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不是win32:《最长的一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4:25


《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影视展播》
美国电影:《最长的一天》
[海报剧照]





































[热诚推荐]
D-Day就是最长的一天,为了这表现这最长的一天,主创不惜把片长拉到一般电影极致的178分钟,生理时间上已经达到片名的效果了。
最大的亮点恐怕就是上面这幅海报了,漫天星星。当然,相比[建国大业],更大的亮点在于,虽然各位明星的出场时间同样不多,但胜在角色相当鲜明。这一亮点使得3小时长的电影所有非动作场面都非常精彩,不同风格的台词以及各种小细节,让绝大部分角色让人印象不浅。
当然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前1小时的铺垫,电影全景式地展现了战争双方从将军到指挥官到士兵甚至当地居民的战前状况,尤其绝大部分台词围绕天气与等待展开,完全营造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尽管我们都已知道整个结果了,可看片过程中还是有种双方剑弩拔张的张力,让人击节!
全片制作相当精良,不同角色讲不同国语,甚至还有英式发音与美式发音之分,认真细致可见一斑。上面说到各种精彩的细节设置,比如德军海岸巡逻兵两次出镜的对比,再比如隆美尔一双鞋同样两次出镜的对比。这些小细节一方面丰富了电影趣味性;另一方面让电影角色更连贯更完整,而不会有突然冒出的感觉,这一点真正是“群星”式电影的最好处理手法。
当然了,唯一的问题是:当你经历了[拯救大兵]、[兄弟连]、[硫磺岛]系列、[血战太平洋]的洗礼后,再回头看这部60年代战争电影,里面的战争场面是不会那么容易接受得了的——[最长的一天]场面足够宏伟了,但是对比一下同样是奥马哈滩上,Captain John Miller四处抱头躲藏与Norman Cota叼着雪茄闲庭信步……
配乐是谁?配乐很经典。原来是Maurice Jarre,嗯,这个人也很经典……
[剧情资料]
美国电影史上制作规模最庞大的一部战争片,从盟军和德军双方面的角度同时描述诺曼底登陆此一历史战役的来龙去脉,以及双方在此期间的重要布局和反应,手法平实,场面逼真,恍如在观众眼前重现整个事件。并且粗中有细,无论决策的将军或登陆的士兵都写得栩栩如生,成绩相当难得。演员阵容亦属空前,网罗了多位在六十年代走红的一线巨星参与盛举。流行歌手保罗·安卡也演出了一个动人的角色,并为本片写了一首雄壮的主题曲。
获奖记录:第35届奥斯卡(1963)最佳摄影、最佳摄影、最佳特效、最佳原著音乐第20届金球奖最佳摄影奖(黑白)(1963)。
原名: The Longest Day
片长: 178 分钟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编剧: Cornelius Ryan / Romain Gary / James Jones / David Pursall / Jack Seddon
导演: 肯·安纳金 / 安德鲁·马顿 / 伯哈特·维奇 / 达里尔·F·扎努克
上映日期: 1962-10-04
又名: 碧血长天, 最长的一日, 最长的一天
imdb编号: tt0056197
类型: 动作, 剧情, 历史, 战争
简体中文名: 最长的一天
语言: 英语, 德语, 法语
主演: 理查德·伯顿 / 肖恩·康纳利 / 亨利·方达 / 约翰·韦恩 / 莱德·巴顿斯
[精彩影评]
1
在《拯救大兵瑞恩》之前,最真实的反映海滩登陆作战的影片无过于本片。超过4000人被绞杀在奥马哈海滩布满地雷,反登陆障碍的沙滩上以及冰冷的海水里。但背后宏大的布局以及对整个二战的影响都是战争史上的经典。出于兴趣所在,我曾经翻录过所在军事院校里有关二战的史料,认为除却电影的艺术渲染之外,登陆前数年的策划以及欺骗手段才是影响后来战局的关键。从宏观到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影响到这场超过200万人登陆作战的成败。但兵者诡道也,盟军正是利用德军决策者在某些思维上的盲区进行了突袭。甚至某些运气的成分也在不同程度上让战局朝有利于盟军的方面发展。比如隆美尔在登陆前一天回国为夫人庆生,希特勒在登陆发生时正在睡觉,而醒后也没有马上派最精锐的装甲预备队进入战场以扭转战局。但这都不足以使历史改变其进程。从部队素质来说,德军的指挥官战术素养,单兵军事素质,装备水平,部队组织能力和纪律性都不逊色于盟军。但策略上的失误使整个战局限于被动。在6.6日登陆开始时,5个登陆场的正面总长度不会超过20公里,但在诺曼底的九万德军(并非最精锐,精锐配备在加莱海岸)需要面对数量远超N倍的盟军。但盟军登陆士兵没有重武器,只能靠海上舰队的远程炮火予以火力支持。即便在盟军海空军打击之下,德军海岸防御工事也有80%得以保存,而正是这些坚固的工事成了盟军士兵的噩梦。如果德军精锐装甲部队能及时投入战场分割包围盟军,则可能将已登陆盟军消灭在海滩上从而挫败“霸王计划”。可历史不会有回头。美军上校泰勒是这场战争的一个缩影,登陆场上的士兵只有2个选择:已被打死或者将被打死。当勇气超越了死亡带来的胆怯与血腥,胜利就成为必然。如果说《拯救大兵瑞恩》带来的是人性在战争中的思考,那本片就是谋略在战役成败时决定作用的体现。不同的视角演绎出不同的经典。战争是残酷而现实的,但它带给人的创伤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含义,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代价惨痛,而精神永存...... 60年代之前,美国最大规模的战争电影。
2
每次想看碟的时候,最费心思的永远是选择看哪张碟。昨天我琢磨了一路,终于在进家门的时候决定——趁热打铁看《最长的一日》。这几天一直在听从网上下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最长的一天》(20位名家演播),那些熟悉的声音配上那些熟悉的名字——诺曼第、隆美尔、伦德施泰德、斯派达尔、奥马哈、艾森豪威尔……总是在恍惚中回到10多年前偷看哥的戴维•欧文写的《隆美尔》的日子,到现在却只记得那封面上的陆军元帅可真帅……瑞恩的书里充满了平静但突然到来的死亡,那种平静仿佛是闷热天中唯一的清凉剂,醍醐灌顶。
看碟之前我也没有信心,坚持看完3个小时。我已经把《杯酒人生》放在旁边,随时准备换碟。没想到,我居然看完了,而且还有些意犹未尽。也许是黑白片的缘故,也许是受过《拯救大兵瑞恩》的洗礼,《最长的一日》没有我想象中的血腥,甚至还不如《八路军》。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把听广播时夹杂的电影片断拼在一起,整理一下混乱的记忆。整个电影洋溢着一种昂扬的乐观主义情绪。即使是尸横遍野的奥马哈海滩也远没有当初在电影院里看《拯救大兵瑞恩》时那般恐怖。最让我震惊的仍然是圣梅尔艾格里斯小镇的屠杀,那些直接降落在德军枪口下的伞兵,虽然我觉得自己已做好了心理准备,而且影片也更多的通过挂在教堂钟楼塔尖上的82空降师的二等兵斯蒂尔的眼睛来表现这一切,但那些突然的死亡还是那样触目惊心。
不过,这张碟的字幕实在太差了,所有的“元首”都写成了“元帅”(好像中文音轨也有这个问题),将军和元帅都不分,只能凭借记忆区分。我简直想再复习一遍《隆美尔》,或是直接找一本《最长的一日》,感觉书里还有很多东西,电影里没写到。比如那两艘早到了一天的英国潜艇,那几艘单身面对英美庞大舰队的德国鱼雷艇,那些准备在登陆前背诵《亨利五世》的军官,英国和美国的普通人听到登陆的反应,还有更多的普通士兵的心理活动,……生和死只在一念之间
早上起来,北京是个快乐的一丝没云的大晴天。然而,我脑子里却一直盘旋着被用作登陆暗号的魏尔兰这句诗“萧瑟秋天提琴幽咽声声情,单调的消沉气息伤我的心”。
[请您观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