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范星光银实拍:今日早报自来水管“超期服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3:05:44

全浙江都在“喊渴”,但我们的自来水管天天在漏水,我省自来水漏损率排名全国第12

自来水管“超期服役”
杭州每天漏水15万吨

杭州水管漏损率为12%,道路开挖成本成管道更新一大阻力

感触:“尽0个水管漏洞。虽然漏洞在逐年减少,但水管的漏损问题还是无法得到真正解决,每年还是有大量自来水白白浪费掉了。”

  什么是管网漏损? 杭州市水业集团供水管理部经理陈琦涛解释:管网漏损就是指自来水厂将自来水供出后,在供应过程中水量减少了,漏损率则是指管网漏损量与供水总量之比。

  “杭州的漏损率一直控制在12%以内,在省内属于中上水平。”陈琦涛说,根据原建设部2002年发布的《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评定标准》,城市供水企业管网的基本漏损率必须控制在12%以内。

漏损分为三种情况

  水业集团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一般漏损主要分为背景渗漏、暗漏和明漏。

  背景渗漏一般不太容易检测到,漏损一般发生在管道的接头、密封性差的管件,以及金属管道中的微小腐蚀的漏孔。

  一般这样的漏损率可以通过更换管道管件来降低,但是成本比较高;或者还有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系统压力控制来降低。

  暗漏就是检漏人员可以通过工具检测到的。明漏的流量一般都比较大,就是路面上大家可以看得到的漏点。

一年漏掉5000万吨水

  根据每年12%的管网漏损率计算,杭州每天因为水管“漏洞”,将白白浪费15万吨自来水,一年就是5000万吨左右,这些水足可以供杭州40天左右的用水。

  水业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漏损点主要集中在两类水管上,一类是灰口铸铁管,另一类是预应力混凝土管,这两类水管基本上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埋下去的,主要分布在庆春路、凤起路、体育场路、环城东路、环城西路、天目山路、中河路、秋涛路、清泰街、西溪路道路下面,这些老水管长度加起来有180公里。

  全浙江都在“喊渴”,但我们的自来水管天天在漏水,我省自来水漏损率排名全国第12

自来水管“超期服役”

杭州每天漏水15万吨

水管老化

  为什么每年都会在水管上查出这么多漏洞?

  印春阳解释,主要的原因还是管道老化。目前,杭州的180公里水管年纪至少都有30岁了,有些甚至已经开始“超期服役”。

  这些老水管主要包括灰口铸铁管和预应力混凝土管。灰口铸铁管用的时间长了,容易结垢被腐蚀,造成漏点。而预应力混凝土管使用年限一般不超过15年,一旦超过了使用年限,就容易开裂,裂了就容易漏水。

  同时,即使是更新后的管网,也可能由于管材和施工质量发生漏损。

地面沉降

  随着近年来机动车的激增,道路车流量大,地面不堪重负也是导致地下水管漏损的一大原因。

  去年4月,西溪路灵溪北路口发生水管爆裂。事故发生后,水业集团对事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发现,当时爆管的原因一是道路车流量过大,二是水管的管材老旧。

  2005年,西溪路只有两车道,当时地下水管埋在慢车道下,2006年拓宽为4车道后,地下水管就被迫“移”到快车道下。原来仅可以承受非机动车“分量”的水管,一下子每天要经受来回穿梭的机动车反复碾压,时间一长,水管损坏在所难免。 

 

施工破坏

  近几年,杭州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道路也时常在修修补补。道路施工不慎,也是造成水管破损的原因之一。

  在以往发生的道路水管爆裂事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在道路施工过程中,不小心挖断地下水管引起的。为及时修复爆裂水管,供水部门会先采取局部停水,然后再修复受损水管。

  为了让停水居民尽快用上水,在修复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疏漏,导致水管密封不够,特别是水管接口处出现裂缝,造成“暗漏”。

 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30%的漏损都发生在水管接口处。另外,部分水管内水压不稳定,热胀冷缩也容易造成水管漏损。

杭州水管漏损率为12%,道路开挖成本成管道更新一大阻力

 初夏,60年难遇的大旱袭击我省,降雨量只有常年的5成,全省各地遭遇不同程度的旱情,25万人面临用水困境。而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杭城的供水形势也日益严峻,据预测,今年最高日用水量将突破145万吨,创历史新高。

  “缺水”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而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在我们脚下,那些遍布城市地下,维系着我们基本生活的供水管网,却每天都在“漏水”,而且数量惊人!

  昨天,记者从杭州水业集团拿到了一组从未公开的数据:去年杭州平均日供水量为121.79万吨,而水管的漏损率就有12%左右,也就是说,在从各个水厂通过地下水管向千家万户的送水过程中,一天就有15万吨自来水白白“跑、冒、滴、漏”掉了,一年加起来就是5000万吨白哗哗的自来水,相当于杭州40天的用水量,着实让人心疼。

  看似坚固的自来水管为何如此脆弱?高漏损率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原因?记者展开调查。

□通讯员 周琪宾 本报记者 章高航/文 丁丁/图

现状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