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烟道内余热回收:摄影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6 14:04:38

第一讲:摄影原理的基础知识

同济摄影老师   

第一讲:摄影原理的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光与色原理
一、   可见光与不可见光。
1.光是一种电磁波,它在均匀的介质中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沿直线传播。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很宽,但人眼可能看得见的,只有波长范围从380叫80毫微米(nm)的非常窄的一段,这段波长范围叫做可见光。
2.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我们的眼睛中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按照波长由长到短,光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比红光波长更长的叫红外线,比紫光波长更短的叫紫外线,它们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叫做不可见光。
3.不同波长的光波,使人产生不同的色感。在光谱中,一种颜色向另一种颜色转变是逐渐过渡的,在光谱上看到的颜色叫光谱色,不能分解的光谱色称为单光,由两种以上单色混合而成的色叫复色。
二、物体的色
物体的色是人的视觉器官受光后在大脑的一种反映。物体的色取决于物体对各种波长光线的吸收、反射和透视能力。物体分消色物体和有色物体。
1、消色物体的色
消色物体指黑、白、灰色物体,它对照明光线具有非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被吸收的入射光中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等量的;被反射或透射的光线,其光谱成分也与入射光的光谱成分相同。当白光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反光率在前75%以上,即呈白色;反光率在10%以下,即呈黑色;反光率介于两者 之间,就呈深浅不同的灰色。
2、有色物体的色
有色物体对照明光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的特性,即光线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入射光中被吸收的各种波长的色光是不等量的,有的被多吸收,有的被少吸收。白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其反射或透射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不仅亮度有所减弱,光谱成分也改变了,因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颜色。
3、光源的光谱成分对物体颜色的影响
当有色光照射到消色物体时,物体反射光颜色与入射光颜色相同。两种以上有色光同时照射到消色物体上时,物体颜色呈加色法效应。如红光和绿光同时照射白色物体,该物体就呈黄色。
当有色光照射到有色物体上时,物体的颜色呈减色法效应。如黄色物体在品红光照射下呈现红色,在青色光照射下呈现绿色,在蓝色光照射下呈现灰色或黑色。
三、原色光与补色光
1、原色光
等量的红光、绿光、蓝光相加即产生白光,而不等量的红绿、蓝光相加,便会产生其他色光。在摄影中,把红光、绿光、蓝光称为三原色光。
2、补色光
任何两种色光相加后如能产生白光,这两种色光就互称为补色光。红、绿、蓝三原色光的补色光分别为青、品、黄色光。红光与青光、绿光与品红光、蓝光与黄光互为补色光。
3、六星图

每一种色光都是同它相邻的两种色光组成,如红光由黄光和品红光组成,黄光由红光和绿光组成,绿光由黄光和青光组成,青光由绿光和蓝光组成,蓝光由青光品红光组成,品红光由蓝光和红光组成。
由此可见,每种原色光是由两种补色光组成,每种补色光则由两种原色光组成。此外,该图还表明了每一种原色光所对应的补色光,即红与青、蓝与黄、绿与品红互为补色光。
四、彩色摄影的减色法原理
现代彩色摄影是采用减色法原理来获取彩色影像的,所谓减色法原理就是运用青、品、黄三种颜色的单色影像来叠合成各种色彩。等量的红光与绿光混合产生黄光,等量的红光与蓝光混合产生品光,等量的绿光与蓝光混合产生青光;等量的黄光与品光相叠产生红光,等量的青光与品光相叠产生蓝光,同样,等量的青光与黄光相垒产生绿光。而当等量的黄、品、青三色相垒则产生灰色或黑色。如果黄、品、青三色的密度不等,那么,它们相垒后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颜色。
五、色彩三要素
色彩的三要素是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它们是评价色彩的主要依据。
1、色相
色相也称色别,是指色与色的区别,色别是颜色最基本的特征,它是由光的光谱成分决定的,由于不同波长的色光给人以不同的色觉,因此,可以用单色光的波长来表示光的色别。
2、明度
明度是指颜色的明暗、深浅,通常用反光率表示明度大小。同一色别会因受光强弱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明度,不同的色别之间也存在明度的异同。人眼对不同颜色的视觉灵敏度不同,不同色别在反光率相同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明度感受。
3、饱和度
饱和度是指色的纯度,也称色的鲜艳程度。饱和度取决于某种颜色中含色成分与消色成分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就越小。
物体的表面结构和照明光线性质也影响饱和度,相对来说,光滑面的饱和度大于粗糙面的饱和度;直射光照明的饱和度大于散射光照明的饱误度。
色的明度改变,饱和度也随之变化。明度适中时饱和度最大;明度增大时,颜色中的白光增加,色纯度减小,饱和度也就降低;明度减小时,颜色很暗,说明颜色中的灰色增加,色纯度也减小,饱和度也就降低。当明度太大或太小时,颜色会接近白色或黑色,饱和度也就极小了。

第一讲(续)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09月08日 09:00 阅读(72) 评论(2)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六、色温与光源色温
色温是表示光源光谱成分的一种概念,它所表示的是光线的颜色,而不是光的冷暖温度。光线越红,色温越低;光线越蓝,色温越高。白光的色温约为5500K,若光源含红光成分多,其色温就低于5500K,而光源含蓝光成分多,其色温就高于5500K。
色温
在讨论彩色摄影用光问题时,摄影家经常提到“色温”的概念。色温究竞是指什么? 我们知道,通常人眼所见到的光线,是由7种色光的光谱所组成。但其中有些光线偏蓝,有些则偏红,色温就是专门用来量度光线的颜色成分的。
色温定义:当光源所发射的光的颜色与黑体在某一温度下辐射光的颜色相同时,黑体的这个温度称为该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色温。
用以计算光线颜色成分的方法,是19世纪末由英国物理学家洛德·开尔文所创立的,他制定出了一整套色温计算法,而其具体制定的标准是基于以一黑体辐射器所发出来的波长。在色温的计算上,是以 Kelvin 为单位,黑体幅射的 0° Kelvin= 摄氏 -273 °C 做为计算的起点。 将黑体加热,随着能量的提高,便会进入可见光的领域,例如,在 2800 °K 时,发出的色光和灯泡相同,我们便说灯泡的色温是2800°K。 可见光领域的色温变化,由低色温至高色温是由橙红 --> 白 --> 蓝。
开尔文认为,假定某一纯黑物体,能够将落在其上的所有热量吸收,而没有损失,同时又能够将热量生成的能量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话,它便会因受到热力的高低而变成不同的颜色。例如,当黑体受到的热力相当于500—550摄氏度时,就会变成暗红色,达到1050一1150摄氏度时,就变成黄色……因而, 光源的颜色成分是与该黑体所受的热力温度相对应的。只不过色温是用开尔文(。K)色温单位来表示,而不是用摄氏温度单位。
(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在炉温中逐渐变成红色,这便是黑体理论的最好例子。当黑体受到的热力使它能够放出光谱中的全部可见光波时,它就变成白色,通常我们所用灯泡内的钨丝就相当于这个黑体。)
色温计算法就是根据以上原理,用。K来表示受热钨丝所放射出光线的色温。根据这一原理,任何光线的色温是相当于上述黑体散发出同样颜色时所受到的“温度”。
光源色温
颜色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物理上的作用,所有颜色印象的产生,是由于时断时续的光谱在眼睛上的反应,所以色温只是用来表示颜色的视觉印象。
彩色胶片的设计,一般是根据能够真实地记录出某一特定色温的光源照明来进行的,分为5500。K日光型、3400。K强灯光型和3200。K钨丝灯型多种。因而,摄影家必须懂得采用与光源色温相同的彩色胶卷,才会得到准确的颜色再现。如果光源的色温与胶卷的色温互相不平衡,就要用滤光镜来提升或降低光源的色温,使与胶卷的厘定色温相匹配,才会有准确的色彩再现。
当太阳光在无云大气中,水平线上方40°照射时,色温是5500。K,1983年世界组织公布以此为标准日光,用以测量照相机镜头的色再现性。
对于传统的胶片照相机来说,要想准确地还原物体的色彩,首选要选择与光源色温相同的胶片片型。彩色胶片根据色温可分为日光型胶片和灯光型胶片,日光型彩色片适宜在色温5500K左右的日光下拍摄,灯光型彩色胶片适宜在色温3200-3400K的灯光下使用。另外也可以通过色温滤色镜或者后期制作来调整色温。

有意思地运用色温可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来。现在很多数码相机都提供了“白平衡”功能,这种功能不仅可以很方便地还原不同光线条件下的被摄体的色彩,而且灵活地运用这一功能还可调整图片的色调。

七、色彩的表现力
1、色彩的基调
色彩的基调是指画面色彩的基本色调,通常把彩色画面的基调分为三种,即冷调、暖调、中间调,更详细一些,可把彩色画面的基调分为:冷调、暖调、对比、和谐、浓彩、淡彩、亮彩和灰彩色调。
2、色彩的对比
色彩的对比主要包括色别的对比、明度的对比、饱和度的对比及并存的对比等。
◆色别的对比:即不同颜色的对比,主要包括类似色对比、三原色对比、和互补色对比。
◇ 类似色对比----是指按照光谱排列顺序,用相今邻的色别作对比。这种对比色彩过渡自然,没有跳跃感,有助于强化平衡、和谐、悦目、统一的感觉。
◇三原色对比----即红、绿、蓝三原色对比,这种对比色彩鲜艳、醒目,色跳感强。
◇互补色对比----"红与青"、"蓝与黄"、"绿与品"等,都属于互补色对比。这种对比在视觉效果上能产生很大的冲击力。一种颜色在与它的互补色对比时,其颜色会更艳丽、更鲜明、更强烈、更醒目。
◆明度的对比不同的色别有不同的明度,同一色别受光强弱也会产生不同的明度。明度对比大,给人以强烈的感觉;明度对比小,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饱和度的对比色的明度直接影响色的饱和度。对同一色别来说,明度适中时,饱和度最大,明度或大或小都会相应减小饱和度。饱和度高的色彩比饱和度低的色彩更容易吸引人的视觉注意力,因此,背景色彩的饱和度要低一些,这样有利于突出主体。
◆ 并存的对比明亮的色彩在黑色衬托下最引人注目;深暗色的色彩在白色衬托下最引人注目。深暗的色彩,衬托在明亮的色彩上比衬托在深暗的色彩上,看上去显得更暗。明亮的色彩,衬托大深暗的色彩上比衬托在明亮的色彩上,看上去显得更亮。每一种颜色都会给它的邻近色增添一些自己的补色。两种互补色并列在一起,每种 颜色都将比它本身更强烈。衬托在非互补色的深暗色比衬托在互补色上的深暗色,看上去显得更弱。衬托在非互补色上的明亮色比衬托在互补色上的明亮色,看上去显得更弱。
2、色彩的和谐:批整幅画面上色彩配合的统一、协调、悦目。
A-对比色的和谐:即互补色的和谐
B-邻近色的和谐:指按光谱顺序的相邻色
C-同种色和谐:即同一色调不同亮度的配合。
D-消色、光泽色与其他色的和谐。
3、色彩的感觉:色彩除了给人以色调、亮度、饱和度感觉之外,还能给人某种心理上的情绪性、象征性和功能性等感觉。
A-远近的感觉:暧色、亮度高的感觉近,反之远。
B-大小的感觉:黄色最大,紫色最小;同一色别中,亮度大的显大;
C-近退感觉:同一平面上,暧色有逼近感
D-胀缩感觉:暧色、亮度高的感觉膨胀
E-轻重感觉:由重到轻的顺序为红-橙-蓝-绿-黄-白
F-动静感觉:红橙--使人的生物钟加快;蓝青--静感。
G-软硬感:当色彩饱和度和亮度变化细腻、缓慢时,给人以柔感。
H、联想感:即看到某种色彩,想到某种实物,产生某种象征性的。

第二讲、透镜成像原理和光学基本原理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09月17日 11:17 阅读(54) 评论(1)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二讲、透镜成像原理和光学基本原理

1.凸透镜和凹透镜


2.小孔成像现象及原理

(1)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的直线传播特性
(2)小孔成像的3个条件:
第一,小孔的线度要远大于光的波长,(当小孔很小时,像变得模糊不清。这是由于光出现了衍射的缘故,当小孔的线度小到与光的波长可比拟时,通过小孔的光将不再直进,而是要发生衍射,这时的光学现象显然已经超出了小孔成像的范围。)
第二,小孔的线度要远小于物体的几何尺寸。(当小孔太大时,光班重叠变得非常明显,像已经变得完全失真,这时在光屏上呈现的是小孔周围挡光部分的影子。在小孔能够保证光的直进性的前提下,也并不是孔越小越好,孔太小会使通过小孔的光线太弱,因而成的像太暗,使我们无法看清像)
第三,小孔成像要有光屏存在,只有利用像斑在光屏上的漫反射,我们才能看到物体成的像。
3.光的反射、折射、衍射
光的传播可以归结为三个实验定律: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光的直线传播定律】: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在非均匀介质种光线将因折射而弯曲,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大气中,比如海市蜃楼现象,就是由于光线在密度不均匀的大气中折射而引起的。

【费马定律】:当一束光线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时,由介质1投射到与介质2的分界面上时,在一般情况下将分解成两束光线:反射(reflection)光线和折射(refraction)光线。

(1)光线的反射

光线的反射取决于物体的表面性质。

如果物体表面(反射面)是均匀的,类似镜面一样(称为理想的反射面),那么就是全反射,将遵循下列的反射定律,也称“镜面反射”。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与界面法线在同一平面里,所形成的夹角分别称为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

【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i = i'

对于理想的反射面而言,镜面表面亮度取决于视点,观察角度不同,表面亮度也不同。

当反射面不均匀时,将发生漫反射。其特点是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不满足反射定律。

一个理想的漫射面将入射光线在各个方向做均匀反射,其亮度与视点无关,是个常量。

(2)光线的折射

一些透明/半透明物体允许光线全部/部分地穿透它们,这种光线称为透射光线。

当光线从一种介质(比如空气)以某个角度(垂直情形除外)入射到另外一种具有不同光学性质的介质(比如玻璃镜片)中时,其界面方向会改变,就是会产生光线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是由于光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而引起的。

光线折射满足下列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与两个角度无关,仅取决于两种不同介质的性质和光的波长,

【折射定律】:n1 sin i = n2 sin r

任何介质相对于真空的折射率,称为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Index of refraction)。对于一般光学玻璃,可以近似地认为以空气的折射率来代替绝对折射率。公式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当n1 = -n2时,折射定律就是变成反射定律了,所以反射定律可以看成是折射定律的特例。

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中,光的速度比较低;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中,光的速度比较高。
(3)光线的衍射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当光线遇到障碍物时,它将偏离直线传播,这就是所谓光的衍射。由于光的波长很短,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察觉出衍射现象。

衍射不仅使物体的几何阴影失去清晰的轮廓,在边缘还会出现一系列明暗相间的亮纹。


4.焦点、弥散圆和景深的概念

(1)焦点(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3)景深(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各相关因素对景深的影响:
景深与镜头使用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以及对像质的要求(表现为对容许弥散圆的大小)有关。这些主要因素对景深的影响如下(假定其他的条件都不改变):

A.镜头光圈: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B.镜头焦距

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C.拍摄距离

距离越远,景深越大;距离越近,景深越小。

第三讲: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09月17日 11:19 阅读(32)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三讲: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1.   照相机的主要装置及功能
(1)          传统手动对焦照相机

特点:旁轴取景、使用简单、方便,图像变形小,无须通过镜头聚焦,使用专门的镜头。

(2)6×6 双镜头手动对焦照相机

特点:古典机型,成像优异,使用120胶卷。

(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SLR)原理
SLR的全称为:Single Lens Reflex,就是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目前市面上有135画幅和120画幅的SLR。
SLR是为了弥补之前出现的TLR(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和旁轴取景照相机的众多缺陷而出现的,利用同一个镜头进行取景和拍摄(所以也称为TTL取景,Through The Lens),其设计基本避免了取景视差问题。

SLR的优缺点:

优点:取景和拍摄使用同一镜头,取景准确,基本无视差;

缺点:在曝光过程中,反光板上升,无法看到画面;反光板的上下运动,是机身振动的主要来源。

SLR的几个关键部件为:

A、       反光镜:作用是将透过摄影镜头的取景用的影像反射到对焦屏;反光镜是一片表面上镀有银色反光物质的玻璃(注意,它并不是像镜子那样是将反光物镀在玻璃的背面,而是上面,所以平常保养相机时,要尽量少擦拭反光镜,就算镜面上有灰尘,也不会对成像造成影响),45°铰链在反光镜箱内。在未曝光之前,反光镜的作用是将光路改变,反射到取景器中,使操作者能够正确地取景和对焦。在快门开启之前,反光镜向上翻,让出光路后,快门才打开,光线到达胶卷平面进行曝光。曝光过程结束后,反光镜即时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瞬回式反光镜。

B、       对焦屏:作用是用来检验焦点。对焦屏等同于理想的胶卷平面,即从反光镜到对焦屏的距离与反光镜到胶卷平面的距离是相等的。通常为磨砂毛玻璃菲涅尔透镜,在未曝光之前,对焦屏代替胶卷平面,用来对焦。当对焦准确时,对焦屏会出现清晰的影像。由于光学反射原理,对焦屏上的画面与实际的画面是左右颠倒的,要通过五棱取景器才能矫正过来;



C、       五棱镜取景器:其作用是将对焦屏上左右颠倒的图像矫正过来,使取景看到的图像与直接看到的景物方位完全一致。


五棱镜通常是一整块实心的玻璃经过切削研磨而成,然后在外表(除与对焦屏和取景目镜相接的两个面外)均镀上反光材料,在其内部形成镜面反射。
取景器有两个主要指标:取景器放大倍率(简称取景倍率)和取景范围。

取景器放大倍率指通过取景器观察被摄体对眼睛的张角与用眼睛直接观察被摄体对眼睛张角之比,即通过取景器所看到的被摄体大小与用眼睛直接看到的被摄体大小之间的比值。取景放大倍率大,目视角度小,取景时看到的景物接近原物,真实感强;取景放大倍率小,目视角度大,取景时容易看到全景。若放大倍率太小,难以观察物体细部,不利于构图和对焦,而且物像相差悬殊,取景时不舒服。放大倍率一般小于1X,大多在0.75X与0.95X之间。

取景范围指通过取景器看到的景物范围与拍摄到底片的景物范围之比,用百分数表示。一般从取景器中所看到的画面并不完全是所拍摄的画面,总是比所拍摄的画面要小,一般为90%~100%。所以说SLR只是基本避免了视差,只有达到100%的取景范围才能称为没有取景视差。通常只有专业机型才具有100%取景范围。

(4)单镜头反光照相机(SLR)工作过程


2.   数码单反相机
(1)          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对比

什么是CCD?


什么是CMOS?



什么是像素?

最大像素数
最大像素英文名称为Maximum Pixels,所谓的最大像素是经过插值运算后获得的。插值运算通过设在数码相机内部的DSP芯片,在需要放大图像时用最临近法插值、线性插值等运算方法,在图像内添加图像放大后所需要增加的像素。插值运算后获得的图像质量不能够与真正感光成像的图像相比。

有效像素
有效像素数英文名称为Effective Pixels。与最大像素不同,有效像素数是指真正参与感光成像的像素值。最高像素的数值是感光器件的真实像素,这个数据通常包含了感光器件的非成像部分,而有效像素是在镜头变焦倍率下所换算出来的值。以美能达的DiMAGE7为例,其CCD像素为524万(5.24Megapixel),因为CCD有一部分并不参与成像,有效像素只为490万。
数码图片的储存方式一般以像素(Pixel)为单位,每个象素是数码图片里面积最小的单位。像素越大,图片的面积越大。要增加一个图片的面积大小,如果没有更多的光进入感光器件,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像素的面积增大,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图片的锐力度和清晰度。所以,在像素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数码相机能获得最大的图片像素,即为有效像素。有效像素的数值才是决定图片质量的关键。

最高分辨率
  数码相机能够拍摄最大图片的面积,就是这台数码相机的最高分辨率。在技术上说,数码相机能产生在每寸图像内,点数最多的图片,通常以dpi为单位,英文为Dot per inch。分辨率越大,图片的面积越大。
分辨率是用于度量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Pixel per inch)和dpi(每英寸点)。包含的数据越多,图形文件的长度就越大,也能表现更丰富的细节。
通常,“分辨率”被表示成每一个方向上的像素数量,比如640X480等。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同时表示成“每英寸像素”(ppi)以及图形的长度和宽度。比如72ppi,和8X6英寸。
     Ppi和dpi(每英寸点数)经常都会出现混用现象。从技术角度说,“像素”(P)只存在于计算机显示领域,而“点”(d)只出现于打印或印刷领域。

数码相机的存储介质
数码相机常用的存储格式有如下三种:
RAW 格式:数码相机感光元件成像后的原始图像数据,而各品牌相机的影像传感器不同,所以需要通过相机制造商专门提供的图像处理软件来转换,通用性较差。
TIFF 格式:数字图像文件扩展名是TIF,是一种非失真的压缩格式。 能保持图像的颜色层次,图像质量好,占用的存储空间也比较大,兼容性比RAW格式要高。
JPEG 格式:数字图像文件扩展名为JPG。是一种有损压缩图像格式,压缩比较大,有较快的存储速度与比较高的软件兼容性,因而被广泛的采用。






3.        数码单反相机(DSLR)的特性

第四讲:照相机的镜头知识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09月23日 18:13 阅读(39)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四讲:照相机的镜头知识


一、光圈、快门、景深、焦距
1.光圈
控制镜头进光量,需要由镜头的所谓“孔径光阑”(Diaphragm)来控制。

孔径光阑都是位于镜头内部,通常由多片可活动的金属叶片(称为光阑叶片)组成,可以使中间形成的(近似)圆孔变大或者缩小,以达到控制通过光量大小的目的。

我们用“孔径”来描述镜头的通光能力,而孔径受到光阑的控制。
为了方便在实际摄影中计算曝光量和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不同镜头的孔径光阑实际作用,采用了“相对孔径”的概念。
相对孔径 = [镜头焦距] / [入射瞳直径] = f/d
比如某个镜头的焦距为50mm,入射瞳直径为25mm,那么该镜头的相对孔径就是50/25=2。
通常表示相对孔径的办法是在相对孔径前面加入[f/],比如f/1.4、f/2、f/2.8等,也有用1:2来表示f/2的。通常镜头标记上用类似1:2的方式更多些。
在实际使用中,很少使用“相对孔径”的称呼,通常都是用“光圈系数(f-Stops)”来称呼,简称“光圈”或者“f-系数”。
在镜头的标记上,通常都是标记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如图所示:

现在标记镜头的相对孔径都是用了一系列标准化的数值: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5
f/64
可以看到:每一个数值都与相邻数值有一个 的关系,表明后一个数值的通光量为前面一个的一半,前一个数值的通光量是后面一个的两倍。因为根据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镜头通过的光量与f系数的平方成反比。
比如:f/5.6的通光量是f/4的一半;是f/8的两倍。
对于一个最大光圈为f/2的镜头:

由于采用了这样的标准化方式,对于不同的镜头,在快门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只要f-系数的相同,曝光量就是相同的。
上面表格中从前一个数字变化到后面一个数字,称“f-系数变化一档”,从前面数字变化到后面数字(就是增大f-系数),称为“缩小/收缩光圈”;反之,称为“增大/开大光圈”。

2、快门
快门英文名称为Shutter,快门是相机上控制感光片有效曝光时间的一种装置。

目前的数码摄像机快门仅有电子快门和机械快门。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控制快门的原理不同,如电子快门,是用电路控制快门线圈磁铁的原理来控制快门时间的,齿轮与连动零件大多为塑料材质;机械快门控制快门的原理是,齿轮带动控制时间,连动与齿轮为铜与铁的材质居多。前者受到风沙的侵袭容易损坏,后者虽也怕风沙的侵蚀,但是清洁方便。

(1)快门的工作原理:为了保护相机内的感光器件,不至于曝光,快门总是关闭的;拍摄时,调整好快门速度后,只要按住照相机的快门释放钮(也就是拍照的按钮),在快门开启与闭合的间隙间,让通过摄影镜头的光线,使照相机内的感光片获得正确的曝光,光穿过快门进入感光器件,写入记忆卡。
(2)快门速度的刻度表示
快门是一组做在相机机身内的一个装置(有些中、大型相机的快门是做在镜头上),用来控制每一张拍摄底片的感光时间。快门速度组合如下:

  1 1/2 1/4 1/8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甚至很多专业相机快门值达到30-1/16000

  上面每一组数字的单位都是秒,譬如1是一秒、1/15代表的就是15分之一秒、1/125代表的就是125分之一秒,这个意思就是说每一次我们照相时,让底片曝光的时间。跟光圈一样,上面每一个相邻的快门值之间都有「一格」(或说是「一级」)的差异。例如1/8跟1/15两个快门相差了「一格」、1/125与1/250也有「一格」的差距。

(3)快门的作用:完善的快门通常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必须具备有能够准确调控曝光时间的作用,这一点是照相机快门的最基本的作用;
二是必须具备有足够高的快门速度,以利于拍摄高速动动全或有效控制景深;
三是必须具有长时间曝光的作用;
四是具有闪光同步拍摄的功能;
五是具有自拍的功能,以便于自拍或在无快门线的情况下进行长时间曝光时,使快门开启。
(4)三种快门速度在动态摄影中的应用:

    A、使用足够快的快门

    此种方式适合于凝固运动的瞬间,可以真实的再现运动细节,如在运动达到精彩高潮时拍摄,但要注意应结合运动的速度在精彩时刻来临前按下快门;也可采用预定焦距的办法,待运动物体达到拍摄区域,按下快门。

    拍摄数据:

    机身:Canon EOS30QD
    镜头:100-300mm@100mm
    快门速度:1/4000s
    光圈:f4.5
    胶卷:Kadok 400迫冲1600    
  B、使用比较低的慢门追随拍摄

    此种方法适合表现运动物体的动感,可以将杂乱的背景虚化而不影响画面,拍摄者应使自己的相机随运动物体一起平稳移动,在移动中按下快门。采用此种方法拍摄可以采用比较低的快门速度,但要注意不能在相机的移动中跑焦,一般使运动物体始终在取景框的中央即可。

    拍摄数据:

    机身:Contax T3
    镜头:35mm
    快门速度:1/60s
    光圈:f8
    胶卷:Kadok EBII
    
    C、使用中速快门
    当画面中有固定的静物,又有运动物体时,可以使用中速快门,但要同时使用闪光灯或三脚架,以使静态物体不会虚掉。

    拍摄数据:

    机身:Canon EOS300D
    镜头:24-85mm@50mm
    快门速度:1/90s
    光圈:f5.6
    胶卷:Kadok EBII
    使用机顶闪光灯  

3、焦距
焦距指镜头中心到焦点的距离,通常以毫米mm量度。照相机镜头把拍摄场景中的光线投射到胶卷或传感器上。可见的视野范围(FOV,Field of View)由镜头覆盖的场景水平和垂直距离决定。面积大的传感器和胶卷拥有更大的FOVs,并且能够记录场景中的更多信息。焦距和FOV通常都是以35mm胶卷为参照的,因为这种格式(35mm)比较常用。
一般我们说:焦距就是透镜是中心到焦点的距离。但这仅仅是单片薄透镜的情况,由于照相机的镜头都是由许多片透镜组合而成的,因此,情况不是那么简单。
镜头的焦距分为像方焦距和物方焦距。像方焦距是像方主面到象方焦点的距离,同样,物方焦距就是物方主面到物方焦点的距离。必须注意,由于照相机镜头设计,特别是变焦距镜头中广泛采用了望远镜结构,物方焦距与像方焦距是不一定相等的。我们平时说的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是指像方焦距。
 
光学变焦与数码变焦
光学变焦=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
例如一枝光学变焦镜头的焦距范围是28-280mm,则它的光学变焦倍数为280mm/28mm,即10倍。这意味着物体在长焦端的大小(280mm)是其在广角端大小(28mm)的10倍。光学变焦不能与数码变焦混淆。

所谓的数码变焦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图象处理的手段,把拍摄的图象中间截出一部分来,以达到改变视角的效果。如一张1280X960的图象中间截出640X480的一部分,就可以看作是2X数码变焦。在目前存储介质容量比较大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采用较大的尺寸拍摄后再进行切割来达到同样或者更好的效果。在DC中的数码变焦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只有在DV中,由于拍摄的尺寸是由制式决定的,数码变焦才是有一定意义的。

变焦镜头由于固定透镜组和可变透镜组两部分组成。通过移动可变透镜组,改变成象光路,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镜头的焦距,从而也改变了拍摄的视角。

变焦镜头的倍率是指长焦端的最大焦距与广角端的最小焦距之比。

二、照相机镜头的分类
照相镜头的分类方法很多,但通常按下述的方法来分类
1、按镜头的焦距或视场角来分类,把镜头分成:标准镜头,短焦(广角)镜头,长焦 (望远)镜头三类。
 在35mm摄影中,焦距为50mm的镜头称为“标准镜头”,因为没有放大或缩小拍摄场景,拍出来的照片与肉眼看到的范围是一样的(图像角度为46°)。
  广角镜头(短焦距)能够让照相机“看得更宽阔”,因为它有一个较大的图像角度;然而,长焦镜头(长焦距)能让照相机“看得更远”,但看到的范围比较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镜头对应的焦距说明:

35mm格式的焦距对应镜头类型

< 20mm
超广角镜头
24mm - 35mm
广角镜头
50mm
标准镜头
80mm - 300mm
长焦镜头
> 300mm
超长焦镜头
  通过调整焦距,拍摄者可以选择以较近的距离或较远的距离拍摄,获得不同的透视感觉。一些数码相机在广角端会出现桶形失真现象,而在长焦端出现针垫形失真。
(1)          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的定义有多种,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
一般照相机出售时,大都配置有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焦距和底片画幅的对角线长度基本相等。其视场角虽仍有大小差别(一般在45°~55°之间),但大都接近人眼的视角。因此用标准镜头拍摄的照片,其画面景物的透视关系比较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由于标准镜头的焦距、视场角、拍摄范围、景深,以及在相同拍摄距离上所获得的影象尺寸等均比较适中,因而这种镜头应用最广泛,最适合拍摄人像、风光、生活等各种照片。
较为严格的定义是:焦距值为画幅对角线长度的镜头称之为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的特点如下:

A、其视角与人眼的视角相近,其所拍摄画面中景物之间的透视关系,与人眼视角所感受到的景象非常相似,没有透视变形;

B、视角范围在45°左右。

对于135画幅而言,画面是24 x 36,其对角线长度为43mm,所以135画幅的标准镜头焦距应该是43mm。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焦距为40~60mm的镜头所表现出来的透视关系也与人眼视角的透视关系相似,所以这类镜头都属于标准镜头范围。

C、是最大光圈通常比较大,至少是f/2.8。常见的光圈值有f/2.8、f/2、f/1.8、f/1.7、f/1.4和f/1.2。Canon曾于1961年生产了Canon 7,配备了f/0.95的“超级王牌”标准镜头,现在Canon生产了f/1.0的AF标准镜头EF 50/1.0 L USM。

一些厂家AF标准镜头的图片和光学结构。

Canon EF 50/1.4 USM

 

Canon EF 50/1.0L USM


(2)          广角镜头是指其焦距比标准镜头的短的摄影镜头,由于其视角范围比标准镜头广,故称为广角镜头,也称短焦距镜头。
广角镜头根据焦距的长短又有广角与超广角镜头之分。其特点是:焦距短、视场角大、拍摄景物范围广。在环境狭窄无法增加距离的情况下,使用广角镜头可以扩大拍摄视野,在有限距离范围内拍摄出全景或大场面的照片。广角镜头还具有超比例地渲染近大、远小的特点,有夸张前景的作用。在摄影中可充分利用其所创造的特殊透视关系,来夸大景物的纵深感,突出所强调的主体部分。广角镜头的焦距较短,景深较长,拍出的照片远近都很清晰。因此,它比技适合于抓拍一些来不及从容对焦的活动,比较适宜拍摄大场面的新闻照片,或在室内拍摄家庭生活照片等。由于广角镜头的祝场角大,景深范围大,在风光摄影中它是不可缺少的摄影镜头。目前市场上一般的塑料自动照相机都装配了广角镜头。

对于135画幅而言,广角镜头现有的焦距范围约为14~40mm,视角范围为60~115°,其中焦距自17~21mm的称为超广角镜头;焦距自24~40mm的称为普通广角镜头。其实这些分类不是很严格的,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15年前,24mm的广角镜头就称之为超广角镜头了。

常用的焦距值为:14、17、20、21、24、28、35mm等,而35mm则常称为“小广角”。历史上曾出现过13mm的超广角镜头,现在有不少厂家也生产了14mm的超广角镜头。

有些超广角镜头的焦距还要比全幅面鱼眼镜头的焦距还要短。除了焦距长短、视角大小外,超广角镜头与鱼眼镜头的最大区别在于画面畸变的校正,前者有意进行校正,尽量使畸变像差降低,而后者保留了畸变像差,未加以校正。超广角镜头所拍摄出的照片没有16mm鱼眼镜头的那种弯曲变形效果。

Nikkor 13/5.6

Sigma EX 14/2.8 Asp

Canon EF 24/1.4L USM

 

  (17mm超广角镜头拍摄效果)

14mm超广角镜头拍摄的效果

(24mm广角镜头拍摄效果)

(3)中长焦距镜头
长焦镜头又分成几类:(对于135画幅而言)
85~135mm一般称为中焦距镜头;(一些厂家85mm镜头的比较)。
135~300mm一般称为长焦距镜头;
300mm以上的称为超长焦距镜头。

长焦镜头的视角一般小于28。长焦镜头的特点与广角镜头的恰好相反,压缩了近处和远处物体间的透视距离,从而也压缩了空间的透视关系。

中焦距镜头属于长焦距镜头一类,中焦距镜头的焦距约为标准镜头焦距的两倍,长焦距镜头其焦距则更长一些。其共同的特点是:焦距长,视场角小,在底片上成象大。所以在同一距离上能拍得比标准镜头更大的影象。它适合于在远处拍摄人物或动物的活动,拍摄一些不便于靠近的物体,从而获得神态自然、生动逼真的画面。由于中、长焦距镜头的景深范围比标准镜头小,利用此特性有利于虚化对焦主体前后杂乱的背景,而且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一般相距比较远,在人象或主景的透视方面出现的变形较小,拍出的人象会更生动,因此人们常把中焦镜头称为人像镜头。一般的民用用户很少使用长焦镜头,这是因为长焦镜头的镜筒较长,重量重,价格相对来说也比较贵,而且其景深比较小,在实际使用中较难对准焦点,因此常用作专业摄影。

按结构类型分,长焦距镜头有折射型和折反射型。其中多数为折射型。

所谓“折射型”镜头的特点是:镜头中的全部光学元件都是利用光学折射原理参与成像。

下面是折射型长焦镜头的例子:

Nikkor AF 85/1.4D

 

Canon EF 1200/5.6L USM

所谓“折反射型”镜头的特点是:镜头中的一部分光学元件是利用光学反射原理参与成像,另外一部分是利用光学折射原理参与成像。

折反射型(Mirror、Reflex)镜头的焦距多在400mm以上,而且由于原理结构所限,这类镜头的光圈还不能调整,是固定不变的。


2、按镜头的聚光能力分类,照相物镜其相对孔径的大小应达到:超透光力镜头, 1:2.8以上;强透光力镜头,1:3.5~1:5.8;正常透光力镜头,1:6.3~1:9;弱透光力镜头,小于1:9。
3、按镜头的焦距能否变化,又可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两类。由于光学设计水平、光学玻璃熔制技术的迅速提高,手头比较富有的摄影爱好者已有可能选用焦距可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而保持象面不动的光学系统。这种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焦距值、从而得到不同宽窄的视场角,不同大小的影象和不同景物范围的照相机镜头称之为变焦距照相物镜,简称变焦镜头。变焦镜头在不改变拍摄距离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变动焦距来改变拍摄范围,因此非常有利于画面构图。由于一个变焦镜头可以兼担当起若干个定焦镜头的作用,外出旅游时不仅减少了携带摄影器材的数量,也节省了更换镜头的时间。目前,国外生产的高档全自动傻瓜照相机几乎都配置有小变倍比的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除了有调焦环外,还多了一个变焦环。调节该环可以使镜头的焦距值在预定范围内灵活地改变。变焦镜头的最长焦距值与最短焦距值之比,称为该镜头的变焦倍率。简称变倍比。

例如某镜头为AF 80-200/2.8 ED,按照 200/80 = 2.5,该镜头的变倍比(变焦倍率)为2.5X。

从变焦机构分,变焦镜头可分成两种:双环式 (Two Touch)和单环式(One touch)。

双环式变焦镜头的特点是调焦环与变焦环分开,互不干扰。其优点是变焦时,焦点不会改变,但操作稍有不便,多见于短焦距的变焦镜头上。近来出现了一种双环式变焦点AF变焦镜头,焦距变化时,焦点亦随之改变。由于能自动聚焦,故使用起来并无不便。

双环式变焦镜头的变焦环分为两种:推拉方式和旋转方式。

Nikon AF 80-200/2.8 ED

Nikon AF 80-200/2.8 D ED N


单环式变焦镜头是调焦环与变焦环合二为一,该环作旋转运动时为调焦,前后直线移动为变焦,故也称推拉式。其特点是操作方便,但在变焦时容易使焦点移动,其内部机械结构也较为复杂,这种形式多见于长焦距变焦镜头和大变倍比变焦镜头上。

对于标准变焦镜头而言,两种类型都有。至于这两种类型的镜头谁优谁劣,要视具体情况而言,笼笼统统地说这种形式优于那种形式,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厂家在生产镜头时,主要是出于光学设计的需要,而对用户的要求考虑不多。

对于AF变焦镜头来说,由于在自动聚焦时,调焦环是随之转动的,操作者在拍摄时不能用手握住这一转动部分,因此所有的AF变焦镜头都是双环式的。根据变焦环的工作情况仍可分成旋转式和推拉式。一般而言,旋转式多见于短焦距变焦镜头,推拉式则多见于长焦距变焦镜头。

按其变焦范围,变焦镜头的分类如下:

A.广角变焦镜头:特点是短焦距端包含有广角/超广角焦距在内,而且变焦倍率小于5X。最初出现的广角变焦多数是20-50之间,现在长焦端有加长的趋势,同时广角也迈入了超广角端。

常见的广角变焦范围为15-30、16-35、17-35、18-28、18-35、20-35、21-35、24-50、24-85、24-105、24-135mm等。

AF-S VR 24-120/3.5-5.6G IF-ED


B、标准变焦镜头:特点是包含普通广角和中焦焦距。最初的标准变焦镜头多数是35-70mm,现在广角端和长焦端都有扩张的趋势。现在我们定义标准变焦镜头的变焦范围为:包含28mm广角焦距,变焦倍率小于5X的。

常见的标准变焦镜头有:28-70、28-80、28-85、35-70、28-105、35-105、35-135mm。基本上都是将"标准焦距"放在中间。随着变焦镜头光学质量的不断改进和体积不断减小,此类镜头大有取代"标准镜头"的趋势,它既包括了标准焦距在内,也包含了所谓的"小广角"或广角焦距和中长焦距在内,使用时非常灵活方便。

Canon EF 28-105/3.5-4.5 II USM

C、长焦变焦镜头:特点是短焦距从中焦焦距开始,变焦倍率小于5X。通常焦距范围为70-400mm。

常见长焦变焦镜头有:70-200、70-210、80-200、75-300、100-300mm的,其中70-210和80-200mm的镜头尤为广大摄影爱好者所青睐。不少厂家都生产了70/80-200/2.8高质量大口径变焦镜头作为本公司的“招牌”镜头,价格昂贵。

Sigma AF 70-200/2.8 EX APO /HSM

Canon EF 70-200/2.8 L IS USM

D、大倍率变焦镜头:特点是短焦端含有广角焦距,变焦倍率大于或者等于5X。

常见大倍率变焦镜头有:24-120、24-200、28-200、28-210、28-300、35-200mm等,

这类镜头涵盖着常用的焦距,使用方便,可以“一镜走天下”,最为适合旅游和摄影初学者使用。Canon曾经生产了一支35-350mm的10倍变焦镜头,焦距范围横跨小广角和超长焦距。

Tamron AF 28-300/3.5-6.3 Ultra Zoom XR LD Aspherical [IF] Macro

EF 35-350/3.5-5.6L USM


E、超长焦距变焦镜头:特点是最短焦距落在长焦范围之内,而最长焦距落在超长焦距范围,而且变倍比均在4X以上。

常见的超长焦距变焦镜头有:100-400、100-500、350-1200mm等,这类镜头一般比较昂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1000~4000mm的变焦镜头,由美国著名的望远镜生产厂家得宝(Tasco)光学仪器公司生产。
[m]Pentax F* 250-600/5.6 ED 由于制造成本之缘故,变焦镜头的最大光圈一般均在f/3.5以上。少数为f/2.8,具有f/2.8固定最大光圈的变焦镜头,价格都比较昂贵。
与定焦镜头相比,变焦镜头方便灵活,取景容易。从理论上讲,变焦镜头的光学质量可以做成与定焦镜头一样,但由于变焦镜头的结构复杂,镜片数较多,生产厂家为了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故在光学校正方面作了折衷设计,因此大多数变焦镜头的光学质量要比相应的定焦镜头差,但实际中还是有少数一些能与定焦镜头相媲美的变焦镜头,但价格都比较高。定焦镜头的优点是最大光圈大,很容易就可做到大于f/2.8。随着光学技术的不断改进,现在的变焦镜头光学质量远比以前的变焦镜头要高,所以有不少的专业摄影师(如新闻摄影记者)都配有相应的变焦镜头。而且一支变焦镜头的价格要比几支定焦镜头的总价格要低得多。

第五讲:测光、暴光补偿和用光技巧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0月14日 23:47 阅读(38)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五讲:测光、暴光补偿和用光技巧
一、测光
1.        定义:
所谓测光其实就是指数码相机根据环境光线系统依靠特定的测量方式而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的方式。简单的说,也就是对被摄物体的受光情况进行测量。一般来 说,测光主要是测定被拍摄对象反射到镜头中的光亮度然后在根据这一亮度给出一定的光圈快门速度组合。而这种测光方式一般也被称之为反射式测光。而测光方式 如果按测光元件的安放位置不同则可分为外测光和内测光两种。
2.外测光:
指测光元件与镜头的光路各自独立而进行测光。这种测光方式广泛应用各种旁轴取景式镜头快门照相机中,虽然它具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但在许多时候,却会因为镜头与测光元件的位置和感光方式不同而产生偏差。目前,许多的消费级数码相机都使用了这样的测光系统进行测光。
3.内测光:
  一般也会被称为TTL测光,即TTL Light Measuring。这种测光方式一般都是直接通过镜头来测量进入镜头的通光量,与外测光相比这种测光方式可以更为灵活的在更换相镜头或摄影距离变化、加滤色镜时进行自动的光线校正。目前几乎所有的单反数码相机和准专业数码相机都采用这种测光方式。
而在内测光中,测光元件的放置主要有两种方案:
一是放置在取景光路中目镜附近,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一般测光;TTL一般测光系统与广大的传统单反相机的测光系统比较相似,具有色彩还原准确,图像淡雅的特点。
二是放置在摄影光路中,光线从辅助反光镜或由胶片平面、焦平面快门的叶片表面反 射到测光元件上进行测光,这种测光方式称为TTL直接测光。TTL直接测光,则多被应用于各种消费级准专业相机之中,与TTL一般测光相比,这种直接测光可以较好的中和CCD色彩宽容度差的问题,而避免图像色彩反差过大。
  而无论是使用那种测光方案,专业一点的数码相机都很可能具有多种测光模式。而这些测光模式,假如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来分类的话则主要包括点测光、****部分测光、****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几个大类。而无论采用那种测光模式,其目的 都是希望拍摄者可以更为自由的根据实际环境来准确的确定正确的曝光量。
 3、数码相机的测光模式
  专业一点的数码相机都很可能具有多种测光模式。而这些测光模式,假如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来分类的话则主要包括点测光、****部分测光、****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几个大类。而无论采用那种测光模式,其目的都是希望拍摄者可以更为自由的根据实际环境来准 确的确定正确的曝光量。
  (1)、点测光
  一般来说,在这种模式下测光元件仅会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 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采用点测光在室内对MM的眼睛进行测光的效果

  而一些高端的数码相机还具备所谓的多点测光方式,事实上,也是点测光中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测光模式将单一的点变成了在取景框中的多个点,而使拍摄者可以更为自由的进行测光点选取以便进行曝光。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测光方式并不适合于环境光线复杂,特别是逆光或反差较大的情况下使用,如上图,由于被拍摄的图像中,具有天空和山峦两个反差较大的物体,而拍摄者又使用了点测光模式,仅对天空进行测光,就使得相机光线欠曝,而让山峦的细节全部丢失。
  
(2)、****部分测光模式
  这种模式其实是对****点测光模式的一种扩展,相机的测光元件会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并最终进行平均加权而得出测光数据, 这种测光模式非常适合各种画面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心位置或环境光线反差不大的风景照片的拍摄时使用。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被摄的人物由于服装和面部的色彩反差较大,而其与环境色彩的光线反差较小,拍摄者就使用了****部分测光模式,对处于画面****的整个人进行测光,而避免了衣服和面部反差较大所可能造成的欠曝或过曝情况,而获得了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3)、****重点平均测光模式

  一般来说,当使用这种模式测光时,相机会把测光重点放在画面****(约占画面的60%), 同时并兼顾画面的边缘。目前,许多单反数码相机都会具备这种测光模式,使用这种测光模式的好处时,当画面出现高反差或色彩迥异的情况时,相机会对多个区域进行测光,并根据拍摄者的需要强调对某个区域进行重点测光,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这样,所获得的图像会很少有某个区域欠曝或过曝的问题出现,但对于一些重点 主体部位,图像却能很清晰的进行反映,因此,非常适合于拍摄各种具有大反差光照的风景或运动照片。
(4)、平均测光模式

  这种测光方式,也许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比较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例如,上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暗部不暗,亮部不亮,会出现一种灰蒙蒙的感觉,使人感觉非常失败。
5)、多区测光模式

  这种测光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将整个画面划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各自使用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再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以求得合适的曝光量的方式。一般来说,不同厂家生产的相机所使用的模式和名称都会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原理都是一样的,例如,尼康在其高端数码相机中,将这一测光模 式称之为矩阵测光,而佳能则叫做256区多区评估测光,柯尼卡美能达的则被改为蜂窝式测光等等。而无论是那种多区测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能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如上图中,蓝天与地面的反差相当大,但由于拍摄者使用了多区测光模式而设定了正确的光圈和快门组合,从而使其天空与地面的亮度都可以恰到好处地被表现出来。

二、        曝光的基本理论
(1)          影响正确曝光的三个因素:
A.       快门
B.       光圈
C.       底片感光度(ISO)
ISO感光度是衡量传统相机所使用胶片感光速度标准的国际统一指标,其反映了胶片感光时的速度(其实是银元素与光线的光化学反应速度)。传统相机可以根据拍摄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ISO感光度的低速、中速或高速胶片进行拍摄。
而 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其实并不使用胶片,而是通过感光器件CCD或CMOS以及相关的电子线路感应入射光线的强弱。为了与传统相机所使用的胶片统一计量单 位,才引入了ISO感光度的概念。同样,数码相机的ISO感光度同样反应了其感光的速度。ISO的数值每增加1倍,其感光的速度也相应的提高1倍。比如 ISO200的感光度比ISO100感光度的感光速度提高1倍,而1SO400的感光度比ISO200的感光度提高1倍,而比ISO100的感光度提高4 倍,并依次类推。_P. ISO感光度的高低代表了在相同EV曝光值时,选择更高的ISO感光度,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使用更快的快门速度获得同样的曝光量。反之,在快门不变的 情况下能够使用更小的光圈而保持获得正确的曝光量。因此,在光线比较暗淡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往往可以选择较高的ISO感光度。





(2)          暴光补偿
曝光补偿是为了让拍摄者对相机测光所确定的曝光“量”进行修正、调整,从而得到适宜于主体正确表现的准确曝光。
曝光补偿量均用+3、+2、+1、0、-1、-2、-3、等加以表示,“+”表示在测光所定曝光
量的基础上增加曝光,“-”表示减少曝光,相应的数字为补偿曝光的级数(EV值)
EV是英语Exposure Values的缩写,是反映曝光多少的一个量,其最初定义为:当感光度为ISO 100、光圈系数为F1、曝光时间为1秒时,曝光量定义为0,曝光量减少一档(快门时间减少一半或者光圈缩小一档),EV值增加1。
被摄对象环境亮度比较高,主体比较暗时需作曝光补偿,反之需作曝光负补偿。

三、         摄影的用光技巧
在广告摄影中,布光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它不仅体现着摄影师的个性和风格,而且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

(1)光线特性
 摄影上,光线特性的研究一般从光度、光质、光位、光型、光比和光色等六个方面着手。
A.       光度
光度是光的最基本因素,它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所呈现亮度的总称。光度与曝光直接相关,光度大,所需的曝光量小;光度小,所需的曝光量大。此 外,光度的大小也间接地影响景深的大小和运动物体的清晰或模糊。大光度容易产生大景深和清晰影像的效果;小光度则容易产生小景深和模糊的运动影像效果。
B.       光位
光位指光源的照射方向以及光源相对于被摄体的位置。摄影中,光位决定着被摄体明暗所处的位置,同时也影响着被摄体的质感和形态。光位可以千变万化,但在被摄体与照相机位置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光位可分为顺光、侧光、逆光、顶光、脚光和散射光等六种。
C.       光质
光质指光的硬、软特性。所谓硬,指光线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轮廓鲜明、反差高;所谓软,指光线产生的阴影柔和不明快,轮廓渐变、反差低。硬光带有明显 的方向性,它能使被摄物产生鲜明的明暗对比,有助于质感的表现。硬光往往给人刚毅、富有生气的感觉;软光则没有明显的方向性,它适于反映物体的形态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物体的质感,软光往往给人轻柔细腻之感。
D.      光型
对被摄体而言,拍摄时所受到的照射光线往往不止一种,各种光线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光型就是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对被摄体起的作用。光型通常分为主光、辅光、轮廓光、装饰光和背景光等五种。
a.     主光 主光是被摄体的主要照明光线,它对物体的形态、轮廓和质感的表现起主导作用。拍摄时,一旦确定了主光,则画面的基础照明及基调就得以确定。需要注意的是, 对一个被摄体来说,主光只能有一个,若同时将几个光源作主光,被摄体要么受光均等,分不出什么是主光,画面显得平淡;要么几个主光同时在被摄体上产生阴 影,画面显得杂乱无章。
b.     辅光 辅光的主要作用是提高主光所产生阴影部位的亮度,使阴暗部位也呈现出一定的质感和层次,同时减小影像反差。在辅光的运用上,有一点应明确,辅光的强度应小于主光的强度,否则,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并且容易在被摄体上出现明显的辅光投影,即“夹光”现象。
c.     轮廓光 轮廓光是用来勾划被摄体轮廓的光线。轮廓光赋予被摄体立体感和空间感。逆光和侧逆光常用作轮廓光,轮廓光的强度往往高于主光的强度。深暗的背景有助于轮廓光的突出。
d.     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用来对被摄体局部进行装饰或显示被摄体细部的层次。装饰光多为窄光,人像摄影中的眼神光、发光以及商品摄影中首饰品的耀斑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
e.     背景光 背景光是照射背景的光线,它的主要作用是衬托被摄体、渲染环境和气氛。自然光和人造光都可用作背景光,背景光的用光一般宽而软,并且均匀,在背景光的运用上,特别要注意不要破坏整个画面的影调协调和主体造型。
E.       光比
光比是指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受光强弱的差别。光比大,被摄体上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就大;反之,亮部与暗部之间的反差就小。
通常,主光和辅光的强弱及与被摄体的距离决定了光比的大小。所以,拍摄时调节光比的方式有以下两种:①调节主光与辅光的强度。加强主光强度或减弱辅光强 度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②调节主灯、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缩小主灯与被摄体的距离或加大辅灯与被摄体的距离都会使光比变大;反之,光比变小。
F.        光色
光色指光的“颜色”,通常也称为色温。对黑白摄影来说,光色并不十分重要。但在彩色摄影中,光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拍摄时必须选择色温同胶片平衡色温相一致的照明光源,不然,拍摄出来的影像会出现偏色。
(2)常用影室灯具
广告摄影对影像的再现效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许多被摄对象都被置于影室内精雕细镂地进行布光和拍摄。用于影室内照明的光源有钨丝灯和电子闪光灯 两种。由于电子闪光灯具有发光强度大,色温稳定,发热少和电耗小等优点,因此,目前广告摄影影室照明多采用电子闪光灯,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伞灯、柔光灯、 雾灯、泛光灯和聚光灯等几种。
A.       伞灯
将不同质地、规格的反光伞装在泛光灯上就成为伞灯。伞灯的特点是发光面积大,光性柔和,反差弱。
B.       柔光灯
在各种闪光灯灯头上加上柔光罩,就成为柔光灯。柔光灯所发出的光是由闪光灯发出的直射光与反光罩的反射光混合后,再经柔光罩透射扩散而成的。柔光灯的特点是能提供平均而充足的照明,发出的光光性柔和,但方向一般强于伞灯,反差清晰,投影浓于伞灯,富有良好的层次表现。
C.       雾灯
雾灯是一种特殊的灯具。雾灯的灯头由特殊的闪光灯头做成,闪光管前有反射玻璃,其输出的光全部为由反光罩反射后的透射扩散光。雾灯特别适合商品(尤其是高光洁度物体)的拍摄。雾灯的特点是可提供非常平均而大面积的照明,光性柔和,对细部层次、色饱和度表现俱佳。
D.      泛光灯
泛光灯是最常用的灯具,它由电子闪光灯装上反光罩构成。泛光灯所发的光为直射硬光,光的亮度高,方向性强,反差大,产生的投影浓重。此外,光域的中心部位光值高,边缘部分显著衰减。
E.       聚光灯
聚光灯通常在光源后面装有镜面球形反光器,光源投射的光被反光器反射后经前部的聚光镜聚焦而发射出平行的光束。聚光灯的特点是发射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光束,光衰很小,亮度高,方向性很强,光性特硬,反差甚高。

(3)影室布光的一般步骤与规律

   影室灯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出奇妙的光影效果。但由于影室布光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从 一方面来说,可使摄影师将布光的效果发挥到极至,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布光的难度。为了提高布光的效果和速度,布光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与规律。
A.确定主光
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B.加置辅助光
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
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 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 扭的阴影。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
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助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C.       设置背景光
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
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
当被摄体较大,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背景光一般不会干扰主体的布光,并且容易控制背景光的覆盖面、亮度和匀度。在具体的布 光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体与背景明度相近的局部是否会出现“并”的现象,或者要求亮度均匀的大面积背景是否其****与四周的照度确实均匀一致,对这两种情况,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目测,最好能用测光表作认真的检测,因为人眼对亮度的微小变化往往不敏感,而胶片却会忠实地给予记录。另外,对经常拍摄的高调 或低调照片的背景光布光时应明白,它们的背景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越亮越好或越暗越好。背景亮度过强,所产生的的漫射光不仅很容易使镜头产生眩光,而且会影 响被摄体的光效。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控制得过黑也没有必要。一般地,拍摄高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亮处高一个EV值较适宜,而拍摄低调照片 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暗处低一个EV值即可。
D.      加置轮廓光
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 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分离出来。轮廓光通常从背景后上方或侧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为一个,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二个或多个。轮廓光通常采用聚光灯, 它的光性强而硬,常会在画面上产生浓重的投影。因此,在轮廓光布光时一定要减弱或消除这些杂乱的投影。对这些投影的消除或减弱,除了调节灯位外,有时巧妙 地借助反光器作轮廓光投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轮廓光布光时还应注意轮廓光与主光的光比,通常轮廓光是亮于主光的。此外,布光时,应根据拍摄主体的需 要选择硬光还是柔光作轮廓光。柔光的获得通常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将伞灯、柔光灯等尽量靠近被摄体,这样才能使轮廓光的亮度高于主光,但这样做往往较费劲; 另一种方法较简便,只用将扩散片用于聚光灯便可使光柔化。有一点应当明确,轮廓光并不是每幅画面必需的光线,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不然,就会有画蛇添 足之感。
E.       加置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装饰,它是局部、小范围的用光。装饰光与辅 助光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为目的,而是弥补主光、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眼神光、发光以及被摄体明部的重点投射光、边缘 的局部加光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装饰光的布光一般不宜过强过硬,过强过硬容易产生光斑而破坏布光的整体完美性。
F.        审视
在以上布光过程中,由于光是一种种添加的,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布光完毕后,还需仔细审视整体光效,如布光有无明显欠缺或不 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浓淡是否合乎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适,各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各光源有否进入取景画面而造成光晕等,对这些细节的审视,可以避免 因一时疏忽而造成前功尽弃。

(4)影室布光技巧
为了取得理想的光影效果,影室布光时除了要遵循上面所提的布光步骤和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掌握以下这些技巧和要领。
A.       控制好光源面积和扩散程度
光源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源的发光性质,而光源的发光性质又影响到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因此,控制好光源面积和光源的扩散程度就可较好地控制被摄体的明 暗反差效果。需要低反差时,光源面积大,并且扩散程度也大,使光的覆盖面超过被摄体;需要高反差时,光源面积要小,并且扩散程度也小,光具有方向性。
B.       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
足够的照明亮度可使我们自如地通过光圈来控制所需的景深。虽然在照明亮度不够时可采用延长曝光时间或进行多次曝光的方法来解决,但这两种方法都会给拍摄 带来不方便。延长曝光时间容易引起曝光互易律失效,从而导致胶片的颗粒变粗,反差降低,色彩出现偏差;而采用多次曝光则要求被摄体和照相机的位置在曝光期 间纹丝不动,并且曝光量的计算也较为复杂,拍摄的难度大为增大。
C.       选择合适的灯距
首先,灯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 被摄体的受光强度,被摄体的受光强度是按灯距的平方倒数变化的,光强随灯距的变化非常大。此外,灯距的大小还会影响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当灯距很小,并 且光源面积小于被摄体时,光源可看作点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大;反之,当灯距很大时,光源可看作面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小。
D.      尽量少用灯具
布光中,并不是灯具用得越多越好,使用灯具数量过多,不仅使布光显得复杂,而且会带来杂乱无章的投影,而这些投影的消除往往又比较困难,因此,在布光中,要尽量少用灯具,必要时,可选用反光器进行补光。
E.       多用反光器
在布光中提倡多使用反光器,除了它不大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投影外,还在于各式各样的反光器能提供不同光性的反射光,易于控制效果。反光器不仅可作主光照 明,也可对被摄体的暗部作辅光照明,甚至可根据布光的需要和被摄体的形状进行切割,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进行补光,极好地控制着光域。在广告摄影中,经常会 出现使用反光器的数量多于使用灯具数量的现象,而对一个广告摄影师来说,能否灵活而有效地使用反光器则是其布光是否成熟的标志。
F.        恰当的光比控制]
布光中的光比控制牵涉到被摄体自身的反差以及画面中主体、陪体和背景三者之间的明暗对比,同时也决定着整个画面的影调和被摄体的质感及细节表现。布光中 的光比控制一般以真实表现被摄体本身固有的表面亮度、质感和色彩为原则,如对白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素雅和洁净,主体宜处理成高调;对黑色的主体要表现出 它的深沉和凝重,主体宜处理成低调。当然,在不违背广告创意的前提下,摄影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创造性地控制光比,以求得布光上的新意。


第六讲、广告摄影的技术素质控制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0月14日 23:48 阅读(35)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六讲、广告摄影的技术素质控制

1.常用影室灯具极其使用
广告摄影对影像的再现效果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因此,许多被摄对象都被置于影室内精雕细镂地进行布光和拍摄。用于影室内照明的光源有钨丝灯和电子闪光灯两种。由于电子闪光灯具有发光强度大,色温稳定,发热少和电耗小等优点,因此,目前广告摄影影室照明多采用电子闪光灯,其中,比较常用的有伞灯、柔光灯、雾灯、泛光灯和聚光灯等几种。
A.       伞灯
将不同质地、规格的反光伞装在泛光灯上就成为伞灯。伞灯的特点是发光面积大,光性柔和,反差弱。
B.       柔光灯
在各种闪光灯灯头上加上柔光罩,就成为柔光灯。柔光灯所发出的光是由闪光灯发出的直射光与反光罩的反射光混合后,再经柔光罩透射扩散而成的。柔光灯的特点是能提供平均而充足的照明,发出的光光性柔和,但方向一般强于伞灯,反差清晰,投影浓于伞灯,富有良好的层次表现。
C.       雾灯
雾灯是一种特殊的灯具。雾灯的灯头由特殊的闪光灯头做成,闪光管前有反射玻璃,其输出的光全部为由反光罩反射后的透射扩散光。雾灯特别适合商品(尤其是高光洁度物体)的拍摄。雾灯的特点是可提供非常平均而大面积的照明,光性柔和,对细部层次、色饱和度表现俱佳。
D.      泛光灯


泛光灯是最常用的灯具,它由电子闪光灯装上反光罩构成。泛光灯所发的光为直射硬光,光的亮度高,方向性强,反差大,产生的投影浓重。此外,光域的中心部位光值高,边缘部分显著衰减。 与聚光灯相比,泛光灯发射的光束较宽,经它照射产生的高光区的亮度略弱,阴影区的清晰度稍低,影调也不太暗。当你在摄影室里拍人像或静物时,用泛光灯通常会比用生硬而强烈的聚光灯产生的拍摄效果更令人满意。泛光灯也因此成为室内摄影的主要设备,而聚光灯则做为泛光灯的补充。
标准250瓦和500瓦摄影泛光灯泡是摄影室的必备品,我们分别称之为1号灯泡和2号灯泡。其外形看上去与家用灯泡没有两样,而且通常装有反光罩。各种不同功率的反光罩摄影泛光灯泡(如:200瓦、375瓦和500瓦)都可做为正规摄影泛光灯泡。这些灯泡的内层都镀有一层银,其作用相当于内置反光罩。这些反光罩灯泡经过改装之后同样也能投射出狭窄的强光束,我们因此称之为聚光灯。任何一种反光罩灯泡的后面都装有固定的反光罩,灯与罩接合紧密,便于安装。但其售价较高。通常在永久性摄影室里,专业摄影师用的是标准灯泡,原因之一是它的价位低。而另一个因素金属反光罩可以"聚焦"并且由于采用"扩散器",从而改变灯泡与反光罩的距离,这样可以更为精确地控制布光。
最常用的专业泛光灯泡可产生3200K光线。
E.       聚光灯


聚光灯通常在光源后面装有镜面球形反光器,光源投射的光被反光器反射后经前部的聚光镜聚焦而发射出平行的光束。聚光灯的特点是发射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光束,光衰很小,亮度高,方向性很强,光性特硬,反差甚高。
 聚光灯可以投射出高度定向性光束。它可产生很亮的高光区和线条鲜明,影调深暗的阴影区。只用几盏聚光灯你就能营造出动人的戏剧性效果。但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总是综合运用泛光和聚光灯,这样既可保证整体布光柔和,又能使强光区轮廓鲜明、清晰而明亮
(3)影室布光的一般步骤与规律

  影室灯光不像自然光,摄影师完全可以根据主观构思和表现需要,运用娴熟的布光技巧,去营造出奇妙的光影效果。但由于影室布光具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它从一方面来说,可使摄影师将布光的效果发挥到极至,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增加了布光的难度。为了提高布光的效果和速度,布光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与规律。
A.确定主光
主光是主导光源,它决定着画面的主调。在布光中,只有确定了主光,才有意义去添加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确定主光的过程中,要根据被摄体的造型特征、质感表现、明暗分配和主体与背景的分离等情况来系统考虑主光光源的光性、强度、涵盖面以及到被摄体的距离。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题材,一般都选择光性较柔的灯,像反光伞、柔光灯和雾灯等作为主光。直射的泛光灯和聚光灯较少作为主光,除非画面需要由它们带来强烈反差的效果。
主光通常要高于被摄体,因为,使人感到最舒适自然的照明通常是模拟自然光的光效。主光过低,会使被摄体形成反常态的底光照明,而主光过高又会形成顶光,使被摄体的侧面与顶面反差偏大。
B.加置辅助光
主光的照射会使被摄体产生阴影,除非摄影画面需要强烈的反差,一般地,为了改善阴影面的层次与影调,在布光时均要加置辅光。
辅光一般多用柔光,它的光位通常在主光的相反一侧。加置辅光时要注意控制好光比,恰当的光比通常在1: 3-1:6之间,对浅淡的被摄体光比应小些,而对深重的物体光比则要大些。在加置辅光时还应注意避免辅光过于强烈,辅光过强容易造成夹光,并产生多余而别扭的阴影。为了控制多余的阴影,布光时除了使辅助光强度弱于主光外,有时还经常采取适当降低光位或将辅助光尽量靠近机位的方法使投影投向被摄体后方。
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辅助光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在使用各种灯具作辅助光的同时,别忘了尽量多使用反光板,它往往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好效果。
C.       设置背景光
背景的主要作用是烘托主体或渲染气氛,因此,在对背景光的处理时,既要讲究对比,又要注意和谐。
拍摄细小物体时,往往因主体与背景距离很近,一般难以对背景单独布光,此时主光兼作背景光。在主体与背景光比的具体控制中,可通过选择合适的灯距、方位和照明范围来控制,或用各种半透明的漫射体或不透明的遮光物在主光与背景轴线上适当部位进行遮挡,以得到适当的亮度。
当被摄体较大,且被摄体与背景有足够的距离时,可对背景单独布光。背景光一般不会干扰主体的布光,并且容易控制背景光的覆盖面、亮度和匀度。在具体的布光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主体与背景明度相近的局部是否会出现“并”的现象,或者要求亮度均匀的大面积背景是否其****与四周的照度确实均匀一致,对这两种情况,千万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目测,最好能用测光表作认真的检测,因为人眼对亮度的微小变化往往不敏感,而胶片却会忠实地给予记录。另外,对经常拍摄的高调或低调照片的背景光布光时应明白,它们的背景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越亮越好或越暗越好。背景亮度过强,所产生的的漫射光不仅很容易使镜头产生眩光,而且会影响被摄体的光效。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控制得过黑也没有必要。一般地,拍摄高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亮处高一个EV值较适宜,而拍摄低调照片时将背景亮度控制在比被摄体最暗处低一个EV值即可。
D.      加置轮廓光
轮廓光的主要作用是给被摄体产生鲜明光亮的轮廓,从而使被摄体从背景分离出来。轮廓光通常从背景后上方或侧上方逆光投射,光位一般为一个,但有时根据需要可用二个或多个。轮廓光通常采用聚光灯,它的光性强而硬,常会在画面上产生浓重的投影。因此,在轮廓光布光时一定要减弱或消除这些杂乱的投影。对这些投影的消除或减弱,除了调节灯位外,有时巧妙地借助反光器作轮廓光投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轮廓光布光时还应注意轮廓光与主光的光比,通常轮廓光是亮于主光的。此外,布光时,应根据拍摄主体的需要选择硬光还是柔光作轮廓光。柔光的获得通常有二种方法,一种是将伞灯、柔光灯等尽量靠近被摄体,这样才能使轮廓光的亮度高于主光,但这样做往往较费劲;另一种方法较简便,只用将扩散片用于聚光灯便可使光柔化。有一点应当明确,轮廓光并不是每幅画面必需的光线,只有当画面需要时才添加,不然,就会有画蛇添足之感。
E.       加置装饰光
装饰光主要是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或细节进行装饰,它是局部、小范围的用光。装饰光与辅助光的不同之处是它不以提高暗部亮度为目的,而是弥补主光、辅助光、背景光和轮廓光等在塑造形象上的不足。眼神光、发光以及被摄体明部的重点投射光、边缘的局部加光等都是典型的装饰光。装饰光的布光一般不宜过强过硬,过强过硬容易产生光斑而破坏布光的整体完美性。
F.        审视
在以上布光过程中,由于光是一种种添加的,后一种光很可能会对以前的光效产生影响,因此,在布光完毕后,还需仔细审视整体光效,如布光有无明显欠缺或不合理的地方,投影的浓淡是否合乎要求,投影的位置是否合适,各光源的照明是否出现干扰,各光源有否进入取景画面而造成光晕等,对这些细节的审视,可以避免因一时疏忽而造成前功尽弃。

(4)影室布光技巧
为了取得理想的光影效果,影室布光时除了要遵循上面所提的布光步骤和规律外,还要特别注意掌握以下这些技巧和要领。
A.       控制好光源面积和扩散程度
光源面积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光源的发光性质,而光源的发光性质又影响到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因此,控制好光源面积和光源的扩散程度就可较好地控制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需要低反差时,光源面积大,并且扩散程度也大,使光的覆盖面超过被摄体;需要高反差时,光源面积要小,并且扩散程度也小,光具有方向性。
B.       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
足够的照明亮度可使我们自如地通过光圈来控制所需的景深。虽然在照明亮度不够时可采用延长曝光时间或进行多次曝光的方法来解决,但这两种方法都会给拍摄带来不方便。延长曝光时间容易引起曝光互易律失效,从而导致胶片的颗粒变粗,反差降低,色彩出现偏差;而采用多次曝光则要求被摄体和照相机的位置在曝光期间纹丝不动,并且曝光量的计算也较为复杂,拍摄的难度大为增大。
C.       选择合适的灯距
首先,灯距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被摄体的受光强度,被摄体的受光强度是按灯距的平方倒数变化的,光强随灯距的变化非常大。此外,灯距的大小还会影响被摄体的明暗反差效果。当灯距很小,并且光源面积小于被摄体时,光源可看作点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大;反之,当灯距很大时,光源可看作面光源,被摄体的反差较小。
D.      尽量少用灯具
布光中,并不是灯具用得越多越好,使用灯具数量过多,不仅使布光显得复杂,而且会带来杂乱无章的投影,而这些投影的消除往往又比较困难,因此,在布光中,要尽量少用灯具,必要时,可选用反光器进行补光。
E.       多用反光器
在布光中提倡多使用反光器,除了它不大会产生令人厌恶的投影外,还在于各式各样的反光器能提供不同光性的反射光,易于控制效果。反光器不仅可作主光照明,也可对被摄体的暗部作辅光照明,甚至可根据布光的需要和被摄体的形状进行切割,对被摄体的某些局部进行补光,极好地控制着光域。在广告摄影中,经常会出现使用反光器的数量多于使用灯具数量的现象,而对一个广告摄影师来说,能否灵活而有效地使用反光器则是其布光是否成熟的标志。

反光板的类形:
白色反光板:白色反光板反射的光线非常微妙。由于它的反光性能不是很强所以其效果显得柔和而自然。经常使用这种反光板对阴影部位的细节进行补光。这种情况经常在使用窗户光照明时使用,让阴影部位的细节更多一点。
银色反光板:由于银色反光板比较明亮且光滑如镜。它能产生更为明亮的光。可以“突出”被摄者的 眼睛,而这种反光板的效果很容易在被摄者眼睛里映现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大而明亮的眼神光。当阴天和光线主要从被摄者头上方射过来时我在户外使用这种反光板。把它直接放在被摄者的脸下方,让它刚好在相机视场之外,把顶光反射到被摄者脸上。在阴天的光线条件下,白色反光板则不具备如此强的作用。有时我 在用窗户光照明时使用银色反光板,那时被摄者身上阴影部位显得较暗,可以让它能够敞亮。但是要小心处理,不能补光过度。或者你可能因为过度加光而破坏了窗户光的效果。
金色反光板:在日光条件下使用金色反光板补光。与银色反光板一样,它像光 滑的镜子似地反射光线,但是与冷调的银色反光板相反,它产生的光线色调较暖。医保经常使用银色反光板作为辅助光,但更常用金色反光板作为主光。在明亮的阳光下拍摄逆光人像,并从侧面和稍高处把光线反射到被摄者的脸上。用这种反光板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得到能照射到被摄者脸上的定向光线,并且还能使对被摄者脸部的曝光增加一挡;二是可以减少从背景到前景的曝光差别,这样不会使背景严重地曝光过度。准备拍摄之前不要让反光板晃动。拍摄时动作要快。
黑色反光板:这种反光板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从技术上讲它并不是反光板。而是“减光板”。使用其它反光板是根据加光法工作的,目的是为景物添加光量。使用黑色反光板则是运用减光法来减少光量。为什么要使用黑色反光板呢?因为种种原因使我们不得不常常要用讨厌的顶光拍摄。采用这种光线拍出的人脸常会产生“浣熊眼”。通过把黑色反光板放在你的被摄者头上的办法,可以减少顶光。这时光线来自黑色反光板下,就像是来自大树下或门廊 下,从而使你能引导光线的方向。通过在另一端使用另一块黑色反光板。你可以刚好在被摄者身上创造出一种“漏斗”光。当房间的另一侧也有窗户时,会使光线变 得平淡,因此,黑色反光板同样适用于窗户光。如果你想消除这种强烈的光线竞争,不妨使用黑色反光板(或者说挡光板)。
反光板的尺寸。反光板的尺寸不同,其效果也会不同。反光板的尺寸越小,其效果越 差。不仅如此,当使用加光性的反光板时,你必须把它们看作是光源。那意味着光源越大并且离被摄者越近,光线越柔和。小型的反光板和灯则成为点光源,会产生出生硬清晰的阴影。至于谈到小型黑色反光板对肖像的阻光作用。它几乎不起什么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是因为它太小。
反光板的亮度。不同厂家的产品在亮度上有很大的差别。通过使用金色和银色反光板所获得的最富于表现力的效果。因此我检查反光板时非常仔细。
F.        恰当的光比控制
布光中的光比控制牵涉到被摄体自身的反差以及画面中主体、陪体和背景三者之间的明暗对比,同时也决定着整个画面的影调和被摄体的质感及细节表现。布光中的光比控制一般以真实表现被摄体本身固有的表面亮度、质感和色彩为原则,如对白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素雅和洁净,主体宜处理成高调;对黑色的主体要表现出它的深沉和凝重,主体宜处理成低调。当然,在不违背广告创意的前提下,摄影师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习惯,创造性地控制光比,以求得布光上的新意。
2.现场光摄影
现场光摄影只使用场景中存在的光,而不是户外的日光。例如,现场光可以是家用灯光、壁炉火光或霓虹灯光。现场光还包括舞台上打在芭雷舞演员身上的聚光灯光束,或者照亮情人脸庞脸的烛光。现场光还包括透过窗户射入室内的日光。换句话说,现场光仅仅是 场景中已有的光一一除了户外日光之外一而不是另外加用的诸如溢光灯、闪光灯泡或电子闪光灯之类的人造光源。
与户外日光或摄影室人工照明相比,现场光通常要暗一些,因此,摄影者要特别注意正确曝光。

许多专业摄影师喜欢使用现场光,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A.富有真实感和情调:现场光照片能传达一种真实感。因为在许多现场光照片中使用照明有限,不像使用人工照明的摄影室拍出的照片那样完美,所以观众会有一种他正在看着被摄影对象的真实感。
现场光不仅能传达出真实感,而且还可以传达出一种情调。场景可以是幽暗的,同时强调灰暗的阴影部分,或者它可以是明亮和高调的。它也可以是忧郁的、明快的、生动的、昏暗的或欢快的。
此刻通过观察你周围的光线,你可以开始训练的眼力,辨认现场光的不同情调,为把它们捕捉到胶片上做好准备。
B.摄影者使用起来方便自如:使用现场光拍摄,你不用携带笨重的灯具、灯架、电线或电池组。你可以迅速拍摄,用不着等待电子闪光灯重新充电。你可以自由移动,设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位置拍摄。虽然在现场光条件下可以使用它们,因为使用三角架会破坏室内的自然气氛,常常使得没有经验的被摄对象表情呆滞。
C.被摄对象容易自然放松:在摄影溢光灯的强光和突如其来的闪光照射下,专业模特也许会自然从容,但是"普通的被摄对象"常常会显得不自然和紧张。使用现场光就容易多了。你的被摄对象多半会自然放松,忘记照相机的存在,你可以寻找更好的位置,抓拍你所追求的那种表情自然的肖像。
3.自然光摄影
根据相机、被摄体和光源所处的方位,可从任何-面捕捉到被摄体。当主光源很强时---如明亮的阳光---从相机来看光落在被摄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光线:
四、正面光
这 种类型的光线,是业余快照摄影师教你所使用的光线---"拍照片时太阳在你的身后。"正面光使被摄体对象没有一点阴影。被摄体的所有部分都直接沐浴在光线 中,朝向相机部分全有光。其结果是展现出一个几乎没有色调和层次的影像。由于深度和轮廓靠光和阴影的相线互作用来表现,正面光制造出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因此通常被称为平光。
正面光可以是低位的,像清晨或傍晚的太阳;第八课 培养你的眼力第三单元也可以是高位的,像正午的太阳。每种位置都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当拍摄面部时你会发现,使用高位正面光线可能在眼窝和鼻子下面投下很深的阴影。而使用低位正面光时,可以平射脸部,不会引起眯眼。
 





五、45°侧光
这种光出现在上午九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被许多人认为是人像摄影的最佳光线类型。正如你将在后面的课中要学到的,事实上,室内拍摄人像使用的主要光线,多数为45°侧光。
45°侧光能产生良好的光和影的相互作用,比例均衡。形态中丰富的影调体现出一种立体效果,表面结构被微妙地表现出来。为此,45°侧光被看作是"自然"光




六、90°侧光
这是用来强调光明和黑暗强烈对比的戏剧性光线。被摄体朝向光线的一面沐浴在强光之中;而背光的那一面掩埋进黑暗之中。阴影深重而强烈。表面结构由于每一个微小突起而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这种光有时被称作"结构光线"。

 
  



七、逆 光
当 光从相机对面被摄物的后面照过来时,会获得极具艺术效果的逆光。如果你就此曝光,被摄物就会变成一个黑色的剪影。如果采用兼顾曝光,尽管被摄物与背后的光反差强烈,你仍然可以捕捉到影像的细节。如果光源处于高位,就会在被摄对象的顶部勾勒出一个明亮的轮廓一例如模特儿的头发一制造出一种戏效果。被叫做"轮 廓光"。采用逆光,背对光的剪影物体,可以创造出既简单又有表现力的高反差影像。

第七讲:自然光广告摄影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1月10日 17:12 阅读(34)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七讲:自然光广告摄影

根据相机、被摄体和光源所处的方位,可从任何-面捕捉到被摄体。当主光源很强时---如明亮的阳光---从相机来看光落在被摄体不同部位,会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的光线:
1正面光
这 种类型的光线,是业余快照摄影师教你所使用的光线---"拍照片时太阳在你的身后。"正面光使被摄体对象没有一点阴影。被摄体的所有部分都直接沐浴在光线 中,朝向相机部分全有光。其结果是展现出一个几乎没有色调和层次的影像。由于深度和轮廓靠光和阴影的相线互作用来表现,正面光制造出一种平面的二维感觉。因此通常被称为平光。
正面光可以是低位的,像清晨或傍晚的太阳;第八课 培养你的眼力第三单元也可以是高位的,像正午的太阳。每种位置都产生出不同的效果。当拍摄面部时你会发现,使用高位正面光线可能在眼窝和鼻子下面投下很深的阴影。而使用低位正面光时,可以平射脸部,不会引起眯眼。
 





2、45°侧光
这种光出现在上午九十点钟和下午三四点钟,被许多人认为是人像摄影的最佳光线类型。正如你将在后面的课中要学到的,事实上,室内拍摄人像使用的主要光线,多数为45°侧光。
45°侧光能产生良好的光和影的相互作用,比例均衡。形态中丰富的影调体现出一种立体效果,表面结构被微妙地表现出来。为此,45°侧光被看作是"自然"光




3.0°侧光
这是用来强调光明和黑暗强烈对比的戏剧性光线。被摄体朝向光线的一面沐浴在强光之中;而背光的那一面掩埋进黑暗之中。阴影深重而强烈。表面结构由于每一个微小突起而突出地表现出来。因此,这种光有时被称作"结构光线"。

 
  



4逆 光
当 光从相机对面被摄物的后面照过来时,会获得极具艺术效果的逆光。如果你就此曝光,被摄物就会变成一个黑色的剪影。如果采用兼顾曝光,尽管被摄物与背后的光反差强烈,你仍然可以捕捉到影像的细节。如果光源处于高位,就会在被摄对象的顶部勾勒出一个明亮的轮廓一例如模特儿的头发一制造出一种戏效果。被叫做"轮 廓光"。采用逆光,背对光的剪影物体,可以创造出既简单又有表现力的高反差影像。

 




二、散射光照明的特点
外景散射是自然光的一种形态,以天空反射光的形式进行照明。阴天、薄云遮日及曙、暮期均属散射光照明。

 1. 阴天、曙暮期光线的特点
阴云遮日的阴天,天空就是一个巨大的发光体。这一发光体的亮度或照明地球上景物的亮度。它受到大气层中云层厚度的影响。云层厚,天空亮度就低,云层薄,天空亮度就高,散射光照明景物的明暗反差消失,景物的明暗层次只能依靠景物的明暗关系来表现,色彩的特征及表现会受到较大的影响。照明比较均匀,照明比较稳定。天空亮度比较均匀。天空和地面景物的亮度间距比较大。
曙暮期,由于天空的亮度受到太阳位置的影响,在距太阳较近的天空就很明亮,距太阳较远的天空就较暗,亮度很不均匀。另外,此时刻落日后或日出前有余辉,天空有局部的暖色调,而距日落日出较远的天空,已不受余辉的影响,天空呈一定的蓝色调。同时,此刻的照明效果的变化非常快,延续的时间非常暂短。地面上景物受到天空反光照明,但非常微弱,似乎呈半剪影状态,天空和地面景物的亮度间距较大。
阴天时,一般地讲光的色温偏高,所以画面上呈现蓝色。曙暮期则有不同情况,在靠近太阳附近的天空的光,色温就偏低,而距太阳远的天空的光,色温就偏高些。而且还会由于太阳的升起和太阳下落,色温将急剧地发生变化。
阴天时,天空光进行垂直照明景物的水平面亮度高于垂直面的亮度,而曙暮期的景物水平面亮度低于垂直面的亮度。

  2.阴天的光线处理
阴天本身也是十分丰富多样的,既有黑云压城的阴天,也有薄云遮日的“假阴天”等。但它们共同特点是散射光照明形态。面对这种光线,摄影师对它的处理大致有以下的内容:
(1)薄云遮日的“假阴天”情况下。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光效,即光效比较柔和,照明效果比较均匀,不形成明显的明暗反差并具有较丰富的影调、色调层次。天空呈白色而且亮度非常高。这样的光线条件下,摄影师的光线处理大致有这些内容:
   A.利用天空亮度非常高又呈白色状,选择浅色景物,并按某一景物为基准亮度把握曝光,可以获得高亮调的画面。因为天空处在曝光过度的情况,呈现成“白”。而景物又无明显的阴影,影调柔美、淡雅。利用这一原理,也同样可以创作高调的人像作品(背景避免深色调的景物)。
    B.避开天空,以减小画面内景物的亮度间距,使景物的亮度都能容纳到胶片的宽容度之内,从而获得画面上理想的影调层次。
    C.利用前景遮挡部分天空,以减少大面积天空的明亮度所造成鲜明的亮度间距,从而使景物的影调、色调能得到较好的表达。
   D.注意选择被摄体亮度。因为天空反射光对所有景物进行均匀照明。景物的轮廓形态、外形特征等造型形态主要依靠被摄体的明暗差异来表现。这也是造成画面造型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原因。

  (2)厚云遮日的阴天情况下
阴天中主要矛盾为二个方面:
(一)是天空亮度和地面景物之间的亮度间距很大。所以阴天情况拍摄要解决好天空亮度的问题。解决天空的亮度最常用的办法第一是构图时画面不带天空或心理少带天空面积,以减少画面过多的白色调,以减少画面的亮度间距;第二是在构图时充分利用较暗影调、色调的前景遮挡住一部分天空,使天空的面积减少,使画面中最主要的景物亮度间距比较接近,在胶片的有效宽容纳的范围之内,使景物的影调能较好地表达
(二)是景物缺乏受光面和背光面这样的明暗差异,因此,阴天的光线处理要选择景物自身的亮度差异以区别这一景与那一景物在轮廓形态、空间关系上的特色和关系,所以选择景物的亮度以及安排它们之间的亮度形成阴天光线处理的重要手段。在彩色摄影中,还有利用色别的对比和差异来进行造型处理。
在阴天的情况下,往往利用暗的前景、利用远外景物的浅色调形成明暗关系对比,来互相突出景物的外形特点;以减少天空亮度的方法,减少画面内的景物亮度间距,形成影调的丰富性;选择景物的自身明暗关系,是阴天光线处理的重要内容;利用天空的高亮度,以剪影或半剪影处理,突出被摄体的外形特征;彩色摄影中利用色调的对比,是阴天中光线处理重要手法。

  (3)曙暮期的光线处理
这一时期太阳处在地平线以下,但接近太阳的天空比较明亮,景物往往处理剪影或半剪影的状态。天空和地面景物的亮度间距比较大。

  曙暮期光线处理的主要内容是:
利用这一时期光色的特殊效果,如天空会出现霞光、彩云、日出、日落方向天空呈暖色调。由于这一时刻十分暂短,应在拍摄之前选择好角度,不失时机地拍摄这一时刻特有的光线造型效果。
由于此时刻已没有太阳的直射光照明,地面景物较暗,天空和地面景物亮度间距比较大,往往在这时刻拍摄剪影或半剪影的造型效果。
在远离太阳方向的天空(如顺着光)天空呈淡淡的浅蓝色,景物被天空光照明,呈现发暗的浅蓝色。这时,也是拍摄剪影及半剪影的好时刻。

三.外景特殊光的处理

    1.早晨气氛的光线处理
早晨气氛的特征:要拍摄好早晨气氛的照片,必须了解并掌握好早晨气氛的特征,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早晨现象一般地说来早晨往往有雾,特别在秋、冬、春三季更为多。早晨时刻,地面上的水分子较多,还没有被蒸发掉,所以便形成了雾。雾的现象是早晨的一个重要特征。
日出。地球的自转运动,每天都有日出。日出,一轮红日冉冉地升起,红霞满天,往往使地面景物的垂直面被染上一层金黄色,显得色调柔和温暖。
投景比较长。早晨太阳光处在平射时期,所以被太阳光照明的景物投影很长。
光线柔和。早晨的太阳光照度比较低,景物的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反差比较小,所以早晨的太阳光线比较柔和。
人类在早晨的活动。早晨使很多人有活动,例如人喜欢在早晨锻炼身体:练拳、练剑、跑步、上班等,这些也是早晨的一些特色,如果和光的照明效果结合起来,也构成了早晨的气氛。
    2.早晨气氛的处理。早晨气氛的处理,就要抓住上述的早晨气氛的特征。这是人类长期认识的结果并属有视觉形象。因此,在处理早晨气氛时,离不开这些特征。
    A.选择拍摄时间。选择的时间过早,那么在早晨最富有特色的现象还没有出现。选择的时间过晚,早晨的特征又消失了。所以要选择好有利的时间抓住一二个最有早晨特征的视觉形象进行拍摄,往往就能拍摄到理想的照片。早晨气氛中有的现象形成的时间是非常短,它很快就会消失。因此,拍摄前,应先选好拍摄位置,确定好画面构图,甚至拟定了曝光方案等准备工作,一量最佳时刻出现,毫不犹豫地将这一景象拍摄下来。
    B.拍摄日出。早晨日出时的景象很富有特色,这是表现早晨很有效的一种方式。日出时的太阳,它既是光源又是被摄对象,但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被摄体:一是它在运动,即它不断地升起来;二是不断地亮起来,即它的照度在不断地提高嘬后亮到它不能成为被摄体;三是太阳光的光谱成分在不断变化,随着太阳的升高,光谱中的长波光减少,而短波光增加,以至逐渐成为白光。太阳及太阳光具有这些变化,而且这些变化会在几分钟内形成和消失,瞬间即逝。因此,摄影师要熟知太阳及太阳光的这种变化,及时抓拍到它的最精彩的景象。
    C.选择好光的投射方向,有效地利用投影。
侧光、侧逆光是表现投影特点理想的光线投射方向,因为,这种光线投射方向使投影处理在画面比较醒目的位置。另外,投影又能构成画面构图的视觉元素。
   D.充分地利用晨雾的自然景象。
逆光、侧逆光的处理,即把太阳作为被摄体,这时,由于天空与地面景物(人物)的亮度间距很大,为了确保早晨时特别是日出时的特有的色调和气氛,往往采用剪影和半剪影的光效来处理。
如果,太阳已升得很高了,已失去了它在日出时的一些特征,那么选择逆光或侧逆光拍摄,也十分利于早晨气氛的表现,它既可以使被摄体产生长长的投影,又有利晨雾的表达。
顺光的处理。日出时刻的顺光,它不但具有顺光照明的特色,而且由于太阳光中含有的长波光很多,所以被照明的景都被涂上一层浅橙色的光彩,富有特殊的美感。另,顺光情况下,天空往往呈浅蓝色调,这种色调的对比又有特殊的美。

B.黄昏气氛的特征
太阳接近地平线呈日落状态。这时太阳呈橙红色或红色等十分美红色,太阳附近的天空中出现晚韦的景象,这是黄昏最重要的特征。
投影较长。黄昏时刻的太阳光处在平射时期,所以被照明的景物投影很长。另外,被照明的景物表面好像也涂上了一层暖色调,这是由于这时的太阳中含有的长波光比较多的原因。
黄昏时刻往往空气污浊。这是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所导致的,如工厂排出的废气、废烟、车辆行驶时扬起的尘埃等等。在侧光、侧逆光的情况,也会形成空气透视的现象。
太阳光的照度小,光线较柔,景物受光面和背光面的明暗反差较弱。

2.黄昏气氛的处理
    A.拍摄日落景象。日落前太阳及太阳光的变化类似日出后太阳和太阳光的各种变化的情况。故也要及时抓住日落时分最精彩的场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日出和日落景象是千变万化,没有一天是重复的,有时是非常精彩的,有时也无特色。正因为这一时刻光的丰富性,很多精病态之作就产生在这一时刻。
    B.选择好拍摄时间。和拍摄日出一样,过早和过晚,都不是黄昏时刻最美的特征。由于太阳光和太阳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最美的景象只能维持极短的时刻,所以要不失时机地把最美时刻的景象拍摄下来。
    C.有效地利用投影。选择侧光、侧逆光是表现投影的理想光线。黄昏时刻太阳光也处在平射时期,所以被照明的景物投影也很长。另在逆光、侧逆光下,会加强空气透视效果,形成黄昏时刻的一种朦胧感。
    D.剪影、半剪影的处理。这是逆光和侧逆光处理的光线效果,这种处理不但关于表达被摄体的外形特征,而且又可以保持黄昏时刻特有的色调、气氛及日落情境。
    E.顺光处理。顺光照明下的景物,在太阳的暖色调光照明下,景色呈暖色调。而且由于这一时刻的太阳光的照度比较低,光线比较柔和,又保持顺光照明的迁型特色,会在画面形成丰富的、和谐的、柔和的影调和色调。

   3.雾天的光线处理
(1)雾天的特征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由大量悬浮的水分子或冰晶组成。水平距离能见度在1000米以上称为轻雾,否则成为浓雾。它的主要特征是:
它是一种视觉对象,呈白色,浮现在大气层中,既有纵深度,又是平面度。
雾是构成大气透视的重要因素,所以雾中景物的清晰度、明暗反差、色彩特征和立体形态感基本上符合大气透视规律的视觉特征。我们在前面已详细地讨论过,这里不再复述。
远处的景色呈淡淡的浅蓝色,除了日出时刻外,在有雾的善下,太阳光通过雾层后它的色温略偏高,在彩色摄影中就出现远处景物呈浅蓝色。
(2)雾天气氛的处理
   A.选择光线投射方向。不同的光线投射方向就会产生不同的雾状效果。侧光、侧逆光或逆光,对雾的表现比较有利,其中有一点,被摄景物在这样光线照明下,会形成一定面积的暗部,它是突出白色雾的有效手段。顺光的条件,被摄体都很明亮,缺乏明暗变化,影调平淡,不利于突出白色的雾。
   B.选择景物的影调结构。在雾天中,景物尤其是远处的景物影调变浅,在构图时,一定要在画面中有些暗色调的景物,无论从画面影调结构还是影调对比中都是需要的,这个需要从根本上讲,就是为了表现好雾这一特殊的视觉元素以及特殊的画面效果。
   C.选择好雾的浓度。就摄影艺术范围来讲,轻雾的状态,是理想的状态,能充分地形成大气透视效果。沈雾,就过分地影响对被摄体基本面貌的表达,是对造型不利的。因此,摄影师要选择好雾的浓淡状态,寻找、等待最理想的雾景出现进行拍摄。
摄影艺术中,雾是视觉对象,又是造型对象,是画面构图的视觉元素,它的造型美,不但表现它的大气透透规律美之中,也还呈现出“白”之之尤其在黑白摄影中,雾形成的画面中的“白”,既藏拙,又藏境,是艺术上含蓄的处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有效表现手段,它具有独特的美感。


(3)雨的气氛处理
    A.雨天的特征
雨天是阴天,所以具有阴天的特征,如天空亮度和地面景物亮度的间距很大;天空光是唯一的光源,由于下雨,地面景物会显得更暗;景物显得灰暗,缺乏立体感和层次感等等。
天空光的色温较高,所以景色被浅浅的灰蓝色的天空光所照明。
地面的积水以及地面有反光或出现景物的倒影,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景象。夜景中的雨景,这种景象会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4)雨景气氛的处理
    A.注意天空。雨天中天空亮度和地面景物亮度将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过大的亮度间距已超出了胶片的有效宽容度范围,过多面积的天空出现,会影响视觉对地面景物细腻的层次的注意;从技术上讲,过大的亮度差距也会给曝光带来困难。怎样来处理天空呢?一是利用前景,特别是暗的前景来遮挡天空,减少天空在画面中的面积。二是构图尽量减少天空的面积或被摄体挡住一部分天空。这样以减少天空的面积。
    B.选择好景物。雨天中只能依靠被摄体的色调的明暗差异来表现它们的外形特征和层次感。因此,选择好景物的色调以及在画面中的结构,成为拍摄极重要的因素。
    C.表现雨景中的特殊形态。在雨中,人们要打伞,伞是一种特殊的雨具,它的色彩也是多种多样的;骑车人身披雨衣。雨衣、雨伞都是雨景中特殊的形态,对表现雨景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它们的色彩,也丰富了雨景中的色彩构成。表现好雨。图片摄影表现好雨,只能以暗的背景来衬托雨水,当然在前景中来表现更为醒目、突出。
    D.选择好地面上积水中的倒影。水面一般反映了天空光,比较亮,对丰富雨景的影调非常重要。水面中的倒景,它又不全,构成了很有意思的影像。这些细节都在画面中极有意义。
雨,虽然给摄影带来许多不便的因素和困难,但有时会出现非常有意思的光效,构成独特造型效果。

第八讲:摄影构图原理和实例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1月10日 17:20 阅读(35)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M]


[/M]

第八讲:摄影构图原理和实例

第一部分:摄影构图的原理
一、构图的概念
    1、什么叫"构图"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它的含义是:把各部分组成、结合、配置并加以整理出一个艺术性较高的画面。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这个术语中包含着一个基本而概括的意义,那就是把构成整体的那些部分统一起来,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上对作者所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形成画面的特定结构,借以实现摄影者的表现意图。总之,构图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方 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总和。
    构图还需讲究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在我国传统艺术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直接关系到一幅作品 意境的高低。构图属于立形的重要一环,但必须建立在立意的基础上。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概括地说,所谓构图,也就是艺术家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着空间把它们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诉诸于视觉的 点、线、形态、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构图是表现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则作品中全部摄影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它使内容所构成的一定内部结构得到恰当的表现,只有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得到和谐统一,才能产生完美的构图。
    2、构图的目的
     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当我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物象-人、树、房或花的时候,应该撇开它们的一般特征,而把它 们看作是形态、线条、质地、明暗、颜色、用光和立体物的结合体。通过摄影者运用各种造型手段,在画面上生动、鲜明地表现出被摄物的形状、色彩、质感、立体感、动感和空间关系,使之符合人们的视觉规律,为观赏者所真切感受时,才能取得满意的视觉效果-视觉美点。也就是说,构图要具有审美性。正象罗丹所说的" 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作为摄影者,不过是善于用眼睛渤视大自然并把这种视觉感受移于是画面上而已。
    但构图不能成为目的本身,因为构图的基本任务,是最大的可能阐明艺术家的构思。
     构图的目的是:把构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强调、突出,从而舍弃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琐的、次要的东西,并恰当地安排陪体,选择环境,使作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强艺术效果。总的来说,就是把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别人的艺术,这话可真切地表达了构图的目 的。
    3、构图的性质
    构图和设计可以通用,因为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设计的精确概念和它的原始含义是构思,即艺术家为了明确而动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适当安排各种视觉要素的那种构思。
     构图不仅指具体操作,而且还意味着把整个形态作为与复杂的摄影规则相联系而描绘的对象,把自然物象引入到一个现实的境界,成为不同于自然的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任何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都是一个复杂的思想艺术的统一体。作品的复杂性是由生活的复杂性决定的。然而在画面处理上贴切自然,五彩缤纷,浑然天成,绝 少斧凿痕迹,这是什么缘故呢?原在就在于摄影者在创作时,就象"工师之建宅",经过一番选择提炼,筹划安排,组织结构上下了功夫,在"经营位置、置阵布势 "中体现了摄影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匠心独运。因此,我们在创作中一定要进行一系列的组织安排,巧思结构,精心布局,突出主要的方面,强调出本质的东西,并把作品的主题思想体现到鲜明的形象组织中去。
    构图学就是要研究一切构图的结构形式和规律,研究构图结构的原理和原则,研究构图和各种思维形式的对应关系。构图学必须建筑在全部思维科学的基础上。
     但构图是否也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至今人们仍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画无定法",因为客观事物千变万化,情感思想内容更是纷纭复杂,所以谁也讲不出构图结构的规律。恩格斯说"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因此可见,规律就是普遍性的形式。实践证明,构图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在中国画论时的 "经营位置、布置、布局、结构、光色"等都是有关构图规律精辟论述。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 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
    因此构图称为画面总要,所谓总要就是纲要、概要的意思,画面构图象写文章一样,做到有章有法,有次有主,相互呼应,虚实对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疏密无间等的构图规律,服从于主题表现的要求,同时又要取得整体形式感的完美和谐的统一,这就是构图最终的目的。
    二、创作与构图
     摄影创作是一种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规最多变化的精神劳动。当一个摄影者的头脑被一个真实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又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里并用视觉形象表现出来时,他就会创造一个好的构图。摄影创作离不开构图,就象上面所谈的和写文章离不开布局和章法一样,它是作品能否获得成功和重要因素之一,创作与 构图的关系就是那样密切。
    1、主题的形成
    创作 原意是艺术家形象的活动,艺术之所以不同于生活的复制主要饮食着创造和想象,包含着摄影者观的激情和创造力,包含着形象思维力和概括力。无疑地,每个摄影者在他生活的任何瞬间,都有可能被某种思想感情所占据或激动,有时候这些思想感情使他难以摆脱。于是就开始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热心地寻觅这种思想感情的表 现。摄影者在生活的瞬间中创造出摄影艺术作品来,这是一种奇特而高涨的激情形式。因此有些人把这种激情称作为"灵感"的东西。这种灵感,心理学家认为是在 创造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灵感是因思想高度集中突然爆发出来的创作能力。但灵感不是凭空而来,往往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出现的,灵感的来临常常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时是在无意之中被触发的。激发灵感的机缘很多,各种启发因素的作用实际上是促使摄影者在想象中流动的,瞬间的未定形的思想感情明朗化并找 到感性显现的美的形式。周恩来同志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他解释,"这种偶然得之是建筑在长期的生活和修养基础上的。从司空见惯的东西中,唯独天 才的艺术家才能够发现美创造美"。正象罗丹所说的,"美到处都有,只有真诚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发现它"。生活和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一切无不饮食着 美的因素,关键在于艺术家的敏感和想象力。艺术家的高于常人的敏感来源于不断地努力观察生活和艺术修养。
    摄影创作的主题挖掘是来自于生活的。主题的形成引起摄影者更强烈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主题是灵魂,是属于思想性的东西。"意在摄先"是说在摄之前必须立意,意也就是主题,主题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主题一是摄影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二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2、主题与构图的关系
     主题确立后,艺术构思是形象思想最活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虽有形象,但不是实践阶段。因此,事实上还有若干细节或人物形象可能尚有疏漏,而要完成创作意图,必须具体地把在构思中的形象和画面描绘出来。如何表现是个技巧问题,但技巧正是整个构思的组成部份,而构思的成熟又取决于认识的深度。为了获得表现 力,艺术家在画面上说寻找"造型动机"物体结合和各种变化,以便找出其中最优秀的一种,这就是构图。
    作品的构思正是从构图上体现出来的,没有构思也就没有构图,构图的过程正是构思发展和深主题的过程。
     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有自己扎根的土壤-人民和生活。离开了这沃土,生命之树就会枯萎,艺术之光就会熄灭。作品总是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 思索、判断和结论,透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素养、思想、性格、情趣、要求和愿望,在作品的后面是作者的个性,在真正的创作活动里,形象是具有强烈个性的。
    构图有它自身的规律和方法,摄影者根据他们内在的敏感来进行构图,造型艺术是视觉的艺术,靠眼睛就能分辨出构图的好坏。构图在其品质上的特征,首先应当使观赏者不用去看作品标题,也无需介绍和注解,凭视觉直觉立刻可感受到作者的意图。作者不能靠文字达 意,用标题说话,靠人、物、景和整个画面的结构去表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炽热的爱。作品的主题思想,正是通过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典型形象体现出来的,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使观众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真切感。      
    所以我们在摄影创作进行构图过程之前,先要寻找创作动机(立意的动机、造型的动机),而构图则是创作艺术作品的一个过程,构图是艺术作品一切因素的综合。这种综合,是能够更全面地、更有力地表现作者思想意图,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体现 到可以感触到的艺术作品形式的过程,所以,构图正是按照艺术作品的内容把形式的一切因素连接在一起的。
    三、陪体在画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体是指画面上与主体构成一定的情节,帮助表达主体的特征和内涵的对象。组织到画面上来的对象有的是处于陪体地位,它们与主体组成情节,对深化主体内涵,帮助说明主体的特征起着重要作用。画面上由于有陪体,视觉语言会准确生动得多。它的作用有如下几个特点:
    1、 陪体深化主体的内涵。从作品《技革迷》来说明,画面的主体是两个工人,陪体是机器齿轮和桌上的饭,机器与工人和饭一起构成了生产技革的情节。由于作为陪体的大型机器旁边,工作桌上摆着的盛饭、工人正在聚精会神的研究,使情节中潜藏着许多的内涵,机器和桌上的饭,是工人的形象语言,它反映了工人在四化建设 中,废寝忘食地搞技革的真实写照,这里陪体所帮助表达的视觉语言是文字难以表达的。
    2、画面处理好陪体,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情节。陪体的选择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说明事件的特征,也就是要有典型性(如《晚年乐》)。
    3、 画面陪体的安排必须以不削弱主体为原则,不能喧宾夺主,陪体在画面所占面积多少,色调的安排,线条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动作,都要与主体配合紧密,息息相关,不能游离于主体之外。由于画面布局有轻重主次之分,所以陪体在画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要留下能够说明总是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全,主体会削弱, 不要贪大求全,要从实际效果出发,取舍人有分寸感。
    4、陪体的处理也有直接和间接处理,有时陪体不直接见诸于画的情况,我们说陪体虽是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但有一些画面与主体构成情节的对象不在画面之中,而在画面之外。画面上主体的动作神情是与画面以外的某一对象有联系,这对象虽然没有表现在画面 之上,却一定会出现在观赏者的想象之中,这种表现我们叫作陪体的间接表现。
    陪体的间接处理,重要的在于必须巧妙地安排好引导想象的媒介。
     陪体的间接处理是结构画面的一种艺术手法,它可以扩大画面的生活容量,创造画外之画,让观赏者的想象来参加画意的创造,引起欣赏的兴趣和回味的余地。所以结构画面要做到像外见意,画外有画,画幅有限,画意有限。一些经典画例给我们以范例,如《深山藏古寺》,只画了小和尚下山溪边挑水;《竹锁溪桥卖酒家》, 只在竹梢上写一酒字;《踏花归去马蹄香》,马蹄的香都不在画面之内,画面只见蝴蝶飞扑在马蹄之中,只留给观众去想象。绘画中的这些艺术构思很值得摄影者在立意和结构中学习,在选取素材,经营画面时,同时要考虑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审美要求,要学会利用间接处理陪体的手法,加强摄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环境对烘托主体的作用
    在许多的摄影艺术作品里,我们常常可以从画面上看到有些对象是作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对主体、情节起着烘托的作用,以加强主题思想的表现力。作为环境组成部分的对象是处于主体前面的,我们称它为前景;处于主体后面的,我们称它为背景。
    1、前景
    前景处在主体前面,靠近相机位置,它们的特点是呈像大,色调深,大都处于画在的四周边缘,前景通常运用的物体是树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体也可以同时是前景。
    A、 利用一些富有季节性和地方特征的花草树木做前景,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使画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用春天的挑花、迎春花作前景既交待季节性,又使画面充满春意;用菊花、红叶做前景,秋色洋溢画面;用冰桂、雪枝作前景,北国冬日的景象如在眼前,亲临其境。拍摄海南风光,用椰树、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国情 调;用竹、红棉,具有南方的乡土气息。这些前景对主题常常是有力的烘托。
    B、前景用来加强画面的空间感和透视感。 结构画面对镜头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呈像大,色调深的特点,与远处的景物形成明显的形体大小对比和色调深浅的对比,以调动人们的视觉去感受画面的空间距离,视觉的效果画面就好象有了纵深轴线,使人感觉不再是平面的了。一些有经验的摄影者在拍摄展示空间场面的内容时,总力求找到适当的前景来强调出近大 远小的透视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与远景中有同类景物,如同是人、树、山等。由于远近不同,在画面上所占面积相差越大,则调动人们的视觉规律来想象空间的能力就越强,纵深轴线的感受就越鲜明。
    C、突出画面内容的概括力 在表现一些内容丰富、复杂的事物的时候,有意将所要表现的事物中最有特征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是加强突出画面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为了一个数据》和《新炊间黄梁》)。画面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展示农村生活日益富裕的景象,前景是两只新的铝制水桶,上面摆着等着要下锅的鱼块、肉类、蔬菜、白米 等,由于它们处在画面的前面,呈像大而鲜明,给了人们强烈的视觉印象,加强了对内容的概括力,增加了画观视觉感。
    D、运用前景与背景景物作内容上的对比,来完成摄影艺术常用的对比手法(如《差距》、《第一接触》),形成令人深思的主题。
    E、 前景给予人们一种主观的地位感。加强画面的地位感,如用门、窗、建筑物等鲜明特征的景物做前景,让其在画面上占有较大的位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影响,无形中就会缩短观众与画面之间的距离,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亲切感。这对增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是很有利的。给观众以地位感,在其它艺术文学创作中都是很重视的, 要引人入胜,先要引人入境。象李白的诗句一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四句诗中第一句很重要,先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是在床前看明月,所以后面引发出来的思故乡的情感才自然、真实。而摄影艺术会做到这一点,就常常借助于前景来达到。
    F、前景的运用可增加画观的装饰美。 一些有规则,排列的物体,以及一些具有图案形状的物体,用来作前景,使画面象装饰了一个精美的画框或花边一样增加了美感,显得画面生动活泼,跳跃(如《宝钢圆舞曲》)、《新的高度》),将人物镶嵌在中间,十分优美、优雅、自如。
    G、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 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
    H、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近年来,在很多的摄影艺术作品中,很多人在前景的运用上,常常运用虚焦点,杂乱的景物来作前景,虚而且乱,观众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还觉得有意思,这是由于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和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然、真实、要求有现场的气氛。前景的虚和乱可以强调出这种现场气氛而且前景的虚也有助于突出主题的 实,以虚衬实。前景的乱也是要打引号的。事实上是乱中有治,形似乱,却是以不妨碍主体突出为原则的,如果乱得边主体都淹没了,恐怕观众也难以接受,你自己也不满意,所以它的原则是:"虚中求实,乱中求治"。
    以上说的是前景的八个作用。事实上,前景的运用往往是同时起其中的几种作用的,最好一箭射几雕。总的来说,运用前景的意义是丰富画面的词汇,增加画面的文采。但是切记,前景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另外,前景的形状、线条结 构要尽可能优美,与主体紧密联系和呼应,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表达主题思想。
    2、背景
    背景是指在主体的后面用来衬托主体的景物,以强调主体是处于在什么环境之中,背景对突出主体形象及丰富主体的内涵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切造型艺术家都很重视背景的作用,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都非常重视背景对主体的烘托。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 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摄影艺术家同样懂得,背景对一幅摄影作品的成败有举足轻 重之势。往往有这种情形:拍摄一幅作品,主体、陪体、神情、姿态都很理想,但由于背景处理不好而告失败。摄影画面的背景选择,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抓特征;二是力求简洁;三是要有色调对比。
    A、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作背景,明显地交代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时代气氛,以加深观众对作品主题的理解,抓取其有时代特征的景物,使人们了解时代背景。
     如用冒烟的火车头或工厂的烟囱作背景,在五十年代还是使人感到生意蒸蒸日上,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能启发人们的审美感情;但八十年代的今天,仍然这样作背景,就会被说成是污染,反映码头工人也是如此。拍摄人像也很重视选取富有特征的环境作背景来衬托人物的职业和性格特征。(如少女不能先用大红大花作背 景),这称为环境肖像。环境对人物的烘托,背景的衬托也有正衬、反衬之分,如幸福的儿童用鲜花盛开的花园作环境衬托,是正衬;如饥饿贫穷的儿童处在花花世界的繁华街道上,是反衬。
    B、背景的处理力求简洁。有人说过这样的话,"绘画和摄影艺术表现手段的不同,在于绘画用的是加 法,摄影用的是减法",因为绘画反映生活总是给画面上添上些东西,而摄影反映生活则总是千方百计地减去那些不必要的东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将背景中可有可无的妨碍主体突出的东西减去,以达到画面的简洁精炼。
    从很多摄影作品上分辨出来,发现许多有经验的摄影者都充分调动各种摄影手法以达到背景的简洁。有的是用仰角度避开地平线上杂乱的景物,将主要对象干干净净地衬托在天空上;有的用俯角度以马路、水面、草地为背景,使主体轮廓清晰,获得简洁的背景;有的 利用逆光,将背景杂乱的线条隐藏在阴影中;有的用晨雾将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雾霭之中;有的用长焦距镜头缩小背景,景物排除在画面之外;有的用虚焦点柔化背景线条。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简洁背景的效果。
    C、背景要力求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在彩色摄影中要有色调对比),使主体具有立体感、空间感和清晰的轮廓线条,加强视觉上的力度。
     处理轮廓形状的法则:暗的主体衬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衬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体衬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体亮,背景亮,中间要有暗的轮廓线;主体暗,背景暗,中间要有亮的轮廓线。因为摄影是平面的造型艺术,如果没有影调或色调上的对比和间隔,主体形象就要和背景溶成一片,丧失被视觉识别的可能性, 所以有人把画面景调色调的对比,比作运载手段,有了它,画面形象才会凸出来送到观众面前。
    背景的处理是摄影画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拍摄中细心选择,才能使画面内容精炼准确,使视觉形象得到完美表现。

第九讲:常见广告题材拍摄要领(1)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1月25日 18:18 阅读(34)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九讲:常见广告题材拍摄要领(1)

五花八门的商品是很难用同一的技术和方法来处理的,每一类商品都有其特点,要拍摄好,必须仔细研究商品的外形、质地及用途,根据广告的创意要求,确定好拍摄器材,给出最佳的布光和构图,并在拍摄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技术控制,才能取得完美的效果。
一、三类产品的拍摄
如果按物体对光线的作用性质来分类,那么所有的物体可分成三大类,这就是吸光物体、反光物体和透明物体。在广告摄影中,掌握这三类物体的拍摄技巧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由于物体结构质地和表面肌理各不相同,所以吸收光和反射光的能力也不同。因此,根据不同质感对光线不同的反映,我们把物体大致可以分为:吸光体、反光体、透明体。这只是比较概括地分门别类,有些产品的质地介于吸光体、反光体、透明体其中两者之间,或是兼有吸光体、反光体、透明体三者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产品。但是只有对简单而基本质地的物体的布光表现加以探究,才能塑造好复杂的物体。我们根据不同静物产品的的质感特点,探究出各类商品的典型布光和拍摄技法的共性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追求更加完美的视觉表现,当然这只是为了表现不同质地而采用的不同布光方法,如果是表现静物产品的其他方面,那么布光方法就应在这基础上再加创作。
  1.吸光物体
  吸光物体是最常见的物体,像木制品、纺织品、纤维制品及大部分塑料制品等都属于吸光物体。吸光物体的最大特点是在光线投射下会形成完整的明暗层次,其中,最亮的高光部分显示了光源的颜色;明亮部分显示了物体本身的颜色和光源颜色对其的影响;亮部和暗部的交界部分,最能显示物体的表面纹理和质感;暗部则几乎没什么显示。
广告摄影中,对吸光物体的布光较为灵活多样。表面粗糙的物体,如粗陶制品等,一般采用侧光照明来显示其表面质感。表面光滑的物体,如部分塑料制品和表面上过油漆的物体等,一般都有光泽,会反射少量定向光线,所以宜用大面积光源来照明,布光时,要注意光源的形状,因为这类物体的高光部分能将光源的形状反映出来。
吸光体产品包括:毛皮、衣服、布料、食品、水果、粗陶、橡胶、亚光塑料等。它们的表面通常是不光滑的(相对反光体和透明体而言)。因此对光的反射比较稳定,即物体固有色比较稳定统一,而且这些产品通常是本身的视觉层次比较丰富。为了再现吸光体表面的层次质感,布光的灯位要以侧光、顺光、侧顺光为主,而且光比较小,这样使其层次和色彩表现得都更加丰富。
  下面举个食品拍摄的例子加以说明。
  食品是比较典型的吸光体。食品的质感表现总是和它的色、香、味等各种感觉联系起来,要让人们感受到食品的新鲜、口感、富于营养等,唤起人们的食欲。图1就在被摄体的上方和右侧加了两盏柔光灯,所以画面中所有的食物的质感表现得都非常的细腻,而且表面的层次也非常丰富。图2则在橙子正前方打了一盏柔光灯,这种顺光的表现使表面颜色更加的鲜亮,对橘子表面细微的皱感的肌理表现得非常到位。

    


2.反光物体
  反光物体主要有银器、电镀制品和搪瓷制品等,它的最大特点是对光线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它一般不会出现柔和的明暗过渡现象。
  反光物体布光一般采用经过散射的大面积光源。布光的关键是把握好光源的外形和照明位置,反光物体的高光部分会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光源的形状。由于反光物体容易缺少丰富的明暗层次变化,所以,可将一些灰色或深黑色的反光板或吸光板放置在这类物体旁,让物体反射出这些色块,以增添物体的厚实感,改善表现效果。
对形状和体积特别复杂的反光物体,布光时需要采取复杂的措施,最常用的是“包围法布光”“。包围法布光”是指除了照相机镜头开孔之外,用一个亮棚将被摄物体包围起来,然后再在亮棚的外边进行布光“。包围法布光”所用的亮棚可以用白纸或白色织物做成,用透明的支架,如有机玻璃棒或尼龙绳等加以固定。用“包围法布光”时亮棚的设计布置是多样的,但有一点应明确,反光物体会像镜子一样毫不保留地将周围的一切反射回去,亮棚稍有缺陷,就会在被摄物体上显示出来。
反光体表面非常光滑,对光的反射能力比较强,犹如一面镜子,所以塑造反光体一般都是让其出现“黑白分明”的反差视觉效果。反光体是些表面光滑的金属或是没有花纹的瓷器。要表现它们表面的光滑,就不能使一个立体面中出现多个不统一的光斑或黑斑,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大面积照射的光或利用反光板照明,光源的面积越大越好。很多情况下,反射在反光物体上的白色线条可能是不均匀的,但必须是渐变保持统一性的,这样才显得真实,如果表面光亮的反光体上出现高光,则可通过很弱的直射光源获得。
图3中,为了使刀和叉的朝上方的一面受光均匀,保证刀叉上没有耀斑和黑斑,所以用两层硫酸纸制作了柔光箱罩在主体物上,并且用大面积柔光光源(八角灯罩的闪光)打在柔光箱的上方,使其色调更加丰富,从而表现出其质感。如果直接裸露闪光灯光源,并且不用柔光箱,那么直射光就会显得硬,而硬光方向性非常强,所以光的形状、大小就会直接反射刀叉上,形成明显的光斑,那么也就失去物体的质感。硬光虽然也可以表现反光体本身的特性,但较难控制,常常使反光比较琐碎。如果不是为了特殊的反光效果,拍摄反光体时通常选择柔光,柔光可以更好地表现反光体的质感。还要注意的是灯是有光源点的,所以必需尽量隐藏明显的光源点在反光体上的表现。一般通过加灯罩并在灯罩里加柔光布的方式来隐藏光源点。由于反光体反射特性,我们还要注意相机和拍摄师的倒影,否则就会出现黑斑。一般会选择一个没有反射到自己的角度取景;当然还有其他方法,比如可以在硫酸纸制作的柔光箱上挖出一个洞,将镜头伸进去拍摄,目的就是尽量将摄影师和相机隐藏起来。

          图3                                图4

  反光体布光最关键的就是反光效果的处理,所以在实际拍摄中一般使用黑色或白色卡纸来反光,特别是对柱状体或球体等立体面不明显的反光体。如图4中的黑线条就是用黑色长条的卡纸反射上去的,但是卡纸的运用要恰到好处,否则会在反光体上形成很多杂乱的斑点,破坏反光体的整体性,也就不能表现其质感了。许多商业摄影师为了表现画面视觉效果,不仅仅用黑色、白色卡纸,还会运用不同反光率的灰色卡纸来反射,这样既可以把握反光体的本质特性,又可以控制不同的反光层次,增强作品美感。
3.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主要指各种玻璃制品和部分塑料器皿等,它的最大特点是能让光线穿透其内部。
拍摄透明物体时,表现物体的透明感并不困难,不管背景是深是浅,它总会透过去;但是,对于透明物体光亮感的表现,就要利用反射,使之产生强烈的“高光”反光,透明物体的形状则利用光的折射来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按常规给透明物体照明,如用45°侧光照明,拍摄的效果并不好,此时,大部分光线会透过物体,只有一小部分被反射,不管使用什么背景和色彩,透明物体只能隐约可见。对透明物体最好的表现手法是:在明亮的背景前,物体以黑色线条显现出来;或在深暗背景前,物体以浅色线条显现出来。
“明亮背景黑线条”的布光主要是利用照亮物体背景光线的折射效果。透明物体放在浅色背景前方足够的距离上,背景用一只聚光灯的圆形光来照明,光束不能照射到被摄物上,则背景反射的光线穿过透明物体,在物体的边缘通过折射形成黑色轮廓线条,线条的宽度正比于透明物体的厚度。改变光束的强度与直径可以得到不同的效果,光束的强度越强,直径越小,画面的反差就越强。画面的反差情况仅仅由聚光灯的强度与直径决定,是非常有利于拍摄时的控制。
“暗背景亮线条”的布光方法主要是利用光线在透明物体表面的反射现象。被摄体放在距深色背景较远的位置上,被摄体的后方放置两只散射光源,由两侧的侧逆光照明物体,使物体的边缘产生连续的反光“。暗背景亮线条”的布光特别有利于美化厚实的透明物体,但这种布光手法技术上不易掌握,需要不断调试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在运用这种布光时,一定要彻底清洁透明物体,任何灰尘或污迹都会毫不客气地被显现出来。
拍摄透明物体,还应注意曝光控制,使用“明亮背景黑线条”方法时,用测光表对明亮的背景测光,然后按测得的测光数值增加1级曝光,这样既能保证背景明亮,又能保证物体轮廓线是黑色的。使用“暗背景亮线条”方法时,曝光量的确定较为复杂,此时,可测量18%标准灰板,以这个测光数值曝光,亮部会曝光过度形成白线条,而暗部也能保留适当的层次。

透明体,顾名思义给人的是一种通透的质感表现,而且表面非常光滑。由于光线能穿透透明体体本身,所以一般选择逆光,侧逆光等。光质偏硬,使其产生玲珑剔透的艺术效果,体现质感。透明体大多是酒、水等液体或者是玻璃制品。
  拍摄透明体很重要的是体现主体的通透程度。在布光时一般采用透射光照明,常用逆光位,光源可以穿透透明体,在不同的质感上形成不同的亮度,有时为了加强透明体形体造型,并使其与高亮逆光的背景剥离,可以在透明体左侧、右侧和上方加黑色卡纸来勾勒造型线条。图5就是用逆光形成明亮的背景,用黑卡纸加以修饰玻璃体的轮廓线,用不同明暗的线条和块面来增强表现玻璃体的造型和质感。当然在使用逆光的时候应该注意,不能使光源出现,一般用柔光纸来遮住光源。

    
图5                                                图6

  表现黑背景下的透明体,要将被摄体与背景分离,可在两侧采用柔光灯,不但可以将主体与背景分离,也使其质感更加丰富(图6)。如在顶部加一灯箱,就能表现出物体上半部分轮廓,透明体在黑色背景里显得格外精致剔透。如果是盛有带色液体的透明体,为使色彩不失去原有的纯度,可在物体背面放上与物体外形相符的白纸,从而衬托其原有的色彩。

二、食品类广告摄影
食品是人类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消费品,也是广告摄影最常
见的拍摄题材。但有经验的摄影师都承认,食品是最难拍摄的物
品之一。很多食品或菜肴在室内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改变
其色泽和质感,因此,摄影师必须在拍摄前做认真而细致的准备,
待食品或菜肴烹调上桌后,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拍摄,才能保持
其原始的色、香和味。
  1.布光
拍摄食品的布光较少使用直射的硬光,而是使用仍带有一定方向性的柔光。柔光的柔软程度视食品的表面状况而定,若食品的表面较为粗糙,一般应使用光性稍硬的柔光;若食品的表面光滑,则要使用光性极软的柔光,这样,食品的质感得到最佳表现。布光时,要注意光照亮度是否均匀,对暗部要作适当补光,以免明暗反差过大。在需要用轮廓光勾画被摄体外形时,轮廓光也不宜太强,并要在泛光灯前加装蜂巢,以控制光域,不干扰主光。
  2.选择餐具
  食品通常用餐具来盛装,在选择餐具时要注意餐具的形状、纹样及色调是否与食品谐调,要记住,食品是主,餐具是宾,绝不能喧宾夺主。
  3.巧用替代品
  有些食品或菜肴一上桌就会改变其初始状态,对此,有经验的摄影师会寻找一些逼真的替代品,如利用一些人工的材料模拟食品或菜肴的形状和质感做一些假的食品,以还原食品的最佳状态。典型的例子就是拍摄冰块,无论你拍摄得怎样迅速,冰块在灯光下的融化速度远远超过你的想象。因此,在拍摄带有冰块的食品画面时,摄影师一般选择一种由有机玻璃做成的假冰块。这样的冰块不仅拍摄效果逼真,而且不管你拍摄多少时间,也绝不会融化。此外,在拍摄冰淇淋时,用土豆泥染色代替冰淇淋,也可免除真品迅速溶化之忧。
  4.其他技巧和经验
  拍摄水果时,如果将水果用色素液体浸泡,它会显得更鲜艳。而如果将大部分水果涂上油,然后用干布打磨,则它的质感会更诱人。
  拍摄啤酒时,在酒杯或酒瓶的外表喷上水雾,会使啤酒如同刚刚冷冻过。如果在啤酒里放些微量精盐,则会使啤酒产生美观的白色泡沫。
  如果要拍摄热咖啡冒出热气的画面,采用化学方法效果会更好。具体方法是先在咖啡中加少量醋酸,然后滴几滴氨水,就可以产生逼真的烟雾了。
  拍摄炸肉或香肠时,在其表面涂上油会增加其新鲜感。
拍摄蔬菜时,不妨将蔬菜用碱水泡洗一下,这更能显现出蔬菜鲜嫩的质感。


用下面的布光图布光都能顺利对付。
范例

布光图


范例


布光图


范例


布光图




范例


布光图



范例

布光图

三、手表首饰类广告摄影
手表和首饰是常见的日用品和装饰品,它们较为小巧,而且
式样和种类较多,因此,拍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摄影
师有非常专业的摄影技术和技巧。
  1.合适的器材
  由于手表和首饰通常较小,拍摄时要作近距摄影,因此,使
用的器材应从近距摄影的角度来考虑。照相机以机背取景式的大
片幅照相机为佳,大片幅照相机的蛇腹能作较大幅度的伸缩,给
近距摄影带来许多方便。镜头一般选用中、长焦镜头和微距镜头。
使用中、长焦镜头时,镜头与被摄体的最近对焦距离可稍大,布
光较为方便。但如果对拍摄画面的质素要求非常高,则应选用微
距镜头。
  2.拍摄手法
  拍摄手表和首饰通常采用两种手法:一是将手表和首饰作为主体单独构成画面;二是采用模特佩戴手表和首饰,以模特作陪衬来突出手表和首饰。
  采用模特佩戴手表和首饰的手法拍摄时,模特(特别是模特佩戴首饰的身体部位)一定要美,否则,很难与手表或首饰相映成趣。用这种方法拍摄,一般在构图的景别上采用特写或大特写,在用光上一般采取控制光域,将手表或首饰区域光照稍亮,而手表或首饰以外的区域光照稍暗,以形成手表或首饰与模特间的影调明暗对比,尽可能地突出手表或首饰。
采用手表和首饰单独构成画面的手法拍摄时,首先要将手表或首饰摆放好。首饰通常很细小,摆放不容易,对于细小的首饰,一般是先将一枚细针用胶粘在首饰上,然后再将针固定在拍摄台面上,但在拍摄时要看不出粘接和针的痕迹。由于首饰的种类、质地繁杂,因此,很难有一定的布光规则,一般情况下,对金银首饰多用柔光照明,对多面的宝石则用直射光布光。布光时应注意首饰的质感能否得到很好地表现,首饰的每个面、每条棱线是否达到理想的明度等,若不够理想,要耐心地进行调整,直至有了完美的效果。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张照片里的金色项链,实际上是买来作道具用的,但你是似乎难辨真伪,也许一条真正的金项链,看起来也不过如此,重要是我们能拍出它的质感,自然就增加了它的份量。

    相机:D70s
    镜头:28mm--105mm带微距
    拍摄实物:金色珠子项链
    为了能更好的反衬出珠子的颜色和质感,选择一块黑色的绒布,这样的质地低反光,容易衬托出金色。增加珠子质感。

想把一颗一颗的珠子摆匀称,并非很容易,看看用个光盘就解决了;但是你也要适合地摆出形状,可用光盘的局部边缘,做出不同的弧形。

找一个适合自己高度的静物台,图中为道具用大木方,这种木方依个人常用尺寸定做,拍摄时十分方便,便于搬动改变。

    先用魔术腿吊上一面硫酸纸,闪光灯打在纸后;为了让珠子右半部分有层次,找一块银色反光卡纸,立在台面上,起到对珠子右半部分反光的效果。

看来光线有点硬,换成柔光箱,这回差不多;切记:无论拍摄什么物体,尽量减少灯的使用个数,不一定灯多就会有好的光效,容易造成光源混乱,软硬不分,难下手脚,重要是表现出你所要的质量,那就是一张好片子;尤其是初学者,更没有必要;用数码相机拍摄,看屏幕,不用测光表(这种方法可借鉴)

光圈调到最大,镜头调到微距可在0.5 米内可聚焦

 

第十讲、常见广告题材拍摄要领(2)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1月25日 18:21 阅读(68) 评论(2)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十讲、常见广告题材拍摄要领(2)
一、 花卉摄影
摄影艺术中,花卉摄影,与风光摄影、人像摄影一样,已成为一个单独的门类,它以花卉为主要创作题材和摄影对象,花卉摄影或指天然的与人工培植的盆景或共卉为主的静物以及花鸟虫鱼等。花卉摄影,在技法上有许多特殊的要求,与人像、风光摄影有很多不同之处。




  


花卉摄影中背景的处理
背景的处理,是决定花卉摄影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背景,在花卉摄影构图上,起着陪衬和烘托主题作用,拍摄彩色照片,尤其重要。背景在画面上,不是被摄的主要对象,但它在画面上占有着较大的面积越是花卉简练的构图,背景所占有的面积就越大,这是花卉摄影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背景的处理,方法是较多种多样的,主要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利用自然条件选择背景因势利导,就地取材
自然景物中,如天空、地面、草丛、湖水、树林等,都可以选作背景。例如,拍摄一幅以荷花为题材的特写画面,背景就可以多样变化,仰拍可用蓝天作背景。俯拍可以用水光倒影作背景,平拍或斜拍可衬以莲叶作背景。如果把荷花推远到中景,以莲叶和湖光山色为背景,得出效果各自不同。
  第二类是人工布置背景

用彩色纸或彩色布衬托到花卉背景后便可。但背景用色纯度和明度都不能过高。通俗说法,就是颜色不宜过鲜,过浅,背景色的色相与主体花卉色相的关系以对比色和类似? 好。背景用色,一般采用较深暗,有时从效果需要,也可以用浅色调,高调来处理,但应含有较多的灰色,否则喧宾夺主,背景色显得太刺眼,会破坏主体和画面的整体化。
  花卉摄影如何使用闪光灯
用闪光灯拍摄花卉的优点在于可以随意调整闪光灯的角度和亮度,闪光灯加滤色片后,可以任意改变花卉的颜色,人为地制造一些不同的造型和色调。
拍摄器材应准备三脚架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最好使用长焦镜头或中、长焦距微距镜头。闪光灯花卉摄影一般要在光线较暗或全黑的环境下进行,闪光灯是主要照明光源,可用一支或多支闪光灯。如果相机距拍摄体较近,则应使用长一些的闪光灯连线及同步器。
背景最好选择各种色布,可尽量避免反光;根据需要进行多次曝光拍摄时,则必须使用三脚架,以便控制花卉的具体位置。在操作时更要细心,调整好每个细节。
另外,闪光灯花卉摄影要注意不管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拍摄,都要计算好单灯或多灯的指数标准,以避免曝光出现失误。
花卉摄影的近摄技法  

  近摄,是花卉摄影的重要和必要的技法之一。从技法上讲,是近距离进行拍摄,它能使被摄主体的聚集距离比用标准镜头聚集更近一些,成像更大一些的摄影手段。
  常见的花朵,只有几公分大,我们使用普通相机的标准镜头,不容易取得理想的构图和画面,因为一般的标准镜头最近只能在0.6米处结焦,可是花朵大小适中的画面和构图。
近摄的方法,是在标准镜头上装接附加装置或更换其它镜头。通常,人们在标准镜头上加装附加透镜。在不更换标准镜头的情况下,可用以下的办法进行近摄。
  在标准镜头前加装近摄镜(半身镜),加装后使物距缩短距离拍摄近摄镜通常规格有一号、二号,使用时可根据要求选用,也可同时使用。
  另一种办法是在相机的机身与标准镜头之间加装接筒和皮腔或增距镜。加装后,使镜头与底片之间的距离拉长,被摄物与镜头的距离缩短,成像比例增大。其次还有其它近摄的方法。那就是更换相机的标准镜头,用于近摄的镜头有中焦距和长焦距镜头,(最好带微距的)。采用这些不同方式进行近摄,都能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花卉摄影的构图技巧
 花卉摄影的构图,最基本的要求是主体突出,构思新颖,造型优美。在具体上来说,它是由色彩、成像、影调、层次、线条、虚实等综合组成的统一体。因此,花卉摄影的构图目的,是使主题思想通过选择对象,运用各种造型手段,获得真实、生动、完美的形象及寓意深刻,富有韵味的意境。不同的花卉,有着不同的品格和风韵,如玫瑰的高洁,荷花的纯贞、兰花之幽雅,菊花之清芬。线棉之挺拔等,都应采用不同的构思,徒刑的手段和表现形式,表现出花卉各自的品格和特点。

 色彩,这是花卉彩色摄影的取材,立意的先决条件,选定了花色后,就要考虑与主体相配合的景物色彩,这叫做构图中的色彩配合。画面上,最好既有一个基调,又有各色之间的细微对比与协调。
 角度:角度是指拍摄时照相机与花卉两点之间的直线同政党平视线或垂直线相关联所构成的角度。俯拍,仰拍,偏左偏右拍,都会形成高低左右不同的种摄影角度。角度稍微变化,也会对构图发生影响,所以,为选择适合的拍摄角度,是不惜时间和精力进行精雕细磨的。一般来说,在便于观赏的花圃或花坛里拍摄花卉,多彩俯视角度拍摄。但拍摄树上的红棉,水中的荷花,湖上的睡莲,有时角度就不大容易选择。但越是不容易拍摄的,越是想办法去寻找最理想的角度,做到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影调与层次:影调主要是指花卉受照射光的影响,而产生的明暗层次。用正面光拍摄的花卉,影调明朗。用逆光拍摄,影调较暗。用侧光拍摄,叶片和花瓣上就会有明暗,层次分明。要产生各种的影调,都有着各自的特殊效果。明调清新,暗调深沉,层次较多的中间调明快乐。浅色的花卉,适宜用明调表现。深色的花卉适宜用暗调表现,不论明暗影调,都应着力去表现花卉的层次,不讲究影调,花的质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没有层次,就表现不出花卉的立体感,特别是花卉摄影,应在真实地再现花卉色彩的前提下,追求影调和层次效果。
  线条:线条是花卉摄影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线条,就没有花卉的形态。在一幅花卉作品中,线条好比骨架,色彩好比肌肤,缺一不可。在拍摄考虑构图时,要注意分析被摄花卉线条的曲直、粗细、疏密、远近、高低、长短、主次、虚实,善于有取舍地加以选择和利用,使线条在画面上即有对比,又配合得体。在线条的选择上,特别要注意花卉的性格和特点,是不可忽视的。

虚实:虚实在摄影艺术中,是构图因素中一个特有的表现手段,它是借助于镜头的特性完成的。运用虚实对比,目的是为突出主题,喧染气氛,增强艺术效果。摄影中的虚实,有不同的含义。实是聚焦求得主体清晰,逼真的基本技法要求。而虚呢,则是艺术上的要求,虚的方式多种多样,前虚、后虚、虚左、虚右,稍虚,局部虚、大面积虚,虚掉影响主题的不必要的景物等,目的是使主题形象更突出化、艺术化,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产生虚实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借助镜头的特性,通过光圈的运用控制景深达到虚实的效果,镜头的特性与影响景深的因素有 3点:
  A: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范围越小。
B:光圈越大,景深范围越小。
C:拍摄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
知道了这个原理,在拍摄花卉时,就要注意把主体花卉置于在有效景深构图之中,利用景深的作用和原理,有意识地缩小景深,使画面产生虚实效果,增强画面艺术感染力。

  花卉摄影的意境创造

  花卉摄影是一个表现难度很高的题材,很多影友拍摄的花卉照片,尽管形象逼真,色彩艳丽,但却失于直白,一览无余,成了记录式的花卉品种介绍。究其原因,主要是缺少意境而有形无神,作品少了艺术的表现力,自然难以感人。
意境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衡量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中国古代文论、画论中,有许多有关意境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道出了艺术创作的真谛:只有融入作者对生活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并借助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写景状物,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品才具有深长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才能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长久的艺术生命力。这些见解,均为花卉摄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花卉摄影中最易出现的失误,是摄影者为花卉自身所固有的形态美和色彩美所惑,在简单取景后即频按快门,结果流于记录而绝少成功。笔者酷爱花卉摄影,经认真总结,亦有了一些花卉摄影创作的体会。
一、选择生动形象,以形写神。花卉摄影中意境的创造,必须通过生动的花卉形象来传达。没有生动的形象,意境的表达便无所依附;但仅追求花卉形象的逼真,不经一番认真的选择和缜密的构思,又很容易落入自然美的陷阱,很难以生动的形象表情达意,传达摄影者的艺术见解与艺术构思。所以,花卉摄影中,只有经过精心选择,在自然状态中抓住花卉最为感人的形象特征,才能以形写神,创作出神形兼备、生动感人的花卉摄影作品。
二、倾注饱满情感,以情表意。花卉摄影中的意境创造,离不开摄影者的情感表达。“有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摄影者在进行花卉摄影创作时,只有见景生情,将自己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某种情感融会到所要表现的具体形象中去,才能够缘情取景,创作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作品。今年春节期间,笔者去植物园参观梅花展,其中一枝红梅深深地打动了我:那刚劲挺拔的枝干,如铮铮铁骨一般,百折不挠的向上伸展;枝头之上,花蕾簇簇,含苞待放,其中一朵,吐蕊绽开,清香袭人。为充分表现梅花历尽风寒而不屈不挠的品格,我采用逆光拍摄,并运用影调控制,将背景完全压暗,让从树后射来的光线,将枝干的线条勾勒的更为刚劲,更为有力;让那朵绽放的红梅,剔透晶亮,更为醒目。照片冲出后,我又按拍摄时的构思,用电脑在画面空档处加上了“铁骨凝香”的题款和一枚印章,既使画面布局更为理想,又借国画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一种生活的信念。
三、营造诗情画意,含蓄抒情。花卉摄影是一种美的创造,花卉摄影的意境表达,也应该优美抒情,能带给人美感愉悦。毕竟,盛开的鲜花是大自然赐给人类最美的景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摄影者在进行花卉摄影创作中,不仅要充分蕴酿情感,巧妙构思立意,还应该运用光线、影调、线条等摄影语言,调动疏密搭配、色彩布局、背景处置等艺术手段,凭借娴熟的技术技巧,努力营造出一种极富诗情画意,而又优美含蓄、耐人寻味的艺术氛围,以达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宋?梅尧臣)的境界,给人以轻松洗练,委婉动人的美感享受。《玉兰》是我借清代画家李方膺“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的诗意,从满树盛开的玉兰花中,摄取了那么几朵,欲以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情调,抒发玉兰花的高洁之气。是否有此意境,尚待观者评说。
花卉摄影中光的运用  

阳光在一天里变化较大,直接影响着花卉光照的角度和拍摄效果从光照度来分析,采自然光拍摄花卉,最好选择在日出后两小时内此时光照度较为理想,造型效果好。早晨,由于花卉生理功能的关系它吸收了一夜的营养,故花卉色泽特别鲜艳,显得质地娇嫩,拍摄的效果甚佳,色彩清晰,层次分明,影调明朗,反差适中。
从采光的角度上来分析,通常把自然光的采光角度划分为五种。即正面光、侧光、逆光、顶光和散射光。采用正面光拍摄,光在画面中分布较大,花卉受光面均匀,但缺点是花卉缺乏立体感、层次感,影调平淡。若拍摄黑白照片,效果更差,因为黑白照片的画面效果,全靠影调的明暗(即黑、白、灰各种不同的层次)来表现。
运用侧光(前侧光或后侧光)来拍摄花卉,是人们认为最理想,也是最常用的摄影用光。这种采光对花卉光照造型效果好,立体感强,层次分明,阴影和反差适度,色彩明度和饱和度对比和谐适中。
运用顶光拍摄,光线投射在花卉的顶部,正面受光少,造成画面反差大,缺乏层次,花卉色彩还原效果差,色温较高,照片容易偏蓝故这种光线甚少运用。
运用逆光摄影,淘汰从后面照射物体,能够勾划出清晰的花卉轮廓线,光的造型效果好,如果花瓣质地较薄,会使之呈现透明或半透明状,更细腻地表现出花的质感、层次和瓣片的纹理。运用这种光源,特别要注意花卉正面必须进行补光及选用较暗的背景衬托,才能更突出地表现花卉形象。



花卉拍摄技巧小结:
唯美影调 用光宜柔不宜硬
顺光照射下的花朵布光均匀,但质感平淡;逆光环境下的花儿虽然轮廓鲜明,但主体阴暗混沌;测光中的花朵生动鲜活,质感丰富;而光线接近垂直角度时被照亮的花卉主体,则反差强烈,视觉感受较为苍白。

应该尽量避免在正午阳光入射角度垂直,以及光源强度较大时拍摄花卉。光线柔和,漫射光源丰富时,才是最能展现花花草草们唯美影调和细腻质感的时候。利用柔光伞遮挡或用反光板进行二次折射。
虚实有度 巧用背景映主体

尽量利用单一色调的景物作为背景,或是用背景布、卡纸等道具创造人工背景。用合适的色调来充实背景也好,用虚化的方式保持背景的洁净度也好,都应十分注意光圈对景深范围的控制,以及对画面空间感的影响。

眼前一亮 构图巧妙能补拙
在多数情况下,花卉摄影的构图,一定要忌乱求简,否则就会陷入主次不明、画面语言混乱的困境。

  


直面细节 微距造就神奇视觉
微距摄影镜头通常景深范围极小,这是光学设计的初始结果,所以焦点选择和聚焦的精准程度相当重要。而小型DC产品的近摄功能,却往往是依靠锁紧镜头片组后,利用光线衍生出的最近汇焦点来完成的,所以有时会产生画面布光不均匀的现象。可以说,在微距摄影时,调节光圈对控制景深范围的作用未必明显,但是对调整画面的感光均匀度却是比较有效的

  

美丽元素 露珠蜂蝶皆可入画





稳定至上 脚架是个好帮手
一个稳固的三脚架往往要比对光学分辨率或像素数值的苛求,更显实惠。对于花卉摄影来说,三脚架的现实作用更是无可替代的。

  


二、 建筑摄影
建筑摄影主要是为了展示建筑物的规模,外形结构以及建筑物的局部特征等,其特点是:被摄对象稳定不动,容许长时间曝光。另外,还可自由的选择拍摄角度,运用多种摄影手段来表现对象。  
建筑的视觉要素和光对其影响
建筑的视觉要素
建筑的形体、线条、尺度比例、质感和色彩是建筑摄影中视觉要素的主要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上述要素并不是以相同的地位在画面上同时出现,特别是当摄影师需要突出表现建筑的某一特征时更是如此。在画面中需要重点突出那些视觉要素取决于照片的用途,也取决于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和创作风格。
形体 它能让人感觉出建筑空间的深度,感受到三维空间的真实世界。当用平面形式的照片来表现三维空间的建筑时,其表现的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将有赖于运用视觉透视和利用阴影来提高建筑的空间感。
轮廓 建筑是三维空间的形体,但在人的视觉中又常常会以二维空间的形状出现,其最典型、最单纯的形状就是轮廓剪影。当建筑处在背光面时,光线从建筑的背面射来,在强光的烘托下,轮廓剪影成了建筑的主要视觉要素,而空间、质感、色彩等等其它要素统统都被隐没在阴影之中。拍摄时要善于运用各种视角、光影,把富有表现力的建筑轮廓加以利用和强调,使其能简洁、清晰、鲜明地表现出建筑的视觉形象。
线条 线条在建筑的视觉要素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建筑摄影中,线条的概念常常不是在被摄体上直接以“线条”的形式出现,更多的是以构件的外形特征在画面上显示出来,如建筑的柱子、墙体、屋顶、楼梯、栏杆等等构件在照片上都可能会以各种线条的形式出现
    1.拍摄建筑照片时,要防止因建筑物高大,镜头仰射而出现的变形现象。一般使用专业相机,镜头和胶片可作多种角度的调整。这类相机有两种:一种是镜头能上下左右移动,机身有皮腔可随镜头移动作相应调整;另一种是使用透视矫正镜头(PC),也称离轴镜头,可沿垂直于镜头轴线的方向移动。  
2.若不具备专业相机,也可使用广角镜头拍摄。广角镜头会改变透视效果,拍摄时要使镜头的轴心和地面平行。  
    3.在表现建筑物的全貌时,要注意建筑物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  
    4.正面角度拍摄,适于表现建筑物的规模,对称结构特点,但缺乏深度。采用斜侧角度时,可表现建筑物的深和立体感。  
    5.拍摄时,相机要端正,不可向两或上下倾斜。  
    6.正面光照射时,建筑物接受平均照明,光线平淡无力,缺乏立体感。太阳光明45°照射时,明暗对比鲜明,立体感强,所以一般适宜在早晨或傍晚拍摄。  
    7.在室内拍摄建筑物的内部装饰时,若现场光线过暗,可使用三脚架进行长时间曝光。  
    8.室内光线过暗时,用测光表侧光困难,可代测一张白纸的亮度,然后,将侧得的数字乘以4,再以新数值曝光。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可用一只闪光灯取得多灯效果,但需准确计算每次曝光的数值。  

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表现直线的美和曲线的美,画面非常简单而富有美感,也没有杂乱的物体或者线条破坏画面的感觉。

第十一讲、模特人像的拍摄(1)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2月17日 19:07 阅读(35)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第十一讲、模特人像的拍摄(1)

一、   模特人像拍摄构图
要拍好基本的人像摄影,一般人皆可以从构图方面来快速入门,因它有一个非常简单易学的构图公式可循,不必像其他科目的摄影,单就构图一项,就得花上很多的心思与精神去研究学习。
人像摄影的构图技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人像公式构图法与带景艺术构图法。
人像公式构图法又可分为特写公式构图、半身公式构图、七分身公式构图和全身公式构图四种公式构图类型。其构图要诀请参考下列人像摄影构图法简明一览表。
一般初学人像摄影拍摄技法者,可以直接套用人像公式构图法的构图技术,进行此类不伤脑筋、简单易学、纯属以人像为表现重点的构图类别的拍摄。此类型公式构图法在摄影技术上缺乏创作价值,但对于初学者、婚纱摄影经营者或是一般只要求以人像为主的消费者而言,这却是最理想而且最受市场欢迎的构图类型。
人像摄影的带景艺术构图法的构图表现,其最大特点是画面虽然仍以人像为主,但着重于人像与景物风光的艺术表现,是以艺术构图角度来经营的照片类型。它没有一定的公式可循,全看拍摄创作者的艺术素养的发挥,所以具有摄影艺术的创作价值,属于难度较高的拍摄类型。
运用带景艺术构图法拍摄时,如果拍摄者在构图、采光、景深等各方面处理不当的话,极易拍成一般的生活照片。但若处理完美得当,则可能拍出最富艺术价值的照片。用此种构图法拍出的照片,不但人像部分要拍得漂亮,而且对景物部分的处理不能像人像公式构图法般含糊省略,景物部分要占整个画面的极大比例。所以说,带景艺术构图法照片的拍摄是较高层次的摄影技术表现。

人像摄影构图法简明一览表

通称公式构图名称构图要诀
一、人像公式构图法 1.特写公式构图(公式1) 在拍照构图时,以人像为重点。通常在构图时以构图框的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的下边,则与人像胸部位置上下约 lOcm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为漂亮而通俗的人像特写照片,是市面上常见、也颇受一般人喜爱的照片类型。一般明星照甚为多见。

2.半身公式构图(公式2) 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的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m左右(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的下边,则与人像腰部位置上千约 lOcm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所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半身照片,也是市面上很常见很受大家喜爱的照片类型。

3.七分身公式构图 (公式3) 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ra左右(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构图框下边,则与人像膝盖部位上下约lOcm 左右切齐。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公式化的人像七分身照片,这是市面上最常见而且最受欢迎的照片类型。人像摄影的顾客,九成都喜爱这一构图。

4.全身公式构图(公式4) 画面上仍以人像为主,而在构图时直构,并以构图框上边距离人像头部顶端约20cra左右,构图框下边,则是在人像的脚部以下约20cm左右切齐(以人像实际高度计算)。以此构图法拍摄出来的照片,大致亦为漂亮而略带一点背景的人像全身照,是市面上颇常见的婚纱摄影的全身构图,尤其受顾客喜爱。

二、带景艺术构图法此类型构图法,已超越了公式形态且无定形之构图公式,需依赖拍摄者本身之构图素养而定。仍以人像为主要表现主题,但是照片上人像所占的比例,大致为画面的一半以下,而风景艺术等其他画面,却占有照片的一半以上面积,这是以人像与景物为整体内涵表现的照片,没有构图公式可循。要拍出有别于一般相机即可拍出的生活照,需依赖摄影者本身对于构图美学、采光技术以及景深控制等摄影技术的运用得当与否。如果上述各项摄影技术能表现突出的话,此类型照片就脱离了通俗而易拍的公式构图法的窠臼,成为最具艺术价值的人像摄影作品。

人像摄影构图法取景简析图
1.特写公式构图(公式1)
2.半身公式构图(公式2)
3.七分身公式构图(公式3)
4.全身公式构图(公式4)
如果超越上述公式构图法的范围,便会形成表现出甚多景物的带景艺术构图法。






二、人像摄影的常用的特效器材
人像摄影经常要使画面产生特殊的美感,所以需以特殊效果的镜片,或特殊摄影器材的运用,来增加画面的美感、降低光比等。以下便是在人像摄影时经常用到的特效器材:
(1)半透明遮光齿状板:其齿状遮光设计能使画面产生逐渐朦胧柔化的效果。常用于高阶色调类的照片柔化,例如白色礼服下摆的柔化等。可自行制作或购买现成的,是人像摄影不可或缺的遮光板。使用时可直接加套于镜头前,并在取景窗中调整其位置。
(2)黑色遮光齿状板:其功能与用法与半透明遮光齿状板相同,只是适用的照片类型稍有不同。常用于低阶调类照片的摄影减光,可使主题逐渐减光,并与黑色背景达成一气呵成的气氛感,是专业婚纱摄影必备之特效器材。
(3)柔焦镜:此为专业人像摄影甚为重要的特效滤镜,是拍照时使肤质柔化的利器。其柔化的程度,则依其厂牌不同与拍摄时设定的光圈值不同或镜头倍率的不同等而各不相同,故需在实践中熟记其最佳的用法。在曝光时,需加开一档光圈作为曝光补偿,而且光圈值不要太大,约在f8以上的小光圈,才能得到不会太朦胧的柔度。人物太小时亦不宜使用,以免因影像太小又模糊,而使人像脸部产生不清晰的现象。
(4)减光镜:为了使景深短浅、人像主题凸显,人像摄影经常需要开大光圈,此时减光镜是降低光量、使光圈开大的器材之一,曝光需依减光指数来增开光圈或减慢速度补偿。
(5)有色滤镜:为了使照片画面产生偏色的特殊感,需使用黄色调Y2、蓝色调C12或橙色调YA3等有色滤镜。有色滤镜是经常而且必需的器材,具有使画面立即产生色调更改的功能。
(6)渐层滤色镜:这是局部改善色彩的最简易的滤镜,为了使反差局部降低、色彩局部改善或局部加色;都需使用渐层滤色镜,只是在使用此滤镜时,需使用得当,否则易形成不自然的色彩变化。亦不可过分滥用,以免适得其反。
(7)其他滤镜:其他还有流影滤镜、放射状滤镜、重复曝光滤镜等特殊效果的滤镜,其厂牌与功能不胜枚举,拍摄者可以根据各厂牌的功能说明或是自己的需求去选用。只是滤镜的使用是一门艺术,过度或不当使用,都会使照片太具匠气,使用者不可不慎。
三、专业人像摄影的采光技法
认识光的性质与功能,以及它投射于主题所产生的各种光影变化,并运用于摄影上,这种对于光的知识与运用的技术,便是摄影采光技法。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户外人像采光技法与棚内人像打光技法两种。
在生活及摄影中,光是一切影像与色彩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更是创造宇宙万物立体感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光,才能使人类的眼睛见到万物的形与色。
在人像摄影的领域中,不同的采光方式会令同一人像产生不同的胖、瘦、柔、硬等感觉,所以,采光技术对于人像摄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当然,如果对于照片只要求一般的影像,而不要求立体光影的效果,则采光又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下列采光技法简明一览表,即是关于光的基本知识以及常用于人像摄影的采光技法。

在棚内人像摄影中,为了使照片达到更完美的采光效果,室内摄影棚必须具备二盏以上的灯光来打光,这种打光技法称为“复灯打光法”。依据各灯的功能,可分为:①主光;②辅光;③效果光。打效果光的光源又可细分为:①背景灯;②发灯;③聚光特效灯等。至于打光所用的光源的采光数量则不受限制,可依实际需要来增减灯数。
除了上述基本知识外,下列常用的采光知识仍需熟知:
(1)光比:人像摄影打光除了主光源投射的亮部外,在相反的另一阴暗部,仍需有适当比例的补光,这样才能拍出一张明暗反差适宜的照片。照片中亮部与暗部的光度比值称为光比。这是摄影采光上极为重要的技术,只有在光比控制适宜的情况下,才能拍出一张明暗对比漂亮的照片。一般亮部与暗部的比例大约为3:1(亮部三倍光,暗部一倍光),4:1(亮部四倍光,暗部一倍光)以上的光比则反差较大。这些光比可以利用测光表来测量得知,这也是专业摄影师经常使用到的。
(2)直射光的运用:在户外晴朗无遮蔽的天气下,太阳大都呈直射光。室内棚的裸灯(无任何遮蔽物或反射物光源时)就属于直射光类型。这是属于较为阳刚硬调的光质,运用于人像摄影时,较难产生柔和的质感,而且会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故不适宜直接运用于人像摄影的采光。但喜爱硬调质感的创作者,或是风景摄影等,则不在此限。
(3)散射光的运用:户外太阳经过云层或是其他遮蔽物所漫射成反射出来的光,称为散射光。室内棚的反光伞、无影罩或经反射物折射的光,都属于散射光。这是柔和软调的光质,是人像摄影较为理想的光源,可以使人像摄影的皮肤质感产生柔和美丽的效果。

无论是上述的户外人像采光法,或是室内人像打光法,都是摄影师经常使用的光影控制技术。摄影师还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创造出各种富有变化或气氛的打光法。只是在影像与光影的整体表现上,需要有与人体共鸣性的美感,而不是曲高和寡的照片,否则即会失去人像摄影艺术的共赏意义。
只要能创作出艺术共赏与共鸣的佳作,无论运用何种打光、采光技法,都是可贵的,也是采光技法研习的最后目标。




四、摄影棚设备
由于户外的光源并不是唾手可得,光量也不可能尽如人愿,因此,依靠外景来拍摄婚纱照与艺术照,那是非常不方便的。这样,可以经由人力掌握的摄影棚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显得特别重要。
在摄影棚里,光源操控、背景设计以及道具运用等,都极为方便与实用。摄影时最重要的采光问题能在摄影棚内得到完全满意的控制。因此摄影棚的运用与操作技术,实为专业摄影师无可取代的专业技能。
摄影棚硬件设备的规划,首先应以摄影器材能“运动”自如为原则;其次需具备三大器材,其一为灯光器材,其二为背景器材,其三为道具器材。以下就其特性作一简述。
(1)灯光器材:灯光设备是采光时不可取代的唯一器材。如果说相机与底片是拍照的主要设备,则灯光是摄影棚产生影像的最主要器材。一切光与影皆需依靠这一器材来生成。
(2)背景器材:如果说灯光是摄影棚产生影像最主要的器材,则背景可算是灯光发挥功能的舞台。要想拍出内涵丰富的照片,背景的衬托是不可缺少的。而室内摄影棚的背景可以预先设计好各种理想的造型与图样,所以摄影工作可以既快速又方便地完成。
依其设计的形式,背景可以分为以绘画方式画于大布幔上的平面式布景和以真实景物来设计形成的立体式实景两类。前者适用于一般需特写而背景可忽略的人像摄影类型,后者则适用于中景以及比较讲究真实意境的照片类型。当然也有此两类相混合或利用科技组合以及幻灯投影等影像合成方法来制作的背景……然而目前最实用与传统的背景形式,仍是上述两类。
(3)道具器材:道具具有绿叶衬红花的功能,虽然不是最主要的器材,却可以使主题因道具的衬托而显得更生动真实。适当地利用道具衬托,可以拍出更具意义的照片,只是道具与人像造型的意义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不宜过于繁琐与造假,否则不仅会失去画面的意义,更会产生喧宾夺主的负面影响。
(4)其他设备:摄影棚除了上述三大器材的规划设计之外,如果空间与理想允许的话,还可以规划仪容整理区、快速更衣区及各类独特景观区等多功能式的空间设计。当然,这是在摄影器材能充分运用以及三大器材完整规划之后,始能开发的理想区域。一般摄影师可依自己的运作习惯,设计更适合自己风格的完美的摄影棚。


(一)摄影棚的灯光器材
人像摄影棚的灯光器材,一般可以分为瞬间光式的闪光灯类和连续光式的石英灯类两种。闪光灯类的闪灯是摄影棚最基本、最常用的设备,属于常态性的拍摄时使用。其光源一闪即逝,底片可在瞬间便感光完成,故又称为“瞬间光”。主题打光时的明暗情形,可借闪灯内部设置的模拟灯来直接观看。拍照操控颇为便捷,色温为5400K左右正常色调,是摄影棚内最基本的设备。
连续光式的石英灯类光源,用于希望能有暖调色彩,或是喜欢慢速细致感光的拍摄。其光源属于连续性发光体,所以与闪光灯类的光源相反,可以以慢速感光的方式来得到较为细致的色彩。只是此类型灯光的电量消耗较大、容易发热,色温亦呈3200K的暖黄色调。由于是连续性发光,所以是电影等动态影片拍摄时的最主要光源。若想得到5400K的正常色温,可以用C12蓝色滤镜来矫正。
摄影棚的灯光器材,无论是闪光灯,或是石英灯,其打光方式皆非单灯打光法。一般摄影为了使照片画面的明暗光比能完美起见,摄影棚皆采用复灯打光,所以需规划多盏以上的灯光来组合,效果较为完美。各灯所负责的功能及所打出的效果,可参见下列简明一览表。

摄影棚复灯打光组合时,其各灯之名称与功能简明一览表

名称 打光 功能
1.主灯 主光 将主题最亮的部位打亮,是摄影时最主要的光源。
2.辅灯 补光 主题暗部补光之用,在控制光比时调节光比强弱的辅助光源。
3.背景灯 背景光 属效果光之一,打亮背景区域,否则主题与背景缺少光域与层次 感,而且会产生背景阴影。
4.发灯 发光 属效果光之一,使头发与深色背景分离,唯背景是浅色系时不适用。
5.聚光效果灯 背景光主题光 制造强光特效,如果插上特制形状的插片,可得到不同形状的光影效果,经常用在制造背景光影时。
6.其他效果灯 效果光 其他亦有使主题轮廓凸显的“背面光”等效果灯,使用技巧与功能视摄影师的需求而定。
在打光时,为了改善各灯光的光质与色彩,如直射光改变成散射光,或改成光束集中的聚光等光质,可以使用灯光的附属设备,例如利用反光伞、无影罩;四叶遮板等设备来改变不同的光质。其重点设备及功能如下所述。
(1)反光伞:将反光伞装置于灯光前,利用此伞的反打功能,将裸灯(无任何遮蔽物的灯)转变为跳灯(有反射物的灯),这种形式的打光法,使光质变成散射光的性质,从而得到较柔和的光质。常装于辅灯或主灯上。其材质有银色或白色的,但以白色较为常用,光质较柔和。
(2)无影罩:无影罩是最简便而直接的散射光转换装置。其作用是将一半透光的白布制成灯罩,直接套于灯头,直射光经过这块布罩,便扩散为散射光的光质,操作简便,是摄影棚最重要且普遍使用的改变光质的设备。常用于主灯或辅灯上,其尺寸有大有小,可依摄影师的拍摄目的选购。
(3)尖嘴罩:是与无影罩功能相反的装置,这种类似猪嘴巴的漏斗形圆筒,装设于灯头前时,会将裸灯的光更集中地导引于投光处,形成聚光的状态,是发灯聚光效果最常用的导光设备。
(4)四叶遮板:此为多功能用的配备。其外形为一个由四个活动遮片组合而成的罩子,可以依叶片所开的大小孔径而得到大范围或者是小范围的照明,是改变照明范围的最佳创作设备。还可以利用其插孔插上任何色片,而得到色彩改变的色光。操作简便迅速,是很重要的多功能设备,常用于背景灯的变化。
(5)色片等其他配件:色片即为能改变灯光颜色的有色透明片,其材质为塑胶材料,摄影师可依自己的喜爱而更换。另外还有描图纸等减光材料,可参考各材料厂商的说明书,并依创作者的摄影内容来充分利用,达成采光设计不同的效果。

二)、摄影棚的背景器材
背景是人像摄影的主要舞台,更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改变照片阶调或者是制造场景景象的最快速的设备,因此是摄影棚的三大器材之一。
我们在摄影棚设备概论中,已了解到背景器材依其设计的形式,可以分为以绘画方式绘制于大布幔上的平面式布景和以真实景物来设计形成的立体式实景两类。前者较简易而且可以快速换景,是一般摄影棚最常见最基本的设备。而后者则适用于讲究真实意义的照片类型,例如欧式家饰类实景,或者是中国宫廷式的实景等。
下列摄影棚的背景器材简明一览表,勾出了此两类背景经常用到的内容以及适用的照片类型。
在一些不适合出外景的情形下,亦有一种以幻灯片来投射于大银幕前,用作同步合成影像摄影的设备,称为背景投影机。此种设备只要更换一块幻灯片,即可快速地改变背景内容,在外景摄影尚未完全普及以前,曾风行过一阵子。只是如果打光技巧不娴熟的话,经常会在人像的周围形成黑边。而且人像与背景的连接有不太自然的缺点,所以在今日盛行外景摄影的时代,这种设备已逐渐被淘汰了。
除了上述传统的背景项目之外,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用来当作背景素材,只要创作意义与技巧运用得当,任何背景素材都是值得用来创作的背景材料。
摄影棚的背景器材简明一览表
背景类型 背 景 内 容 适 用 的 照 片 类 型
平面式布景:白色、素色调背景 高阶调类照片,要求清新活泼、富有年轻明朗气息的照片
黑色、暗色调背景 低阶调类照片,要求成熟稳重、富有典雅庄重感觉的照片
油画、喷绘背景 油画处理类型照片及介于上述两类间的中阶调照片
风景、欧式宫廷背景 传统室内棚常用的背景,深受一般人之喜爱
几何图形、花卉背景 富有现代艺术感及抽象派感觉的照片
手染布浪漫背景 爱好浪漫及其他风格感的照片
立体式布景:欧式客厅实景 喜爱欧式风格的类似实景照片,有居家气派感
宫廷罗马柱实景 喜爱欧式古典宫廷与建筑风格的类似实景照片
回旋气派楼梯实景 喜爱室内华丽气派的类似实景照片
中国式梁柱实景 民族复古风格的中国式类似实景照片
台湾怀旧古屠实景 怀旧年代风格的台湾式类似实景照片
中国古典床椅实景 古装浪漫风格的中国式类似实景照片
自然采光窗户实景 自然光摄影、富有浪漫气氛风格的照片

三)、影棚的道具器材
在拍照内容的设计上,为了强化主题的意义、美感或剧情效果等,一般借助道具来衬托,使整体画面更具说服力。所以,道具在摄影棚中的角色,便犹如衬托红花的绿叶,是组合成完美的拍照场景所不可或缺的器材。我们可以根据其在场景设计中的功能分为四种类型:①主题功能性的道具;②强化功能性的道具;③遮饰功能性的道具;④隐藏功能性的器材道具。现就四大功能性的道具特性分述如下:
(1)主题功能性的道具:一般在摄影过程中,其照片设计的内容,需要一些道具来配合衬饰,使场景的设计完美无缺,以凸显出主题的内涵。所以,只要是与照片主题设计有关联的道具、陈设,都可称为“主题功能性的道具”。这是在拍摄时最主要的道具类型,除了一些专拍特写的照片外,只要是构图涉及场景角度的照片,几乎都需要主题功能性道具。主题功能性道具一般以大型的器具居多。
(2)强化功能性的道具:即以衬托主题、增加美感为主要目的的道具。一般在设计好了主题功能性的道具后,为了进一步增加画面美感,必须再增加或衬饰一些次要的道具,使原来的场景更富整体性。此一类型的道具可称为“强化功能性的道具”。
由于强化功能性的道具仅是以润饰、衬托为目的,因此不能过于抢眼或庞大,否则会有喧宾夺主的负面效果。所以在设计与运用上,可以依设计者的感觉来增减,一般以小型的装饰性道具居多。
(3)遮饰功能性的道具:这是以遮饰掉画面上多余或不要的景象为主的道具。在拍照过程中,常会发现画面上有穿帮、多余以及其他不必要的景象,如:电线、服装穿帮、与场景不相称的物品等,此时便需依靠一些临时遮饰的道具来加以修饰,因此这类道具称为“遮饰功能性的道具”。一般以较小型的道具居多,而且要易于拿取。
(4)隐藏功能性的器材道具:这是为了使拍摄时的场景搭设或人像主题的摆设能达到完美境地所使用的器材。它虽然也是道具,却经常隐藏在主题之后,只做支撑的幕后工作,较少出现于照片画面,因此称为“隐藏功能性的器材道具”。例如,能使人像主题垫高常用的高板,或是能使摆饰易于挂勾的顶天立地架,或是能让人像主题易于倚靠而发挥姿势的书籍等。这类道具都属于隐藏功能的器材道具。一般如果摄影师对于画面意境的表现没有严格的要求,则此类型的器材道具不是必需的,但假如摄影师对于画面的营造有特别严谨的要求,则此种道具的调整功能是相当受重视的。
有关具体的摄影棚道具器材及其功能,可详见下列简明一览表。
摄影棚的基本道具与功能简明一览表
摄影棚常用的道具 基 本 功 用
1.欧式单人椅、双人椅——一般摄影棚的单人拍照、双人拍照,最基本的坐姿用椅
2.欧式圆桌、简易家饰——主题功能性的道具,一般室内景最易用到的道具
3.窗台造型、罗马柱造型、书架——强化功能性的道具,常用于各种背景的衬饰
4.桌巾、窗帘、简易造型布等——遮饰功能性的道具,常用于遮蔽穿帮及不需要的部位
5.烛台、书本、小桌饰、孔雀毛等——小型道具,用于局部或特写时,强化美感功能
6.各种单枝、丛束的花卉——强化功能性道具,拍摄人像最简易而实用的道具
7.垫高用的中板、低板、夹头等——隐藏功能性的道具,调整人像高度、姿势
8.中国式古筝、绣框、字画、茶壶等——拍摄中国传统式照片风格
9.台湾乡土器具、门框、砖墙造型——拍摄台湾怀旧式照片的常用道具
10.日式扇子、伞、纸窗、门等——拍摄日本民族服装时的常用道具
11.几何现代感木工造型道具——拍摄现代感照片的常用道具
12.小提琴、喇叭、萨克管等乐器——拍摄音乐气质与格调照片的常用道具
13.手提箱、旧电风扇、旧打字机等——拍摄复古浪漫式照片的通俗道具
14.各种造型的帽子、头饰等——拍摄少女艺术照时的常用造型道具
15.其他个性化道具等——拍摄其他特别企划的照片时用

者皆需理清的观念。
在婚纱与艺术照摄影的整个拍摄过程中,由于所牵涉的专业分工极广,如美容

广告摄影第十二讲、模特人像的拍摄(2)

同济摄影老师    发表于2007年12月17日 19:11 阅读(70) 评论(2)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M]第十二讲、模特人像的拍摄(2)
一、   对角线人像拍摄技巧
人体摄影讲究曲线,那是自然曲线。人像摄影中如果不能体现自然的曲线,就可以想办法人工制造一些曲线,折线。比如:身体能弯的折的你都弯一下折一下有可能有效果;膝盖,手指,腰,脖子都是活动的关节,尝试不同的组合。

人像对角线,对角线构图在人像摄影中用的好的话可以使照片活力大增。对角线给照片主要的贡献是带来动态的因素,所以不适合拍“正规”的照片。


比如大头照,正儿八镜的很难把大头照拍好,如果稍微倾斜相机效果就很容易出来了。
大半身像的对角线构图,当您的模特不太会摆pose,或者没有好的身材,或者没有好的服装,或者没有好的背景,您不能说模特不合格,呵呵,摄影师还是有活儿干的。这时大头像和大半身象是首选。只要活用对角线构图,您会发现服装,背景甚至身材都是次要的了。用彩色拍人像的时候一定要使背景精良简单,不至于宣兵夺主,尤其是大半身和全身人像。

这张片子用白色背景,简单,模特的服装颜色也很简单,pose更是简单。如果没有纯白背景,可以用白色或者浅色床单代替,然后用一个闪光灯打到背景上,并且背景曝光比人物曝光至大2档。
大半身象俺指的是那中拍到模特腰部一下到膝部的片子,这个时候模特身体大部分,尤其是手都被派在片子里了,和半身像一样,关键的关键是如何为模特的手摆pose。手和手臂得pose很多,可以用前面的“弯折”办法,也可以抚摸头发,跨在腰部,很多pose里模特吧手放在大腿(这时模特最好看着摄影师您),或者弯腰去摸小腿(这时模特最好看着小腿)。也可以借用道具,如太阳静,帽子,手袋帮模特摆pose。

这张片子是大半身对角线构图,模特手放在大腿出,当然这时的服装一定是比较前卫的。(这已经不是人像摄影了,是fashion/glamour)。这个片子是冬天气温只有0度左右在地下停车场拍的,所以模特神情和pose很容易达到摄影师要求的效果。 服装颜色和简单的背景以及摄影师的概念都非常协调搭配。
glamour里常用的手段就是对角线构图外加低角度。前面说过对角线构图给人不安分的感觉,而低角度又给人“偷窥”的感觉,说以是glamour甚至erotica的杀手锏。 楼下那个片子就是对角线家低角度。

低角度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可以躲开地面上不必要的东西,使得构图简单(这是纽约教材三大纪律之一),另外就是可以利用背景的线条构造更过的对角线。这在黑白glamour/fashion中用的尤其多。
黑白片子的背景就不用要求简单,相反,应该精良利用背景的光笑和线条。还是这个道理,用背景的线条构成对角线。仍然用地角度。镜头用广角更加夸大片子中不俺分,偷窥,甚至erotic的因素。

这个摄影师kenn的作品都是 fine are erotica。
角度对脚线,通过构图来简化模特的工作,也就是模特的POSE是非常简单的。这张是用50mm标头拍的,高角度对脚线,遗憾的是色温不对,还有模特头上的眼镜多余了。

正面直角度大半身人像,是指拍到模特膝盖附近但是不用对角线构图的片子。前面说过了对角线适合“不安分”的片子,如果您给您的女友拍,她一定希望“淑女”一点,呵呵,这就是好的solution:正面直角度大半身人像。
除了模特的pose以外最难控制的旧是背景。如果用彩色,一定要做到背景简单。解决的办法除了尽量用背景虚化效果外,就是用简单的背景。如简单颜色的墙壁。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尽量少用背景,也就是大胆剪切!为什么人像一定要在头上面留空呢?别忘了半身人像下面是没有办法留空的,最好是上面也不要留空,切去小部分头发。 比如上面这张片子,注意:值角度,简单背景,与背景协调的服装, 头上的剪切, warming filter或者黄昏的阳光。

二、不用对角线的人像摄影构图
1:端正思想端正相机
最好的办法是用一些“虚”的线条填满另外一边,如模特的目光,模特的眼睛在1/3处,目光落在另外一个1/3处。注意模特头上没有留空,背景很简单不至于喧宾夺主,颜色和服装也搭配。


2:细节处背景和服装的搭配

背景

说道背景,一个中心就是“不能喧宾夺主”,两个基本点则是:

1、保证模特是整个片子最抢眼的部分,
2、保证模特的头部是最抢眼的部分(除非头不不完整)



黑白人像如果用黑或深色背景,而模特皮肤是浅色,服装颜色不用担心;但是如果背景是白色或浅色,模特服装也应该是浅色。

3:人像POSE 手和肩的艺术

再回到人像POSE上来,人像POSE最重要的就是手了,您可以让模特的右手抚摸头发,或者撑着墙壁,或者叉腰,或者摸着衣领。
还有就是模特的肩。肩的POSE主要手段有让两个肩一高一低,或者一前一后。

注意这张片子模特的两只手,简单的背景,头部上面没有留空,两个肩膀一高一低,给人很放松自然的感觉。

看模特的手,肩。肩是一前一后,髋也是一样,很自然放松。是不是觉得POSE其实都很简单?这个片子有一个很危险的地方,就是模特的右手,我一直认为手要精良完整,如果手臂都不在片子里,那么“突然”出现的手有时候会破坏好片子。

拍MM注意放好她的手

手的POSE
摸头发的手,注意肩膀一高一低。严肃的半身人像常常采用的POSE是让模特身体稍微向前倾,且前面的肩膀低,后面的肩膀高
撑着头的手,注意右手是放在前面,试想如果模特把右手臂放在身后,而右手放在腰上会有什么效果。
示例,摸后脑勺的手。

只要模特穿了衣服就可以让她把手摆在衣领的地方, 比如这张片子,注意模特两个手臂的造型搭配(角度,高低)。您还会发现所有片子里模特 的手指都是弯曲的,(前面提到造型的时候能弯曲的都弯曲),为什么呢?
很简单,如果手指伸直就太显眼了,有喧宾夺主的嫌疑!想特别表现模特的手的情况除外



二、   广告模特人像化妆技巧
人像摄影模特化妆要诀

  1,化妆中色彩的执行感相当的重要,而不要以“同色”为满足,应该了解错开是柔和化妆的要素。真实藏于细处,也就是说一些小的化妆组合的不同,是决定自然颜面的重要因素,因而要特别注意细处的变化。

  2,单纯的色彩仅能达到完美装饰的一部分,只有一种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会在身上形成强烈的效果。

  3,模特化妆时不可依赖线条,就和不可使用单纯的色彩的意义相同,过分依赖线条的单纯感是无法达到柔和的目的的。

  4,化妆时色彩不知道如何形容较为恰当,惟有运用类似这种无名称的色彩,才能微妙的表达出灵活的色调来。

  5,平、短等头发的长度,是谈不上发型的,惟有直线和曲线的平衡才能决定发型。

  6,要巧妙地运用颜色,就得注意底色的形成,色彩的灵活与死板完全取决于底色。

  7,化妆只要达到温和度的九成,另外一成则在于拍摄时模特配合化妆的举止和行为,身体语言是不可忽视的。

  8,有些模特在拍摄时太兴奋表情过于夸张,精神饱满的活泼有时也要抑制一下,毕竟稍稍内敛是女性的美感之一。

  9,与上一条相反可爱并不等于柔和,少女般和幼儿似的纯真有增添柔和之效,但若纵其放任,则无法体现柔和魅力。

  10,在化妆中上眼皮最强调的就是“清爽,利落”,化妆术基本原则是以一色来晕淡,并不需要太多的层次,待想以多色来调和运用时,即可出师了。

11,为防止眼敛的单调退色,应顺着睫毛边画眼线。眼敛上的颜色变淡时会让人觉得脸上好象缺点什么似的,这时必须赶紧补上,但是注意要化的若隐若现,不要太夸张,画的太浓反而会使人厌恶,画眼线时要用干净利落的手法,才能流露出自然的韵味。

  12,肌肤的质感于半无光的状态时最为理想,并且要不厌其烦地保持这种效果,同时注意与口红和指甲颜色的均衡搭配。

  13,颈子可以对外述说一个女人优雅与否,而这种优雅是最真实的而且是做不了假的,因此模特在拍摄时,即使是没有自信,也要注意这时切不可垂下头来。

  14,眉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主张,不必要的强眉只会破坏整体的化妆,模特要懂得化妆时如何“抑制与修饰”的技巧。

  15,干燥的嘴唇给人的感觉是无法说出柔和的话语的,因此在拍片子过程中模特要保持嘴唇的适度滋润。

  16,不要以价钱来判断化妆品的好坏,应该看看自己的肌肤是否适合,优雅的五官在于成功地运用精细化妆法。

  17,好的模特决不可忽视身体的日常保养,应配合体质做持续的运动,此外要注意日常起居的规律性,必须让黑眼圈完全消失。

  18,好的模特在拥有表现自己颜貌的良好化妆技巧的同时,必须学会对自己的容貌拥有一种最大限度的心理上的想象力。

  19,模特平时应对镜子多做些化妆上的尝试,对各种技巧都应深刻了解,从而知道何种化妆是适合自己的,何种化妆是应该避免的。

  20,好的人像模特在控制发型上一定要学会“盘头”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