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绿园区区委书记:欲望和艺术的欲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35:53
 


欲 望

人的精神世界看起来深不可测,其实就是一个欲望的

问题。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

的。无意识的核心就是欲望。生命快乐的冲动,是人

性的根本。

根据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假设,人不再是自己的主宰,无意识的欲望才是人的主宰。人只是一个被

本能所操纵的生命木偶。一切欲望,可以无限的重复和再生。欲望是社会和现实中最膨胀的思想,

是社会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本能。



 

对于欲望主体地位的思考,依精神分析学者拉康来看,欲望有如意识,有着可被知觉和不被知觉

的部分。欲望的纷纭复杂,可以将其还原到儿童的欲望,婴儿在镜子中看见自己的影像,他还不

知道自己是谁,镜中的人是谁。在镜像阶段的最后,婴儿终于认识到镜中之像便是自己的影子,

这是人类自出生起的第一次自我认证,并由此产生了“我” 的观念。

镜像阶段的重要性在于它使主体建立了外部与内部世界的联系。在镜像阶段之后,主体曾幻想母

亲与他合而为一时的完美状况已永久地失去了。欲望便由此产生。此时的主体是真正欲望的主体。

但儿童在习得了语言以后,在随后的成长中,渐渐把由社会加于他的欲望纳入自己的潜意识之中,

他自己最初的真正的欲望却被永远潜抑在不被知晓的地方。所以,他渐渐地不再是欲望的主体,他

成为了欲望的客体,他是社会权威所表达的欲望的客体。




 

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欲望的主体,又同时是他人欲望的客体,这是指“我”的欲望被他人的欲望

替代了,“我”的欲望 实质上是他人的欲望,“我”讲着他人的话语、表述着他人的意愿。艺术家

和观者都是如此。

作为欲望客体的艺术家会选择社会所承认的方式来创造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作为欲望客体的艺术家

也在表达着不被社会所承认的欲望。每一个艺术家都是如此,同时在以欲望客体和欲望主体的身份作

着创作。而观者同样是欲望客体和欲望主体的综合,这便使得,一方面,一个观者不会喜爱一件完全

符合社会理想的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观者也不会去完全接受一件彻底反社会的艺术作品,因为观者

从骨子里就被写入了他人的欲望。大部分的艺术作品总是在两极之间徘徊。

社会施加于主体的威胁,使主体自己亲手扼杀、压抑真正的欲望,当自我的人格把社会权威的理想纳

入,在对权威的认同中,主体的欲望逐渐变成了从他者的肯定中所得到的满足,人的欲望结构的主体

地位的失落,使人成为社会的奴隶,“我”便不是完整的“我”,被扼杀的那部分“我”潜入无意识

中,变得不再为“我”所能知觉和理解。



 

 

人们在表达意义,总以为自己在讲着自己的话语,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讲属于他人的话语。在人不

停地自我认同过程中,奴性成为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但在对自我的反思中,人总在某些时候意识到

自身的不完整,试图追寻那部分被失落的 “我”,由此,人们开始追问 “我是谁”。实际上便是对

于欲望结构中主体身份的质问。

在此意义上,一个看来激进的、反抗的艺术图像,直接追问的便是 “我”究竟是谁, “你”究竟是

谁,希望能够在凝视它的过程中反思“自我”,从发现主体的欲望中去寻找到“完整的我”,艺术图

像的意义正是在于促使人们进行反思。

 



欲望的艺术

艺术作品是一个艺术家欲望的呈现,也反映了时代的欲望。社会对于欲望的态度,决定了艺术的现

象,决定了怎么画和画什么,怎么看和看什么。

现代社会的艺术作品已经像商品,为消费者而创作。结合了社会的意志,强加给大众去接受,文化

成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成了代表社会意志的文化,异化的文化。



 

 

现代貌似多样的艺术,实际上是根据一定的模式。这个模式貌似于满足大众的愿望,文化艺术就是因

为满足这种“需要”,纵容了受众的无知与私欲。文化艺术 “教坏了公民”。使文化消费者的想象力

渐渐萎缩,人的精神被异化、个性被扼杀在集体力量之中。正如苏格拉底所痛斥的堕落的民主制那样,

对于统治者而言,以文化来骄民、愚民,使民众放弃了对理性的追求,像统治一个猪的城邦一样,这

无疑是最好的意识形态了。

现代技术对文化产品 的复制舆传播力量越来越强大。文化工业如虎添翼。在专业分工日益细化的现

代,人越来越被束缚在职业岗位中,人怎能不依赖掌握着话语权的社会精英呢?人怎能不“人云亦

云”呢?人怎么不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人的欲望违背了理性的正义,而文化产品反过来滋长了这种人欲,使人更加无知,进一步失去了主体

的地位。启蒙虽然要高扬人的自主与理性,而技术的进步反而帮文化工业“为虎作伥”。

 


 

古代中国伟大的审美论著《文心雕龙》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问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

幽必显”。说的是,作品仅仅是作者追求美的境界过程的副产品,无需理会读者的眼光。相反,倒要

求读者去努力的理解作者,以作品达到共鸣,读者在共鸣中得到精神升华。作者没有迎合读者的义务。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以美为生命终极的时代里,这是一 种多么理想的境界。

《文心雕龙》强调的是作者为中心,而现代的审美活动却是作者、受众、经销商的三者互动过程。

或许是因为文化人不再像古代那样,可以在生计无忧的情况下进行人格建全面的艺术创作。今天的

文化人只能以贩卖文化为生,文化变成了商品,又怎能不去讨好受众,主体地位的改变,导致了艺

术的异化。

 

 

 

 

 

人为什么需要艺术,需要理想?就是因为人一直想挣脱欲望。

艺术根源于现实,从现实世界中,才产生了梦想,在现实中不能实现、不被容忍的愿望,在梦想中

得到实现。欲望无法得到表述与满足,艺术就提供了一个虚构、想象的空间,在那个空间里,我们

潜伏的欲望被表述、被满足,艺术就是欲望的乐土。人类不会停止梦想,人类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

艺术将永远处于人类的欲望之上。

每一种情绪、诉求和思考,艺术中的欲望和个性是艺术家的语言。是社会真实的写照。艺术的视觉

承载着艺术家个体的体验和表达。艺术是欲望的艺术,一个坏的结果是 “被利用的艺术”。 被选

择的 “被利用的艺术” 被社会操作成 “高价值艺术”。 “高价值艺术” 又成为另一波欲望的源

头。这是社会意志利用艺术的欲望来操纵艺术。

艺术理应保持独立,不枝不蔓。艺术有着对超越的追求,有着永不停息的自我否定,有着对个性的

充分尊重。艺术是对欲望的诠释,艺术要使人的个性得以独立与解放。

 

 

 


摘自文学城《英二的博克》

编辑 LALA

飘雪评论

文学城《英二的博克》,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文章,除了敬佩还是敬佩,肃然起敬于这个人的思考与阐

述。这里诉说的不仅仅是艺术与欲望,更是人与社会,蒙昧与清醒,自觉与不自觉,懂得与不懂得自

己的相对清晰着的思考。

生命本身就是艺术,我们就是艺术,人生艺术,艺术人生。只是我们扭曲着似是而非着人云亦云着其

已经不是艺术是艺术了。

矫情与附庸风雅是人们的尸布,腐朽而肮脏。卑鄙的是一些人在拍卖着“艺术”,悲哀的是一些人以

拥有着艺术。

当艺术成为一种其实的肮脏,我们的心灵就不再呼吸着绚丽的生命篇章。

——飘雪

文摘:网络 编辑:极品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