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磁悬浮时刻表:吴地道教养生,用名胜载起历史与美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9 07:37:37
 秋季是个分外值得注重养生的季节。而在人们回归自然,讲究文化的今天,道教养生法和养生餐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道家认为,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体现生命的优美,充分发挥生命的能量。于是来到吴中大地,也很值得我们去寻找一下道家养生美食的影子。

    穹窿、城皇两大道家圣地

    说道吴中的道教痕迹,两个地方不得不提:城皇山和穹窿山。
    城皇山系吴山岭之余脉,形如卧龙,盘踞在吴山岭下。时吴王欲作皇城宫殿于此,城皇山由此得名。著名的城皇山道院就座落于此山。城皇山道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兴于清朝乾隆时期,毁于民初。现在的城皇山道院于2002年恢复重建。报经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合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现为吴中区道教协会办公培训基地和道教活动中心,是江南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整个道院分山下和山上两个部分,占地三十余亩。山下有正山门、玉皇殿及吴中区道教协会办公地等。山上有太乙殿、财神殿、文昌殿、观音殿、星宿殿、往生殿。修复的景点有:洄溪草堂、牌楼、遇仙亭、栖云亭、鹤鸣亭、日月亭、望湖亭、摩崖石刻、百米文化碑廊等。

    而穹窿山的上真观同样历史悠久,据《穹窿山志》载,汉代初元年间,出身望族的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炼皆得道,合称三茅真君,曾修茅君殿,留有“断碑”残迹,至汉平帝时,始建道院。据《光福志》,宋天禧年间,真宗诏天复废业重建穹窿上真道院为观。"天复"为唐昭宗年号,可见在唐代穹窿山已有道观。南宋时,敕平江西郊拓地八百亩创朝真观,穹窿山上真道院沈道祥为开山之祖。元末,殿宇遭火焚而毁。明初,穹窿山有上真观,殿宇颇多,香火极盛。清初顺治年间,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渊栖穹窿山茅君故宫,鸠材修葺殿堂,不数年,初其建筑群体。施曾从王常月受戒,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开创穹窿山支派,于是声名显赫,四方征请。(《金盖心灯》)顺治十五年,敕赐上真院额,康熙初年又修筑上帝、三茅二殿及诸配殿,建井泉于山门。五十三年,重修各殿。六十一年有三茅真君埏嗣以自置田捐献,为永远修建之费。乾隆年间,又有郡人修上帝、三茅二殿,有姓金者捐建大士阁。乾隆元年,有里中富人重建仙师门楼,置修葺田入其院。七年又有里人捐修各殿。据《玄妙观志》载:清初顺治间,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游访穹窿山,清廷赐额“上真观”,并赐穹窿山道士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清顾诒禄《铁竹道人画像》云:“时吴中道院之盛,首推穹窿。郡城玄妙观,殿宇巍然。年久殿倾,太傅金文通公延请道渊主观复修。”可见当时穹窿山之盛已超过了玄妙观。

    而如今,上真观正在修复过程中。在不久的将来,它的辉煌又将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苏州市吴中区道教协会会长徐武振道长告诉我们,未来,在这座道院内会出现道教养生院和苏州健生源养和堂。在宗教区域北江建有道教素斋馆——餐花居。这些养生的场所会为游客和当地人传授道教的养生知识、太极剑法,并且呈上有益于健康的道教养生餐。

    道教养生,重选料讲食疗

    事实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是已渗入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之中,成为本能的指导原则,其合理性有些已成为现代科学阐释与肯定,证明道教研究饮食养生文化具有充分的科学内涵。

    道教饮食文化主要有以下选料、调味、食疗和节食这4个方面。首先是选料。道教的饮食以粮食作为养生的主体(“五谷为养”),以肉食、果品、蔬菜来增益、补充(“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将粮食作为主食,占饮食比例的60%—70%,其余肉食、果品、蔬菜则占了30%—40%。

    其次,调味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伊尹说成汤以至味,已经有了五味调和的学说。到《黄帝内经》时,已特别强调的调配必须符合养生的要求。

    再有便是食疗,包括食补与药膳,如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晋代葛洪《肘后方》中用海藻酒治甲状腺肿,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是用猪肝治夜盲症等等。由于道教饮食文化的传播,民间有很多此类文化遗存,有必要进一步搜集、整理、研究。

    节食思想也是道教饮食文化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包含两重意义:一为少吃,每餐吃到八成饱左右即可;二可为节制荤腥油腻的饮食。纵观当今世界西方以动物性原料为主体的膳食结构,带来了众多食源性的“文明病”,东方相对的要少得多,已足可证明道教饮食养成生学说的正确性、科学性。

    四道秋季道教养生美食

    由于上真观的餐花居尚未“开业”,想要感受道教养生美食所带来的效果,还要等上一阵子。但是根据道教养生原理所“设计”出的养生茶已经在民间举不胜举。由此,在容易干燥又即将面临寒风的秋天,自己有时间做几道素味的养生菜,也很有必要。在这里特别介绍四种食品:

    滋阴银耳羹
    材料:沙参2钱、新鲜山药半斤、玉竹5钱、麦冬5钱、红豆1两、白木耳15克(干品)及适量冰糖。做法:先将山药洗净,切块,白木耳泡软。将沙参、玉竹和麦冬放入药袋中,加适量水熬煮约1小时,汤汁备用。将红豆放入锅内,加水浸泡1小时,开大火煮滚,转为小火,煮10分钟后,熄火焖约1小时。药汤开大火,加入红豆、山药及白木耳,煮滚后转为小火,熄火后焖约30分钟。功效:滋阴清热,益气养血。针对人群:疲倦少气,干咳少痰,口干舌燥,烦热多汗,大便干结的人。

    桑菊茶
    材料:菊花20克、桑叶20克及绿茶15克。做法:将这三样材料放入清水烧开,去渣,即可饮用。功效:润肺止咳、清利头目。针对人群:为秋季常用养生抗感冒方,一般人均可食用。如果体质较虚寒,可减少绿茶冲煮时间,以免过于伤阳气。

    凉拌茄子
    材料:茄子、橄榄油做法:先将茄子蒸熟,再放入橄榄油或玉米油凉拌。不可放大料、花椒等味较重的调味料,保持口味的清淡,可依个人喜好放少许蒜蓉、虾皮等。最后一定要将茄汁也喝掉。功效:茄子在国际医学界公认的14类养生食品中列第一位,富含大量维生素,长期食用能够起到长寿、养颜的作用,还能够静心宁神。针对人群:注重养生的人和睡眠不好的人。

    三红粥
    材料:紫米、大枣、枸杞子。做法:将紫米、大枣、枸杞子一起熬,用量为6:1,即紫米6两,大枣1两,枸杞子10克。要温热喝。功效:三者皆能起到补血、活血的作用,常喝可以补肾、健脾。针对人群:体寒,经常手脚发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