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仕方达黄小平:深层精神生活的唤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50:20

深层精神生活的唤醒

刘云生老师:

    您好!在《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上读到您的文章《教育之思的歧途与正道》(6月22日一版),很是感动。您的分析有据有理,指出了当下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许多工作迷茫和正处在职业困惑期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可以让诸多教师从中寻找到奋斗方向,重拾职业理想。同时,我也有一些困惑和问题。看到《名师连线》在一线教师与名师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我特通过此栏目向刘老师请教一些问题。
    我是陕西省偏远山区寄宿制小学的一位校长。我们学校是一个由多所山区小学组建的寄宿制小学。面对学生学情参差不齐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各异的现实情况,我在学校也开展了诸多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效果甚微,甚至有些时候受到教师们些许抵触。尤其是教师们“不善于读书”,时常让我烦恼,请刘老师帮我支招:如何才能在学校中创建良好的教师读书氛围?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孟石代

孟石代校长:
    如何才能在学校中创建良好的教师读书氛围?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您所提的这两个问题是当下不少学校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前者的旨归是教师“爱读书”,后者的旨归是教师“爱教书”。“读书”和“教书”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只有教师真正领略到其中的“无限风光”,感受到其中的无限乐趣,才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热爱。因此,学校应从唤醒教师深层精神生活的角度入手,去创建良好的读书氛围,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激励教师“爱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条件。学校可采取五种方式予以创建:一是学校领导带头读书与讲书。学校领导班子首先挑选优秀的作品来阅读,读后开设“读书讲坛”,向教师介绍书籍内容和阅读体会。二是建立教师读书组织与制度。组建学校“读书协会”,建立若干教师读书小组,开设“教师书屋”,订立“读书契约”,精选读书内容,推动教师共同阅读。学校定期评选先进读书个人和小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引导教师到书中寻觅与追问。学校将爱读书的教师吸纳进“读书协会”的理事会,要求他们推荐和传播优秀书籍、报刊,并在其他教师有人生与生活、教育与教学、成长与发展等诸多困惑的时候,负责推荐书籍和文章,指导教师解惑,带领他们到书中去找答案。四是开辟教师读书平台与空间。在学校板报、网页、BBS论坛等上,开辟读书交流栏目,发表教师读书体会与评论。设立教师集体读书时间,举办读书沙龙,让教师轮流担任主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讨论教育教学的有关问题。五是追随名师、专家读书与思考。与书籍作者、研究者,以及专家、学者和名师等建立联系,利用博客、QQ群、微博等网络平台,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对话。像这样,全校教师“牵着手”,“依偎着”,在精神世界中持续前行,必然开拓出学校教育的新境界。
    教师“爱读书”了,“爱教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爱读书”不等于“爱教书”。要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学校关键是要促进教师“爱教书”。可从五个维度着力:一是理解教书育人的价值。学校可以通过集中学习、邀请家长座谈、举办教师职业演讲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事关孩子未来前途,事关家庭幸福,事关国家强盛,事关民族振兴。二是感受教书育人的乐趣。学校可最大限度为教师提供选择学科、年级等的自由,帮助教师找到工作兴趣点;可邀请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谈自己教书育人的乐趣,以此感染其他教师;可开展教师“教育故事”“教育日记”征文,帮助教师记录和发现教育的意趣;可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通过优秀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教师敬业乐教。三是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功。学校可以设立“教师成功档案”库,按照一定标准,“购买”教师的成功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等,并颁发“收藏证”。还可以设立各种各样的教师奖项,如,“成功班主任”“最佳阅读教学能手”“最得意的一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等奖,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在某一点,或者某一个方面得到奖励,找到“成功的感觉”。四是强健教书育人的心理。学校要及时调查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沟通和辅导,切不可一味批评。五是减轻教书育人的过重负担。当前教师普遍感觉“累”,这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学校管理者要静下心来,认真梳理这些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尽可能让管理简洁高效。同时,组织一些愉悦教师身心的文体活动,帮助教师减缓心理压力。
当然,“爱读书”和“爱教书”还只是教师深层精神生活的“入场券”。创建教师读书氛围、消除职业倦怠现象也还只是对教师深层精神生活的一种唤醒,需要学校进一步指引教师去丰富、拓展和创造教育世界,让每一位教师过一种“心灵与心灵对话、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深层精神生活。
                                                                   刘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