好坏,是重要条件。
②、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
上述两例病因相同,都是两面与一面不搭配。
5、看到关联词语不放过
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可能会出现搭配不当、位置不当、层次颠倒或强加关联词等毛病。
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不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此例中“无论”后面不能接并列短语,只能带由选择性的连词“还是”或“或”组成的短语。
②、不但他喜欢京剧脸谱,而且喜欢京剧的各种服饰。
此例两分句主语相同,第一分句的关联词“不但”应放在主语之后。
③、未来世界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更是顶尖人才的竞争。
此例递进层次颠倒,应将“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调换位置。
6、看到并列短语不放过
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在搭配方面很容易出现毛病。例如:
①、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英雄的报告。
此例中的并列谓语“注视和倾听”和宾语“报告”只能部分搭配。
②、人类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和进展。
此例的并列宾语“发现和进展”中只有“进展”能和谓语“取得”搭配。
③、引进新技术后,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很大提高。
此例的并列主语“质量和数量”中,只有“质量”一词能和动词“提高”搭配。
7、看到有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不放过
句中表数量范围或程度的词常易与其他词语相矛盾。例如:
①、经过刻苦努力,期末考试,他六门功课平均都在90分以上。
句中的“都”是指前面提到的各项,但前面的“平均”只能有一个数,故“都”与“平均”矛盾。句末的“90分以上”是约数,也与“平均”矛盾。
②、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倍。
“减少”“下降”“贬值”都不能超过一倍,减少1倍就意味着把原数减完了。
8、语感审读法
辨析病句,可以借助语感。一般说,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出语病的地方。
①、焦裕禄这个名字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是不太熟悉的。
此例读起来很别扭,就是因为主语和宾语位置颠倒了。
②、广大青年表现出无比的进行改革的热情。
借助语感来审读,就发现此例误将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了,可将“无比的”调至“热情”之前。
9、主干分析法
对句子作语法分析,可先提取句子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若主干无毛病,再检查它的附加成分,看修饰语和中心语有无毛病。例如:
①、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此句主干为“生产不能自给”,很容易看出主语“生产”和谓语“自给”不能搭配。
②、博物馆展出了宋朝时期新出土的古船。
此例主干为“博物馆展出古船”没有任何毛病,再看修饰语,“宋朝时期” 和“新出土”均为“古船”的定语,检查一下,就发现定语语序不当,应为“新出土的宋朝时期的古船。
2010年中考语文易用错的成语及解释
● 2010年中考语文容易用错的成语
1.哀而不伤:悲哀而不过分。多形容诗歌、音乐等具中和之美。并非悲哀而不伤心。
2.哀兵必胜:遭受压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必定胜利。“哀兵”不能误解为哀丧的军队。
3.爱屋及乌:因为爱那个人,而连带爱护停留在他屋上的乌鸦。比喻因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跟他有关的人或物。
4.爱莫能助:虽然同情但无力帮助。(正:同情;误:喜爱)
5.安土重迁:并非看重迁移的意思,而是形容恋乡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重”在这里解释为“难”。在家乡住惯了,不愿轻易迁移。形容留恋故土。
6.安危相易:平安与危难可以互相转化。易:变换。
7.安时处顺: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
8.按部就班: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9.白驹过隙:白驹:原指骏马,后比喻日影。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像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
10.百身何赎:意思是白死一百次,也换不过来。后来表示对死者极其沉痛的悼念。赎:抵偿。
11.百年树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需要付出艰辛。(正:培育;误:树木)
12.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于现有成就。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成绩。百尺竿头:百尺高的竿子,佛教比喻道行修养的极高境界。
13.稗官野史:稗官:古代的小官;野史: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指记载轶闻琐事的作品。
14.坂上走丸:坂,山坡。走:快跑,像在斜坡上滚弹丸一样,快地往下。形容事情发展很快。
15.鲍鱼之肆:卖咸鱼的铺子。比喻恶劣的环境。鲍鱼:咸鱼;肆:店铺。
16.暴殄天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自然资源。暴:损害。殄:绝。
17.暴虎冯(ping)河: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渡船要过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暴:徒手搏斗。冯河:涉水过河。
18.毕其功于一役:毕:尽,完成。一次战役就完全成功或一下子把几项任务都做完。
19.筚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事业的艰辛。筚路:柴车。蓝缕:破旧的衣服。
20.表里山河:内有高山,外有大河。形容地势险要。
21.别无长物:表面上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是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22.别开生面:另外开创新的局面或创造新的格局。生面:新的格局。
23.博闻强识: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正:记忆;误:认识)
24.不知所云:指说话人说得不好,而非听者不理解。
25.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
26.不敢旁骛:不敢再来求别的。形容注意力集中于一点。
27.不分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比喻不分高低优劣。
28.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态度蛮横,不讲道理。(正:使明白;误:作比喻)
29.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与“不约而同”区别开来,“不约而同”也有不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的意思,但“不约而同”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30.不耻下问:不可用于比自己高明的人。
31.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32.不经之谈:荒诞无稽的话。(正:正常;误:经常)
33.不亦乐乎:不也很快乐吗?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34.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35.不可理喻;不是不值得让人搭理,而是不能够用道理来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
36.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37.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38.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愚昧或蛮横。
39.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40.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41.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容易误用为贬义。
42.不易之论:很容易让人理解为不易理解的言论,实为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
43.不稂不莠;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作贬义。
44.不虞之事: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不虞:出乎意料。
45.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件事就可以满足的,后指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止一件或是不止出现一次。
46.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或遗志的人。不肖:不像其先辈。
47.不速之客:不请自来的客人。速:邀请。
48.不情之请:不合情理的请求,用作谦词。
49.不孚众望:没有使群众信服。孚:使人信服。贬义。
50.不法常可:不盲目效法因袭历来所认可的事。常可:永久认可的道理和成规。
51.不齿于人类:不能列入人类。意思是不能算人。齿:排列、并列。
52.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易混“不约而同”,只做状语不做谓语。
53.不逞之徒:指心怀不满而胡作非为的人。不逞:不得志,不如意。
54.不足为训:并非不值得作为教训,而是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
55.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6.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正:对;误:这样)
57.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58.不学无术: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能力。(正:学问;误:学习)
59.不速之客:没有邀请而门己来的客人。(正:邀请;误:迅速)
60.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61.不期而遇:事先没有约定却意外地遇上了。(正:约定时日;误:日期)
62.不能自已:自己不能控制住感情。(正:停止;误:已经)
63.不可胜数:数都数不尽,形容极多。(正:尽;误:胜利)
64.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65.沧海横流:海水四处泛流。比喻时世动荡,社会动乱不安。沧海:大海。
66.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67.察颜观色:观察对方脸色,以摸清其真实的意图。(正:脸色;误:颜色)
68.差强人意:差:稍微地。原来意思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容易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69.长治久安:国家长期太平、安定。(正:太平;误:治理)
70.尝鼎一膏:膏:切成块的肉,尝鼎中的一块肉,从而可知鼎中食物的滋味,比喻根据部分可以推知全体。
71.朝闻夕死: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就死也甘心了。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的渴望。
72.陈言务去: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也指写作时要排除俗套,努力更新。
73.城下之盟:因敌军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了屈辱性的和约。
74.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正:塞住;误:充满)
75.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形容心满意足或十分得意的样子。
76.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77.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78.从善如登:登:升高。顺从好的就像登高一样。比喻学好不容易,要花力气。
79.从井救人:跟着跳下井去,打救落井的人,比喻做好事的方式不当,不能救人反而危及自己。
80.错落有致:事物安排布置参差不齐而别有情趣。(正:情趣;误:景致)
81.大而化之:不是把大的化成小的,而是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82.弹(tan)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的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容易弄错感情色彩。
83.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正:偏袒;误:党派)
84.得陇望蜀:比喻人贪得无厌,得到了这个,还想那个。
85.登堂人室:比喻学问、技艺或社会地位已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达到了很高的境地。使用时不能只看其表层意思。
86.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7.洞若观火:形容观察事物极其分明,就像看火一样。
88.独具慧眼:不可理解为只有一个眼,其实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
89.囤积居奇:把货物储存起来,等待时机高价出售以牟取暴利。(正:储藏;误:居住)
90.恶(e)衣恶食:粗劣的衣着和食物。
91.耳闻目睹: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92.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的贬义。
93.耳濡目染:经常接触就自然而然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
94.耳根清静:耳边根清静,没有什么干扰。形容生活平静。
95.二三其德:意为三心二意,没有定准,不是形容品德低劣。
96.伐功矜能:炫耀自己的功劳,夸耀自己的才能。(正:炫耀;误:讨伐)
97.罚不当罪:惩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当,指惩罚过轻。(正:相当;误:应当)
98.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99.繁文缛节: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正:仪式;误:文章)
100.犯而不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不要计较。
101.非异人任:不能取义为一般人物就可担任,而是表示一种事应由自己来承担责任。
102.匪夷所思:匪:不是;夷:平常。原指一般人所想不到的。后来形容人的思想寓奇。
103.分庭抗礼:客人和主人分立在庭院两侧,以平等的地位相对行礼。(正:对等;误:对抗)
104.焚膏继晷(gui):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晷:日影。
105.粉墨登场:妆扮好了,登场演戏。今多用于贬义,比喻坏人登上了政治舞台。
106.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为追兵。形容惊慌疑惧。不能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算错。
107.凤毛麟角:凤凰的毛、麒麟的角。比喻罕见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
108.妇姑勃奚。其中“妇”指“儿媳”。“姑”指“婆婆”,妇姑勃奚指婆婆同儿媳争吵,后来比喻为无关紧要的细小事而争吵。
109.附庸风雅:附庸:追随;风雅:文雅,多指才学。为了装点门面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不能误作褒义。
110.改头换面:只改形式,不换内容。贬义。
111.改弦易辙:比喻改变方法或态度。以上两词都不代替“改邪归正”。
112.改弦更张: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113.高山景行:不是指高山美,而是比喻崇高的德行。
114.高山仰止:像仰望高山那样,对伟大的人物表示仰望和崇敬。仰止:仰慕,向往。
115.高山流水1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高妙。
116.高层建瓴:瓴:盛水的瓶子。在高高的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挡 的形势。
117.更仆难数:“更”在这里指“换”。这个成语原意是说换了几班侍者,宾主要说的话还是说不完,后来形容要说的话还有很多。
118.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119.工力悉敌;双方用的功夫和力量不分高低。常用来形容两个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分上下。
120.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续在好的东西的后面。后也用来比喻事物,多指文艺作品的续作前后好坏不相称。一般作贬义,用于自称时含谦义。
121.固若金汤:形容工事非常坚固,不易攻破。(正:坚固的城墙;误:金属)
122.瓜田李下:瓜田里,李子树下。比喻容易发生嫌疑伪地方。
123.刮目相看:要用新的眼光看待别人,一般指看待别人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易混“另眼相看”。
124.管窥蠡(lí)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眼光狭小,见识短浅,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肤浅。蠡:瓢。测:量。
125.光怪陆离:色彩纷繁,现象奇异。中性,不要误认为贬义。
126.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高超,不像人工所能制成的。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127.过犹不及:犹:如同。事情做得过火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不能错误地理解为做得太不够了。
128.海晏清河:沧海波平,黄河水清。比喻天下太平。晏:平静。
129.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130.含垢忍辱:忍受耻辱。(正:耻辱;误:污垢)
131.含英咀华:咀:咀嚼;英、华:花朵。把花朵含在嘴里慢慢咀嚼。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的精华。使用时注意本词领会的对象。
132.邯郸学步:到邯郸学人家迈步走路。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固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133.沆瀣(hangxie)一气:比喻气味相投的人勾结在一起。沆瀣:夜间的水气。
134.毫发不爽:形容丝毫不差。(正:差失;误:爽快)
135.好整以暇:形容虽在百忙之中仍然从容不迫。不能误用作贬义。
136.皓首穷经:钻研经典一直到老。皓首:白头。穷:尽,到极点。
137.河东狮吼:不是河东的狮子大叫,它是指厉害的妇人,用来嘲笑怕老婆的男人。
138.涸辙之鲋(fu):干困在车辙沟里的鲫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涸:水干。
139.怙(hu)恶不悛(quan):怙:依靠;悛:悔改。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140.华而不实:只开花不结果。(正:开花;误:华丽)
141.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而美好的品德。
142.涣然冰释:像冰块遇热,一下子就融解了。比喻疑虑、误会很快消除。
143.讳莫如深:事情重大,因而隐瞒不报。(正:隐瞒;误:忌讳)
144.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145.火中取栗:比喻为别人冒险,白吃苦头,自己却得不到好处。
146.积重难返:形容长期养成的习惯很深,难以改变。
147.积毁销骨:众人不断的毁谤,可以置人于死地。(正:熔化;误:出售)
148.激浊扬清:激:冲去;浊:脏水。比喻发扬一切好的,清除一切坏的。
149.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智慧,可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正:扩大;误:广泛)
150.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正:估量;误:进程)
深圳4大名校合编2010年中考语文阅读应试锦囊
● 阅读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对比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说明方法
三、关键语句:
1、点明题旨的名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可以帮助你把握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四、典型题实战兵法
(本题分)
● 议论文阅读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
(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7、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本题分)
● 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题(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根据实际灵活应变)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记叙文阅读中与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基本题型: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
●记叙文阅读中的评议赏析题
基本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
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
观点+材料+结构+文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
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
主题赏析题
基本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和方式: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故文章的主题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说明文
●判断说明文全文的说明中心
答题方式:
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
1、事物说明文: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
要素:内容+结构
形式: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理有据)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某个事理)。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正面),删掉“××”词。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反面)
●判别对错
要素:判断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l、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
●语句特色评价常用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答题方式:
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
1、事物说明文: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
要素:内容+结构
形式: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理有据)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某个事理)。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正面),删掉“××”词。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反面)
●判别对错
要素:判断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本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