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转换器在线:品味薄熙来“道德高地观”之高远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7:16:55

  刚刚闭幕的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委会上,薄熙来提出“共同富裕”之发展理念,紧接着,又抛出建设“道德高地”观,初看很平常,但细细品味,具有高远意义。如果说前者是追求公平、全民幸福的宏大目标,那么,后者则从微观撕开突破口,既着眼于养老帮幼责任的履行与扶弱济困道义的实践,又力图培养全民道德规范,以孝道培养爱心,由爱心升华到责任的履行,从而最终培养社会的和谐。

  重庆800万农民工、200多万空巢老人、11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薄熙来惦记着的庞大而需要扶助的群体,这也是重庆最大直辖市的特殊市情,尽管帮扶起来很困难,但他深知着一双双渴求的眼 神,无时不刻地发出一个紧迫的信息。他知道这个群体需要什么,所以,薄熙来就提出了自己的思路,随后,这个重担就需要政府乃至全社会共同担当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家庭其 他成员的义务,还是先富起来那些人的道义责任。

  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百善孝为先理念,虽然被一些人淡忘,但依然要继续传承下去。为什么?因为善是保持生命朝着健康方向延续发展的强大力量,而孝则是善之首要部分,是不忘本而感恩的具体表现。作为子女,应对父母等长辈履行赡养义务,在长辈们年老体弱多病时,要关心照顾,也即尽孝。但当子女们有困难时,政府站出来关怀空巢老人,是在履行社会保障之责任,可以说,也是一种尽孝。政府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必然感化全社会成员,感受到大爱在全社会弥漫、浸染,于是,各个社会成员会逐渐养成相互扶助的意识、习惯。这不仅对成年人来说,是一种由衷的欣慰,一次爱的升华。对未成年人来说,这是一种爱心的感染。

  一条生命从临盆那天起,就无时不刻地享受着一种无私的爱。父母,特别是母亲,为了孩子几乎倾其所有,默默奉献,这种慈爱之情,在一点一滴地触动幼小的心灵,把爱之种子播在幼小的心田。然而,随着竞争的加剧,生存的需要,无数的家长背井离乡,把不能带走的孩子留在家中,从此暂时失去了父爱母爱,外出农民工给孩子形成一条爱的断裂带。孤独无助的孩子睁着迷茫的双眼,不知爱何时才能复归。若长此以往,孩子感受到的爱将越来越少,那么,他们身上的爱就会逐渐褪色。这不仅对孩子们是一种严重的损失,也会给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危害。因此,薄熙来坚持关怀11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力求在孩子们爱的断裂带架起一座桥梁,让爱继续温暖孩子们,让其在孩子们心中永驻。

  这样,孩子们不仅感受到家的爱,更感受到政府的爱,国家之爱,那么,幼小的心灵,就会萌发一种对国家的热爱。那么,他们长大后,就不会自私自利,也不会忘恩负义!于是,在爱的滋养下,赡 养父母与报效国家的意识,将逐渐转变为孩子们乐于助人的习惯。当孩子们长大了,对父母、社会,他们被赋予了一种责任。而从小就由爱养成的扶助、报效习惯,就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责任,他们会觉得,这是应该做的事情,逐渐就形成一种人人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当人人都怀有一颗爱心,相互扶助,报效国家,这样的社会能不和谐吗?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笔者认为,薄熙来的“道德高地观”,是想通过履行政府责任,培养下一代具有一颗对人类全体大公无私的爱心。因为孝既是一切教育的开始,又是一切教育的归宿。所以中国人说:“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有了爱心,就会始终保持善,那么,培养全民行为准则与规范还难么?(文/坚守良知)