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休闲吧手机版:在广东汕尾召开的刘氏族谱研讨会上的发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1:26
(2008年8月10)
各位宗长、宗亲:
这次族谱研讨会能够在汕尾胜利举行,感谢少卿、天良、桥玲、洛阳等宗长的促成和组织实施。感谢汕尾的刘氏宗亲会的首长们亲力安排,感谢刘展能宗长的倾力支持。希望这次研讨会有收获,有成果面世。
现在我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意见。族谱研究,最主要,要关心的是祖先世系的统一问题。为此,我积七、八年的研究心得,将以“中华刘氏祖先世系研究探讨”为题,写成文章与大家交流。准备拟六章来写,第一章祖先世系研究方法之管见;第二章中国历史的断代和帝王世系年谱;第三章关于中华人种有生育能力的年龄和繁衍的平均代距研究;第四章各地刘氏祖先世系的罗列情况;第五章对各地刘氏世系罗列情况的分析和采信;第六章试重修刘氏祖先世系谱。我希望大家今后见到我的文章后,包括题目、内容、观点都进行评论,尤其是指出不对或不足之处,我就是想抛砖引玉,引来有见识的金口玉言。
前三章已完成初稿,前几天已发表在广州刘氏家园网站上,这两天作了些修改,承蒙仁读宗长的支持印刷好,现带到会上发给参会者。对这三章内容不在会上详细讲了,敬请大家审阅提意见。简言之,一、二、三章皆在为了研究千年以上的时间,中华人种,包括刘氏和其他姓氏人群,在繁殖传代上,平均多少年传一代人,我称之为平均代距。有了这把平均代距的量尺,对数千年的刘氏祖先世系繁衍了多少代人,我心中就有了在多少代的限度范围内的全体格局认定了。据我初步的研究结论(详阅第二、第三章)是:千年以上的时间世代繁衍实际例子统计分析,平均2 7岁至3 3岁一代人,将猜对99%。凡是千年以上,平均繁衍一代在2 7-3 3岁范围之外的平均代距,都值得质疑代数记少或记多了。以这把量尺量度,记尧帝至广传公止的世系总代数,前题是尧帝约生于公元前2 3 7 7年左右,广传公生于公元1 340年左右,约历3720年,若记广传公是尧帝的1 48代孙的族谱,平均代距为25.3年传一代,不在27-33岁传一代的范围内,就值得怀疑代数记多了。后面,我还要讲记多了的证据。现在讲第四章各地刘氏祖先世系罗列情况的布局和写法。将自己手中掌握的族谱资料编号,比如编成1-100号。有多少本就编多少号。然后,对祖先世系分段设立里程碑。我准备设源明——刘累为一段,刘累——
杜伯为一段,杜伯——刘邦为一段,刘邦——刘备为一段,刘备——刘祺、刘祥两兄弟为一段,刘祥——广传为一段,各段的两个祖先之间,历多少年,祖先世系的罗列顺序有多少种情况,罗列顺序相同的各地族谱都标上其编号。例如以表为样:
、源明(出生年)一一刘累(出生年)之间的世系罗列顺序情况(历多少年)
┏━━━┳━━━━━━━┳━━━━━━━┳━━━━━━━━━━━┓
┃谱类  ┃    世系罗列  ┃    平均代距  ┃    参考族谱资料序号  ┃
┣━━━╋━━━━━━━╋━━━━━━━╋━━━━━━━━━━━┫
┃谱类1 ┃              ┃              ┃                      ┃
┣━━━╋━━━━━━━╋━━━━━━━╋━━━━━━━━━━━┫
┃谱类2 ┃              ┃              ┃                      ┃
┣━━━╋━━━━━━━╋━━━━━━━╋━━━━━━━━━━━┫
┃      ┃              ┃              ┃                      ┃
┗━━━┻━━━━━━━┻━━━━━━━┻━━━━━━━━━━━┛
各段的世系情况都用表的形式完成后,将使读者一目了然,世系罗列顺序一样的,有各地的那些族谱这样认同。其他研究族谱世系者,也可以加入填写,互相交流结果。这就从数量上,分布地上知道认同的程度如何。
第五章,分析各地族谱关于世系罗列顺序认同的情况,提出研究者的见解和采信态度。
第六章,以研究者的采信、认同的世系,综合各地谱牒内容,对每个世系人物作谱记,如出生年,妣氏、生子情况、功绩等等。
整个祖先的世系研究探讨的全文布局讲完了,后三章待完成。现在再来讲从源明公——共147代谱,即尧帝的1 48世孙,怀疑记多代数了,补充证据。
根据我初步研究的结论,如果大家认同尧帝约生于公元前2382年(公元前2357年登帝位时25岁),或认同20岁登帝位,生于公元前2377年也可以,又认同广传公的后裔至公元2 000年止,大多数情况是有了广传公的第28代孙左右,那么记广传公是源明公(尧帝)的第1 47代孙的族谱,广传公的第28世孙就是源明公的1 7 4代孙(147+27=174),尧帝的第1 75代孙了(历43 7 7年计)。平均代距就是约25.2年传一代[4377÷(175-1) =25.2]。这样就在我的结论平均2 7-32年/代范围之外,所以值得怀疑,即可疑记广传公是源明公
的第1 47代孙,记多了代数。
另外又从如下比较,也可佐证记147代是多了。
l、既然记1 4 7代谱认定刘邦是源明公的第7 5代孙,即尧帝的第76代孙,那么,尧帝生年与刘邦生年(公元前2 56年生计),相距多少年呢?相距2377-256=2121年,平均代距为2 1 2 1÷75=28年/代。如上述,公元2 000年出生的源明公第1 7 4代孙,是刘邦的第1 00代孙了,距刘邦出生年相距为256+2000=2256年,平均代距为2256÷(10 0-1)=22.7年/代。请看,为什么刘邦前后的世系代数的平均代距,差别这样大呢?所以怀疑主要在刘邦至广传公之间的代数记多了。
2、如上所述,依记1 47代谱计,公元2000年出生广传公第28代孙就是刘邦公的第1 00代孙。那么看看同祖于刘邦的江苏丰县(刘邦家乡)的刘恒心(现活着),才是刘邦公的第7 3代孙,就算公元2 0 00年刘恒心出了孙子,其孙子也是刘邦的第7 5代孙。记147代谱的广传公后裔,比人家刘恒心,多了2 5代人,难道不值得怀疑记多了吗?主要多在刘邦至广传之间的代数。
3、刘邦的军师张良,广东五华县张氏族谱,是张良的后代,至公元2000年止,他们发展最快的是出现了张良的第69代孙。
4、刘邦的连襟樊哙,山西洪县有其后代,据报纸报导(人民时报海外版1992年2月13日),樊哙的第70代孙献出了樊氏家谱。
5、又看范氏族谱,公元2 000年止,发展最快的才达至士会的第100代孙。记1 4 7代谱,记士会是源明公的第54代孙,也就是说,出于士会的范氏第100代孙是源明公的15 3代孙,同为2 000年止,记1 47代谱,已出现了源明公的174代孙,又比范氏的多21代人。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佐证,怀疑记147代谱是记多了代数。
6、看看我的第二章,从夏朝开始至清朝止,统计历朝历帝的世系累计,至公元1906年傅仪出生止,约历139代人,而源明公下传的世系,估计到了源明公的第八代人进入了夏朝开始年代,广传公是源明公的第1 4 7代减去8代,还有139代,但广传公不是1906年出生,而早在此700多年前出生,也就是说,与皇室世系比较,广传公的祖先提前700年实现了139代人。
依据以上的佐证,再看广传公是源明公的第135代孙谱,就要比记147代谱可信程度要大,记135代谱平均代距为:(2377+2000)÷(135+27-1)=27.2年/代,在2 7-32年/代范围内。所以我建议重点尊重和讨论记135代谱。理由是:
1、记147代谱完全包括了记135代谱的祖先世系,两者最大的的相同之处就是从源明公起至第49世胜海,祖先名字、罗列顺序都相同。
2、我们当今研究族谱者,对记147代谱中的祖先世系产生怀疑的地方,其实在70多年前已有先辈修谱者提出了。我猜想,是广东梅县刘氏人首先在研究了记147代谱后,修改成记135代谱的。请看:
刘添元主编的《梅县刘氏族谱》1995年出版,兴宁刘氏联谊会馆有收藏,梅州市叶剑英图书馆也有收藏。而刘添元又是参考了梅县龙坪水南村刘尔源(开七公1 9世孙)1931年所修的族谱。而刘尔源修谱又参考刘国翔1920年所修的族谱(记广传公为第1 3 6代孙),刘尔源减少了达公这一世系,变为必生不疑,不疑生惠,惠生雄,雄生弘,弘生刘备,记广传公为第1 3 5代。我怀疑,现在新修之谱记广传公为136代出于刘国翔的修谱,记广传公为135代出于刘尔源修源。现在看看刘国翔(大埔县恭州扬溪人,开七公第25代孙,1920年修谱任梅县知事)。作修谱记说:“溯厥本源时切,观史思刘之感,是以壮岁宦游闽赣各省,凡遇族人,必叩其统系房派,假予族谱,撮记
代数名讳之要,积数十年,虽存多起,惟考之纪年代数,或大同而小异,或前多后少,或后多而前缺,或以叔误为父,弟误为子,或以分房伯祖以为祖,或各代考妣名字此张而彼李,更有误载”。刘国翔发现有些旧谱记韐公(即福高公)至子翚(文、屏山)……广传公连续1 0代,前5代是误接入正脉
他说:“韐公在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1 127年)在金营尽节,广传公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 2 3 5年)登进士,两公相距约1 1 0年,岂有1 0代之理?抄写错列旁支,毫无疑义。因是久难定本,心为之忧者久之。庚申(1 920年)春,在梅县知事任内遇宁化宗人,爱特及其往宁化寻觅沐公及月清公所修之谱,并定刷宁化县志,籍资考核。幸遇族人出示老谱,抄录回署。拜读之余,幸无似,始悉韐公原广传公叔祖辈,……数十年之忧疑一旦释发,自应遵照宁化老谱更正。”刘国翔之言,耐人寻味。该谱上海图书馆有收藏,目录却标记是兴宁刘氏族谱,笔者借阅看之,才知道是这么回事,借书JP1022。
又再看刘尔源在谱序和“校勘说”:“爰搜习各处家谱,不惜昼夜之勤,详稽端委,使昭穆次序,条分缕晰。”然而,“自沐公编谱之后,重修增编族谱者,代不乏人。所以刘氏族谱,汗牛充栋……其中误叔为父,误弟为子,旁支误认正脉,正脉误认旁流,昭穆例乱,不一而足……无丝毫差误者,实如凤毛麟角。……取《通鉴》、《汉书》、《史记》、《尚友录》、《县志》等籍资参考,……将族谱之误谬者,逐一剖明。”经刘尔源在70年前指出的“误谬”,本人归纳如下:
1、有他谱将汉景帝名启,误作名庄;
2、有他谱将中山靖山名胜,误作名箕;
3、有他谱刘备次子刘永一脉传下广传公,误刘永之兄刘禅(阿斗)传应当是隰叔曾孙,杜伯玄孙,有他谱误为是隰叔之子;谱误将康公、夏公、挚公、卷公、桓公五代当作为士会传下的子孙,应为士会生士燮,由士燮之子恢复刘姓;
6、有他谱误作必公生不疑公,而这两公是兄弟;
7、有他谱将刘向列入刘邦、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裔,而实际是刘邦之弟刘交后裔;
8、有他谱将耠公即福高公——子翚公——平父公——源远公——诏公五代列入富山公子孙,这是旁支误入无疑。
刘尔源以上的点评,似乎是我们现在仍然争议的问题,但他当时发现了问题,经过研究之后,决定修改,变成记广传公为135世流传后世。但记135代谱是否就没有疑义的地方了呢?这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所以我建议重点讨论这本族谱的祖先世系。
现在我就来讲讲记源明公至广传公共135代代谱(以下简称135代谱)的看法:
1、始祖是源明公还是监明公,全国刘氏争论不休,我的意见是全面介绍争论情况,各自表述修谱者的认定态度和依据,传后世。
2、同意从尧帝之子姓刘,或永河之父姓刘始,至刘累公共18代。但必须清楚讲明,尧帝时代有6人6代执政,放勋为第一帝,帝舜时代有2人2代执政,夏朝禹帝开始为第一帝,传至孔甲帝时,孔甲是禹帝的第1 1代孙,刘累为孔甲帝训龙,相当于和孔甲是同代人,所以6+2+11=19代,即刘累是尧帝放勋的第1 9代孙,如果认为尧帝时代只1代人,帝舜时代也是1代人,传到夏朝禹,孔甲是禹的第1 1代孙(已取得多数历史学家共识),1+1+11=13代,刘累何来是第1 8代呢?另外,娥皇、女英是放勋的两个女儿,多说嫁给舜帝,如上述所说,第1位舜帝离第1位尧帝相隔6代人,怎么可能是第1位尧帝放勋之女嫁给舜帝呢?应理解为是娥皇、女英之裔女嫁给舜帝。
3、从18世刘累至49世胜海,135代谱和147代谱相同,但第50代祖先的名字,135代记试集,并且另有135代谱注明试集又名平环。147代谱记第50代是杜伯,又有注明平环。究竟杜伯、平环、试集是不是同一个人,有待研究。
我意见135代谱的第50代祖先,由试集改为杜伯,与147代谱相同。杜伯是官衔名称,不是人名,即杜国之伯爵之简称,可以注明杜伯又叫什么名字。
4、从杜伯传下,无论如何应该直系到士会,杜伯与士会之间不能安插其他可疑不是杜伯子孙的人物名字出现。史实表明,杜伯之子是隰叔,隰叔生士蔿,士蔿生伯缺,伯缺生士会,有人理解为“士蔿”是杜伯之孙,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史料有杜伯于公元前785年被周宣王杀害死,公元前676年至公元前6 5 1年,士蔿为巩固晋国献公的政权立下过汗马功劳而成名升官,这样杜伯死时与士蔿成名时相隔1 09年以上,将士蔿理解为隰叔之子、杜伯之孙就不合情理。古籍所写的某生某,这个“生”字不一定是我们今天理解的仅仅生育意思,有时也可以这样理解,但有时又有不是父子关系,而是由此传
衍下来的意思。好象由尧帝传衍舜帝那样。作为今天的刘邦后代,也可以说是由刘邦传衍生下的,用古人的文字表达,也可以写成刘邦生今天的刘邦后代。所以我认为士蔿不是杜伯的孙子,现有族谱记载,士蔿是杜伯的玄孙,隰叔的曾孙,杜伯一一隰叔一一士云一一士洪一一士蔿一一伯缺一一士会。
我采信这种记载。这样就是:49世胜海--50世杜伯--51世隰叔--52世士云--53世士洪--54世士蔿--55世伯缺--56世士会。如何?与大家商讨。56世士会之后按照江苏丰县刘氏族谱或梅县谱记载,直至刘邦。如果认定刘邦出于尧帝,无论如何不能在士会之前或之后出现出周朝姬姓的刘姓
祖先:康、夏(定)、献(挚)、文(卷)、桓等的名字,注明别名又是这五个人的名字也不行,否则会误导后人产生刘邦可能是出于姬姓刘。这样修改后可能刘邦不足以达到75世,可否,与大家商讨。
5、刘邦至刘备修改为共15代。不过,表明共15代的族谱,在世系罗列顺序上各有不同,采信哪种罗列,又值得讨论。
6、刘备至刘祥或刘祥之兄刘祺之间的世系罗列多少代,也值得讨论,本人未有成熟的意见发表。
7、刘祥至刘广传之间的世系罗列,本人未有成熟意见。但有一条不能有韐、子翚(屏山、文平)这一另外宗支的世系裔名安插到刘祥或刘祺之后世系中。
按照我以上的意见是对1 3 5代谱是只减少不增加世系,这样从源明公到广传公只可能是少于1 3 5代世系,总世系是多少代,还未定,但平均代距肯定是在27--33岁/代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