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许胭脂结局:不安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6:54:42

日本大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核泄漏风险,给全球带来了一种不安。这种不安不仅仅是来自对自然灾害的恐惧,更是源于内心对自我命运的不确定性。尽管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面前,日本人保持了令人不可思议的平静和从容,但是,这并不能掩饰人们内心的不安。日本周边国家的国民以抢购的形式来表现着内心的不安。中国人抢购食盐,俄罗斯远东人则囤积葡萄酒和食盐,尽管这些行为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但是习惯于从众的人们还是依赖于这种盲目的形式让自己心里变得踏实。

    世界是平的。日本核危机告诉全世界的人们,灾难与每一个人都相关。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处于一重又一重的不安之中。人类总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惶恐之后,才走向理性和成熟。不安是无从掩饰的,不安是人类灵魂的常态。人类要生存下去,就不能陶醉在梦乡之中,必须面对来自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切坏消息。不安是潜在的,并不一定要以惊慌失措、人人自危的状态出现。惶恐可以是暂时的,但对死亡的恐惧、对终极意义的追问却是难以一时完成的。人的自我设计其实是无比脆弱的,即使经得住风吹雨打,也未必能摆脱内心的危机。人的安全感的获得不仅要靠抗拒战争、维护秩序来获得,更要靠心灵的充实和自我的完善,否则,欲望就会泛滥,罪恶就会奔涌。

    人类的不安不是一次性的,它连绵不断,不绝如缕,逶迤延伸。不安是内在的,源自人类心灵,源自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现代社会,自我的真实性日益被遮蔽,现代人习惯于用面具来覆盖内心的不安,虚化人生的不幸。无论是生存的压力,还是精神的危机,信仰的崩溃,不安是最直觉的信号。不安的反面是麻木,是僵硬,是死气沉沉。但是,超出人类负荷的诸多不安的因素如战争、核扩散、环境污染等等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不安是人类的宿命。人们在不安中抗拒着平庸,又在过度的不安中失去家园、失去生存的位置。农业文明时代的浪漫、诗意和温情已成为尘封的记忆。不安的人们无法企图再用怀旧的方式来平息心中的躁动,给浓浓的乡愁一个交待。现代社会制造了更复杂的不安心态,在这个多元化社会里,我们注定无法为“不安”定义,更不能简单用人格分裂、心理变态那样的名词来简单描述。不安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模糊的状态。人们无法为自己的心情画一个清晰的边界。欲望膨胀是危险的,可是,压抑和郁闷同样会使一个人疯狂。

    战争、瘟疫、环境污染、滥砍滥伐等对人类文明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野生动物的不安、残壁断垣的不安、森林草原的不安、中东西非的不安等等,无一不是我们每个人的不安。人类的不幸是藕断丝连的,割不断理还乱。我们当然没有理由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最大的威胁和不安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但是,承担灾难的并不一定是制造邪恶的人。在一个价值颠覆、人性迷失、规则缺位的时代,在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人们的诸多不安更多的是来自那些邪恶者、失信者和腐败者。

    日益扩大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使人们不能停止奔波呼告,不敢奢求诗意栖居。不安不仅仅是一个过程,人类文明始于不安,终于不安,人生亦是如此。在诡异多变的全球化现实面前,人们以各自的方式体验着不安,追问着不安,抗拒着不安。重灾区中的不少日本人拒绝逃走,他们迎着不安而上,化不安为冷静,理由只有一个:“这是命运!”这种坚忍和淡定,是在特殊的自然、历史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性的体现,是日本国民长期磨炼和苦修的结果。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传统,是面对苦难的态度。唯有学习面对苦难,才能生存下去。由此而言,平静恰恰是承认不安、接受不安的成果。

    不安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元素。它虽然将现代人置于无法宁静的状态,但也让其思考和追问那些被忽略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因为不安,所以才有敬畏,才有节制,才有慈善,才有悲悯,才有信仰。日本社会虽然拥有精心准备的“灾难应对手册”,却在这次特大地震和海啸面前也难免表现出无能为力和无奈。可见,技术是有限的。在对灾难的承受上,心灵的力量不能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