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哈弗h6贷款首付:(转)中医心的生理学基础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1:08:45

(转)中医心的生理学基础探讨

 2007-11-16 09:10

 “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气”是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

    中医学对心的解剖形态学的观察的描述较粗略,但对心功能的认识都较详细而复杂,即中医学不但认识到心脏本身的作用是“主血脉”,与血管及血循环系统的关系,而且已认识到心血管血液循环系统对其他脏器及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即“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主神明”,“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等。现分析如下:
      2.2.1 “心主血脉”的理论分析
      《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手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也”;同书《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同书《五藏生成论》又说:“诸血者皆属于心”。
      《医学衷中诊西录·医论》说:“心者,血脉循环之枢机也”;同书《远方》又说:“心能运血周流一身,无一息之停,即时接入,即时发出。”这些都强调心与血脉的密切关系以及心的功能。心即心脏,血为血液,脉属血管。心主血脉就是心主理和调节血液及血管的活动。这就把心、血液和血管三者看作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指出心主管全身的血脉,血脉活动能量(气)发源于心,血脉的充盈程度表示心功能的状态。现代医学知识告诉我们,心是有腔的肌性器管,对全身血液循环起着“泵”的作用,是血液循环的枢纽和动力中心,血管是直接与心相连通的密封管道,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血液是靠心脏推动在血管内循环流行、昼夜不停的液态组织。从左室射出的血液经动脉输布于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在毛细血管处血液和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然后经静脉系回流入右房,这一过程叫“体循环”;血液由右房入右室,右室将血液推入肺动脉,到达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在此处,通过肺的呼吸作用,静脉血(含O2少CO2多)变为动脉血(含O2多、含CO2少),然后沿肺静脉归入左房,这一过程称为“肺循环”。由此可见,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心脏而联结成完整的循环系统。
      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在功能又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结构和功能上的障碍,都可导致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失常。在正常情况下,三者中心起主导作用,心是循环系统的枢纽。同时,心脏本身具有独立的血液循环系统称为冠状循环,以保证心脏重要功能的实现。如当急性心肌梗塞时,不但心功能减弱,血压下降,血流变慢,而且还释放某些活性物质促使红细胞积聚,引起微血管栓塞,进而影响许多重要器管的正常功能活动。
      心脏能推动血液在脉管的运行,全靠心中阳气的作用。《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心藏血脉之气”,指的就是这种气,上文已述,“气”是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那中医所论“心气”与现代医学所论有那些相关呢?
      现代医学认为,心脏的机能犹如血泵,当它收缩时把血液泵出动脉,舒张时则把血液从静脉吸回心脏。心脏有节律地进行收缩和舒张,是由心脏本身的结构所决定的。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细胞有两种:一种是普通心肌细胞,具有收缩、舒张功能,心房肌和心室肌都属于这种细胞。另一种是特殊心肌细胞,它基本上丧失了收缩功能,但具有较高的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的能力,这些细胞组成丁心脏内的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处(含结区)、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和浦肯野氏纤维等几部份。除了结区以外,其他部分都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在右心房某些部位,其肌纤维排列整齐、传导速度较其他部位的快,从而在功能上构成了将窦房结兴奋快速传播到房室交界处的“优势传导通路”。上述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是因为它均含有能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自律细胞,亦称为自律组织。心脏各部分自律组织的自律性有高低不同,每分钟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次数依次是:窦房结100次,房室交界40~60次,浦肯野氏纤维25次。正常的心脏跳动节律由窦房结控制,并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双重支配,在安静状态下,迷走神经的作用比交感神经的作用强,前者使心率减慢,后者使心率加快。自律细胞在复极4期时,因几种离子流(包括Na+内流和K+外流)的复合,产生一种随时间而增加的净内向电流,膜电位不能稳定在静息水平,自动而缓慢地从最大复极电位又开始发生去极化,一旦达到临界阈电位水平时,便爆发下一个动作电位。从而产生自律性兴奋过程。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特性,称传导性。正常心脏从窦房结发出的节律兴奋,沿着下列顺序传到整个心脏,心肌细胞受到所传的兴奋刺激后,首先产生动作电位,然后引起细胞中肌丝向中心滑行,使肌细胞缩短(收缩),产生同步收缩(亦称全或无式收缩)。从而把血液射向动脉。又因心肌有不应期,不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使心脏能交替地进行射血与充盈。心脏的兴奋和收缩能力,受到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供氧、K+、Na+、Ca+等的影响。


                    心房优势              房室束及
            窦房结→          →房室交界→             →浦肯野氏纤维
                    传导通路              左、右束支
                       ↓                    ↓
                    左、右心房肌         左、右心室肌

      近年来发现,心脏不仅是一个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而且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在心房肌纤维内有一种特殊颗粒,当心房被扩张时,它释放一种心房钠泵因子(ANF),又称“心钠素”。它的作用是:降低心脏排血量;舒张血管,增加肺、脾、肾和睾丸等器管的血流量;降低血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故有利尿作用,可能是“心肾相交”而有利尿作用的原理;增加微循环血流量;改善心律失常和调节心功能。它的作用机理,与细胞内Ca2+的动员、磷酸酰肌醇代谢和G旦白激酶的活性有关。ANF反映了心脏通过内分泌的形式,不仅影响和调节心脏本身的活动,起局部激素作用,同时以循环激素的形式,作用于远隔器官,调节全身水、电解质平衡和血管运动。心脏的内分泌功能是心脏所具有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该包含中医“心气”方面的内容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指出了脉“长”是气足的表现,亦即平脉,它反映了正常活动情况下,循环血量充足,心跳频率,心脏活动节律,心脏血功能,动脉壁弹性,小动脉紧张度,血管充盈度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等多种因素正常的综合反映。而“代”,“细”都是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的反映。代脉是一种联律型脉象,是由于心脏发生固定性节律不整,可能是按固定比例发生的期前收缩,或房室传导有固定比例的阻滞,或窦性节律呈固定比例的联律性改变,以致脉搏相应出现联律性改变。除青年人的神经功能性代脉外,冠心病和各种心肌病时也可见代脉出现。细脉产生的机理主要是因为外周血收缩,脉压变小。心缩无力,搏出量减少或血容量减少,均可使血管充盈不足,此时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血管相应收缩,脉道变窄,脉压变小,从而形成细脉。细脉有应指有力与无力之分,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所致细脉多细而无力。心功能正常,仅由于血管收缩所引起的细脉,则细而有力。心力衰竭、失血、失液以致循环衰竭的患者脉来细弱;高血压病患者则脉来细弦。涩脉形成的机理主要是血液粘度增高。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粘度增高均可使血流阻力增大,血流缓慢,以致脉搏往来涩滞。临床上严重吐泻、失水,可使血浆白蛋白含量和细胞数目相对增加,血粘增高形成涩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红细胞增多,血粘度随之增高,血流流速减慢而呈涩脉。此外,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或血管内膜损伤时,由于血细胞的粘附作用,血栓形成或血管梗塞,亦会出现明显的涩脉。
      无创性心功能检测表明:“心气虚”患者左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受累,表现为左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射血前期(PEP)延长等,以及ICT/LVET及PEP/LET比值增大。这些指标的异常,提示心肌收缩时短缩速率和短缩程度降低,以此相应的泵血指标,如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射血分数(EF%)等亦有不同程度异常。IRP是反映心肌顺应性的敏感指标,该指标异常提示心肌舒张的主动耗能过程受累导致左室舒张末期压力增加,因此认为“心气虚”患者心脏收缩与舒张功能均能减退。用超声心动图测定老年“心气虚”患者的心泵功能,亦获类似的结果。而且与非“心气虚”对比,有明显的差异,故心功能不全确可从侧面反映“心气虚”证的本质,从而了解“心气”的功能性。应用“当归破血汤”与“独参汤”等补气益气药可以改善冠心病“心气虚”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左心功能,从证药侧面亦证实了“心气”的功能性本质。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脏腑机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运行,气虚(气滞)会导致血瘀,因此,气与微循环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动脉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阳气虚时有明显的微循环改变,如微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管袢数目减少,长度缩短,流态呈虚线,严重时出现局部停滞、混悬度呈不均匀状态,并有渗出现象。应用益气,活血药治疗后,微循环障碍获得改善。
      综上所述,中医的“心气”是以心肌细胞的电活动为基础,主要表现在心肌细胞的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及其相应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包含了心脏内分泌的内容,并受到神经、体液、温度、酸碱度、渗透压、供氧、电解质(K+、Na-、Ca+)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心脏收缩、舒张的质与量,并通过电活动,心肌收缩、舒张过程,脉诊,微循环状态得到反映。因而,“心气”是一个涉及机体多方面功能的一种功能状态群。
      此外,应指出,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将消化系统吸收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呼吸系统吸收的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器官组织,同时将各器官组织的代谢废物输送到肾、肺等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持全身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此外,血液循环还运送激素、抗体以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等以调节务器官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各种血细胞依赖血液的循环而执行它们的运载功能,同时各种血细胞也依赖血液的循环而执行它们的运载、吞噬和免疫等活动。

由上述可以看出,血液只有在心的推动下沿血管系不停息的循环才能完成其运输、营养、调节、防御和免疫等多种重要功能。因此,《灵枢.邪客篇》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是完全正确的。
      《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说:“心能运血周流一身”。《黄帝内经素间.五脏生成论》说:“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月干脏。”这说明心推动血液在脉管里运行是动态的,视乎机体的状态而进行不同的血液分配。这主要是因为“心藏神而应变万事”(《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六节脏象论》)。研究工作表明,在各种心血管反射中,来自外周的传入冲动,不仅到达延髓,影响延髓心血管中枢的活动,而且与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的神经元发生联系。在引起各种具有特征性的躯体行为和内脏反应的同时,还引起各种不同整合型式的心血管效应,称为心血管效应的中枢整合型式(centrally
      integrated
      pat-terns)。这些不同的整合型式使务器官间的血液分配能满足机体在某些生理状态下主要机能活动的需要,因而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例如机体处在情绪激动时,或各种伤害性刺激引起防御反应时,心血管的整合型式表现为心率加快,心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张,而皮肤和内脏血管却收缩,因此,动脉血压略有升高。这种整合反应的结果,对机体的戒备和进攻等活动都有明显生理意义。在进食时,心血管效应则表现为另一种整合型式:心率加快,肌肉血管收缩,而胃肠道血管舒张,血压稍有升高等。这种整合反应的结果对消化吸收活动是有明显生理意义的。当机体处于睡眠状态时,心血管的整合型式则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稍下降,肌肉血管收缩,而内脏血管舒张,肝脏可增加血流是25%,整个肝脏系统包括静脉系统,可贮存全身血容量的55%,故动脉压轻度下降。这种形式适应了睡眠时机体肌肉活动减少,分解代谢减弱而合成代谢增强的需要。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心主血脉”及“心主神明”的内在协调性。
      最后应指出,在正常情况下,“心主血脉”的活动又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或调节,如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植物神经、内分泌激素、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电解质(Ca、K、Na等)、维生素、各种营养物质以及多种影响血液生成的因子,包括各种致病因素等,以上任何一种因素的异常都能引起血液循环系统功能的失调或出现病理性变化。
      经过上述分析,明确地看出,中医学把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活动高度地概括为“心”功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心主血脉”。从现代医学知识来评价“心主血脉”的概念可以认为中医学的“心”在生理学、生物化学上相当于体液调节系统。它保证着机体内部的自控稳调,供能恒温、驱邪护正、受纳运化等重要生命活动过程的正常进行。
      2.2.2“心主神明”的理论分析
      内经一书中多次指出心与神、神明、精神等的关系。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客篇》;“心藏神。”《素问·宣明五气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素问,六节藏象篇》。这里所说的“神”、“神明”、“精神”是指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中也包括意识、才智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换句话说,人体的所有器官、组织的功能活动都与感觉、思维、运动、行为、表情等有密切关系,或者也可以说,神明、精神等是全身各部器官、组织功能活动的总合。这就是强调了“心”(血液循环系)是整个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或调节主理者。《灵枢·邪客篇》在这方面说得很确切:“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在临床上出现神志昏迷、意识丧失不能称为死亡,而只有心脏停止跳动,才属死亡或生命的终结。
      “心主神明”第二个含义是调强心的功能活动与“精明之府”的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内在密切关系。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脑对精神活动的重要作用,并且把脑列入“奇恒之府”。《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诸阳之神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故头为精髓神明之府”。李时珍称“脑为元神之府”。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更进一步指明:“机灵记性在脑”,“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入脑”,“两目系如线长于脑,所见之物归于脑”,“鼻……所闻者臭归于脑”。这说明思维活动以及视、听、嗅等感觉皆归于脑的功能。
      为什么中医学把人的意志、情感、才智和思维等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现象看做“心”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呢?有人说,中医学所说的“心”包括大脑在内;有人把“心”分为“血肉之心”专主血脉,和“神明之心”,专主神明,后者即是大脑;也有人说,中医学不知道人的精神,如思维等活动是大脑的功能等。我们认为以上几种看法是机械的和片面的。因为他们对神、神明、精神的含义和产生它们的物质基础未作认真地分析研究,另一方面也忽视了中医学早已指出“头为神明之府”的事实。我们认为“心主神明”是强调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对心血管和血液的特殊依赖关系。大家知道,大脑缺血几秒钟就可出现意识丧失。因此对“心主神明”的认识只能从大脑本身内在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的特殊性来探讨才能得出科学的正确结论。
      一、在人体中,脑的位置处于最高,但在体循环中它距心脏又最近,心功能的改变对脑的影响较大,如心肌功能亢进时,脑中有波动感。同时,脑组织比较脆弱,弹性和韧性均较差,外有比较坚硬的头颅的保护,并且颅腔的容积较恒定,不像胸腹腔那样伸缩性大,这就决定了脑内血循环量变化幅度很小的特点。因此,脑内循环血量的轻微改变也会使颅内压发生明显改变。
      二
      脑血管的特点:大脑内血管较丰富、毛细血管网较密集,并且与神经细胞接触紧密,在脑组织切片标本上,常可看到所谓“细胞内位血管”。同时,神经细胞与血液之间,有特殊结构,称为“血脑屏障”,后者对血液中物质的透过有严格的选择性。这就决定着脑神经细胞所获得物质的专一性或局限性。
      三、脑神经细胞生物特性。大脑的神经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细胞,功能较专一,再生力和更新率很低。细胞具有较长的突起,因此其分布范围大、行程较长,一个神经细胞可与多个神经细胞联接,而一个神经细胞又可接受多个神经细胞来的信息,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联接的特殊形式称为突触,它保证神经细胞之间的单向传导。突触可分许多类型,以保证高级神经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神经细胞周围分布着特化的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具有支持、保护、调节和物质运输等作用。
      此外,大脑的神经细胞具有接受、分析、综合、输出以及贮存信息的作用。因此,又将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四、大脑组织的代谢特点是代谢率高,耗能量大,细胞内贮存能量很小,对各种代谢产物敏感性高,对缺血,缺氧和有毒性物质的耐受性低。实验证明,大脑重量只占全身总重量的2%,而其耗氧量为全身耗氧量的20~25%;脑的需血量为心输出量的16%。其代谢率为基础代谢率的10%;脑组织的氧贮备只能维持大约12秒钟的能量代谢;脑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磷酸肌酸和ATP能维持神经细胞活动的时间只有一分钟或更短。因此,脑神经细胞功能活动的能量来源几乎全部依赖循环血液的供应。但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的能源物质只有葡萄糖,而氨基酸通过缓慢。这样,就使大脑功能的保持通常依赖于葡萄糖的氧化代谢。健康人脑每天消耗葡萄糖约100~150克。另一方面,人脑所消耗的氧几乎全是用来氧化葡萄糖。当心脏功能、血管活动、血液的质和量的变化,特别是当缺血、低氧和低血糖时,首先危及大脑组织的代谢活动和功能,产生各种相应的精神症状,如头痛、眩晕、焦急,甚至昏迷等,大脑组织缺氧5分钟,神经细胞就可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

      早在19世纪末已有人发现,严重心血管疾病时,尤其当急性心肌梗塞时可出现脑卒中样症状,特称为“心脑卒中”,主要症状有呕吐、晕厥、癫痫样痉挛、偏瘫、失语,精神障碍等。“心脑卒中”的机理是心血管机能不全时通过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的反射作用,引起脑血液循环障碍。另外有人报道,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约70~80%伴有明显精神异常症状。
      最后应指出,胚胎发育材料也证明“心为脑之主”,即大脑的发育依赖于心血管的功能。在胚胎发育的第三周心血管已经初步形成,心脏开始跳动,这时心血管活动不受任何神经的支配。而脑的发育较晚,即在胚胎发育的第四周时,才出现前、中、后三个脑泡;第五周,前脑泡才发育成端脑。左右两大脑半球的发育则更迟缓。在大脑的发育、分化过程中心血管和血液起着重要保证作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所说:“心主神明”主要是强调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对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特别是对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的重要保证作用,即“心”与“脑”(神明之府)之间内在的特殊依赖关系。并且也更具体地说明了“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统一性,换句话说,“心主血脉”是指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在结构和活动上的整体性和一致性;而“心主神明”是指出心脏、血管和血液三者对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特别是大脑的功能的重要作用。由于心功能与脑功能密不可分,故中医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都认为是心的功能。所以中医的心还包括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2.2.3“心开窍于舌”的理论分析
      《灵枢·脉度篇》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又说:“心主脉……在窍为舌”。这些都说明心与舌的密切关系,即舌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可反映心的状态。在中医临症中也常通过观察舌体的胖瘦,舌色泽的浓淡以及舌运动的灵拙等来判断心的功能(主血脉和主神明)的情况。
      为什么舌能反应“心”的功能活动状态呢?这与舌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的特点有密切关系。舌是辅助饮食和说话的重要器官,运动非常灵活,表面柔软湿润,舌的背面的粘膜层形成特殊的乳头状结构,乳头的上皮下方分布着密集的毛细血管袢,特别在蕈状乳头中更为丰富。有人称舌的结缔组织为多源性结缔组织。蕈状乳头表层的上皮较薄而透明,其上皮下方的毛细血管的动态很易现露出来,Freidman(1977)报道:在肺心病时,血中只要有1.35克/分升的不饱和血红蛋白即可呈现青紫舌,而皮肤要在不饱和血红蛋白近5克/分升时才能出现紫绀。因此舌可灵敏地反映心血管的功能状态。又如血循环缓慢或血流瘀滞时,舌粘膜出现瘀点或瘀斑。目前把舌瘀点或瘀班作为冠心病患者重要体征之一。望舌脉是近年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项舌诊方法,即观察舌下静脉的充盈情况。舌下有两条舌下静脉,清晰可辨,检查方法简单,易为受试者接受。正常人的舌下静脉以单干枝为主,呈淡紫色,无怒张扭曲及瘀血。如舌下静脉怒张于粘膜下,且长度延长,即为病态。心衰病者可见舌下静脉曲张,是肺心病的一个诊断依据。舌乳头上皮层中含有味蕾,是味觉感受器,感受酸、甜、咸、苦、辛等味。舌含有多种走向的骨骼肌,一端止上皮下结缔组织中,骨骼肌内血运非常丰富,血液源源不断地把各种能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运送到舌,供应舌肌运动所需;另一方血液又及时把舌活动的代谢产物运走。当心机能良好时,舌的血液运行通畅,舌质呈现红润,舌体柔软,运动灵活,语言清晰而宏亮。
      舌不但运动非常灵活,而且舌的感觉特别敏锐,因为舌体组织中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非常丰富。如第十对脑神经(迷走神经)支配舌前2/3粘膜的一般感觉,包括触觉、压觉、冷热觉、痛觉等;第九对脑神经(舌咽神经),支配舌后1/3粘膜的一般感觉和味觉;第四对脑神经(面神经)发出分支支配舌前2/3的味觉;第十二对脑神经(舌下神经),为运动神经,管理舌肌的运动。这样在中脑以下发出的10对脑神经中,支配舌的就占了四对,确实够丰富了。另外,舌组织中还有植物神经(交感和付交感)的分布,管理血管和腺体(舌中有许多小的浆液腺和粘液腺)的功能活动。这些神经的活动都离不开血液的充分供应,而血液的循环是靠心的推动,所以心可通过“主血脉”的功能来保证舌的正常功能活动。同时,舌又是一个辅助说话的器官,如果舌运动不灵活,说话就不清楚。语言是表达大脑思维、意识活动的重要方式。因此,舌的运动又反映“心主神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上述可见,舌的形态(舌体和舌质)和功能(运动和感觉)的变化直接反映着“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变化。因此,中医学所说“心开窍于舌”是有科学根据的。
      2.2.4 心者“其华在面”的理论分析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华在面。”《素问·五藏生成篇》说:“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注解说:“心之华在面,故其荣在色。”华和色是指外貌的五色之光华。也就是心的光华呈现于颜面之色泽上。在临床上也常常根据患者面部的色泽、荣枯和表情来判断“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之盛衰。为什么中医选择颜面作为观察“心”功能状态的“厨窗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只能从面部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来探讨。
      首先,在部位上,面部显露于外,最易直接观察。在结构上面部皮肤较薄,血运丰富,血管的舒缩较灵敏。皮肤下方分布着与皮肤相连结的、运动灵敏的表情肌(属骨络肌)。位于面部的两双眼睛是人精神活动状态最灵活的指示器。此外,主理面部运动和感觉的神经直接来自脑神经的第Ⅶ对(面神经)和第V对(三叉神经),支配眼球运动的有第Ⅱ、Ⅲ、Ⅳ、Ⅵ等脑神经。同时,面部具有交感和付交感神经的直接支配。这样,当心功能异常引起的“血脉”和“神明”的改变,也就很容易反映于面部色泽、表情、眼神的活动上。实验证明,大脑皮质对表情肌、眼球和面部诸血管的活动具有特别明显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当情绪急波动时,面部血管迅速收缩或扩张,表情肌趋于张力增强,面部呈现红赤或苍白,眼直视而瞳开大,此时,心脏的活动也出现相应的剧烈变化。当心功能正常时,气血充足,目光炯炯有神,面色红润而有荣光,面部表情缓和自然,称为“面色华泽”。当心血不足时,面色淡白,表情淡漠;心血瘀阻时,面色晦暗青紫,面容郁抑憔悴。
      由以上所述,可清楚地看到,面部的血管动态和表情,眼神的反应都直接表现着“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变化。这再次证明,“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中医学所说“心者,其华在面”,“其荣在色”是有科学道理的。
      最后,还应指出,心是维持整体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体系(血液循环系统)。心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发生异常必然导致整体各器官功能活动的紊乱和失调,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心血管的功能又受到各种因素的调节,这些调节因素的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心血管的功能。因此,中医都把这些列入“心”的范围。例如,心血管活动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包括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的作用。前者位于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纤维经心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窦房结,房室结和心房肌。兴奋时抑制心脏的跳动次数和强度;第二种中枢位延髓心抑制中枢附近,发出纤维下行到脊髓胸P1-5节的灰质侧角交感中枢,换神经元之后,由心交感神经支配心脏窦房结、房室结、心房肌和心室肌,这个中枢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血压上升。第三种缩血管中枢,为延髓交感中枢的一部分,发出纤维支配全身小动脉、小静脉血管壁,兴奋时收缩血管,引起血压升高。紧张性下降时血压下降。
      体液调节,包括:
      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跳加快,心收缩力加强,血压升高;
      ②血管紧张素Ⅱ,使小血管收缩,而升高血压;
      ③小血管内乳酸、氢离子、钾离子及血管舒张素(缓激肽)增多,可使局部小血管扩张充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④维生素B1缺乏,可使心跳加快,心脏扩大,甚而心力衰竭。钾离子升高增加心肌兴奋性,但镁离子升高则抑制心肌组织传导和自动节律。
      以上那些神经及体液因素,与心血管功能都是密不可分的。
      
  源自华夏中医 http://www.98800.net/System/BZLZ/200501/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