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封孔最好方法:让国人心碎万分的农村教育与乡村教师(图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44:02
请到农村,看看那些为教育事业献生的人们吧,朴实、深厚、善良的普通民众,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乡村教师,
这就是我们真实的国家、淳朴的民众!向这些默默平淡度过一生、无私奉献的人们致敬!
乡村独臂老师李科全
重庆市长寿区八颗镇乡村老师55岁的李科全,是一名独臂老师。33年来,他已经把10多个山里娃培养成了大学生。
在9岁时,李科全不慎摔伤了左手,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左臂最终被截肢。通过自学,22岁的李科全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工分教师。在长寿偏远的西山上,李科全既是坦丘小学的老师,又是学校的后勤保障。桌椅坏了自己修,房顶漏雨自己盖,雨天还要接送路途遥远的学生,而每学期的教科书,也是他从山下挑回学校。李科全还经常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钱,资助班上的贫困孩子上学。
2005年,李科全主动申请调到了长寿区条件最差的山区学校——八颗镇心美小学。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因为自己离不开那些山里孩子。33年的教学生涯里,李科全曾被评为先进个人、长寿区最佳文明公民、重庆市文明市民和重庆市优秀教师。李科全最想看到的是,帮助山里娃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


  
     
在清早去接学生的途中摔伤,醒来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去给学生上课!孩子都等着我呢....

跪着教书30年的乡村教师陆永康
2005年4月,前后经过大大小小14次手术的陆永康老师出院了,在州中医院努力下,跪着行走了50多年终于站了起来,这个消息传回到他的学校,全校师生都挤到陆老师必经的一座桥前迎接他的回家。
有人说“这是一个跪着工作的人,却是一个让我们站立着叹服的人!”
陆永康,今年(2010年)62岁,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民族学校的乡村教师。在他出生9个月时,因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膝盖以下肌肉萎缩。别人学走,他学跪。20岁那年,机缘巧合地他成为一名小学民办教师,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教书生涯。当他刚拿起教师棒的时候,学校里没有老师,学生也流失的差不多,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辍学的孩子劝回来。他用木板、旧篮球、废旧轮胎、铁丝自制了一双重达两公斤的“船鞋”,缚住双膝,再拄上一根木棍,开始了艰难的劝学过程。“跪行”感动了村民,第二个学期,他的学生增加到50名。3年后,孔荣小学破天荒有了150名学生。陆永康在这里一教就是13年,13年里他跪坏了5双自制的“船鞋”。
30多年来,陆永康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地跪着前行在山间道上,走村串寨做家访。家访,对于陆永康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爬山、过河、跨沟,稍不小心就摔跟头。没人搀扶,他“蹭”起来再继续往前“走”。他“跪”着访遍了每一个学生的家。他的付出,换来了水乡贫困山村儿童入学率达100%的奇迹。方圆10里受访的群众都感慨地说,陆老师根本顾不上自己的家,他对别人的娃比自己的还要亲。
陆永康不仅能教书,他还会做木工、石匠、篾匠、剪纸、泥手工等,这些手艺远比他民办教师时挣钱,但他一直热爱并固守着这一份教书育人的工作。
2006年3月以来,陆永康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有近百家单位出高价邀请他去演讲,大都被他婉言谢绝。陆永康说:“我拖着残肢‘跪’着任教38年,目的不是为了钱,惟一的希望是让深山的红烛一直亮下去,让更多的贫困孩子走出大山,服务人民。”2006年,陆永康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全国师德标兵称号等。

   得知孩子可以不辍学,他哭了


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地走了。
白芳礼,蹬车56年,支教19年,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老人去世后,他的事迹才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人知。当老人生前蹬车的照片在网上公布后,许多网友流下了眼泪。因此当他二度成为CCTV2004、2005《感动中国》推选人物时,入选的呼声非常高。但,都落选了。很多网友大骂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 怎么就感动不了CCTV。
2009年8月10日,白芳礼荣当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白芳礼生于1913年,故于2005年9月23日,享年93岁。祖籍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白贾村。
白芳礼祖辈贫寒,13岁起就给人打短工。他从小没念过书,1944年,因日子过不下去逃难到天津,流浪几年后当上了三轮车夫。靠起早贪黑蹬三轮车糊口度日,经常挨打受骂,让人欺负,再加上苛捐杂税,终日食不饱腹。解放后的白方礼,靠自己的两条腿成了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模范,也靠两条腿拉扯大了自己的4个孩子,其中3个上了大学。同时,他还供养着20岁就守寡的姐姐,并支援侄子上了大学。
一个不识字的老人,对自己能用三轮车滚出一条汗水之路,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感到无比欣慰。老人的儿子回忆说,父亲虽然没文化,但就喜欢知识,特别喜欢有知识的人,从小就教导他们好好学习,谁要学习不好,他就不高兴。1974年白芳礼从天津市河北运输场退休后,曾在一家油漆厂补差。1982年,老人开始从事个体三轮客运。每日里早出晚归、辛劳奔波,攒下了一些钱。
1987年,已经74岁的他决定做一件大事,那就是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这一蹬就是十多年,直到他将近90岁。



地震中,她将将三名学生紧紧护于胸前
什邡市龙居小学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被挖出来时,人们根据衣着才辨认出向倩,她的身体被砸成了三段。然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将学生保护于身体下,用自己的生命和血肉之躯抵抗灾害。“在这个地方她完全可以跑掉的。”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只要两三秒钟,向倩就可以跑到开阔地带。向倩的选择感动了每一位搜救者,在场的官兵和群众自发地向她敬礼、鞠躬。
向倩才21岁,中共党员,1987年3月5日出生,普通话二级甲等,四川省计算机二级,爱好写作、绘画、音乐。曾获得的成绩和荣誉:校优秀学生干部,校文学写作特长生,校田径运动会200 m第三名,60周年校庆学生美术作品展一等奖,绵阳师范学院2006届优秀大学毕业生。
向倩的老家在什邡市南泉农村,距她工作的学校有二十里路。老家的人听说向倩遇难了。向家全院子的大人骑着摩托车搭着老人小孩,不顾余震的危险,事发当晚就赶到学校。通宵守候向倩的消息。当第二天晚上向倩被掏出来的时候,全院子在场的人都失声痛哭。他们知道,那个青春美丽、见人就笑的女孩子从此消失了,被他们亲热的叫作小倩、小向老师、倩姐的女孩子就这样没有说声再见,与他们永别了。
向倩是向家大院这一代人第一个大学生,第一个通过公招录取的正式国家工作人员。她是向家大院这一代人的骄傲,许多家里面教育孩子总要把向倩作为学习的榜样。

人民教师严蓉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成孤儿
在映秀镇小学,地震时严蓉疏散了13名学生,可当她一边夹一个学生准备跑出来时,被砸倒在废墟里。昨天,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严蓉老师的尸体时,她两手还各抱着一个孩子,其中一个已经死亡,而另一个却活着。严蓉老师走了,留下了一个一岁半的女儿。
小雯欣不停地号哭:“救爸爸,救妈妈。”她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4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在救妈妈!也在救爸爸!”邻居把脸紧贴着小雯欣的头。
没有人告诉她,小雯欣的爸爸,依然音讯全无。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了。“严老师被压在里面了。”说完这句话,严蓉的学生李燕哭了。为了尽快疏散学生,严老师留在最后,等第13个孩子刚跑出教室,教学楼全部塌了下来。
【点评】我们失去了严蓉,好在还留下了小雯欣;雯欣失去了妈妈,好在还有13个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哥哥姐姐。让生者有那不朽的爱,让死者有那不朽的名。
 
地震中教师袁文婷舍命救学生
5月12日下午还未拉预备铃,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教师袁文婷提前走进教室。为了培养孩子们好的习惯,她带着孩子们唱课前歌曲。当袁文婷带着孩子们唱《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时,忽然袁文婷和全班学生都感受到了教室在强烈震动。袁文婷教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孩子们被突如其来的地震吓呆了。
袁文婷立即意识到灾难即将发生,她一边喊着快跑,一边抓住更小的孩子往外抱。
外面很快传来了“地震了,快跑!”的呼喊声,顿时校园里到处都是惊吓的尖叫声、求救的呼喊声和冲出教学楼的跑步声。
袁文婷个高,身轻似燕,又年轻,在读中小学和大学时就是体育爱好者。她三步并作两步跑,将一年级的小孩子从教室里往外送,放到稍微安全一点的学校操场上。
教室里被吓哭的学生,拼命地叫着爸爸妈妈,校园里求救声撕心裂肺。然而,袁文婷不管地震得多么厉害,也不顾教学楼有随时垮塌的危险,不由分说,立即返身向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室冲去。
教室里,吓得不知所措、只知道哭喊着爸爸妈妈的几位小学生,立即扑向袁文婷,袁文婷抱住两位较小的学生,向教室外冲去。她边跑边喊剩下的学生赶快向教室外跑。
一些学生跟着跑了出来,还有的学生吓傻了,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当袁文婷第二次将救出的学生放到操场上时,教学楼的南面已经垮塌了不少教室,而北边的教室还在震动之中,摇摇欲坠。泥灰铺天盖地,弥漫了整个校园。学校变成了灰尘漫天的混沌世界,分不清东南西北,只有孩子们的求救声。
突然,从快要垮塌的教室里传出了“袁老师救救我!救救我!”的呼喊声。
袁文婷的心被孩子们的呼救声揪住了,她再次向教学楼三楼冲去。操场上其他幸存的老师和及时赶来的家长、村民大声呼喊:“危险!袁老师,不能再上去了……”
可是孩子们喜欢的袁文婷老师义无反顾地冲上了教学楼。教学楼发出垮塌的声响,袁文婷全然不顾,她冲向自己所教班级的教室,再次抱住两个小孩向外跑去。当袁文婷快要冲到楼梯口时,灾难发生了。一声巨响,教学楼北面所有教室彻底垮塌了。
一位善良的美丽天使永远离开了我们。青春定格在26岁。
                     
乡村教师庞家奎背孩子渡河上下学坚持22年
2009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15号候选人物,庞家奎,男,土家族,重庆酉阳自治县苍岭镇兰溪村小任教老师,今年45岁。
庞家奎个头高人瘦,因为常年浸泡在水中引起风湿,左腿走起路来有些倾斜。每天早上,庞家奎比学校上课时间提早两个半小时起床。因为他得一个一个地接和他一样住在学校对岸的娃娃渡河上学。据了解,南溪村小建于上个世纪60年代,1987年被一场大火烧毁。村民们便将坐落在河对面的粮仓让出来做学校,孩子上学要么冒险渡河,要么就得翻越大山走几十公里的路。从学校搬迁的那天起,当年才23岁的庞家奎便揽下了背孩子渡河的活儿,这一背就是22年。最多时一次背了27人。用自己的脊背为河对岸的孩子,打通一座求学之桥。几十年来,每月工资最初仅35.5元--现在500元。
由于南溪村太偏远,22年来,就只有庞家奎这个代课老师留了下来。今年(2009)5月,一篇《酉阳乡村教师22年背学生渡河上学》的报道见诸各大媒体后,第二天,民建重庆市委便决定对南溪小学进行援助。桥梁在6月份正式动工。9月7日上午,民建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周吉正式宣布求学桥启动通桥。桥长48米,呈拱形,以应对南溪河水容易暴涨的特征。
第一次不再趟水,山里娃们搬进新修的“成长小学”,这是浙江大学某公司捐16万元重建成的。这位浙商就是被庞家奎的“脊背精神”打动后做出的善举。


         
乡村女教师赵松灵100元月工资整10年坚持岗位
河南省嵩县德亭乡元湾小学大山深处上村教学点,只有一个复式班,一年级10个学生,二年级6个学生。32岁的一位小学女教师赵松灵,是坚守在这里的唯一教师。
100元的工资,她拿了整整10年;本乡一所中学每月300元请她去,她没有走;洛阳市某私立学校以月薪900元聘她,她没有走;学生要她一起去南方打工,一个月1000多元,她还是没有走。

大山里的晚上经常停电,学校教室里的烛光下,赵松灵老师在批改着孩子们的作业,给他们讲解着写错的习题

放学时遇到天阴下雨,赵松灵总要护送需要过河的学生过河。一位村民说:“有一回赵老师送孩子们过河,一下子掉到了水里,要不是有人及时发现,危险得很呢”
    
每天,赵松灵敲着这个挂在墙上的铁筒招呼孩子们上课。条件虽然艰苦,但她和她的学生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

哪个孩子缺课了,哪个孩子上课时没听懂,赵老师都会记在心里,到学生家里给他们补课

下午最后一节课,天阴不巧又停电,教室里光线太暗了,只好到教室外上课。
乡村教师陈银清代付学费6年没领工资
重庆巫溪县距主城500余公里,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尖山镇钟家村村小一名民转公老师陈银清,被评选为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代付学费6年没领工资
1974年夏,尖山镇钟家村初中毕业的陈银清收到了高中录取通知书,成为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但当时,没有老师愿意到这个偏远的地方任教,陈银清便放弃了得之不易的高中学习机会,成为尖山镇钟家村村小一名民办老师,报酬每月9.5元。从教32年来,他多次放弃进中心校的机会,一直扎根在山村村小。
1992年,妻子詹祖珍患上严重风湿病,不能干重活,陈银清从此开始了白天上课,晚上种地的日子,那时,他的工资是33.5元,直到2000年初转为公办教师前,他的工资也才85元。
山里的孩子家境都很贫困,有的直到毕业都没交清学费,陈银清就对中心校的领导说:“我班学生差多少学费,就从我工资里扣。”这样,从1974年参加工作到1979年,陈银清就6年没领过一分钱,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几亩田。但从教32年来,陈银清所教的学生中,没有一个因为钱而辍学,也从没有哪个学生为没有学习用品、为吃不饱穿不暖而犯愁。
“那时,我们家只有过年才能吃点米,平日只能吃洋芋、红苕。詹祖珍生了女儿后,家里没有油,没有肉,连米都没得,全靠我一个同学送了个腊猪蹄和一碗猪油。可一个月后,她也没把那个猪蹄吃完,她舍不得吃。”说到这里,陈银清难过地哭了…
为助贫困生强迫女儿辍学
1990年秋季开学时,陈银清在钟家村小教一年级,班上有个每次都考第一名的女生付国徽,两个月内遭遇了母亲失踪、父亲病逝的变故,只能跟着姑妈生活。这天,付国徽找到陈银清,哭着说她好想读书,但没有钱。陈银清当场就说:“老师帮你出学费。”
可陈银清根本就拿不出一分钱,他当时的工资是33.5元,女儿上初一,每期学费85元,儿子上学也需要钱,妻子的病必须长期吃药。怎么办,陈银清决定让成绩优异的女儿辍学。
“你疯了!”妻子詹祖珍为此和陈银清大吵一架,但女儿最终还是退学了,陈银清将为女儿准备的学费拿出来,帮付国徽交清了学费,而且一直资助她到小学毕业。
“你想,付国徽已经没了父母,不能再没有书读,你还有爸爸妈妈,比她幸运多了。”安慰没有效果,女儿在悲伤绝望怨恨之下,离家出走,音讯皆无,多年之后,才回信给家里,把南下打工的血汗钱,寄给父母,收到女儿的信,陈银清夫妻大哭了一场……
小竹棍当烟抽
除了工作,陈银清唯一的爱好就是抽烟,一天一包,但从今年起,他戒烟了。一块钱一包的“山茶”烟,这是陈银清一贯的“粮食”。
其实,在2000年,陈银清转为公办教师,待遇也从85元调整到525元。但儿子去年考上了大学,每年学费近万元。陈银清借钱送儿子进了大学后,每个月要从工资中挤出一部份寄给儿子当生活费,还要不时资助班上的贫困生。他渐渐发现,自己连一块钱一包的“山茶”都抽不起了。看到妻子为了这个家拖着病体帮别人摘烟叶,一年时间才挣230元,陈银清心如刀割,决定戒烟。
和记者交谈时,陈银清手里一直拿着根小竹棍,不时放到嘴里吸两口。“烟瘾发了就过一下干瘾。”陈银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容中带着些许辛酸。
和县内其他山村教师一样,教师节这天,陈银清收到了县教育局寄给他的节日礼物――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教师节快乐”,除了学生的祝贺,这是他们在教师节收到的唯一的礼物。没有奖金,没有纪念品,没有贵重礼品。
陈银清说:“这张明信片是对我们的肯定,够了。”
   陈银清用奶糖哄想回家的新同学刘小小
重庆代课教师张友仁舍不下学生妻子穷得服毒身亡
张友仁 男43岁(2008)巫溪天星乡小学代课老师,从教22年,工资总收入(约):15720元。
前妻是张友仁心中永远的痛。
1999年,在外打工的前妻为他找了份月收入上千的工作,可张友仁不愿意丢下自己的学生,前妻一气之下服农药身亡,送葬这天,学生全部自发来了,家长也来了,鞭炮声久久在群山间回响。张友仁将妻子埋葬在高高的山顶,那样她就能每天看着丈夫上下班。
这学期,张友仁所在村小因高山移民合并到山下的中心校。可每天,他都会隔着美丽的大宁河,对前妻说声“对不起”。
倒贴代课
距县城40多公里的天星乡坪义村是市级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500元,因为贫穷和闭塞,外界称之为“傻子村”。1980年,该村村民张友仁以3分之差高考落榜,外出打工4年后,他听说村里小学缺老师,便义无反顾回乡当代课老师,工资17.5元。张友仁当时打工每月有600元的工资。
来到村小后,张友仁发现,校舍是茅草房,漏雨,他就找来茅草重新盖;有一面土墙快倒了,他就用木头撑着;黑板只是一块没刷黑的木板,他买来墨汁涂黑,墨汁掉了,再刷;哪个学生缴不起学费,他就自己出钱缴……
到现在,张友仁的身份仍然是“代课”。截至2002年底,他的工资32.5元。张友仁说,这点钱不但不能养家糊口,他自己还要让妻子辛勤劳作“供养”着。多年来,夫妻俩就这样“倒贴”支撑着村里那个没老师愿意来的村小。
惊恐之路
学校离家有二十多公里陡峭而狭窄的山路,张友仁一个来回要6个小时。每天早上,他4点钟就得起床,打着火把赶路,保证9点前到校,胡仁香也得跟着4点起床,为他做早饭。晚上回到家,已是星光闪烁。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20年。
一天下班回家,张友仁脚下一虚,险些摔下深谷。“听到脚下踩落的石头摔到谷底的声音,我浑身冷汗,感觉死亡离我那么近。”
张友仁说,恐惧之余,他也有过“不干了”的念头,可第二天一站到讲台上,看到台下一双双渴望读书的眼睛,所有的风光体面、金钱、“不干了”的念头都突然消失了。
越教越穷
1995年“普六”时,山里仍有很多孩子没上学,张友仁就向家长们保证:“没有钱找我。”这一年,辖内的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张友仁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倾家荡产。
从教22年,张友仁已记不清资助过多少贫困生。光靠工资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他还要照顾多病的老母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他就“挪用”妻子在家辛苦喂猪的钱。妻子发现后和他吵了架,慢慢地对丈夫“挪用公款”的行为变得麻木。
“阿香(指前妻)常哭着对我说,她嫁给我的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老师的职业很体面,有前途,没想到越教越穷,我也哭了。”说到这里,张友仁脸上的皱纹都在颤抖。
     
乡村教师赵世术双腿残疾靠妻子背送坚持岗位12年
引子:在巍峨缠绵的大巴山深处,独守讲台20年的乡村教师赵世术,在双腿残疾后,靠妻子背送继续坚持12年,用残缺的身体,支撑着一所村级小学,托起了一个又一个山里孩子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来到了小河边,小溪欢快的流着。"……
绕过一道又一道山梁,在一个叫"上鹿"的小村落里,阵阵嘹亮的读书声从破旧的教室里传出。因严重痛风致使双腿残疾的乡村教师赵世术在这里靠妻子背送12年坚守讲台,使一个又一个山里娃走出了大山……这个小山坳地属巫溪县田坝镇,离县城需四个半小时车程,距镇政府所在地20多公里山路。
到了放学时间,赵世术的妻子梁言书早等在了教室门外,帮忙收拾好课本,麻利而坚强地背着丈夫向家里走去,两人的影子在阳光下被拉得很长很长……
背学生过河5年,落下病根
1977年,23岁的赵世术师范毕业被分配到皂角乡下泽村校任教。作为孤儿出身的赵世术,自小吃惯了苦头,一到下泽村校,就主动承担起送学生的任务--学校在半山腰上,除了操场处有块平地外,放个鸡蛋都会一直滚到山脚。山底有条河,又冰又凉的河水从上游的溶洞中流出,常年累月奔流不息,没有桥,孩子们过河必须要大人背送。
每到放学时间,赵世术就把各个年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回家的路线分成组,一组一组地送。"河有三、四米宽,挽起裤腿背过去水能没过膝盖。溶洞水,冰得刺骨。"赵世术介绍,几个方向的学生送下来要两三个小时时间,天色黑下来时赵世术才能回学校淘米煮饭。学校里没有电灯,赵世术也舍不得钱买煤油,他说:"每月29元的工资得攒起来还读书时欠下的债和供弟弟读书。"但作业还得批改教案还得写。赵世术就找来晒得直冒油的松枝点燃,左手照着,右手批改作业。链接阅读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60828177.aspx
  赵世术与妻子梁言书
在位于伏牛山脉深处的河南省南召县留山镇大沟村小学有一对患难恩爱夫妻,李正洁——一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17年来,妻子李正洁代替丈夫的一双脚,背着他往返了数万里。
崎岖山路去上课,丈夫则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山区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也因此感动了中国。   在位于伏牛山脉深处的河南省南召县留山镇大沟村小学有一对患难恩爱夫妻,李正洁——一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17年来,妻子代替丈夫的一双脚,背着他往返了数万里崎岖山路去上课,丈夫则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山区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也因此感动了中国。
今年49岁的杜广云,是南召县留山镇大沟村小学教师。1990年暑期,冒雨建造新校舍,劳累过度的他淋雨发烧致使左半身瘫痪。山里娃的读书梦想召唤着杜广云的妻子李正洁,她背起与自己体重相当的杜广云开始了17年的跋山涉水,一天4次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从未让杜广云耽误过一节课,直到去年年初杜广云吃住在校为止。有人估算过,李正洁背着杜广云大概走了2.5万公里。多年“普九”验收显示,地处伏牛山深山区的大沟村小学入学率高达100%。
 
深入阅读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63649435.aspx
乡村教师刘希章拄着双拐在讲台上默默奉献了30年
宁夏中卫市宣和镇东台地区丹阳村小学的教师刘希章,拄着双拐在讲台上默默奉献了30年(2010)。刘希章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批示:“帮助刘希章同志解决实际困难,不能亏待那些扎实工作、无私奉献的好同志。”
“爬”出来的求学路
1962年,刘希章出生,先天性的小儿麻痹症使他的双腿无法站立。11岁时,刘希彰终于如愿,成了一名特殊的小学生——别人跑着上学,而他却爬着进入课堂。
“当时从家到学校大约要10公里路程,他只能爬行,我们心疼他,不让他上学,但铁了心要上学的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让上学就跳崖。”刘希章年过7旬的父亲至今仍记得刘希章刚上学时说过的话。
“上小学和中学时,我和刘希章一直是同学。老师和同学们都被他爬行求学的精神感动了,便纷纷提出用自行车带刘希章上学。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的各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刘希章的同学、邻居路和荣说。
上完小上学后,刘希章进入当时的中卫红泉中学读书。历经数次的跌爬摔打,刘希章终于能站起来架着双拐走路了。刘希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后,由于各种原因,被迫辍学在家。呆在家中的刘希章并没有放弃学习,他买来了大量的书籍,每天一有空就捧着书不放手。尽管身有残疾,但求知的欲望在少年刘希章的心间犹如汩汩山泉,奔流不息。
主动请缨代课
1980年,原中卫县红泉乡校育川村干柳树组唯一的一名教师离开了村里那所破旧的学校,孩子们面临失学。这时,刘希章自告奋勇向学校领导提出承担该校的教学任务。校长见他态度坚定,便答应了他的要求。从那一天起,刘希章就踏上了一条艰难的执教之路。
刘希章当时面对的是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的10多名学生,采取的是复式教学法。他每天都要熟悉几个年级的教材,讲授各个年级的多门功课,下课后还要批改学生作业。长此以往,就是身强力壮的人都吃不消,何况刘希章一个重度残疾人。但为了孩子,他咬紧牙关克服了种种困难,独自支撑着该教学点的教育工作。
1987年,刘希章被调到丹阳村小学教学点工作,他将家里的一切撇给了年迈的父亲和双目失明的母亲以及智力残疾的妻子。春天风沙大,为了保持教室清洁,让孩子们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他常常坐在地上扫地;夏天燥热,他想尽办法让孩子保质保量上好课;秋天家里农活多,他从未扔下学生回去帮父母干活;冬天天气冷,他就早早到校给孩子们生火取暖。冬去春来,寒暑易节,多年来,他从未因身体和家庭的原因耽误过一节课。
至死不渝的忠诚
在刘希章家里,唯一值钱的家当就是一台长虹牌彩电和几只羊,家里的生活全靠刘希彰微薄的工资和有限的低保金支撑着。
“这么多年来,我面对困难的最好办法就是努力工作,站在讲台上一刹那,我也说不清是什么原因,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总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学生会心的微笑能让我忘记一切烦恼,学生的快乐就是我的追求。”刘希章向记者道出他独创的“困难破解法”。
30年来,刘希章的学生多达四五百人,他所带班级的成绩一直在全乡同年级中名列前茅,他本人也被评为 “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多次受到市(县)、镇(乡)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自治区教育厅给刘希章颁发了教师资格证和职称证书。
    


替学生缴学费,自己已经欠下了万元的债务
山村教师刘念友三年挖煤资助贫困生 天天吃咸菜
海南新闻网2005年12月15日消息:
最近三年,每逢假期,开县郭家镇北斗村小老师刘念友都会到镇上煤矿下井挖煤。直到今年7月,北斗村中心校校长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才知道,他挖煤挣的钱除了供儿女上大学外,就给自己班上的贫困生交学费、买学习用品、买新衣服,但他自己却天天吃白开水泡饭和咸菜。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刘念友自己也数不清,反正能叫出名字的就有40多个:李小艳、谢光祥、李林学、谢步祥、刘池军……这些孩子都在刘念友资助下,没花一分钱学费,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学业。详细阅读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59620484.aspx

总不能眼看自己的学生因为没钱而辍学吧!”

从1977年开始,刘念友从教28年,每年都在资助自己班上的贫困学生,班上从来都没有因为钱而辍学的学生。

他挖煤瞒了我们3年
 
不能看着自己的学生辍学                                             得知自己学生不失学,这位铁汉哭了
刘念友摸出仅有的200多元,帮几个学生交清学费。放学后,他又匆匆赶回家,从家里仅存的300多元中拿出150元为几个贫困生买文具、买衣服。
“这些钱,都是他在今年暑假下井挖煤挣的血汗钱。”
乡村教师李桂林夫妇18年如一日悬崖峭壁攀爬云梯接送学生上下学
42岁的李桂林是四川凉山二坪村的教师,妻子陆建芬是代课教师。由于小学建在峡谷悬崖峭壁之上,孩子们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木制的云梯。每次放学、上学,李桂林夫妇都要把孩子一个个背上背下,18年如一日。2月5日,李桂林夫妇当选“感动中国2008年度人物”。
听到这样的报道、看到这样的图片时,你是被感动,还是被愤怒?
 
 

链接阅读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43204147.aspx
50岁女教师王洪春1700米高山上教书
海拔1700米的山上,已是白雪皑皑,一位50岁的女教师还独守着破旧的村校。伴随她的是无尽的困苦、恐惧和孤独……
50岁的女教师王洪春最怕下雪!一下雪,水管就会被冻住。没有水,就做不成饭。但连日降温已将水管冻住,仅两天,操场上的雪就垫了半尺厚。还好,她今年准备了一个大水缸,储了很多水。她用水很节约,她不知山上的积雪,是否要等到开春才能融化。
“苦!”王洪春说。但近两年来的种种感受,绝不是一个“苦”字能形容。
艰难上山
夫妻俩背着东西,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下午2点才走到学校。
开县白泉乡群岭村校是全县最偏远、环境最恶劣的村校之一。这里,与石柱县交界,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海拔1700米的山梁上,一间破旧的土墙教室,两边的陡坡延伸至让人恐惧的深谷。从场镇到这里,要走4个小时山路。以往的老师,没有谁在这里待上过半年。
2006年夏,没教师愿去群岭村校,中心校号召老师报名,最后报名的,竟只有一名女老师,这就是时年49岁、在中心校任教的王洪春。“群岭村校不能撤。年轻老师要谈朋友,照顾家庭。”这就是王洪春报名的理由。
因之前没去过群岭,开学前,王洪春让丈夫刘权明先上山看看。刘权明回来后,久久没说话。“只要有路,我就能爬上去。”听了妻子这话。刘权明开始默默为她收拾上山的被条、换洗衣服、方便面和咸菜。
开学头一天,夫妻俩背着东西,早上8点从家里出发,下午2点才走到学校。
艰苦生活
冬天两个多月大雪封山,没有水,只能将方便面当干面吃。一年半,她吃了78箱方便面。
来到学校,王洪春愣住了——30平方米的教室被隔成两间,一间是教室,容纳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间是老师卧室兼厨房。教室里,3只脚的课桌就有6张。一个没有门的厕所,中间挂了条麻袋分出男女。最近的村民住在半公里外的山下。
王洪春让丈夫维修桌凳,自己打扫清洁。两间屋,清理出的老鼠屎装了一筲箕,发现蜕下的蛇皮4张。
当天晚上,因未带床,王洪春和丈夫将纸板铺在地上睡,没电,就点蜡烛。一周后,学校才通电,丈夫也从家里搬来一个床垫,放在借来的6个啤酒箱上,算是床,一直用到现在。
卧室太窄,王洪春不敢在里面生火,山上电压低,又不能用电饭锅,她就在外面屋檐下用几块石头搭了个灶。“就像过家家,外面风大,一壶水要一个多小时才烧得开。”
这个复式班由幼儿班和3年级组成,共23人。中午放学后,王洪春要生火为孩子们热午饭,或和他们一起吃方便面。刘权明每次上山看望妻子必带的东西是,一箱30包装的福满多方便面。刘权明算了算,自妻子到群岭去的一年半,他送去78箱方便面。
柴禾得靠自己去山上捡,生活用水则要到3公里外的山沟去提,一个来回要一个多小时。不久,附近一村民将自家水管接到学校,这样,王洪春也可享用自来水了。
群岭山上,每年冬天两个多月大雪封山。王洪春从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一脚踩下去,没至小腿。水管都被冻住了。”没有水,她就将干净点的雪放在锅里,融化后做饭。但不管多干净的雪,融化后的水都是黑的。她不敢喝,只能将方便面当干面吃,半个月吃了两箱。实在渴得厉害,她就将雪放在唇边抹一抹,或放在嘴里,待融化后再吐出来,不敢吞下。
巨大恐惧
她在卧室墙角摸到一条盘着睡觉的蛇,半夜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远处又传来阵阵野兽叫。
“这些都可忍受,只有恐惧,我无法战胜。”一年多来,因恐惧,王洪春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无法入眠。
下文
       
王老师带学生课间做游戏                                       每逢周一,高山上都会升起国旗,唱响国歌。
       
山上太冷,王老师自己制作暖炉给学生取暖。
独臂乡村女教师10元月薪坚守讲台26年
独臂老师周凤莲所在的连寺村,是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姜店乡一个十分偏僻的村庄。记者进村采访时问路,一提起周凤莲的名字,许多村民都热情带路,交口称赞“那是个好老师”。不少人告诉记者,他们和自己的子女都是周老师的学生。
……
生活清贫却乐守讲台。
周凤莲的家里除了一台电视机以外,值钱的东西几乎没有。丈夫老薛是个本分的农民,自1989年结婚后,十多年来洗衣、做饭等家务活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为了照料周凤莲和孩子,老薛放弃了所有外出工作的机会,租种的几亩田地和周凤莲的微薄工资收入,是他们夫妇和两个上高中的孩子的全部经济来源。
执教20多年来,从去年(2006)开始,周凤莲的工资才涨到900元。虽然有很多机会去选择更高收入的岗位,但她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
如今,周凤莲教过的学生已有2000多人,其中不乏一家两代都是自己学生的情况,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和功成名就者不胜枚举,可谓桃李满天下。周凤莲的母亲和哥哥都是教师,学生中也有多人成了教师。周凤莲说:“我热爱教育事业,也希望女儿将来能成为一名教师。”
……链接阅读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63625515.aspx

周凤莲教师对待学生一直这么耐心、热情
山村教师晏祖福背煤6年建小学
2006年10月13日,一名山村教师正背学生过河。
他叫晏祖福,是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芭蕉小学的一名教师。他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教师,从教32年始终痴心不改;尽管家境贫困,他却用6年时间上山挑煤、下田挖泥,烧砖30000块,在自家稻田里建起了一所小学;没有人愿意到山里教书,他一个人将一所学校支撑了27年;三个儿子因无钱早早辍学打工,他却为200多个更贫困的学生免除了学费书本费……

链接阅读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63631220.aspx


在昏暗的教室给学生上课



每天在这样的路送学生上学放学                             



郜艷敏在給學生上課
事迹链接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63662055.aspx

留美女博士在贫困山区无偿支教

国家贫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